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培训材料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培训材料首部: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并积极参与的重要问题。
本篇材料将为您介绍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帮助您了解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
第一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指保持和改善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以及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类生存依赖于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
我们所需的食物、水和空气都来自于环境,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2. 生态平衡的维护: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网络。
保护环境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止物种灭绝,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还包括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减少浪费和开发可再生资源,我们可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为未来的世代提供充足的资源。
第二章:常见的环境问题现如今,我们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1. 气候变化: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正发生变化,引发极端天气、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2. 水资源污染:水污染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巨大危害。
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城市污水和塑料垃圾的排放都是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3. 大气污染:车辆排放、工业废气和燃煤等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也加剧了臭氧层破坏问题。
4. 非可再生能源消耗: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
同时,石油、煤炭等资源是有限的,过度消耗将导致能源危机。
第三章: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1. 节约能源和资源: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可再生能源、减少浪费等方式来节约能源和资源。
2. 排放控制与治理:制定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限制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推动企业进行污染治理。
3. 生态保护与恢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促进植被恢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4. 垃圾分类与回收: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提倡回收再利用,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损害。
旅游地理第一章单元总结环境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总结【知识概览】【思维激活】1.怎样认识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的发展答案:2.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有何关系?答案:可持续伦理观是在环境伦理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环境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石。
而且只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问题才有可能解决,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还必须改变不适宜的传统伦理观,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把尊重和爱护自然的意识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3.环境伦理观中的道德行为和缺德行为各有哪些?答案:4.怎样认识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答案: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但自然灾害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原生环境问题,当然有些自然灾害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但影响较小。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题,当前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尤为严重。
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
见下表:5.为什么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破坏最为严重?答案:地球表层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臭氧层就分布于平流层中。
对流层的厚度与地面温度的高低有关。
地面温度越低,近地面大气对流不旺盛,对流层的厚度越小,即平流层距地面越近。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近地面气温低、对流层的高度也低,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容易到达这里,因而臭氧层破坏更严重。
〖备课资料〗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论者和代表应当首推庄子。
庄子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要顺应客观规律,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
荀子则较庄子更进一步,提出了“制天”的思想。
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改造自然、战胜自然。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
选修⑥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2)原因:【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人为原因】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过程的不可逆性3、规模的全球性1.3环境观(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1.4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环境污染概述(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3)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高中地理选修6 第1页(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2.2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2.4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2)污染物:石油★(3)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环境概述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了解环境因素的含义及分类。
理解环境质量的形成原因。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按其属性分类(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自然现象的总和。
(2)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
3.环境的内涵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1)环境的相对性:不同的主体,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
(2)环境的发展性:在时间上,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在空间上,它随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张。
二、环境因素1.概念:又称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三、环境质量1.概念: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
它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形成原因: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重要原因)。
3.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即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即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4.分类依据环境因素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一、判断题1.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2.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 )3.当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类环境质量一定会越来越差。
( )4.自然环境是指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
( )5.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解析:选D。
第一章环境保护概论绪论
第三节 环境科学
三、环境科学的特点
1.综合性 2.人类所处地位的特殊性 3.学科形成的独特性
四、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发展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 个核心问题。 (二)环境科学的分科 环境科学按其性质和作用划分为三部分:基 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及环境学。
四、我国的环境问题
1.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 2.资源浪费惊人,生态压力巨大 3.环保成绩显著,形式依然严峻
第三节 环境科学
境科学概述 环境科学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科学。它是在解决 环境问题的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根据环境科学的建立与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人类与环境”这对矛盾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对立统一 关系的发生和发展,调节与控制,利用与改造。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露人类与环境这对矛盾 的实质,研究和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它们之间的物质 和能量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以改善环 境质量,造福人类,防止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促进协 调发展,促进人类社会更加繁荣昌盛地向前发展。
第四节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虽然较晚但成就突出,具有自己 的特色。从1973年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1973~1978年) 二、改革开放时期环保事业的发展(1979~1992年) 三、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中国环境保护(1992年以后) 四、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 (一) 环境保护目标 “十一五”主要环保指标 (二) 环境保护措施 1.污染物总量控制 2.节能减排 3.区域限批 4.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
环境资源法(第一章)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概述
总的来说,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大方面的内 容: 一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和否定 二是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 就理性设计而言,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工业应高产低耗,能源应被清洁利用,粮 食应保证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保持相 对平衡等许多方面。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概述
[本章概要]:正确地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 之间的关系规律。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 因和分类,进一步认识当今环境问题的严 峻性。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 国策。
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概述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 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 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 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 大战略思想。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其一,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总量大, 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其二,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着边建设边破 坏的局面,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 其三,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 境问题接踵而至。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 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 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的全面发展¡ ± 内涵是当代人在创造今世发展和消费的同 时,不能自私地剥夺后代人应当享有的同 等发展和消费的机会,也就是当代人的发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环境保护概论(gàilùn)教案环境保护(huánjìng bǎohù)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xùlùn)第一节环境(huánjìng)概述一、环境(huánjìng)的概念:环境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wàijiè)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类(rénlèi)的生存环境的分类: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一)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2)对水质的影响(三)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
三、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多级自然系统。
地质(dìzhì)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
环境问题的概念: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huó dòng)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第二节环境(huánjìng)问题一、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huánjìng)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的酸雨(suān yǔ)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及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锐减等;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环境保护概论完整版
3、北京市垃圾处理现状
(二)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1、城市垃圾的分类
2、物资回收
3、热能回收
编辑版pppt
30
城市垃圾
能源
焚烧 热分解
物资
分选技术 堆肥法
电力、沼气 燃烧油、气 纸、金属、玻璃
肥料
城市垃圾的资源化模式
(三)城市垃圾的其他无害化处理 1、填埋 2、堆肥 3、焚烧 (四)北京市垃圾处理对策 1、减量化 2、无害化 3、资源化 4、产业化 (五)两种典型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利用 1、白色污染 2、废旧电池
1、改进热能利用技术,提高发电站效率
2、开发和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能源
3、废热的利用
4、城市及区域绿化
编辑版pppt
38
第七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一、土壤污染 二、土壤环境污染的危害 三、土壤污染的治理
编辑版pppt
39
一、土壤污染 (一)土壤及其组成 (二)土壤污染物及土壤自然净化过程
1、土壤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致病微生物 2、土壤自然净化过程 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物理化学过程、 生物过程
编辑版pppt
15
二、水体污染及水体自净作用
(一)水体污染(定义、分类) (二)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
质污染现象。
2.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造成感官污染;引起水质恶化;减少鱼类活动的空间;
藻类分解的有害物质伤害水生生物;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严重影响鱼类生存
编辑版pppt
32
第
环境噪声的特征与噪声源分类
六
噪声污染及防治
环境噪声的危害 噪声污染控制
第一章环境保护概论-总论
环境区域规划与环境规划。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人体中各元素平均含量与地壳中各元素含量同步,
如人体血液中60多种元素含量和岩石中这些元素含量有 明显的相关性。 环境污染使某些化学物质突增,或者出现了本来没 有的合成化学物质,就破坏了人-环境关系,因此而致病。
二、环境问题
定义: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产 生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 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的问题。
播放视频:环境问题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你最有感触的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高等教育出版社
1
2
3
4
5
人口问题
世界的聚落
按 照 环 境 范 围 的 大 小 分 类
城镇
村庄
高等教育出版社
按环境的功能分类:
生态环境
生活环境
环境的特性: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和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高等教育出版社
探索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与管理措施。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科学的内容包括: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与 规律;
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预测; 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环境预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人体与环境间保持动态平衡 空气 水 (1)四大要素 土壤 食物 (2)外界条件变化
小: 未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可以自动调节。如缺氧、
噪声 大: 使生态平衡失调,超过人体忍受限度时,可中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2)原因: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②人为原因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C.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D.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②过程的不可逆性;③规模的全球性。
1.3环境观(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①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②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良性方向发展。
1.4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环境污染概述(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3)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2.2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
环境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保护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3.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4.自然资源:是自然界形成的,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5.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7.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8.环境破坏: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
9.环境污染:由于人们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现象。
10.环境保护: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2.环境保护法学,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这一新兴部门法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法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科学,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特点,它也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个法律分支学科。
二、简答题1.简述人类环境的概念以及环境科学对环境的分类。
(1)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环境问题一、环境概述1.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按其属性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2)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2.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包括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和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3.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
它是岁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这种状况的形成,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是更重要的原因。
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叫作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称为环境质量指数。
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环境质量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二、环境问题概述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按产生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短缺3.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相协调而引起的。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例: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露事故、我国重庆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等。
四、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内圆: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2.箭头代表的含义 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③代表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④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正面(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负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五、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破坏 果)解决办法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②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第二章自然资源与主要资源问题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三版)
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
2 评价报告编写和审批 3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效力及法律责任 1 规划编制机关的法律责任。 2 规划审批机关的法律责任。 3 建设单位的法律责任。 4 此外,法律还规定,对有关的行政主管人员、工作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第五节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法所规定或体现的,调整因保护和 改善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适用于所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体系,反映环境 法本质和特征,对贯彻和实施环境法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 (一)概念和意义 (二)产生和发展 (三)内容和实施 二、预防为主原则 (一)概念和意义 (二)产生和发展 (三)内容和实施
重要意义。
第二章 环境法概述 第一节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概念
• 环境法的概念可整合为: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 力保障和推动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 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环境法的特征
1 环境法是生态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 2 环境法是社会法。 3 环境法是综合部门法。 4 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
第二节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
二、环境法的价值 (一)环境法的工具性价值 1 环境法的确认性价值 2 环境法的分配性价值 3 环境法的衡量性价值 4 环境法的保护性价值 5 环境法的认识性价值
第二节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
(二)环境法本身的价值 1 环境法是国家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 2 环境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法律手段 3 环境法是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环境的法律武器 4 环境法是增强全民环境意识的精神准则 5 环境法是加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重要手段
第一章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
从污染的空气、浑浊的水源,到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和不断减少的自然资源,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威胁着未来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大气污染这个严峻的问题。
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大量的废气被排放到空气中。
工厂烟囱中冒出的黑烟、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在空气中弥漫。
这些污染物不仅使得空气质量恶化,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比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增加。
在一些大城市,雾霾天气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人们不得不戴上口罩出行,孩子们也因为空气质量差而减少了户外活动的时间。
水污染也是一个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
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农业中过度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也随着雨水流入水体。
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也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
受污染的水不仅不能用于饮用和灌溉,还会导致水生生物的死亡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许多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流如今变得臭气熏天,鱼虾绝迹。
土地资源的破坏同样不容忽视。
过度的开垦、不合理的农业种植方式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导致了土地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固体废物的大量产生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和建筑垃圾等堆积如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还会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环境保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通过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促使企业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企业也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同时,加大在环保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探索新的环保解决方案。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与环境学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内容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
环和积累的过程和规律 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状况的控制和防治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 环境管理
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 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 整体或环境系统。例: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 水圈。
环境要素的属性:
①最差(小)限制律。它由德国化学家V.J.李比希于1804 年首先提出,20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布来克曼所发展而
P10 1 2 6
作业:
地理环境有新发展,又出现了人文地理环境这一概念
⑶地质环境(指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其余部
分)
(4)宇宙环境(星际环境)
指大气圈以外的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和存在 于其中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组成,几近 真空。各星球的大气状况及温度差别极大。 对人类的生存而言,环境条件极为恶劣
边际
任何一个层次的环境系统,都是由低 级层次的 各个子系统所组成;而它自身又是构成更高级环境 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和子系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 系。在系统 层次上,有些层次间的关系比较密切, 有些层次间则可能出现较大的质变。根据质变关系 可以将人类环境划分成不同的层次等级。在层次结 构上,由于主成分的分布不平衡,往往形成该层次 的环境系统的中心和边缘的不同。两种不同类型的 环境的交错地带,简称边际。边际属于两种相邻环 境的过渡带,它通常具有此两种环境的特征和色彩 。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1.什么是环境?为什么要确定一个主体才能说明环境的概念?答:环境是指作用在“人”这一中心客体的一切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
环境总是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的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通过信息、物质和能量进行联系与交换。
2.按照环境要素可以把环境分为几类?环境的功能特性有哪些?答可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
环境的功能特性如下:①整体性与区域性;②变动性与稳定性;③资源性和价值性。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就是生物圈。
F生物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T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圈的稳态。
F4.根据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环境状况,分析城市环境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特征。
答:城市的组成:一般认为,凡是10万人以上人口,住房、工商业、行政、文化等建筑物占50%以上面积,具有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居区域,就是城市。
功能:在经济高速发达的今天,城市作为贸易、金融、交通、信息的中心,使世界经济系统逐步演变为城市化系统。
特征:①是非农业人都集中区域;②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中心;③是由多种建筑物组成的物质设施综合体。
5.下面的环境问题中主要由人为原因所致的有哪些?并加以简单分析。
城市地下水下降并引起地面下沉。
T由于无计划过度开采某些内陆地区发病率较高的地方甲状腺肿。
T某些地区出现的氟骨病。
T中国某些山区多发性的泥石流灾害。
F由自然力引起的。
6.某一个地区哪种元素分布异常,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克汀病?碘7.要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8.根据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状况,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到底怎样?谈谈你对城市化问题的看法。
9.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答:①原生环境问题;②次生环境问题10.简述历史上环境问题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分析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到启示?答:①远古时期,人类是自然的奴隶。
②农业文明时期,自然是人仿效的榜样。
③近代工业革命时期,人类是自然的“主人”近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火力发电、电池、电灯等的发明和应用,使生产力大为提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巨大的进步,使电力工业、电器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等得以兴起,并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
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 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 关系; 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 法。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发展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 第二节 环境问题/二、当前世界环境的主要问题
(1)酸雨
全球大气CO2浓度330cm3/m3与纯水平衡:
CO2 g H 2O H CO2 H 2O CO2 H 2O K1 H HCO3
K2 HCO3 H CO3 2
按电中性原理《质子条件式)得:
H OH HCO 2CO K Hp 2 K K Hp K H H H H
3 2 3 2 W 1 CO2 1 2
CO2
由以上计算得天然降水pH值(-log[H+])约为5.6。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
腐蚀建筑物;
损害人体的呼吸道系统和皮肤。 全国527个市(县),出现酸雨的城市298个,占56.5%;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 第二节 环境问题/二、当前世界环境的主要问 题
(2)臭氧层的破坏
臭氧——可以减少太阳紫外线对地表的辐射。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地面接收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量 增加——对人类健康危害(白内障、皮肤癌等)、农作物 减产。
19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革命开始——连续发生了一 系列煤烟型大气污染事件,每次都造成众多人员的伤 亡。
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环境污染 由局部逐步扩大到区域——由单一的大气污染扩大到 大气、水体、土壤和食品等各方面的污染,酿成了不 少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 20世纪80年代初影响范围大和危害严重的环境问题— —主要是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
H——CO2的亨利常数;
K1,K2——二元酸(CO2·2O) H
的一级和二级电离常数;
[CO2· 2O]=H· CO2 H p
pCO2——CO2在大气中的分压。
HCO
3
K 1 HpCO2 K 1 CO2 H 2 O H H
CO
2 3
K 2 HCO3 H
环境与环境科学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环境标准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科学
环境:(1)哲学上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2)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的总体。 外部世界 ——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周围世界。 周围世界 —— 指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 然要素及其总体——它是人类生存发 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 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 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保概论》
课程内容:
A.环境保护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B.化工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原理、工 艺、设施等; C.化工清洁生产工艺、绿色化工及化工生产持续发展。
学习目的: 加深对环境保护的深刻认识;为在今后的生产、管理、 设计及研究等工作中搞好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奠定一定的理 论基础。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二、当前世界环境的主要问题
l.人口问题 人口激增——目前>60亿,2025年预计>80亿 超过了地球环境的合理承载能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资源问题 土地资源:土壤退化、沙漠化、可耕地资源损失; 森林资源 :森林砍伐和造林步伐的严重失调——森林资源 减少; 水资源 :自然条件影响、水体污染破坏了水资源——水资 源危机,世界上有43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占全球 陆地面积的60%;
第三节 我国的环境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国家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活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 害; • 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 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八项管理制度: • “三同时”制度——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基本建设项目、技术
预计21世纪中叶——大气中CO2的含量:600cm3/m3
预计到2030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增加1.5---4.5℃ 到2100年时,全球海面将会升高1.44---2.17m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 第二节 环境问题/二、当前世界环境的主要问题
5.有毒化学品贸易的危险废物管理 有毒化学品(特 别是杀虫剂),在国际贸易中给环境 带来的潜在威胁; 输出或输人国之间要加强合作,要对化学品对人类健 康和环境存在的潜在危险负责。 6.生物多样性危机 环境恶化——动植物种类灭绝速度空前。 建立生物生存保护区。
破坏臭氧层物质: 含氯化学物质(主要是氯氟烃:CmHnClyFz,x+y+z=2m+2); 哈龙 (溴氟烃:CFXBr4-X) ——灭火剂; 其他:N2O、CH4等。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 第二节 环境问题/二、当前世界环境的主要问题
(3)温室气体及全球气候变化
• CO2——能让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并能吸收地 面反射回空间的红外辐射(长波辐射),从而使低 层 大气温度升高。 氯氟烃、CO和CH4也会对地面温度有影响。 • 19世纪中叶——大气中CO2的含量:260---280cm3/m3 19世纪80年代——大气中CO2的含量:340cm3/m3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三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有毒的污染物侵入人体: 呼吸道系统 消化系统 皮肤
有毒的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急性危害 慢性危害 亚急性危 害 急性危害 在短时期内(或者是一次性的),有害物大量地进人人体所引起 的中毒。 如:烟雾事件——急性闭塞性换气不良——急性缺氧或引起 心脏病恶化——死亡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 第二节 环境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特点 :
1)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各种资源分居世界 1--5位,人均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
2)各类资源总体组合较好,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人均淡水、耕地、森林不足。 3)空间分布不平衡——不论地面资源还是地下资源都存 在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 4)资源质量差别悬殊,低劣资源占有较大比重 3.生态破坏 包括森林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 物种消失等。 4.大气环境污染 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气体及全球气候 变化。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 第三节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慢性中毒 小量的有害物质经过长时期的侵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 如:镉污染——骨痛病。 亚急性中毒 介于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间
第三节 我国的环境保护 一、我国的环境污染的特征
污染的超前性;污染的广泛性 1.污染的超前性 •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大体上只相当于发达国家 50--60年代的水平,而环境污染的却相当于发达国家70 年 代程度。 • 全国:57.3%的城市年降尘量超过暂定限值; 54.5%的城市SO2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81.6%的城市出现了酸雨; 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段中,68%的水质在国家二类水 质标准以下。 2.污染的广泛性 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污染面从城市向农村发展——形成了 全国区域范围内广泛的污染。
降水(如雾、露、霜、冰雹等),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 第二节 环境问题/二、当前世界环境的主要问题
• 大气中不同的酸性物质所形成的各类酸都对酸雨的形成起作用 硫酸占60%一70%,硝酸占30%,盐酸占5%,有机酸占2%。
人为排放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两种主要物质。
• 酸雨主要的危害 破坏森林生态系统; 改变土壤性质与结构; 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K
1
K 2 CO2 H 2 O
H
2
K 1 K 2 HpCO2
H
2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 第二节 环境问题/二、当前世界环境的主要问题
KW H 2O H OH
Kw ——水的离子积。
OH
KW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