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理解
1.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补全文段。
[2]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吾矛之利(______)弗能应也(______)不可同世而立
(______)
[3]此文段出自文言文《______________》,这则文言文意在告诉人们:
___________
[4]本文篇幅短小,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比如,一个“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________________。
“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_。
2. 阅读与理解。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
[1]把文中缺的词句补充完整。
[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
为设果(________)答曰(________)
[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甚:_____ 诣:_____ 乃:_____ 曰:_____
[4]上面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其舍近墓”的意思是“他住的房子靠近墓地”。
(____)
(2)“复徙居学宫旁”中的“复”的意思是“重复”。
(____)
(3)“此可以处吾子矣”的意思是“这个地方我儿子可以住
了”。
(____)
[2]孟子幼时原来住在_____,后来搬到了_____,最后又搬到了_____。
[3]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说“此可以处吾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主要说明了。
A.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生活得更好屡次搬家
B.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C.一个人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4. 阅读理解。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撺)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跨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辟)(历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1]把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用“√”标出来。
[2]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这句话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虎进攻的招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松应对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武松在面对老虎的进攻时,连续三“闪”避其锋芒,从这个“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武松不直接正面同老虎进行搏斗的原因是( )
A.老虎太凶猛了。
B.武松害怕了。
C.武松是在避其锋芒,耗尽老虎的力气,挫伤老虎的锐气,再寻找时机打虎。
[6]从文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节选)
梁国杨氏(sì shì)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
孔君平诣(zhǐ y 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
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
[1]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先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然后再翻译句子。
(1)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起到_____________作用。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外阅读。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毕,令间谍问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王雅望非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làn)竽(yú)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
宣王死,愍(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滥竽:不会吹竽。
竽,一种古代乐器。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③说:通“悦”,喜欢。
④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廪,粮仓。
食,供养。
⑤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______)
(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
(______)
[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
[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___________的人。
8. 课文理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为什么?(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自己读书的情况,谈谈你对“读书三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聪惠(__________)为设果(__________)
[2]“孔君平诣其父”中的“其”指的是____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以及人物特点,起到________作用。
[4]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精读细品(先用“/”画出文言文的节奏,再说说全文的意思)。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________。
“夫子”指的是________。
[2]“此是君家果。
”这句话是________说的,他这样说是因为
___________。
[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B.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C.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他说的话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A.矛很锐利,能戳穿他的盾
B.盾很坚固,他的矛戳不穿
C.他自己也无法回答
[3]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理解。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hāng cāng)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sú)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盂:古代的圆口器皿。
②汤:热水。
1.圈出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大如车盖泪如泉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选择带线词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两小儿辩日
有口才( ) 辩论( )
(2)日始出时去人近
距离( ) 失去( )
4.用“_______”画出文中的反问句。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问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外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
B.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跟在空中撒盐。
C.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与子侄辈一起讨论诗文。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把“”比作“”和
“”。
[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
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句有着深刻的意蕴。
[4]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 )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15. 阅读理解。
钟氏之子
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②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③。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④,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⑤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
②语:对……说。
③敕见:奉皇帝的诏令觐见。
④昼寝:午睡。
⑤托寐:假装睡着。
⑥酒以成礼:饮酒是用来完成礼节的。
咏雪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与儿女③讲论文义④。
俄而⑤雪骤⑥,公欣然⑦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⑧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⑨。
”兄女曰:“未若⑩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①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②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③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④文义:文章的义理。
⑤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⑥骤:急。
⑦欣然:高兴的样子。
欣,高兴。
然,……的样子。
⑧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小名胡儿。
⑨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⑩未若:不如,不及。
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1]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大意,推测加点字词的正确意思。
(1)复问会:“卿何以不汗?”(_____)(_____)
复: A.回去,返回。
B.回答,回报。
C.又,再。
D.重复,重叠。
何以:A.用什么。
B.为什么。
C.怎么样。
D.做什么。
(2)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_____)(_____)
值:A.价格,价钱。
B.物和价相当。
C.值得,有意义。
D.遇到。
服:A.衣服,衣裳。
B.承当,担任。
C.信服,服从。
D.吃(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毓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上面的小古文,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完成练习。
(1)选文(一)的两个主要人物是钟繇的儿子_______和_______。
(2)选文(一)写了钟氏之子的两件事,请你用通俗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
(3)简单分析选文(一)中两个孩子的特点。
对号入座。
兄弟俩虽然都聪明,但性格上各有千秋:_______遵守礼法而知畏惧,有忠臣的品格;______则和钟毓不一样,他有智谋、有勇力。
[4]分析选文(二),探究语言的魅力。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上面这句话概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咏雪的时间是
________,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事件是__________。
(2)选文(二)中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谢太傅认为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看法。
①“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与下落之态和盐比较接近。
②“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一种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出怎样的家庭氛围?
这些词语营造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家庭氛围。
16. 阅读理解。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解释加点词。
示: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
[2]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氏之子用一句“____________”回应了孔君平的逗弄。
其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_____的孩子。
17.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①(有志
则_______;)②(有识则__________,__________,)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③(有恒者则__________。
)此三者缺一不可。
[1]把选段内容补充完整。
[2]这段话是_____说的,他的观点是读书要“三有”,即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有识”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个反面例子“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中句子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理解。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
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3]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______________)
(2)遂烹彘也遂(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