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2013190216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分类号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Bachelor’s Thesis
论文题目黄石市城市转型研究
作者姓名肖华琴
学号2009119010216
所在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学科专业名称地理科学
导师及职称王晓玲讲师
论文答辩时间
黄石市城市转型研究
肖华琴(指导教师,王晓玲讲师)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中国黄石 435002)
摘要: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成果,认真总结黄石市这样一个以有色金属矿产开发为主要工业基础的资源枯竭型城
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为了实现城市转型发展,黄石市在
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民生问题、进行城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采取了
一系列措施,并举得了一定的转型发展成效。
但在转型发展中,资源枯竭城
市还存在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协调、解决就业难、环境治理难等诸多问
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转型发展的步伐。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出资源枯竭城市转
型发展的成效,本文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指标
体系,采集近年来黄石城市转型发展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计算,得出
黄石市城市转型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黄石城市转型发展中存在的
问题,提出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推进机制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
推广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等应对措施,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黄石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drawing on the resources-exhausted cities with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some of the results, conscientiously sum up the Huangshi City in a non-ferrous metal mineral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industrial base resource depletion problems faced by urban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Huangshi City in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livelihood issues, urban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both had a certain degree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But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the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the economy is small, uncoordinated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solve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s difficult, and many other issues, these problems have constrained the pace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ore directly refl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transition development indicator systems, collecting the nondimensional Yellowstone urban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of data processing and computing in recent years, come to Yellowstone urban transformation effect. On this basi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of Huangshi City,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tourism, and response measures to promote green production and green living, the city embarked on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Huangshi City;resources-exhausted cities;Transformation
目录
1前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理论基础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4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2黄石市转型发展现状分析
2.1黄石市发展基本成果
2.2黄石市转型中的必然性
2.3转型发展的现状
3黄石城市转型效果评价实施
3.1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效果评价体系
3.2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3.3指标标准化处理
3.4黄石市城市转型发展效果分析及评价
4黄石市城市转型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4.1 提高经济转型效果的对策
4.2 提高环境转型效果的对策
4.3 提高民生改善和城市建设转型效果的对策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黄石市城市转型研究
肖华琴(指导教师,王晓玲讲师)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中国黄石 435002)
1.前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到资源枯竭期的特有现象。
建国以来,我国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就依赖开采城市所储藏矿藏资源做为城市生存与发展主要因素的资源型城市而言,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力也是有极限的。
资源型城市所依赖的“资源一产品一污染”单向流动产业模式必然会出现城市资源的枯竭[1],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伴之而来的也必将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经济的衰退,大量人口的失业,甚至会带来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和谐,城市走向衰败。
为了支持和引导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2007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指导原则和工作目标[2]。
截止到2009年3月,国家先后两次公布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共计44个城市[3]。
同时,国家还通过召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审查论证会,为这些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城市功能定位、战略定位、产业选择、环境治理、民生改善、规划落实的可操作性等修改意见[4]。
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国家有力地宏观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转型发展成效,但许多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需要继续攻关。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转型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不仅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资源枯竭的历史遗留问题,还能够是重新树立城市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5]。
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要性非常大。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去年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促进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6]。
为掌握金融危机背景下我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情况,近期,我们省人大借在黄石召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立法和扩内需、保增长、应对金融危机座谈会之机,对该市资源
枯竭型城市转型进行了专题调查。
黄石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7]。
黄石市是以本地铁矿、铜矿、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生产钢、铜、水泥、能源为主导产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资源型城市。
长期以来的矿山采掘和开山取石,造成开山塘口多且植被恢复难;工业区和生活区犬牙交错,造成绿化用地难;原材料工业的高能耗、重污染、强运输,造成环境治理难,城市环境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8]。
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为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逐步改变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现状。
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目的就在于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9],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转型与其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就现实来看,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因为其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矿业学及生态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个涉及面广、又具有交叉性和复杂性的难点问题[10]。
就我国而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转型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
之所以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如此令人关注,这是因为,我国绝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大多沿用的是前苏联的“一厂一市”建设模式,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城市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诞生的,“大企业,小政府”,“大国有,小民营”,“大工业,小市政”是其共性;而且资源型城市大多以资源立市,靠资源兴市,经济结构单一问题比较严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其经济发展中根深蒂固。
随着经济体制的迅速变化和国家投资的减少,资源型城市多年形成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困难日益显露,大量矛盾迅速滋生[11]。
比如:一些城市经济发展衰退不前,居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失业人口大幅增加,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其发展的持续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总结起来,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三危现象”和“四矿问题” [12],即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矿山问题、矿业问题、矿城问题、矿工问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将更加严重。
1.1.2研究意义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转型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不仅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资源枯竭的历史遗留问题,还能够重新树立城市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要性非常大。
本文以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为背景,以黄石市这一资源枯竭型城市为重点分析对象,在了解资源
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等发展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黄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效果进行评价,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效果提供佐证,从而为优化黄石市这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提供政策建议。
1.2理论基础
1.2.1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相关理论
1.2.1.1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定义、特点与作用
城市在本质上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认为,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13]。
资源型城市是一类特殊的城市,其中的资多是指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对城市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矿产资源,也包括森林资源。
资源型城市还可以区分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非资源枯竭型城市[14],但从长期来讲,任何一个资源型城市都有资源面临枯竭的一天,在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型城市与资源枯竭型城市又是同义的[15]。
一般来讲,资源型城市是在矿产资源为主的采掘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发展依赖资源的特征明显,城市的建立与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16],这就造成了资源型城市具有资源的高度依赖性、经济结构的趋同性、城市空间的分散性、城市功能的双重属性、主导企业的二元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等特点比较突出。
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资源型城市发挥着为国家提供大量矿物原料、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作用[17]。
1.2.1.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概念、内涵和本质
概括地讲,转型就是指通过变换事物的结构而增加或减少事物功能的过程。
转型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复杂的系统和有机联系的综合体[18]。
资源型城市转型,不是指一个国家的转型,也不是单指某个企业的转型,而是指一个国家内的城市的转型,并且是一种特殊类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转型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和文化等诸多领域。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19]。
在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由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的发展模式转变,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根本的是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化社会结构转变,从而规避衰败以保证既能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内涵主要包括: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再选择、再配置,生态环境的修复,市场取向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与安置,资源结构调整及资源取向的转化,人文价值观的转变,等等[20]。
这一切,也涉及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的再调整过程。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本质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提升和转换,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结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摆脱对于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依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培育。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主体一般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三方。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主体的利益目标不尽相同,转型方法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从理论上讲,个人和企业的选择余地较大,他们可以在本地区“转型”,也可以在异地实现“转型”。
在本地区“转型”,个人可以改行换工作,企业可以生产其他产品或提供其他服务,部分企业也可以从外地购买所需原材料继续生产原来的产品;在异地实现“转型”,个人可以到外地改行或从事原来的工作,企业也可以搬迁到外地继续生存。
而政府只能选择在本地区“转型”。
在实践中,由于退出障碍和进入壁垒都很大,个人和企业无论是在本地区“转型”,还是异地“转型”,相关的成本都很高[21]。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也需要寻求这三个转型主体的利益均衡点。
2011年末,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上报的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城市(地区)名单,此前,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共12个、第二批32个,至此,我国已经分三批界定了69个资源枯竭城市,以及大小兴安岭林区参照享受政策的9个县(市、旗、区)。
表1-1 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
1.2.2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运用的相关理论
1.2.2.1可持续发展理论
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增长、社会、环境共同发展的思考[22]。
直到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23],明确把发展和环境联系在一起,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目前,学者们已经在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原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致的看法。
但由于学者的研究重点不同,形成了四大理论派系。
1.2.2.1.1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资源永续利用理论流派认为: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决定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是否可以被永远地利用下去,通过研究使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方法使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1.2.2.1.2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流派认为:人类一直将自然资源视为免费的公共产品,没有弥补自然资源的投入,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因此,该流派一直致力于研究将自然资源纳入经济核算体系的方法。
1.2.2.1.3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流派认为:由于当代人过多地使用自然资源,使得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自然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了不可持续发展现象。
因此,该流派致力于研究自然资源在代际之间公平分配的方法。
1.2.2.1.4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流派认为:整个世界系统的物质运动分为三大生产活动,分别是人的生产、物资生产、环境生产,但由于三大生产活动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因此,该流派致力于研究三大生产活动良性循环的理论与方法。
1.2.2.2生命周期论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
中提出了生命周期论[24],产品犹如生物一样,会先后经历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标准化期和衰亡期五个不同的阶段(图1.1)。
随后,生命周期论被学者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个领域。
图1.1生命周期图
对于资源城市而言,生命周期也同样适用。
由于矿产、森林、能源等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导致了资源经济必然要经历一个资源开采、到高产、到衰退乃至枯竭的过程。
而以矿业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发展必然也要经历一个城市兴起、繁荣、到衰退的过程,导致了资源型城市具有了明显的生命周期,资源枯竭便是矿业经济进入衰退期的城市状态。
如果资源枯竭型城市没有实现成功转型,将面临着城市衰退的可能。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伊内斯、布来德伯里、鲁卡斯、欧费奇力格、马什、沃伦、霍顿、海特、巴恩斯等经济学家纷纷从资源地区的发展阶段、社会问题、大型公司管理、资本流动、人才流动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Brradbury、J.H.、St.Martin.(2002)以美国宾西法力亚洲的煤炭社区为研究对象[25],从重建工程、降低投资、资本流动等方面分析了社区和公司的特点,提出随着居民的研究中提出由于财富随着煤炭外运,人口也大量迁移至纽约和费城,原先的矿区己经不具有吸引力。
Mark Giodano(2003)指出为了解决矿区人力资源的问题,澳大利亚西部矿区采取了长距离通勤模式,不在偏远地区设立居民点,雇员只需在矿区工作。
该种模式降低了矿场企业对矿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而起员工家属不必非要在矿区生活与发展[26]。
Larsen和SorenC.(2004)以北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研究对象,当地居民通过政治活动抵御外来者的地域资源规划,形成对资源产业持怀疑态度的一致观念,奋力保持资源和资源景观的整体一致性,从而改善生活水平。
GavinM. Mudd(2010)提出,煤矿如何实
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开采、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多个领域。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地区面临着资源继续下降,环境制约增多、技术不断突破,将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储量结合起来,可以预测出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需求量、水资源需求量,为整个资源矿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应用指导。
1.3.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资源枯竭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具有起步晚、研究水平有限等不足,但在对我国资源枯竭城市的产生、转型发展原则、存在障碍、转型发展现状、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转型评价等均有一定的研究。
在资源枯竭城市产生的成因方面,王莉和遇华仁(2005)认为资源型企业对设备更新不足导致资源产业的长期低效率发展、非资源产业没有形成、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资源型工业产品需求量锐减、重国有轻民营导致了资源产业的进入壁垒高、无法实现优胜劣汰规则的优势等原因促使了资源枯竭城市的产生[27]。
吴要武(2009)认为由于资源城市早期的条块分割体制,矿业企业作为直属中央企业早已发展成为小而全的独立王国。
2000年6月,中央出台了11号文件,承诺国有企业的困难由中央来承担,前提是资源枯竭企业,而地方政府与企业联和申报资源枯竭对地方政府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由此出现了资源枯竭城市。
虽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会遇到产业转型、失业等问题[28],但由于外部环境好和当地市场劳动力吸收有限,大部分劳务人员纷纷外出打工,出现了资源枯竭城市失业率下降的现象。
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方面,孙康(2008)以阜新市为例,对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机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着“比较优势陷阱”,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产业高级化和解决就业问题力度有限的联动发展趋势,为此提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从而实现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顺利转型。
于立和于左(2009)提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与下岗失业人员亿元不匹配、转型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和解决民生问题相冲突、枯竭城市财力不足和治理生态环境的投入需求先矛盾[29];为了更好地协调好转型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提出了先转后稳、先稳后转、转稳兼顾三条路径;总体而言,转稳兼顾是是最佳路径,可以降低二者相互矛盾的概率,但化解矛盾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两难矛盾”的产生和合理确立产业转型方向。
张亲培和孙悦(2010)通过对资源枯竭城市的个案研究,总结了我国资源枯竭城市采取了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改善软硬投资环境战略、政府治理理念转型战略,并且资
源枯竭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式方面,刘学敏(2011)提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三种模式,第一是资源完全枯竭,采用一种完全新的模式发展,属于完全被替代型;第二是资源没有完全枯竭,潜在资源为资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属于部分被替代型;第三是引入外部资源解决资源供给问题,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属于改变约束条件型。
而资源枯竭城市在转型发展中均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解决民生问题、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城市建设等转型目标,忽略了资源枯竭城市自身的情况[30]。
因此,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将充满不确定性。
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效果方面,余建辉、张文忠和王岱(2011)对我国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效果进行评价,选择了体现承接发展的基础指标和体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三类指标,共计十七个指标,通过赋予上述指标一定的权重,得出各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变化量化分值,得出我国了转型成绩总体偏优、但存在着地级城市转型难度较大、城市转型空间分异现象明显、地级石油类和县级煤炭类城市转型发展较优、部分城市转型存在各要素发展不同步等问题[31]。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诸多学者关于资源枯竭问题的研究较多,已经分析了资源枯竭城市的形成原因、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发展方式、连锁反应等问题,并针对资源枯竭问题的每一个分支问题进行了分析,形成了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等系统理论,但已有研究成果本身就具有阶段性成果的特征,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一些研究成果难以实现及时、有效的政策指导[32]。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了解辽宁省资源枯竭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遇到一些问题及其可以利用的优势因素,为其转型发展提供更为合理的政策建议。
1.4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1技术路线
1.4.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大的方法。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黄石市这一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现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获得权重,然后将25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单位,将权重和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相乘加总,便可以得出各个城市或区域在每个指标下的转型效果和综合转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