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帝国分裂与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帝国分裂与民族融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知道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知道西晋的短暂统一,知道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出现,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尝试从文字史料、地图,历史人物图像等图片史料中汲取历史信息,学习运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史料,思考和解决较浅显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课堂讨论、材料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由分裂走向民族的大融合,人与人,文明与文明在一次次的冲突中融合,这是历史的进步。

二、本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如何由分裂走向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难点:如何向学生解释由分裂到民族融合这是历史的进步。

三、讲课过程
要了解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事情,我们先来了解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关键的灵魂人物。

导入:曹操诗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背景:这首诗作于东汉末年,董卓篡取了政权,关东各州郡将领兴兵联合讨伐董卓。

但联军内部又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

战乱连年不断,造成人民大量死亡。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这两句诗就是描写这一惨状的。

“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白骨露于野”说明死者众多,遍野都是死人的骸骨;“千里无鸡鸣”说明广大的中原地带一片荒凉,这里的人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

这是对残酷内战的控诉。

)这里点出作者曹操的一个“忧”。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此诗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
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这首诗点出曹操的“志”。

曹操并非戏剧中显示的大白脸,毛泽东如此评价他:“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

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

他改革并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

这个案要翻。


这表明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应该是唯物而辩证的。

同时学会以史实为依据,评价历史人物。

同时曹操也是东汉末年一个关键的人物。

他发动了两场关键战役,以少胜多,都反映了他的志向,一统中原。

一、群雄并起,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也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发生时间,和谁对战,其结果如何?
背景:汉献帝建安初年,曹操已基本上控制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袁绍占据了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青州(今山东东北部)、幽州(今河北东北部)、并州(今山西省)四州之地。

袁绍想南下一举消灭曹操,曹操要统一北方,双方战争不可避免。

过程: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集中了十万精兵。

曹操将三、四万军队集结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与袁绍隔河相对。

袁绍先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

曹操的谋士荀攸劝曹操说:“分兵往西在延津(在今河南延津西北)一带假装渡河,把袁军主力引到西边。

然后派骑兵到白马,杀他个措手不及。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意见。

袁绍听说曹操要在延津渡河,果然派大军来堵截。

这时曹操亲自带兵袭击白马,解救了白马之围。

袁绍上当后十分恼火,不听劝告地下令全军渡河。

此时,曹操从白马向官渡撤退。

发现袁军来追,就将六百名骑兵埋伏在延津南坡,并叫兵士把武器盔甲丢得满地都是,装成战败而逃的假象。

袁绍的骑兵赶到南坡,看到这副情景便放松了警惕,兵士开始收拾那丢在地上的武器。

正在此时,六百名曹军一齐冲杀出来。

袁军大败。

白马、延津二战,袁绍没有吸取教训,命令将士继续进军,一直赶到官渡。

曹操的人马也早已回到官渡。

双方就这样一直相持了一个多月。

曹军粮食越来越少。

而与此同时,袁绍派大将淳于琼运来军粮,并囤积在离开官渡四十里的乌巢。

袁绍的谋士许攸探听到曹操缺粮的情报后,劝袁绍绕过官渡,偷袭许都。

袁绍却固执地拒绝了。

这时候,有一封信从邺城送给袁绍,信上说,许攸家人犯法被下令拘捕了。

许攸又气又恨,连夜逃出袁营,投奔曹操。

曹操在大营里刚脱下靴子想睡,听说许攸来投奔他,高兴得来不及穿靴子,光着脚板跑出来迎接他。

许攸见曹操以诚相待,就告诉了曹操关于袁军的秘密,建议曹操派兵袭击袁绍的粮草,那么袁绍就会不战自败。

曹操听取了许攸的建议,自己带领五千骑兵,连夜赶到了乌巢,一把火把袁军的粮草烧了一干二净。

正在官渡的袁军将士听说乌巢起火,都惊慌失措。

但袁绍不但不派兵增援反而认为曹营空虚,派大将张郃(hé)、高览去进攻,但遭到了曹军的顽强抵抗而没有成功。

张郃、高览见大势已去就投降了曹操。

袁绍带着剩下的八百多骑兵向北逃走。

官渡之战,袁绍的主力被消灭。

不久,袁绍病死。

曹操又花了七年工夫,扫平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发生于什么时候,为什么要进行赤壁之战?其结果如何?
背景:“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描写赤壁之战的诗句。

曹操平定北方以后,想一举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公元208年,他率领大军南下。

刘备知道无法阻挡曹军,就向江陵(今湖北江陵)撤退。

曹操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截断了通往江陵的路,刘备只好退到夏口(在今湖北武汉市)。

过程:曹操占领江陵后,继续向夏口逼近。

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紧急,我们只有向孙权求救一条路了。

”正在那时侯,孙权怕荆州被曹操占领,派鲁肃来劝说刘备和自己联合。

诸葛亮就跟鲁肃一起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去见孙权。

在诸葛亮、鲁肃、周瑜的支持下,孙权决定与刘备组织联军,抗击曹操,他任命周瑜为都督,拨给他三万水军,叫他同刘备协力抵抗曹操。

周瑜分析了曹操许多不利条件,认为北方兵士不会水战,而且老远赶到这陌生地方,水土不服,一定会生病。

兵马再多,也没有用。

他还打听清楚了曹军的虚实:曹操兵马号称八十万,这是虚张声势,其实不过二十几万,其中还有不少是荆州兵士,不一定真心替他打仗。

周瑜领兵进军,在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和曹军前哨碰上了。

果然不出所料,曹军兵士很多人不服水土,已经得了疫病。

双方一交锋,曹军被迫撤退到长江的北岸。

周瑜率领水军进驻南岸,两军隔江相对。

曹操的兵士来自北方,不会水战,因为经受不了风浪颠簸,为了让船平稳一点,他们把战船用铁索拴在一起,形成“连环船”。

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到这个情况,向周瑜献计说:“曹军把战船都连接在一起,我看可以用火攻来打败他们。


周瑜觉得黄盖的主意很好,就与黄盖合演了一场苦肉计,让人们以为他们之间有矛盾。

然后黄盖派人送信给曹操,表示要投降曹操,曹操果然没有怀疑。

与此同时,黄盖让兵士准备十艘战船,每艘船上都装满枯枝,浇上油脂,外面裹着布幕,插着旗帜,准备对曹营进行火攻。

十一月的一天,天气突然回暖,刮起了东南风。

当天晚上,黄盖带领一批兵士分乘十条装满柴草的战船,扯满了风帆,像箭一样驶向曹营。

曹军水寨的将士听说东吴的大将来投降,正纷纷挤到船头看热闹。

没想到东吴船队离开北岸大概二里左右,十条战船突然同时点火,冲入曹军水寨。

曹军的“连环船”很快地都延烧起来,接着火又烧到了岸上的曹营。

曹军的大批兵士被烧死,还有不少人掉在江里淹死了。

孙刘联军一看北岸起火,马上带领精兵渡江进攻,北岸的曹军顿时全部崩溃。

曹操拖着残兵败将向华容(今湖北潜江县西南)的小路上逃跑。

赤壁大战后,曹操一时无力南下,刘备在荆州站住了脚,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老师:结合官渡,赤壁两场战役,你认为曹操的目标是什么?结果如何?(再次提醒学生曹操的志向。

但是他成功了没有?)
学生讨论:没有完成中原统一,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原的格局基本确定下来,使得北方基本统一,三分天下局势形成。

赤壁之战前,曹操是当时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力量。

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3、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形势图。

老师:放一张当时的地图,分析当时东汉末年形势。

1)、三国的名称,人物,都城,建立时间。

曹魏、蜀汉、孙吴三个集团能够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三个集团实行了切合实际的政策,充分利用各自的人才和自然环境优势有密切关系。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集团已经成为了全国最强大的势力,加之曹操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经济政策,使其始终是三足鼎立中实力最强的一方。

刘备最初势力弱小,辗转依附他人,得到诸葛亮辅佐后,逐步得到发展。

赤壁之
战后,他占有荆州,不久又进占益州,形成了割据一方的霸业。

孙权继承其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的事业,占据资源富饶的江东。

得到周瑜、鲁肃等一批贤臣良将的辅佐,也很快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孙、刘集团各自实力虽然都不及曹操,但在早期能够实现联合,共同抗曹,与曹操鼎足而三。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建魏。

史称曹魏,东汉至此亡。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汉。

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先称王,后称帝,建吴。

定都建业,即今天南京。

2)、三国的地理位置
通过地图了解地理位置。

总结:
三分天下在一定时间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二、南北对峙
延伸到地图之外:西晋一度实现短暂统一,但不久又陷入分裂之中。

用时间轴表明历史的更替。

265年司马炎废魏帝自己称帝,建立晋,史称西晋。

280年灭吴,大致统一南北,不过昙花一现50年。

西晋灭亡后,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为都城,重建晋,史称东晋。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了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

因而称之为十六国。

地图展示:东晋十六国。

纷繁复杂的朝代相继并起。

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东晋灭亡。

开始了长达170年的南方政权的更替,经历了宋,齐,粱,陈四国。

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

而差不多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活动:请学生现场讨论自绘历史朝代更替图。

三、孝文帝改革
十六国后期,由拓跋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起来。

五胡内迁:北魏是五胡之一的鲜卑拓跋氏建立的,所谓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

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

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

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

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

西晋以后之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亦肇基于此。

拓跋族原本居住在大兴安岭北段,东汉末年南迁,逐渐形成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出示地图)到5世纪中叶,北魏将南部边界推进到江淮一带,实力开始越过南方。

1、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为了促进自身发展以及适应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政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改革措施:
1)经济上,推行均田制。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迁都洛阳
北魏都城原先在平城,因地处偏僻,最后迁都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

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
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

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

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

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

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

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

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

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

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

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

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

”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

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

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

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

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

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

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迁都洛阳原因: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

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今天仍值得我们去探究。

3)移风易俗,实现汉制。

服饰:观察孝文帝所穿服装的样式,比较他与汉武帝的服饰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观看多媒体展示的孝文帝和汉武帝图像比较。

观察:长袍,宽袖,基本相似。

讨论:为什么孝文帝不穿鲜卑服饰却穿汉服?
结论:汉服。

孝文帝有意学习汉族文化,把自己打扮成汉族君王。

讨论:孝文帝还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龄超过三十岁的人,学习不易,准许使用鲜卑语。

三十岁以下的人,必须使用汉语。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

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拓跋宏自己改“元”,独孤改“刘”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他自己就是如此,把原本的皇后废除,然后从北方汉族四大士族:崔、卢、李、郑。

李氏立为皇后,实行人种改良,是汉文化的骨灰级粉丝。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
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3、目的
讨论: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何在?
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汉文帝改革加快了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扩大了汉文化在北魏政权内部及各民族的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

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大分裂时代,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文明就是在一次次的冲突中融合。

孝文帝改革是这一时代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分裂是暂时的,其结果为重新统一和国家繁荣创造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