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昌首义观后感:和平实现民主才是福气
武昌首义我全部看完,天天晚上看,一集没落下。

在中间的很多集当中,都提到了:朝廷主张立宪,革命党人主张共和。

因为这个问题争不出结果,所以双方还为此在汉阳和汉口反复打拉据战,死伤者众,可见这个争执在当时非常非常地重要。

但这立宪和共和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真的值得那么拚老命去争吗?仅从字面上理解,二者都是进步的好事啊,致于那么水火不相容,动枪动炮地打吗?每每看到他们争立宪还是共和,我就心想,编剧呀编剧,导演呀导演,你怎么就不能让演员再多说几句呢?眼看着顺着思路再说下去,就该说到“选举”二字了,偏偏这时候就收口不说了,我心想这肯定是某党故意躲避选举二字的缘故。

因为要躲避选举二字,所以才不敢说共和和立宪的具体内容,甚至哪怕是只说焦点内容也不敢,因为争执的焦点恐怕就是“是否选举”和“如何选举”。

因为电视剧不肯说立宪和共和的具体内容,所以也就搞不清他们到底在争什么,以及为什么要牺牲士兵和百姓的生命外加火烧百姓的房子来争这个。

这电视剧看下来,就只知道他们在争立宪和共和那两个词而已。

但是没想到到了最后一集,编剧和导演终于胆大了,让几个演员勉强说了几句(也许是考虑到,一点也不说的话,实在无法向观众交代?)。

这时候才明白,原来革命党人主张的共和,核心内容是一人一票选举总统那么电视剧接下来还应该描述一下,这个争执最后争出了一个什么结果,到底是不是实现了一人一票选举总统呢,这个事情应该给观众一个交代啊是不是。

但是电视剧回避了这个问题。

我所知道的历史事实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系由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产生,而参议员和众议员则是由全国选民一人一票选举产生。

当时妇女没有选举权,人民对选举没兴趣,只有十分之一的选民参加了投票。

800多名国会议员选举袁世凯为首任总统。

显然,某些人是担心,如果将这段历史通过电视剧告诸观众,会不会在观众中引起震动。

观众肯定要想了:啊?原来在中华民国初期的时候,人民就曾经直接选举了中央级大官,并间接地选举了皇上。

电视剧的结尾,大吹1921成立的那个所谓的全新政党在1949夺得了政权,是如何如何地了不起。

但是就没有提到这个全新的政党掌权以后,中国是否实现了一人一票的最高领导人选举。

有比较才有鉴别,既然前面刚刚让袁世凯等演员谈论了选举、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是否应该让农民选举总统之类的内容,那么既然话说到这个份上了,那就应该说说那个如此全新的了不起的政党,是否实行了一人一票的选举嘛,但是编剧和导演回避了这个问题。

很显然,电视剧最美化的人物是熊柄昆。

熊柄昆的愿望,在电视剧临结尾时借两个兵要求回家那场戏说了出来,就是要“建立一支新型的军队”,“受百姓拥护的军队”,“百姓愿意舍弃自己性命保护的军队(当时就觉得奇怪,军队应该是保护人民的,怎么军队里的军官士兵反倒希望人民舍命保护他们呢)”电视剧前前后后反复地美化熊柄昆:勇于作战(不过遇危险时也有胆怯的表情),不计较名利,不争权夺利,讲哥们义气等等,这肯定和熊柄昆1949年以后参加了武汉政协有关,他是那帮风云人物里唯一一个进了某党圈子的人。

在熊柄昆的思想里,没有选举的内容,没有宪政的概念,没有军队保持中立不参与政争的概念。

他和他的同僚不但没有这些概念,而且恰恰相反,他的愿望是“建立一支受人民欢迎的军队”,这显然是要求军队直接变成一个政治组织,有违宪政精神。

宪政体制下,军队是雇佣兵,纳税人花钱雇来的兵。

而熊柄昆等人明确地反对“雇佣兵制度”,意思是说这种花钱雇来的军队“不够纯正”。

电视剧对于风云人物之间的争权夺利描写甚多,看来都是比较接近真实的。

因为
某党那时候还未问世,此剧是某党治下的影视界叙述清廷和同盟会之间的争斗,和某党无关,所以所述故事可信度高了很多。

电视剧中的争权夺利看起来非常丑陋,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也很容易明白:这才是人间的常态,这种争权夺利的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

每每笑话别人争权夺利的某党,其内部也是一样的情形,而且更残酷,只是一向不肯向外界暴露而已。

某党争权夺利和武昌首义里那些风云人物不一样,某党有自己的特点,就是:他们总是宣称说“我是正义的”,说“你是非正义的”,所以我要活着,要由我当领导,而你必须被杀掉。

某党讲究的是所谓思想正义,对于规则则漠视。

现在我们当中很多人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实现宪政,就是避免社会动乱的最好办法,实现宪政就是要制订竞争规则,让人们在规则范围内公开地争权夺利,这样争权夺利就不再丑陋,而且争权夺利作为竞争反而促进社会走向发达。

电视剧里提到了临时约法之类的东东,但是就不肯说说具体内容,而且显然这些临时约法在当时不是太起作用,很多人并不遵守这些规矩,那些风云人物基本上没有宪政的概念,这个游戏在民国时玩得一团糟。

清廷的中央集权一弱下来,马上就出现了内战,一旦皇上不中用了或者没有了皇上,中国人就谁也不服谁了。

如果能够立即制订新宪法,并且大家遵守,那么就不会混乱。

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现在的人吸取。

当时那些军官大都是不肯制订规矩遵守规矩的,他们非常冲动,喜欢打仗,还一口一个为了正义,为了革命等等。

但是他们当中有一个叫作张绍曾的革命党人,是个另类,非常抢眼。

张绍曾,就是河北那三个革命党军官之一嘛。

我说此人另类加抢眼,那是因为此人是所有风云人物当中最“宪政”的一个。

他写了一个宪政12条上书朝廷,这样的犯上行为如果是在平时那肯定是降职杀头之罪,可在1911年那个时候,全国已经是搞革命闹独立呈现风起云涌之势,朝廷此时也不能把张绍曾怎样,朝廷无奈地接受了他的宪政12条,而且还给了他一个长江宣抚使的职位,其目的可能是想把他调出军队吧。

此时另一个河北军中革命党人吴禄贞劝他不要去上任,劝他一同起事,将队伍突然运到北京城外,杀朝廷一个措手不及,结果同为革命党人的张绍曾却回绝了这个看起来确实很美妙的一步军事棋,而吴禄贞则因为积极联络军事造反事宜而被自己的卫队暗杀。

张绍曾回绝吴军事造反拿下北京的提议时,说的那些话,非常好。

他的大意是说,既然朝廷答应了宪政12条,那么我方和朝廷一方就都应该遵守那12条,而绝不应该再做出失信的事,绝不能使用军事手段。

大家想想,如果当时所有的风云人物(革命党一方和朝廷一方,以及中间派、摇摆派都算在内)都能象张绍曾那样主动提出规则,热心讨论规则,规则被谈判表决通过形成条约或宪法以后,都遵守条约或宪法,那么内战根本不会发生,发生了也不会扩大,士兵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就不会受损,而民主制度却可以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来。

全体国民不管是官还是民或是兵,不但都没有性命之忧,没有战乱之苦,而且可以逐步地享受到宪政下的幸福生活,这岂不是美事一桩?当代的中国人如果都肯向张绍曾学习,那么“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民主制度”就不会是空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