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点定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了3h的观测时段之外,还分析处理了其他不同时段长度(6h,8h,12h,24h)BDS/GPS PPP的定位偏差。 对所有分时段数据计算平均RMS偏差。可以看出,对于3h的观测数据,BDS静态PPP定位精度优于5cm;动态PPP水 平方向定位精度优于8cm,高程方向约12cm。GPS静态PPP定位精度优于2cm,动态PPP水平方向优于3cm,高程方 向约4cm。随着观测时间的增加,BDS静态、动态PPP的定位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静态单天解水平方向优于 1cm,高程方向约为2cm;动态单天解可达水平方向3~4cm,高程方向6cm左右的精度。
数据预处理阶段首先进行钟跳探测与修复,避免将接收机钟跳引起的观测值跳变误判为周跳,然后联合使用 GF与MW组合探测周跳。使用扩展卡尔曼滤波(EKF)进行参数估计,并通过对验后残差进行分析,采用改进的 IGGIII抗差估计方案进行质量控制。
BDS/GPS PPP试验及结果分析为了评价BDS PPP的定位性能,选取了March 2015Vol.44No.3AGCS : ∥xb.sinomaps.com8个测站2013年DOY264—270共7d的BDS/GPS双系统GNSS观测数据,分别进行静态和动态 PPP试验。试验数据来源于IGS的MGEX(muti-GNSS experiment)观测,所选测站信息如表2所示,CUAA、 CUBB以及CUT1-CUT3均分布在Curtin大学里面,GMSD和NNOR分别位于日本和澳大利亚,REUN站位于南非附近。 作为对比,对各测站同时进行GPS PPP解算,并以其静态单天解作为各测站坐标参考真值。
整体上而言,BDS PPP收敛后的定位精度要略低于GPS。这主要是由于当前BDS的MEO卫星数较少,卫星分布 及定位的几何图形结构比GPS差一些,且轨道和钟差产品精度相对较低,导致其PPP定位精度要略低于GPS,动态 精度的差别更为明显,这是因为静态结果统计是对各时段收敛后最后一个历元的定位偏差计算RMS,而动态结果 统计是从各时段的收敛时刻开始对偏差序列计算RMS。
尽管大部分时间BDS卫星数多于GPS,但由于BDS的MEO卫星数较少,总体上BDS的PDOP反而不如GPS;此外, BDS几何图形结构变化不如GPS星座显著;再者,当前由于BDS的跟踪站数量有限,BDS的精密轨道精度较低,从而 导致BDS PPP的收敛时间长于GPS。
滤波收敛之后,两者的静态PPP结果相差很小且比较稳定。而BDS动态PPP由于还未充分收敛,精度及稳定性 均比GPS PPP结果要差一些。
简介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采用单台GNSS接收机,利用国际GNSS服务组织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提供的精密星历和卫星钟差,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可实现毫米至分米 级高精度定位。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GPS PPP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已在高精度 测量、低轨卫星定轨、航空测量、地表形变监测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谢谢观看
收敛速度分析
对448个3h观测时段分别进行静态、动态前向卡尔曼滤波,并统计每个数据的收敛时间,其中剔除了部分异 常数据(观测质量太差或卫星数较少,约占10%)。首先以DOY264CUT2站第1时段的定位结果为例,比较分析了 BDS/GPSPPP的定位偏差序列,BDS静态PPP经过30min滤波可以达到收敛,动态PPP的收敛时间较长,需要约80min 才逐渐收敛。而GPS PPP的收敛时间相对较短,静态约20min、动态30min。
对于静态解算模式,BDS PPP滤波收敛后E分量大部分优于5cm,N分量大部分优于3cm,U分量优于6cm。GPS PPP各分量RMS约为(1.5,1,2)cm。对于动态解算模式,BDS PPP E方向大部分优于10cm,N方向优于8cm, U方向约16cm左右。GPS PPP各方向RMS约为(3,1.5,4)cm。
对基于BDS和GPS系统的PPP定位,各天之间的平均收敛时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天与天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BDS静态PPP的收敛时间均匀分布在20~70min、70~110min和110~180min 3个区间,各占约50%、20%、30%。 动态PPP与静态PPP类似,收敛时间分布跨度较大,且约有10%的数据超过了180min。
总结
利用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北斗精密卫星轨道和钟差,在TriP 2.0平台上实现了BDS PPP算法模块。并以GPSPPP为参考,基于大量实测数据进行了BDS静态PPP、动态PPP试验。结果表明,BDS静态 PPP的收敛时间约为80min,动态PPP的收敛时间约为100min。对于3h的观测数据,静态PPP收敛后定位精度优于 5cm,动态PPP收敛后水平方向优于8cm,高程方向约12cm。与GPS PPP类似,东分量上定位精度较北分量稍差。 说明当前BDS PPP的收敛时间较长,收敛后80~100min内可实现厘米至分米级绝对定位。将来随着北斗精密产品 精度的提高及PCO、PCV模型的精化,其收敛时间和定位精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
然而,针对BDS PPP的试验结果大多只给出了少量单天解的结果,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工程实践中, 为了提高作业效率,高精度用户在很多应用场合只会观测数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此时BDS PPP能达到什么精度, 以及为满足厘米精度的PPP定位,北斗用户最少需要观测多少时间,这些都还不是很清楚。
参数估计及误差处理策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 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截至2012年12月28日,BDS已有5颗GEO、5颗IGSO和4颗MEO卫星在轨运行,初步形成了 亚太地区的导航定位服务能力。随着北斗系统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基于BDS的PPP技术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 采用“北斗卫星观测试验”(BETS)实测数据和我国自主研制的精密数据处理软件PANDA,实现了北斗导航卫星 系统静态PPP,研究成果显示BDS静态PPP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取得了水平和垂直方向12cm的静态北斗PPP结果, 并指出该精度较低的原因是由于跟踪的测站数较少,估计的北斗轨道和钟差产品精度较低所致。利用北京和武汉 站一周的观测数据进行了BDS的静态和动态PPP试验,结果表明BDS静态单天解可达1~2cm、动态单天解可达4~ 6cm。此外,利用2个测站3天的观测数据,初步评估了GPS、BDS、GPS/BDS双频非组合PPP的定位性能。
GPS静态PPP收敛时间主要集中在10~30min,动态PPP收敛时间主要集中在10~60min,各约占80%、77%。
定位精度分析
为分析滤波收敛后BDS PPP的定位精度及稳定性,对每天的解算结果进行统计。静态结果计算其定位偏差均 方根RMS,对于动态结果计算平均RMS值,统计时剔除了收敛时间超过160min的数据。
单点定位
测绘工程术语
01 简介
03 收敛速度分析
目录
02
参数估计及误差处理 策略
04 定位精度分析
05 总结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采用单台GNSS接收机,利用国际GNSS服务组织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提供的精密星历和卫星钟差,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可实现毫米至分米级 高精度定位。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GPS PPP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已在高精度测 量、低轨卫星定轨、航空测量、地表形变监测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无电离层组合消除电离层延迟一阶项的影响后,PPP的待估参数包括测站坐标、接收机钟差、天顶对流 层延迟,以及各卫星连续观测弧段内的模糊度参数。BDS PPP对于未知参数和各误差项的处理方式与GPS PPP类 似。对于对流层延迟参数,首先使用Sasstamonion模型改正其干分量,残余的湿分量则采用随机游走进行估计, 并使用GMF投影函数将天顶对流层延迟投影到传播路径上。使用精密的卫星轨道和卫星钟差产品来固定卫星轨道 和钟差,对观测值中影响在厘米级以上的系统误差,包括相对论效应、固体潮汐、相位缠绕使用模型进行改正。 值得注意的是,IGS只提供了粗略的BDS卫星端PCO改正,尚无机构或组织提供BDS卫星端PCV以及接收机端的PCO 与PCV信息,因此无法进行精确的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及其变化改正。
数据预处理阶段首先进行钟跳探测与修复,避免将接收机钟跳引起的观测值跳变误判为周跳,然后联合使用 GF与MW组合探测周跳。使用扩展卡尔曼滤波(EKF)进行参数估计,并通过对验后残差进行分析,采用改进的 IGGIII抗差估计方案进行质量控制。
BDS/GPS PPP试验及结果分析为了评价BDS PPP的定位性能,选取了March 2015Vol.44No.3AGCS : ∥xb.sinomaps.com8个测站2013年DOY264—270共7d的BDS/GPS双系统GNSS观测数据,分别进行静态和动态 PPP试验。试验数据来源于IGS的MGEX(muti-GNSS experiment)观测,所选测站信息如表2所示,CUAA、 CUBB以及CUT1-CUT3均分布在Curtin大学里面,GMSD和NNOR分别位于日本和澳大利亚,REUN站位于南非附近。 作为对比,对各测站同时进行GPS PPP解算,并以其静态单天解作为各测站坐标参考真值。
整体上而言,BDS PPP收敛后的定位精度要略低于GPS。这主要是由于当前BDS的MEO卫星数较少,卫星分布 及定位的几何图形结构比GPS差一些,且轨道和钟差产品精度相对较低,导致其PPP定位精度要略低于GPS,动态 精度的差别更为明显,这是因为静态结果统计是对各时段收敛后最后一个历元的定位偏差计算RMS,而动态结果 统计是从各时段的收敛时刻开始对偏差序列计算RMS。
尽管大部分时间BDS卫星数多于GPS,但由于BDS的MEO卫星数较少,总体上BDS的PDOP反而不如GPS;此外, BDS几何图形结构变化不如GPS星座显著;再者,当前由于BDS的跟踪站数量有限,BDS的精密轨道精度较低,从而 导致BDS PPP的收敛时间长于GPS。
滤波收敛之后,两者的静态PPP结果相差很小且比较稳定。而BDS动态PPP由于还未充分收敛,精度及稳定性 均比GPS PPP结果要差一些。
简介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采用单台GNSS接收机,利用国际GNSS服务组织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提供的精密星历和卫星钟差,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可实现毫米至分米 级高精度定位。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GPS PPP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已在高精度 测量、低轨卫星定轨、航空测量、地表形变监测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谢谢观看
收敛速度分析
对448个3h观测时段分别进行静态、动态前向卡尔曼滤波,并统计每个数据的收敛时间,其中剔除了部分异 常数据(观测质量太差或卫星数较少,约占10%)。首先以DOY264CUT2站第1时段的定位结果为例,比较分析了 BDS/GPSPPP的定位偏差序列,BDS静态PPP经过30min滤波可以达到收敛,动态PPP的收敛时间较长,需要约80min 才逐渐收敛。而GPS PPP的收敛时间相对较短,静态约20min、动态30min。
对于静态解算模式,BDS PPP滤波收敛后E分量大部分优于5cm,N分量大部分优于3cm,U分量优于6cm。GPS PPP各分量RMS约为(1.5,1,2)cm。对于动态解算模式,BDS PPP E方向大部分优于10cm,N方向优于8cm, U方向约16cm左右。GPS PPP各方向RMS约为(3,1.5,4)cm。
对基于BDS和GPS系统的PPP定位,各天之间的平均收敛时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天与天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BDS静态PPP的收敛时间均匀分布在20~70min、70~110min和110~180min 3个区间,各占约50%、20%、30%。 动态PPP与静态PPP类似,收敛时间分布跨度较大,且约有10%的数据超过了180min。
总结
利用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北斗精密卫星轨道和钟差,在TriP 2.0平台上实现了BDS PPP算法模块。并以GPSPPP为参考,基于大量实测数据进行了BDS静态PPP、动态PPP试验。结果表明,BDS静态 PPP的收敛时间约为80min,动态PPP的收敛时间约为100min。对于3h的观测数据,静态PPP收敛后定位精度优于 5cm,动态PPP收敛后水平方向优于8cm,高程方向约12cm。与GPS PPP类似,东分量上定位精度较北分量稍差。 说明当前BDS PPP的收敛时间较长,收敛后80~100min内可实现厘米至分米级绝对定位。将来随着北斗精密产品 精度的提高及PCO、PCV模型的精化,其收敛时间和定位精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
然而,针对BDS PPP的试验结果大多只给出了少量单天解的结果,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工程实践中, 为了提高作业效率,高精度用户在很多应用场合只会观测数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此时BDS PPP能达到什么精度, 以及为满足厘米精度的PPP定位,北斗用户最少需要观测多少时间,这些都还不是很清楚。
参数估计及误差处理策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 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截至2012年12月28日,BDS已有5颗GEO、5颗IGSO和4颗MEO卫星在轨运行,初步形成了 亚太地区的导航定位服务能力。随着北斗系统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基于BDS的PPP技术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 采用“北斗卫星观测试验”(BETS)实测数据和我国自主研制的精密数据处理软件PANDA,实现了北斗导航卫星 系统静态PPP,研究成果显示BDS静态PPP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取得了水平和垂直方向12cm的静态北斗PPP结果, 并指出该精度较低的原因是由于跟踪的测站数较少,估计的北斗轨道和钟差产品精度较低所致。利用北京和武汉 站一周的观测数据进行了BDS的静态和动态PPP试验,结果表明BDS静态单天解可达1~2cm、动态单天解可达4~ 6cm。此外,利用2个测站3天的观测数据,初步评估了GPS、BDS、GPS/BDS双频非组合PPP的定位性能。
GPS静态PPP收敛时间主要集中在10~30min,动态PPP收敛时间主要集中在10~60min,各约占80%、77%。
定位精度分析
为分析滤波收敛后BDS PPP的定位精度及稳定性,对每天的解算结果进行统计。静态结果计算其定位偏差均 方根RMS,对于动态结果计算平均RMS值,统计时剔除了收敛时间超过160min的数据。
单点定位
测绘工程术语
01 简介
03 收敛速度分析
目录
02
参数估计及误差处理 策略
04 定位精度分析
05 总结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采用单台GNSS接收机,利用国际GNSS服务组织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提供的精密星历和卫星钟差,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可实现毫米至分米级 高精度定位。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GPS PPP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已在高精度测 量、低轨卫星定轨、航空测量、地表形变监测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无电离层组合消除电离层延迟一阶项的影响后,PPP的待估参数包括测站坐标、接收机钟差、天顶对流 层延迟,以及各卫星连续观测弧段内的模糊度参数。BDS PPP对于未知参数和各误差项的处理方式与GPS PPP类 似。对于对流层延迟参数,首先使用Sasstamonion模型改正其干分量,残余的湿分量则采用随机游走进行估计, 并使用GMF投影函数将天顶对流层延迟投影到传播路径上。使用精密的卫星轨道和卫星钟差产品来固定卫星轨道 和钟差,对观测值中影响在厘米级以上的系统误差,包括相对论效应、固体潮汐、相位缠绕使用模型进行改正。 值得注意的是,IGS只提供了粗略的BDS卫星端PCO改正,尚无机构或组织提供BDS卫星端PCV以及接收机端的PCO 与PCV信息,因此无法进行精确的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及其变化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