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二:本文题目过大。“中国建筑的特征”一题,没有时间的限制,就应纵贯古今,而文 章内容明显不包括现代建筑的特征。因此,在“建筑”前加“古代”一词更合理。
观点三:有文不对题之嫌。文中所谈的建筑特征并非所有建筑的特征,比如桥梁、道路、城 防也属建筑领域,而文中并未涉及这些方面的建筑特点,因此应在“建筑”一词前加适当的 定语。缩小题目的外延,才能更切合文章的内容。
屋 顶
房屋 台基
二、群体建筑的平面布局
三、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
木材结构:立柱和横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
四、斗拱
五、举折、举架构成斜面屋顶
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 矮柱总是逐渐加高的。其作用是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屋顶的装饰作用
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
斗、拱
减少剪力,装饰
摹状貌 \下定义\举例子
征 (五) 举折、举 梁木
架
创造屋脊弯曲面
摹状貌\下定义
(六) 屋顶
装 饰
(七) 着色
特 (八) 构件
征 (九) 用材
瓦 朱红、彩绘 脊吻、门窗 有色琉璃、油漆、 木雕、石雕、砖雕
装饰 用色大胆 高度装饰 装饰
作比较 引用 举例子 作比较 举例子
作诠释
一 、个体建筑的立体构成
梳理思路,理清文脉
(1—2)
结构特征
(3—13)
继承创新
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14—17) (18—20)
文章结构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一、(1-2)中国建筑的影响 二、(3-13)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三、(14-17)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四、 (18-20)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主要作品:《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
名人背影:
二战中,当美军炮火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时,梁思成向美军上校布朗森递 交上一份日本文化名城奈良的古建筑图纸,并陈述保护奈良城的重要性。梁思成 说:“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 晶。”梁思成一向以保护人类所共有的文明财富为己任,对比侵华日寇践踏人类 文明的兽行,梁思成是何等伟大!
请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1.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先总说后分说,先介绍特点,后探讨风格。 2.文章首先引入概念,界定“特征”的时间、地域范围; 然后阐述概念的内涵,介绍中国建筑九个方面的特征; 接下来从理论上阐述中国建筑的“文法”,分析中国与其他民族建筑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可译性”的问题; 最后阐述本文的主旨,指出中国传统建筑对于“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 筑”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就此完成一个完整而严 谨的论述。
四角翘起
檐牙高啄
如如 鸟翚 斯斯 革飞
七、大胆着色朱红与彩绘
颜色:大量使用朱红,大量运用彩绘。
八、部件的装饰作用
门 环
垂脊吻
九、建筑材料的装饰
浮雕
三 福 云
木刻
彩漆
中国建筑“文法” 中国建筑“词汇”
是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 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 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 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
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 建筑个体,如同“词汇”
他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参与了国内外许 多著名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 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建筑五宗师》一书中将梁思成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jun4)、杨廷宝合称“建 筑五宗师”。
语言和文学的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翻译出来。 建筑学的可译性:各民族建筑的主要功能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但表现出来的形式 不同。 第二问:作者谈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是为了告诫中国的建筑师们不要 盲目地崇洋,要利用中国的优良传统发展中国的建筑,要古为今用。
文章主题 本这篇科学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这种‘文法’有一 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 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
明确: ①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成 为人们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
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 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 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语言和文学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建筑学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2.建筑的可译性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在《城记》一书的前言中,作者王军饱含深情地写下这样的文字:“研究中 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是无法绕过梁思成先生的……是他搏尽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 请命,虽是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
科普说明文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 说明的文章。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 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等。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 语言特点:简明、确切、通俗、生动。
读准字音
厢(xiāng)廊 墁地(màn) 屋檩(lǐn) 正脊 (jǐ)
接榫(sǔn)
额枋(fāng) 水榭(xiè) 柁墩(tuó)
穹(qióng)窿 琉(liú)璃
抱厦(shà) 戗兽(qiàng)
辉煌(huáng) 斗拱( gǒng ) 接榫( sǔn ) 帷幕(wéi)
框架( kuànɡ ) 如翚斯飞(huī)
序号 介绍内容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说明方法
总 (一)立体构成 台基、主体、屋顶
作诠释
体 特
(二)平面布局 建筑群落
征
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 朝南,建筑群有主从,有 “户外空间”
举例子 打比方
(三) 结构方法 主柱和横梁(架梁) 负重,与现代结构原则上 列数字 打比方
结
一致
举例子 作比较
构 特
(四) 斗拱
(2)语言:①语言简洁、准确、严谨。本文在选词、造句方面力求精练,如骊特征 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重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②用语生动活泼。运用恰当的比喻、引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3)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了将意思表达清楚,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如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举例子等等。
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 法”和“词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
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
的“可译性”的问题,提出了每个建筑体系都有其自身 的“文法”和“词汇”。
细读文本感受科普文准确、严谨性的语言风格,请赏析下列句子。 (1)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 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①“至迟”强调最晚截止时间,“已经”表示事情完成,点明了这个体系形成的 时间之久。 ②“基本上”是“大体上”的意思,也就是这个独特体系大体上的特征一直保留 到了近代,而不是所有的特征。 ③这三个词语准确、严密,很有分寸感,符合科学论文的语言特点。 (2)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 ①“大量”的意思是“数量多”,说明使用有色琉璃砖瓦的广泛性。 ②“尽量”的意思是“尽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说明利用各色油漆 的装饰潜力的广泛性。 ③用模糊性词语表达了准确的意思,语言准确严密。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扫清字词障碍
教 学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 目 3.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及其说明方法。 标 4.弄清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可译性”。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城市规 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 者和奠基者。
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1.捉住说明对象的特点 2.理清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3.辨析说明方法 4.琢磨说明语言
谢谢观看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简要分析。
本文为科学小论文,为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作者在行文时下了很 多功夫。 (1)写法: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文集科学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抓住中国建筑的 鲜明特征,准确明白地向读者介绍了科学知识,达到了使记者有所“知”的目的。 ②确定了合理的说明顺序。本文采用先总后分、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来介绍中国建 筑基本特征,很容易使读者接受。
都有定规,有“拘束性”,但 遵循“文法”构成文章
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 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
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 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
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 个性。
成建筑的整体。
Hale Waihona Puke “可译性”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 上有同一性质,可以 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 现形式解读出来。
1、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什么?
②“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灵活性”强调了在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本文的题目,有人说不好,过于笼统;有人说逻辑严密,具有专业 性。你怎么看?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观点一:本文题目起得好。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定语逻辑严密。中心词 “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 “中国”一词,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 豪感。
观点三:有文不对题之嫌。文中所谈的建筑特征并非所有建筑的特征,比如桥梁、道路、城 防也属建筑领域,而文中并未涉及这些方面的建筑特点,因此应在“建筑”一词前加适当的 定语。缩小题目的外延,才能更切合文章的内容。
屋 顶
房屋 台基
二、群体建筑的平面布局
三、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
木材结构:立柱和横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
四、斗拱
五、举折、举架构成斜面屋顶
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 矮柱总是逐渐加高的。其作用是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屋顶的装饰作用
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
斗、拱
减少剪力,装饰
摹状貌 \下定义\举例子
征 (五) 举折、举 梁木
架
创造屋脊弯曲面
摹状貌\下定义
(六) 屋顶
装 饰
(七) 着色
特 (八) 构件
征 (九) 用材
瓦 朱红、彩绘 脊吻、门窗 有色琉璃、油漆、 木雕、石雕、砖雕
装饰 用色大胆 高度装饰 装饰
作比较 引用 举例子 作比较 举例子
作诠释
一 、个体建筑的立体构成
梳理思路,理清文脉
(1—2)
结构特征
(3—13)
继承创新
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14—17) (18—20)
文章结构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一、(1-2)中国建筑的影响 二、(3-13)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三、(14-17)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四、 (18-20)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主要作品:《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
名人背影:
二战中,当美军炮火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时,梁思成向美军上校布朗森递 交上一份日本文化名城奈良的古建筑图纸,并陈述保护奈良城的重要性。梁思成 说:“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 晶。”梁思成一向以保护人类所共有的文明财富为己任,对比侵华日寇践踏人类 文明的兽行,梁思成是何等伟大!
请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1.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先总说后分说,先介绍特点,后探讨风格。 2.文章首先引入概念,界定“特征”的时间、地域范围; 然后阐述概念的内涵,介绍中国建筑九个方面的特征; 接下来从理论上阐述中国建筑的“文法”,分析中国与其他民族建筑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可译性”的问题; 最后阐述本文的主旨,指出中国传统建筑对于“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 筑”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就此完成一个完整而严 谨的论述。
四角翘起
檐牙高啄
如如 鸟翚 斯斯 革飞
七、大胆着色朱红与彩绘
颜色:大量使用朱红,大量运用彩绘。
八、部件的装饰作用
门 环
垂脊吻
九、建筑材料的装饰
浮雕
三 福 云
木刻
彩漆
中国建筑“文法” 中国建筑“词汇”
是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 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 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 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
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 建筑个体,如同“词汇”
他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参与了国内外许 多著名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 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建筑五宗师》一书中将梁思成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jun4)、杨廷宝合称“建 筑五宗师”。
语言和文学的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翻译出来。 建筑学的可译性:各民族建筑的主要功能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但表现出来的形式 不同。 第二问:作者谈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是为了告诫中国的建筑师们不要 盲目地崇洋,要利用中国的优良传统发展中国的建筑,要古为今用。
文章主题 本这篇科学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这种‘文法’有一 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 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
明确: ①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成 为人们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
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 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 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语言和文学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建筑学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2.建筑的可译性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在《城记》一书的前言中,作者王军饱含深情地写下这样的文字:“研究中 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是无法绕过梁思成先生的……是他搏尽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 请命,虽是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
科普说明文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 说明的文章。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 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等。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 语言特点:简明、确切、通俗、生动。
读准字音
厢(xiāng)廊 墁地(màn) 屋檩(lǐn) 正脊 (jǐ)
接榫(sǔn)
额枋(fāng) 水榭(xiè) 柁墩(tuó)
穹(qióng)窿 琉(liú)璃
抱厦(shà) 戗兽(qiàng)
辉煌(huáng) 斗拱( gǒng ) 接榫( sǔn ) 帷幕(wéi)
框架( kuànɡ ) 如翚斯飞(huī)
序号 介绍内容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说明方法
总 (一)立体构成 台基、主体、屋顶
作诠释
体 特
(二)平面布局 建筑群落
征
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 朝南,建筑群有主从,有 “户外空间”
举例子 打比方
(三) 结构方法 主柱和横梁(架梁) 负重,与现代结构原则上 列数字 打比方
结
一致
举例子 作比较
构 特
(四) 斗拱
(2)语言:①语言简洁、准确、严谨。本文在选词、造句方面力求精练,如骊特征 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重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②用语生动活泼。运用恰当的比喻、引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3)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了将意思表达清楚,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如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举例子等等。
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 法”和“词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
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
的“可译性”的问题,提出了每个建筑体系都有其自身 的“文法”和“词汇”。
细读文本感受科普文准确、严谨性的语言风格,请赏析下列句子。 (1)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 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①“至迟”强调最晚截止时间,“已经”表示事情完成,点明了这个体系形成的 时间之久。 ②“基本上”是“大体上”的意思,也就是这个独特体系大体上的特征一直保留 到了近代,而不是所有的特征。 ③这三个词语准确、严密,很有分寸感,符合科学论文的语言特点。 (2)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 ①“大量”的意思是“数量多”,说明使用有色琉璃砖瓦的广泛性。 ②“尽量”的意思是“尽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说明利用各色油漆 的装饰潜力的广泛性。 ③用模糊性词语表达了准确的意思,语言准确严密。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扫清字词障碍
教 学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 目 3.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及其说明方法。 标 4.弄清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可译性”。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城市规 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 者和奠基者。
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1.捉住说明对象的特点 2.理清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3.辨析说明方法 4.琢磨说明语言
谢谢观看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简要分析。
本文为科学小论文,为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作者在行文时下了很 多功夫。 (1)写法: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文集科学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抓住中国建筑的 鲜明特征,准确明白地向读者介绍了科学知识,达到了使记者有所“知”的目的。 ②确定了合理的说明顺序。本文采用先总后分、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来介绍中国建 筑基本特征,很容易使读者接受。
都有定规,有“拘束性”,但 遵循“文法”构成文章
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 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
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 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
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 个性。
成建筑的整体。
Hale Waihona Puke “可译性”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 上有同一性质,可以 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 现形式解读出来。
1、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什么?
②“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灵活性”强调了在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本文的题目,有人说不好,过于笼统;有人说逻辑严密,具有专业 性。你怎么看?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观点一:本文题目起得好。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定语逻辑严密。中心词 “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 “中国”一词,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 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