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5--6)基础测试题附答案 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鲁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一、单选题
1.在餐厅,服务员将盖子合拢熄灭酒精火锅,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A. 清除可燃物
B. 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C. 隔绝空气
D. 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对下列成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A. 水火不容——水可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 风助火威——为燃烧提供充足氧气
C. 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 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3.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4.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 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 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 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5.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 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 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 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6.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A. 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
7.一阵风吹熄蜡烛,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A. 隔绝空气
B. 清除可燃物
C. 降低石蜡的着火点
D. 使温度降到石蜡的着火点以下
8.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I中蜡烛熄灭,实验II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 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C. 实验III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D. 实验IV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9.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 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C. 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
D. 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10.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③对比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 ②③对比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 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
D. 实验中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的条件(夹持固定装置略去).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中,分别用玻璃棒蘸取酒精和水,再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后移开,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用品现象
蘸有酒精的玻璃棒产生火焰
蘸有水的玻璃棒无明显变化
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 ,写出此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在如图2所示的实验中,a、b两处放有少量白磷,c处放有少量红磷,当看到a处白磷燃烧、c处红磷不燃烧时,估计温度计示数一定在________ ℃以上,此现象能够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 .
(3)除上述两个条件外,燃烧还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 ;在图2所示的实验中,能说明该条件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
12.如图装置可用于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如下:
第1步:检查装置气密性;
第2步:如图所示加入药品;
第3步:向B试管冷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不燃烧;
第4步:待A试管中不再产生氧气时,再向B试管中加入90℃的热水,白磷不燃烧
第5步:向B试管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①写出A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②对比上述操作步骤可得出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对比的操作步骤得出的结论
第________步和第5步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第________步和第5步 ________
13.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甲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生五氧化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乙装置进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解释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试管中红磷、热水中自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1)改进后的图乙装置与图甲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____ .
(2)小林同学指出图乙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丙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 .
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所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甲:接近试管容积的;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
你赞同的预测是________ (填“甲”或“乙”),理由是________ .
三、解答题
14.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实验探究】
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
(1)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________,蒸馏水________。

结论:酒精是可燃物,水不
是可燃物。

(2)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
燃烧。

结论:乒乓球碎片的________
比硬纸片的低。

(3)在下图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①溶液中产生气泡;②蜡烛火
焰a________填“先于”“后于”)b熄
灭。

现象②的原因是:CO2不助燃;________。

(4)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

①烧杯底部变黑;②蜡烛火焰
d比c先熄灭。

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d先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

【拓展】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

“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
15.下面是两个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1向C中加入少量白磷,再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浸入热水中,白磷不燃烧。

打开
K1,将A中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

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此实验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________。

(2)如图2所示,在空气中放置时,两团棉花均不燃烧;若将足量二氧化碳倒入烧杯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①________;
②粘有过氧化钠的棉花燃烧;
③未粘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不燃烧。

通过上述实验的对比分析,写出产生现象②的原因________。

16.为了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按如图的甲、乙两个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中,装置甲热水中的白磷和装置乙薄铜片上的白磷都能够燃烧,而装置乙热水中的白磷未能燃烧,说明________,如果停止往装置甲通人氧气,燃着的白磷将会熄灭,这里所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________.
(2)装置乙薄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红磷未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的________.
五、综合题
17.如下图是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设计的实验:
(1)该实验主要探究的是燃烧需要________;
(2)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4)若用该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为五分之一,实验中应注意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C
二、填空题
11.【答案】有可燃物; C2H5OH+3O22CO2+3H2O;40;温度达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合理说法均可);a处白磷燃烧,b处白磷不燃烧
12.【答案】2H2O2 2H2O+O2↑;3;4;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13.【答案】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扩散,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飞出,造成安全事故;甲;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且上述实验白磷足量、气密性良好,所以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能接近试管容积的
三、解答题
14.【答案】燃烧;不燃烧;着火点;先于;CO2密度比空气大;O2密度较大,上方O2含量较低;“小火燃烧”是因为与堆积的面粉与空气接触不充分;“发生爆炸”是因为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燃烧比较剧烈,空气受热膨胀,发生爆炸
四、实验探究题
15.【答案】(1)4P+5O22P2O5;燃烧需要氧气
(2)燃着的蜡烛熄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且放热
16.【答案】(1)燃烧需要有氧气;隔绝氧气
(2)最低温度
五、综合题
17.【答案】(1)氧气
(2)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
(3)4P+5O22P2O5
(4)装置不漏气;白磷要足量
到实验室去: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鉴别NaCl溶液和NH4NO3
A
取样,加入适量水
溶液
B 分离MnO2和KC1 加足量水,溶解
C 验证CO2能溶于水向盛有水的软塑料瓶中通入CO2
D 除去N2中O2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
A.A B.B C.C D.D 2.下列变化中不包含有缓慢氧化的是()
A.农家肥料的腐熟B.动植物的呼吸
C.酒和醋的酿造D.石灰浆逐渐变硬
3.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 .将一氧化碳倒出
B .将气体点燃
C .将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中
D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4.对下列反应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C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色固体
5.A 、B 、C 、D 四种常见物质相互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

“—”表示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

A 、B 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C 、D 是两种常见的无色气体且C 、D 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分别约为21%和0.03%,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气体D 可用于灭火
B .生活中往往将固体A 称为冰
C .气体C 具有可燃性
D .自然界中通过光合作用可将D 转化为C
6.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 )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新的状态。

超临界二氧化碳可作为溶剂、发泡剂取代某些有机溶剂、氟利昂等。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其气态或液态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B .超临界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 .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替代氟利昂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
D .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
7.现有四组气体:①N 2和CO 2;②O 2和CO 2;③H 2和CO 2;④HCl 和CO 2。

用一种下列方法,把上述四
组气体分别区别..
开的是( )
A .用燃着的木条
B .用澄清的石灰水
C .用酚酞试液
D .用紫色石蕊试液
8.下列关于实验方法的归纳错误的是( )
A.玻璃仪器都可以用作反应器
B.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
C.取用固体药品可以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D.用过的滴管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严禁采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9.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取少量液体B.倾倒二氧化碳
C.检验氢气纯度D.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10.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石墨能做电极,是因为它有导电性
B.能做燃料,说明具有可燃性
C.通入紫色石蕊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具有酸性
D.清明上河图至今清晰可见,说明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
11.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澄清的石灰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②试管内溶液变红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④试管内溶液变浑浊⑤试管内溶液无变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
12.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正确的是( )
A .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 2CO ,所以燃烧能生成 2CO 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
B .铁丝在氧气中能够燃烧,空气中有氧气,所以铁丝在空气中一定能够燃烧
C .二氧化碳能使燃着木条熄灭,所以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D .水与过氧化氢都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13.如图是一种叫“干水”的物质。

每个“干水”粒子是外层包上沙质硅的小水滴,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水高3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硅是金属
B .“干水”与“干冰”成分相同
C .“干水”是纯净物
D .“干水”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14.如图为改良版的“验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

用一根铁丝穿4片紫色石蕊试纸,按图示将稀醋 酸和水滴加到相应的试纸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紫色石蕊试纸变色情况:1、3变为红色,2、4不变色
B .若将稀醋酸换成稀硫酸也可以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C .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石蕊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物质
D .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四个实验改成一个实验,对比性强
15.如图所示,在左、右两个等体积的塑料瓶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用图示两种方法收集满二氧化碳后,旋紧瓶盖振荡,则
A.左瓶没有任何变化,右瓶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左右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两瓶都变瘪
C.左瓶变瘪,右瓶试液变红
D.左右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左瓶变瘪,右瓶外形不变
二、综合题
16.如图所示,集气瓶Ⅰ、Ⅱ中分别装有二氧化碳和空气,把中间的玻璃片抽出,一分钟后,取下集气瓶Ⅰ,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Ⅱ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并用微粒的观点进行解释。

17.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下列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1)实验三的现象是_____。

(2)以上实验中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实验是_____。

18.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
(1)如图中,产生氢气的试管是_____(填“1”或“2”),通过电解的方法制氢气耗能很大,我国开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了在光照下分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从燃烧条件分析,如图中通电前,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
(3)如图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该实验可得出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参考答案
1.D2.D3.C4.C5.C6.A7.B8.A9.D10.C11.B12.A13.D14.C15.D
16.木条火焰熄灭;二氧化碳分子和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因不断运动而进入到彼此分子之间的间隔中,使瓶II中的氧分子数目少,二氧化碳分子数目多,二氧化碳分子不能助燃,因此木条熄灭
17.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灭实验一、二
18.1 2H2O 催化剂
光照
2H2↑+O2↑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干燥的紫色石蕊布条不变色,湿润的紫
色石蕊布条变红CO2+H2O=H2CO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