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 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1.0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注重乐教化的中国文化里,尊师重教是的价值基因。
《礼记》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荀子》有言,国将兴,贵师而重傅。
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民间教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第一次将“教育公平”在人类的价值图谱上。
今天,教师更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
A. 薪火相传理论铭刻
B. 薪火相传理念镌刻
C. 衣钵相传理念镌刻
D. 衣钵相传理论铭刻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近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可视化、全程留痕等特点,也给破解社会治理难
题、防控公共安全风险提供了新途径.
B.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不良情绪潜滋暗长,极易引发公共安全,
而心理疏导是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
C. “老旧民房”倒塌能够发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更触动着社会神经,那就是由
于政府住建部门安全监管、普查不到位.
D. 上世纪 90 年代泡沫破灭后,日本国内曾经在贸易、货币领域对美国进行了一系
列的反思,曾经希望与中国、韩国实行亚元.
3.下列句子中,修辞不同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苍蝇跟蚊子臭虫算得小饭店里的岁寒之友,现在刚是深秋天气,还显不出它们
后凋劲节。
B. 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个虱,掐死了。
C. 鼻子上附带一张脸,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鼻尖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
D. 那记录的女生涨红了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他最后的一句,自己就当众受到了
侮辱。
4.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②④③①⑤
D. ②①③⑤④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
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
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
④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
⑤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A. ③⑥①④②⑤
B. ③⑤①⑥②④
C. ①②⑥③⑤④
D. ①⑥③②④⑤
6.对下面一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
A. 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
B. 人是与周围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C. 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
D. 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慈父见背有何见教?
B. 之二虫又何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 亦遂增胜予观夫巴陵胜状
D. 置杯焉则胶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2)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
(《庄子逍遥游》)
(3)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4)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5)东隅已逝,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6)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7)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______,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8)九州生气恃风雷,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江道中
廖行之
客里春愁万斛量,随身抖擞一奚囊[注].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
半载飞蓬成底事,几钩新月误相望。
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
【注】奚囊:诗囊。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
(1)诗中的“春愁”具体指什么愁?首句是怎样写“愁”的?这样写有何效果?
(2)尾联为何写“杜宇声”?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8.0分)
1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不识
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
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
”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
”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
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
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
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眼神。
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
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
“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
”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
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啊!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
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小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好运卤汁下起面来,好运个香呀--”
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
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
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
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
“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
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
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
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
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
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披红斗篷的定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
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老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
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
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
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
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②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3)简要概括父亲的性格特点。
(4)探究文章题目“不识”的意蕴。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沉默
梁实秋
①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
有一回他来看我,二人默对,不交一语。
等到茶尽
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
这位朋友现在已归道山,这一回无言造访,我至今不忘。
②明张鼎思《琅琊代醉编》有一段记载:“刘器之待制对客多默坐,往往不交一
谈,至于终日。
客意甚倦,或谓去,辄不听,至留之再三。
有问之者曰:‘人能终日危坐,而不欠伸欹侧,盖百无一二,其能之者必贵人也。
’以其言试之,人皆验。
”可见对客默坐之事,过去亦不乏其例。
不过所谓“主贵”之说,倒颇耐人寻味。
所谓贵,一定要有一副高不可攀的神情,纵然不拒人千里之外,至少也要令人生莫测高深之感,所以处大居贵之士多半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两眼望天,面部无表情,纵然你问他一句话,他也能听若无闻,不置可否。
这样的人如何能不贵?因为深沉的外貌,正好掩饰内部的空虚,这样的人最宜于摆在庙堂之上。
③謇谔之臣,骨鲠在喉,一吐为快,其实他是根本负有诤谏之责,并不是图一
时之快。
鸡鸣犬吠各有所司,若有言官而箝口结舌,宁不有愧于鸡犬?至于一般的
仁人君子,没有不愤世忧时的,其中大部分悯默无言,但有间或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这样的人可使当世的人为之感喟,为之击节,他不能全名养寿,他只能在将来历史上享受他应得的清誉罢了。
在有“不发言的自由”的时候而甘愿放弃这一项自由,这也是个人的自由。
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④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
这种
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寂然,惟迦叶破颜微笑,这会心微笑胜似千言万语。
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
”二十年不开口说话,也要把口闷臭,但是语言道断之后,性水澄清,心珠自理,没有饶舌的必要。
基督教Carthusian教派也是以沉默静居为修行法门,经常彼此不许说话。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⑤庄子说:“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现在想找真正懂得沉默的朋
友,也不容易了。
(有删改)
(1)文中第二段引用张鼎思《琅琊代醉编》的记载有何作用?
(2)解释下列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①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②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
(2)作者对于“沉默”有哪些主要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李翱书[1]
韩愈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
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
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
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
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
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
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
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
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
愈再拜。
【注】[1]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
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
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不酌时人待我之情酌:考虑
B.子之责我诚是也是:这样
C.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病:担忧
D.履之而后难耳履:践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韩愈家本来就穷困,最近又遭劫难,面对一家三十口的生计问题,韩愈陷入极其艰难尴尬的处境之中。
B.韩愈在京城度过的八九年里,生活没有来源,只能每天靠求人打发日子,这些让他当时感到羞愧的过往如今想来更是令他痛定思痛。
C.韩愈感叹自从尧舜以来,读书人就存在怀才不遇的现象,一个人是很难让自己不受玷污而得到一个乐于接受的位置的。
D.韩愈认为颜回因为有孔圣人做他的靠山,而又有饭吃有水喝可以不死,不忧食而乐道是很容易做到的。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4)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
(5)韩愈在给李翱的回信中主要表达了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
你相信吗?也许我们忘记了第一次和雨的嬉戏,也许我们失去了对下雨的惊喜,也许,我们失去惊喜的不止是下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薪火相传: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原以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
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衣钵相传: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
比喻技术、
学术的师徒相传。
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
理念:.理性概念;
铭刻:1.在金石等器物上铸造或镌刻文字或图案。
2.谓牢记于心,感念不忘。
镌刻:雕刻的意思把铭文刻或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
第一处根据语境“在注重乐教化的中国文化里,尊师重教是…的价值基因”,语句强调的是“尊师重教是代代相传的价值基因”,所以用“薪火相传”恰当;
第二处根据语境“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民间教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语句强调的是“教育的理性概念”,所以用“理念”恰当;
第三处根据语境“第一次将‘教育公平’…在人类的价值图谱上”,语句强调的是“把‘教育公平’可在人类的价值图谱上”,所以用“镌刻”更形象生动的说出“孔子提出‘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故选:B。
本题是一道成语词语运用的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其次要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
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望文生义,要结合词语的用法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来
使用词语,同时要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2.【答案】A
【解析】
A项,没有语病;
B项,成分残缺,“引发”缺少宾语,“极易引发公共安全”后加“问题”;
C项,句式杂糅,“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不到位”与“…那就是由于…不到位”杂糅,可去掉“由于”;
D项,搭配不当,“实行”与“亚元”不能搭配,应把“实行亚元”改为“发行亚元”。
故选:A。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句式杂糅的三种类型:①两个句式的杂糅
例如: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主要原因是…和是…造成的两个句式杂糅,去掉其中一个即可)
②两个句子的粘连
例如:作为生物进化的直观而形象的证据,1861年在德国索伦霍芬附近的朗
恩艾特罕出土了第一具始祖鸟化石成了尽人皆知的最为著名的化石.(句子
结构杂糅,“出土…化石”和“成了…化石”两句话“拼装”在了一起,使整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不再是“一套”,以致结构混乱,将“出土”后的“了”改为“的”)
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杂糅
例如:老人右腿骨折,左腿却被植钢板.发生在通城中医院的这一荒唐透顶的医疗事故刚一曝光,便立即使有关主管部门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是“使重视”,一方面是“引起重视”,被动和主动杂糅)
3.【答案】D
【解析】
A项,本体为苍蝇跟蚊子臭虫,喻体为岁寒三友;
B项,本体为手指,喻体为香肠;
C项,本体为酒刺,喻体为未熟的草莓;
D项,无修辞,该选项中“仿佛”只是表猜测,不是表比喻。
故选:D。
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
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4.【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年龄的称谓。
束发:男子十五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加冠:男二十岁。
知命:五十岁。
不惑:四十岁。
从小到大排列为②①③⑤④
故选:D。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积累古代年龄称谓:
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5.【答案】A
【解析】
文段阐述王羲之《兰亭序》的深远意义。
③“这些摹本”承接空格前的“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⑥的“但是”应与③的“无法辨识”构成转折;①④解说⑥“不重要”的原因,④的“它”指代①的“那个晴日”,②“投入”照应①的“历史长河”,“没了踪影”照应④
的“浩瀚无边”,三者顺序为①④②;⑤的“但”、“仍在”和②的“没了踪影”构成转
折关系。
故正确排序为:③⑥①④②⑤
故选:A。
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
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
句间的关系必须吻合其内在的逻辑.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间所存在的内在
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突破口.
6.【答案】D
【解析】
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阴影”比
喻困境、不利的方面,“阳光”比喻成功、有利的地方,句子强调了条件关系,“自己”才是造成不利的主要原因。
故选:D。
考查理解句子含义,要紧密结合语境。
准确理解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理解比喻的含义。
7.【答案】A
【解析】
解析:
A 项都是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
B项第一句“之”,这,代词;第二句“之”,到,动词;
C项第一句“胜”,美景,名词;第二句“胜”,优美的,形容词;
D项第一句“焉”,兼词,于此,在这里;第二句“焉”,它,代词。
故选:A。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
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
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