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夜》鉴赏
一、《寒夜》简介
《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
《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许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

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告别信中说:
“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原型,因此,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在抗战胜利的前一年,中日战事不断,人民处于迷茫混乱之中,有不少的人就在这样的社会中困顿抑郁而生,“多少人得了肺病在痛苦中死去,多少家庭在贫困中过着朝不保夕的非人的生活,在蒋介石国民党的统治下的当时的陪都重庆,好人偏偏不得好报,坏人得志到是常见的现象。

”(关于《寒夜》)
三、《寒夜》的创作目的和原由
1、创作目的;巴金通过《寒夜》替知识分子诉苦,替知识分子叫屈,在当时的重庆和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处境很困难,生活都十分的困苦。

“我”也是这众多人中的一个,我用自己的笔向这个社会发出深痛的呐喊,我不能也向汪文宣那样的软弱。

《寒夜》正是这样的揭露了这个寒冷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巧妙的构思去鞭挞那个不合理的社会。

《寒夜》的问世有它的必然性.
2、《寒夜》-创作原由;《寒夜》的创作,主要是通过对抗战前夕,一家普通、善良的知识分子生死离别的描绘,深入的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本质,是人们看到了一幅冷酷的血淋淋的画面。

老百姓被推入苦难的深渊,正在挣扎呼号着。

四、《寒夜》-人物分析
1、汪文宣,他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曾受过西方现代新思潮的熏陶和启迪。

然而,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中,他最初的锐气在一点一点的消失,由于经济的困难,营养不良,后来又染上了当时的痨病——肺结核。

他逐渐变成一个善
良、胆小和软弱的人。

他只希望一家人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

然而,他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他的弱点一点一点的暴露出来。

他的生活也越来越迷茫起来。

抗战以后,他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无所作为的庸人……他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但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他在公司里卖力的工作,除了钟老和公司里的其他人没有过多的接触,他仿佛和大家隔离开来。

每天看着周主任那厌恶的表情,吴科长敌视的眼光和同事们没有表情的面孔,以至连周主任的一声咳嗽都会引起他惊惶,一个工友向他催问任务,他也不敢拖延。

他小声的咳嗽,轻轻地走路,他善良从来不伤害别人。

但是往往这样软弱善良的人,在旧社会里到处受到白眼和不幸,最后在被压榨干净以后死去……
2、曾树生,和宣一样受过高等教育,追求个性的解放。

她年轻、美丽有活力,思想开放,然而,内心却深藏着孤独和苦闷。

他的性格具有层次的多维性。

她在银行里有一份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工作,生活看似平静。

然而,每天她都是在煎熬中度过的。

她爱她的丈夫,然而,每次回家后,走进那寒冷凄清的并且永远阴暗的屋子,看见丈夫那没有血色的病脸,还有婆婆那带着憎恶的怒容。

她的全部的活力好象都在这个冰冷的家里凝固了。

当陈经理向她表白的时候,她的内心既喜悦又矛盾,她希望能有一个向陈经理那样的人去依靠,然而,她有很难舍弃那个她生活了十四年的家。

虽然那个家贫困、凄清,但仍有一些东西,仍有一些人让她难以割舍。

当她想离家的时候,被丈夫一度用真情所唤回,在丈夫与情人之间的选择,让她痛苦和矛盾。

3、汪文宣的母亲,她十分爱她的儿子,甚至可以为了他做一切的事。

然而,她对媳妇却十分的刻薄。

她是家族中唯一的长者,应该处于封建大家长的地位,受到家中所有人的尊重和孝敬,然而,在这个已经开始个性解放而又即将结束的
旧社会里,她的思想似乎早已经过时了,她已远远的被这个时代甩在了后面。

对于儿媳妇这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怎么可能接受她的那些旧规矩、旧理论呢?而且她还说儿媳妇是姘头、花瓶,没有和儿子行过结婚礼。

从这里讲,她不是一个好婆婆。

然而,她是一个勤劳、简朴、和蔼的好母亲。

为了给儿子治病,她不惜去给人家当一个二等老妈子,给人家洗衣服。

为了儿子,她不知道流过多少汗水和泪水,从这里讲,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4、小宣,一个十四岁的小男孩,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严肃的表情,苍白的面庞,都显得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

他仿佛就是宣的缩影。

他对母亲感情不深,到是对父亲和奶奶还比较亲热一点。

五、总结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懦弱。

巴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说:“关于《寒夜》,我过去已经谈得不少。

这次在谈《激流》的回忆里我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自己身上也发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也在鞭挞自己。

’那么在小职员汪文宣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

”“我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毛病。

我几次校阅《激流》和《寒夜》,我越来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头立在台上受批判一样。

”这种毛病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作辑哲学”。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

自五四以来,女性解放作为“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一个内容,一直都是广大女性追求的目标。

《伤逝》里子君排除万难和涓生在一起;然而“娜娜”出走
后未来的生活并不象当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子君的结局是悲哀的。

《寒夜》里的曾树生较之子君具有进步性。

在《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觉醒后的困惑——〈伤逝〉与〈寒夜〉女主人公比较》这篇文章里,作者认为如果把“人的觉醒”作为现代性的标志,那么曾树生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无疑更高:“作为独立的女性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只是女性主体自我觉醒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

”“与子君恰恰相反,曾树生与汪文宣同居后还坚持着自己的追求。

”因此,曾树生与婆婆的矛盾更深层的是现代家庭观念与传统家庭观念之间的冲突,正如《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一书的作者认为地那样,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之间的冲突:究竟是相夫教子恪守妇道还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生活,婆媳两代人的选择自然不同。

不可否认,在曾树生个人自觉的同时,她抛弃了自己的丈夫和家庭。

从她个人的角度来说,她的行为具有时代进步性;但如果从人道主义关怀的角度看,她的行为又受到一些评论者的置疑。

在《反叛与归依:在痛苦中挣扎的灵魂——论曾树生生活情境的矛盾性》里,作者从人道主义关怀的角度认为,婆媳两人的行为其实都是自私的,就连汪文宣也痛苦地请求她们为了他不要再吵了。

然而,对于曾树生,作者又是理解的,他认为曾树生的选择是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选择人道主义还是个性主义都将有遗憾。

《反叛与归依:在痛苦中挣扎的灵魂——论曾树生生活情境的矛盾性》深刻地剖析了在中国现代社会中人的觉醒、人的现代性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

此外,家庭内部的矛盾究竟是婆媳之间大矛盾还是其他?有人提出了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看法。

从个性主义角度看,曾树生的出走固然是由她追求幸福自由不甘现状的性格决定的,但同时家庭的内部矛盾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论〈寒
夜〉的现代性》一文中,作者抛弃了婆媳矛盾论,而认为家庭内部的矛盾主要是汪曾两人的情感危机。

“现代主义的作家在努力摆脱沉重的旧伦理教条的同时,也在试着营造一种新型的伦理,这种伦理比之传统的伦理来得更自由和更人性化。

”“在某种程度上,巴金将汪曾二人的婚姻有意悬置在传统的道德规范之上,目的就是要对其进行情感的拷问。

”因此更具有现代人道关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