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古代汉语(Ancient Chinese)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限选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教育专业本科
开课学期:1、2
总学时:108学时(理论课78学时+文选课30学时)
总学分:6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现代汉语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对外汉语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限选课。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释古代汉语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现象的能力。
课程系统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古代汉语的形成及特点,古代汉语的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
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必须同时是引导学生认识汉语言文字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规律,认识古代汉语与“人”的本质关系、与文化的本质关系、与一切人文学科的本质关系,从而使学生开拓学术视野,激发相应的研究兴趣和创造能力。
选用教材:《古代汉语》(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郭锡良主编
参考书:
[1]《古代汉语》(全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挖补本。
[2]《古代汉语》(全三册),解惠全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
[3]《古代汉语》(全三册),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4]《古代汉语教程》(上、下册),周光庆、杨合鸣主编华中师大出版社, 2001年6月版。
二、课程教育目标
1、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
2、能对经典文章作深层分析,并能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科学认识古代汉语的语言事实。
3、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
4、引导学生认识汉语言文字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规律,认识古代汉语与“人”的本质关系、与文化的本质关系、与一切人文学科的本质关系,从而使学生开拓学术视野,激发相应的研究兴趣和创造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编通论
第一章绪论(一)学时:2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汉语史的分期;
(2)文言文;
(3)古白话文;
(4)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
(5)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
2、熟悉:
(1)汉语史的分期;
(2)文言文的特点。
3、了解: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第二章汉字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一)学时:2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结绳说、契刻说、河洛图书说;
(2)汉字起源于图画。
2、熟悉:仓颉造字说。
3、了解:八卦说。
第二节汉字的性质(一)学时:2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汉字的二元性;
(2)古今文字的不同性质。
2、熟悉:世界文字的类型。
3、了解:有关汉字性质的论述。
第三节汉字的形体演变
(一)学时:4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甲骨文、金文、小篆;
(2)隶书、楷书;
(3)讹变、分化;
(4)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
2、熟悉:
(1)六国古文、大篆;
(2)草书、行书。
3、了解:鸟虫书。
第四节汉字的形体结构
(一)学时:4学时
(二)要求
1、掌握:传统的“六书”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2、熟悉:转注、假借。
3、了解:“六书”说的局限。
第五节因形求义(一)学时:2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因形求义的作用;
(2)因形求义的步骤与方法;
(3)因形求义应注意的问题。
2、熟悉:常用汉字的古字形。
3、了解:形训在训诂学中的作用。
第六节古书中的用字(一)学时:3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的定义;
(2)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类型;
(3)繁简字的归并关系。
2、熟悉:繁简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3、了解:异体字的整理及规范。
第三章词汇
第一节绪论
(一)学时:1学时
(二)要求
1、掌握:古汉语单音词的特点。
2、熟悉:古汉语单音词的形成原因。
3、了解:古汉语复音词的发展。
第二节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一)学时:4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单音词;
(2)复音词:重言词、连绵词;
(3)从语法的角度分、从语义的角度分。
2、熟悉:音译外来词、复合复音词。
3、了解:重言词、连绵词的作用。
第三节古今词义(一)学时:4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古今词义的异同;
(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3)探求本义的方法。
2、熟悉:引申义的类型和方式。
3、了解:比喻义。
第四节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一)学时:2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同义词的定义;
(2)同义词的辨析;
2、熟悉:同义词的确证。
3、了解:同义词的形成原因。
第五节古代汉语的同源关系
(一)学时:2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定义;
(2)推源和系源。
2、熟悉:研究同源关系的意义。
3、了解:同源词的研究。
第四章语法(一)
第一节包括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一)学时:3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普通名词、名词性短语、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的定义;
(2)普通名词、名词性短语、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的辨识方法。
2、熟悉:普通名词、名词性短语、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后的语译。
3、了解:活用与兼类的区别。
第二节特殊的动宾关系
(一)学时:3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处动用法、为动用法的定义;
(2)四种特殊动宾关系的特征;
(3)四种特殊动宾关系的区分。
2、熟悉:四种特殊动宾关系的语译。
3、了解:其它特殊动宾关系。
第三节名词用作状语
(一)学时:3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的定义;
(2)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的辨识;(3)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的语义类型。
2、熟悉: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的语译。
3、了解: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
第四节判断句
(一)学时:2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古汉语判断句的定义;
(2)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3)古汉语判断句的类型。
2、熟悉: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
3、了解:古汉语判断句中的“者”和“是。
第四节宾语前置句
(一)学时:1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宾语前置句的定义;
(2宾语前置句的条件及类型。
2、熟悉:宾语前置句的动词类型。
3、了解:古今宾语前置句的联系及区别。
第五节双宾语句
(一)学时:1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双宾语句的定义;
(2)双宾语句的结构特点。
2、熟悉:带双宾语的动词的意义类型
3、了解:古今双宾语句的联系及区别。
第六节被动句
(一)学时:2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被动句的定义;
(2)被动句主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3)无标志的被动句;
(4)有标志的被动句:“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被”字式。
2、熟悉:无标志的被动句的识别。
3、了解:“被”字的演变。
第五章语法(二)
第一节虚词概说
(一)学时:1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古代汉语虚词的定义;
(2)古代汉语虚词的特点及范围。
2、熟悉:古代汉语常用虚词。
3、了解:古今汉语虚词的区别。
第二节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简介
(一)学时:7学时
(二)要求
1、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虚词及用法(之、其、是、彼、夫、然、者、所、莫、或、他(它、佗)、何、孰、恶、安、焉、曾、乃、相、非、弗、且、于、以、因、诸、乎、而、则、虽然、也、矣、尔、与、邪(耶))。
2、熟悉:典型例句。
3、了解:古代汉语复音虚词。
第六章音韵
第一节绪论
(一)学时:1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音韵学的定义;
(2)音韵学的分支;
(3)音韵学的研究方法。
2、熟悉: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及其分析。
3、了解:音韵学的功用。
第二节音韵学基本术语(一)学时:6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关于声母的概念;
(2)关于韵母的概念;
(3)关于声调的概念。
2、熟悉:古代的注音方法。
3、了解:直音法。
第三节上古音(一)学时:2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上古的声母系统;
(2)上古的韵母系统;
(3上古的声调。
2、熟悉:上古音的定义。
3、了解:上古音的沿革。
第四节中古音(一)学时:2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韵书;
(2)《切韵》系韵书;
(3)(、《广韵》的语音系统;
(4)《广韵》音系与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比较;
2、熟悉:中古音的构拟。
3、了解:中古音的沿革。
第五节反切的识读(一)学时:2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反切的定义;
(2)反切的识读。
2、熟悉:类隔切。
3、了解:反切的沿革。
第六节诗律和词律
(一)学时:4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律诗的定义;
(2)律诗的平仄标准式);
2、熟悉:词律。
3、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
第七章综合运用
第一节工具书的类型及常用工具书简介(一)学时:2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字词类工具书;
(2)资料类工具书。
2、熟悉:图表类工具书。
3、了解:索引类工具书。
第二节古书注释的体例
(一)学时:2学时
(二)要求
1、掌握:古书注释的体例(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2、熟悉:《十三经注疏》。
3、了解:古书注释的源起。
第三节古籍的标点及翻译(一)学时:2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标点古书的意义和原则;
(2)古文今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熟悉:古文今译的方法。
3、了解:古文今译的典范之作。
第二编文选
本编共包括以下十八篇文选:1、《郑伯克段于鄢》;2、《齐桓公伐楚》;3、《鞌之战》;4、《华佗传》;5、《季氏将伐颛臾》;6、《巫山、巫峡》;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8、《兼爱》(上);
9、《逍遥游》;10、《许行》;11、《厉山之农者侵畔》;12、《孙膑》;13、《谏逐客书》;14、《报任安书》;15、《前出师表》;16、《答李翊书》;17、《钴鉧潭西小丘记》;18、《留侯论》。
(一)学时:30学时
(二)要求
1、掌握:
(1)文选中的用字现象;
(2)常用词;
(3)特殊的语法现象。
2、熟悉:古代文化常识。
3、了解:文选的艺术特色。
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
章节内容理论学时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汉字17
第三章词汇13
第四章语法(一)15
第五章语法(二)8
第六章音韵17
第七章综合运用 6
第二编文选30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上学期:考查。
平时成绩(考勤10分,提问、讨论10分,作业20分)占40%,期末考查占60%。
即:总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查成绩×0.6。
最终上报成绩可根据考查难易程度作统一调整。
下学期:闭卷考试,平时成绩(考勤、提问、讨论5分,作业10分,读书笔记5分)占20%,期末闭卷考试占80%(卷面成绩100×0.8)。
即:总成绩=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0.8。
最终上报成绩可根据考试难易程度作统一调整。
五、其它说明
(一)课程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作业训练、课堂提问等。
第三学期学习绪论、文字、词汇三章及文选(1—9),第三学期期末考查。
第四学期学习语法、音韵等三章及文选(10—18),第四学期期末考试。
(二)作业要求:授课过程中每学期必须完成2-3次教师布置的平时作业。
(三)课外学术要求:
1、结合课堂教学,积极阅读相关的学术论著及论文,并形成书面的摘要,交任课教师检查指导。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上网学习:
(1)南京大学古代汉语精品课程:
/jingpin2004/gdhy/index.htm
(2)华东师范大学古代汉语精品课程
/gdhy/index.html
(编写人:杨云飞)
(审核人:周锦国)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