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课时优案3劝学师说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优案3 劝学*师说
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刘向《列女传》)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译文:
②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译文:
答案(1)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2)①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

(关键词:立名,广知,是以。

)
②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方法。

(关键词:谓,为,道。

)
参考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用剪刀剪断织好的布。

孟子害怕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丝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

现在你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方法。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
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5)《论语》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在荀子《劝学》篇中,也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荀子作为孔子之后最大的教育家,对学以成人有深切论述。

荀子主张性恶,就是为了强调①;以《劝学》为著作的第一篇,也是要突出②。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现实生活中那些故步自封、自以为是的人恰恰缺少③。

相反,学习越努力的人,越能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贫乏、本领不足。

答:①


答案①后天学习的重要性②“学”的重要地位③持续学习的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第①空,由前面的“学以成人”“性恶”及后面对学习重要性的论述,可知应填“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第②空,将《劝学》列为第一篇,显然是为了突出学习的重要地位;第③空,由前面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及“故步自封、自以为是的人恰恰缺少”可知,应填“持续学习的意识”。

4.下图是中学生语文学习中关于积累的具体途径的构思框架图,请丰富其中有关积累的内容、意义,把这个框架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10字左右。

答:
答案积累的途径分为四种: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是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把在生活中接触
到的优美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在交流中积累,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这类题解答时,应首先研读题干,明确描述对象和要求,并仔细观察所给图的内容。

该图是中学生语文学习中关于积累的途径的框架图,图的结构很简单,但是题目中要求“丰富其中有关积累的内容、意义”,显然在表述时不是简单添加联结词就可以的,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简单阐发。

写作完成后,检查有没有语病,字数是否合乎要求。

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荀子、韩愈都是古代儒家文化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是思想家,同时也都是古代老师与教育家,他们在《劝学》和《师说》中有一个共同观点,那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简单说就是怎样做人。

请结合文本谈谈这一观点。

答:
答案①对于学者自身,《劝学》中认为“学”不仅能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改变自己,更能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文章开篇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接下来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由此可知,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这同样是着眼于品德的养成。

因此,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②对于教育者,《师说》开篇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老师必须要做的三件事情。

而师者第一职能是“传道”,对于“道”虽然韩愈自己有特定的内涵,但是我们今天对“传道”的理解也更加多样化与具体化。

当今,老师的首要职责就是立德树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其德性底色,“传”好这个“道”。

所以说荀子和韩愈在文中都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学习是永恒的话题,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

《劝学》和《师说》也是在探索学习之道。

二者都谈学习,有哪些相同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答案相同点:①《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中说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改变自己、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同样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②两篇文章都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

《劝学》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认为人弥补自身不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善假于物”;韩愈则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善假于物”。

③《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
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
..,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
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
..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①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 ①比部:刑部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B.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C.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D.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先找出主语,“谏官”“愈”,前面断开,排除A;“极论之”,极力劝谏这件事,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论”的主语是韩愈,应从上,排除B。

故选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辟,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迁,调职位、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C.量移,唐、宋公文用语。

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到距京城较近的地区。

D.谥号,古代贵族、大臣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如诸葛亮谥“忠武”,岳飞谥“武穆”。

答案 D
解析古代帝王死后,也有谥号。

如汉武帝、隋文帝,即称谥号。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三岁时丧父,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前任宰相郑余庆为他宣扬美名。

B.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

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官。

C.元和年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获升迁,裴度还让他写了《平淮西碑文》。

但李愬对碑文内容不满。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

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答案 C
解析“裴度还让他写了《平淮西碑文》”错,是宪宗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译文: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译文:
答案(1)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却多次遭受排挤贬官,就作了《进学解》来自我开导。

(关键词:累,多次。

黜,降职、贬官。

喻,开导。

)
(2)韩愈还很能引导鼓励后辈,留在家中的后辈有十六七个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毫不在意。

(关键词:句首承前省略主语,应补出“韩愈”或“他”;
诱厉,引导鼓励;馆,留在家中;怡然,和颜悦色。

)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河南孟州市,一说辽宁义县)人。

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

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

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

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

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

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

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

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

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

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却多次遭受排挤贬官,就作了《进学解》来自我开导。

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

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

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在序中还称呼裴均的字(注:对于平辈或尊辈,称对方的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原因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

淮西和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

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

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刻于碑上。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

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

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

后来韩愈虽然通达、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宴饮,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

然而他对待众权贵之人,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韩愈还很能引导鼓励后辈,留在家中的后辈有十六七个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韩愈)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

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扬鼓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

长庆(穆宗年号)四年十二月韩愈去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韩愈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