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忘初心,教书育人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纪伯伦曾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的教学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把书教完、教好了,就万事大吉了?我们的教学除了成绩和升学,难道就别无所求了吗?这个暑假看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
我们不单要教给同学们学科知识,还要培养他们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余文森教授说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那么在我的地理教学生涯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和思考:
一、建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观
在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
但是我们在追求分数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健康、幸福、品行等。
我曾经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讲一个知识点,可是仍是有少数学生无动于衷。
究其原因,是否是自己太“急功近利”?眼中只有教学任务和教学成绩,却丢掉了活生生的人。
我想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不一样,学会尊重和宽容,适当的引导和启发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不学的,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二、转型做素养型教师
《礼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要想成为一位好老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
在课堂上,我能很流利地讲述课本内容,耐心详细地讲解课后练习题,灵活熟练地操作多媒体,这一切看似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文化素养的缺失却是致命的。
我的目光即使足够亲切柔和,我的声音即使足够激情澎湃,但是缺少深邃和睿智。
我需要大视野的支撑,需要阅读的搀扶,需要文化的滋养。
我不仅要有学科专业功底和解题技能,还要有非常丰厚的文化素养,因为唯有素养才能培养素养。
三、掌握一些教学基本策略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让培养核心素养这一观念真正落地呢?余文森在此书中提到;“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策略。
比如: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活动化策略等。
案例一:东南亚思维导读
在学习《高中区域地理》某个区域时,学生会感到知识点又多又散,如何应对这种碎片化的知识呢?这需要把所学知识整合起来,比如:知识树、概念图、思维导图。
它们能把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点梳理连接起来。
例:
图1-1东南亚思维导图
案例二:简单岩石、矿物的辨识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中需要同学们对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能简易的辨识。
教师可以提供矿物、岩石标本,让学生亲自观察,亲手触摸,,对其真切的感知。
这种教学方法便是通过实物创设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欲望。
有人说,中国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时代。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提到:“……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吾将上下而求索。
写于2019/7/21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