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禺笔下悲剧式女性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禺笔下的悲剧女性:命运的戏弄与不屈的抗争
——以《雷雨》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在阅读曹禺戏剧作品的时候, 我发现他的作品里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普遍鲜活生动、形象丰富、充满质感。

而且有几个形象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画廊里的经典人物, 像繁漪、陈白露、花金子等。

曹禺对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充满同情与欣赏。

相反,我们在他的笔下却找不出真正完美的男性形象, 他们几乎都是有着各种的性格缺陷的男人,或虚伪贪婪,或懦弱无能,或心智稚嫩。

因此我借分析《雷雨》这部话剧中的女性人物来对曹禺的女性观做个初步的探讨。

繁漪是《雷雨》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具有丰富复杂的人性特征。

她是18年前周朴园用骗取侍萍的同样手段来骗到周家的。

繁漪与侍萍的境遇都具有悲剧色彩:一个被忆念了30年, 一个就在身边却被视而不见等于是困了30年。

繁漪胸中丰富而热烈的感情没有了寄托的归宿, 封建家庭的宗法将她紧紧困住, 于是她感觉自己似乎要被渐渐地磨成石头样的死人。

为了避免在这种束缚中一点一点枯萎以至死去,她大胆的走向了他的继子——周萍。

其实繁漪是有机会可以离开周家的, 她毕竟没有被真正的囚禁, 但是她走不出去, 她离家出走的命运就像鲁迅曾经追问的虽没有人回答但可以预见的娜拉出走后的结局。

在那个年代,一个三十多岁的已婚女人, 一个只会做人太太无其它生存能力的女人, 家以外的社会并未给她生存之地, 她得依靠一个男人, 虽然她并不认同男人们的所作所为。

她曾对周萍说: “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 就一个人跑”,其实她内心的痛苦比表现出来的更多。

于是在那个风雨之夜, 在四凤家窗户外面, 邪恶的力量爆发了:为了阻止周萍与四凤,她揭发了周平和自己亲妹妹乱抡的事实,并由此把整部悲剧推向了高潮,最后,她终于真正的疯了!曹禺对笔下繁漪的乖戾、癫狂和阴厉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他并没有把繁漪描写的十足丑恶,反而是为爱而坚强, 为爱而软弱, 为爱而痛苦, 为爱而挣扎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据作者说,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了的资产阶级女性。

他对自己笔下的繁漪表现出的更多的是高度的赞赏——《〈雷雨〉跋》: “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了多少繁漪。

( 当然她们不是繁漪, 她们多半没有她的勇敢) ”。

四凤是《雷雨》里最美丽的人, 她是周公馆里的救赎天使。

她十七八岁的样子, 脸上红润, 发育健康, 举止活泼大方, 很爱笑。

在周萍眼里四凤是粗俗的, 但正是他所需要的, 她有着自己欠缺的的温暖的气息,他把四凤当作是能够把他从苦海中救出来的那个人, 她是自己心内的太阳,他认为能通过自己与四凤的爱情脱离和后母纠缠不清的漩涡,于是他把全部的爱和生命交给这个心地单纯善良的女孩子。

在周冲眼里她心地单纯高贵, 聪明而有感情, 是唯一懂得他人。

周冲也把四凤看成是他痛苦生活的引路人,他对四凤说:“我恨这不平等的社会, 我恨只讲强权的人, 我讨厌我的父亲, 我们都是被压迫的人”。

他对四凤的喜欢是很纯洁的, 虽然他很想和四凤一起去新的世界, 但他并不介意她带上她爱的别人。

有意味的是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这个严厉自私且贪婪的父亲也总是拿着她的照片摩挲, 将她的照片摆放
在房间中最醒目的位置:或许是因为四凤的气质和长像随自己的妈妈吧。

这个单纯美好的生命却红颜早逝,并且是在知道了自己所爱的人竟然是自己的亲哥哥这一致命打击后,浑浑噩噩的死在了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

四凤的悲剧来源于家庭却不止于家庭,她的命运最悲惨的不在于爱上了自己的亲哥哥,而在于一切罪恶都化成了巧合,四凤是无辜的,她因为这个黑暗的社会死于非命。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中步入老年的侍萍最撼动人心的不是她被遗弃后艰辛却不失尊严的生存努力, 而是在她柔顺、迟缓的神态后仍藏有的强悍的与命运对抗的力量。

在她知晓了周萍与四凤乱伦的恋情后, 她悍然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 让这一对全不知情的兄妹恋人远走高飞,自己独自承受可能会有的命运的惩罚。

但是曹禺让笔下的人物在一种不可控的状态下被动的去选择了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侍萍在一连串的打击中疯了。

在曹禺笔下, 那些值得肯定的女性为什么生存? 为了自由和幸福, 挣脱封建礼教、封建
家庭和封建传统势力套在自己身上的沉重枷锁。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的批判、对新道德的提倡, 主要表现为婚恋自由方面。

拿人们对待自由婚姻的态度来说, 婚姻自由往往成为新旧道德观念冲突的焦点, 本质上是对“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否定。

民国后有少数青年男女开始以自由婚姻向旧道德进行挑战, 可是社会上大多数人们对此仍抱否定态度。

五四以后,自由婚姻问题渐渐深入到人们的道德关怀和社会生活中枢。

新式的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婚姻价值观开始冲击人们传统的道德标准。

在夫妻观念上, 人们逐渐摆脱封建的男尊女的道德观, 而代之以男女平等, 互敬互爱, 自主独立的夫妻道德观。

在曹禺的作品里, 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他认为夫妻之间应该有真正的爱情, 女性不应是男性的附庸。

夫妻间的爱情是两性和谐的基础, 是维持家庭的重要根基。

他认为蘩漪最大的痛苦是与周朴园没有爱情。

据曹禺说, 蘩漪的原型是他同学的嫂嫂。

因为老姑娘的缘故, 只好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男人。

做丈夫的很死板, 思想感情上不能满足她, 生理上也不能满足她。

她很苦闷。

婚姻的基础是男女相爱, 当男女不再相爱, 家庭就要失衡, 双方都要受苦。

这一点, 曹禺以他自己的婚姻为蓝本, 描写了曾文清、愫方和思懿之间的三角故事, 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但是曹禺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并未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 他看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平等地位。

虽然包办婚姻往往使夫妻处在不相爱的状况里, 给男女双方都带来痛苦, 但女性所遭受的痛苦程度显然要比男性深。

以周朴园和蘩漪为例, 蘩漪的性格比较活泼, 但又不是新式妇女, 如果不是那么稳重, 就被指责为不规矩。

如果再有一点自主意识, 完全活在爱的情感当中# , 就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疯子”这一点曹禺曾有过说明: “周朴园并不是故意使周围的人觉得她不正常或者疯狂。

而他确实从心里觉得她是如此”。

周朴园要蘩漪喝药的场面也是现实中常见的情景, 但曹禺就敏感地发现这其中的压制和专横。

他一反传统男权观念中顽固的“贞操观”, 认为当男女不再相爱的时候,女人有权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而且也应该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曹禺给予了女性以追求自我本能欲望的肯定, 鼓励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在一个封建专制主义横行的社会, 女性遭受家庭奴役其实是受到社会势力残害的具体
体现, 带有普遍性和不可逆转性, 这也是曹禺戏剧揭示的女性悲剧的深层原因。

在这个社会里, 蘩漪等女性备受压抑, 结局悲惨, 有的即使走到了生命尽头, 也无法摆脱强压在她们身上的厄运。

唯有冲破这个社会的桎梏, 才能获得解放, 走向自由。

曹禺曾在《<雷雨>序》里反复说起:雷雨所显示的, 并不是因果, 并不是报应, 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曹禺通过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对境遇抗争的失败, 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的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处境是个历史概念。

很明显曹禺用一种充满同情的笔触来描写那个时代下女性的悲剧命运,无论是从自身出发还是从家庭出发,他都希望社会能够重视女性并且给女性一个平等的生存条件。

曹禺客观真实又具体深入地论述了男权社会女性的普遍处境:她们已经发现这个世界是男人主宰的, 她们知道了自己的命运, 她们既是人类群体中的一部分, 又是无法脱离男人的一部分。

在整个男权社会的笼罩下, 女性时刻承受悲剧浪潮的袭击, 她们美好的心灵被扼杀,她们的悲剧是人性的复苏乃至与整个男权封建社会抗争失败的悲剧, 而她们的情感悲剧也正是
那个罪恶的男权社会制度下所有抗争女性的缩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