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参与人员心理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性事件参与人员心理特征分析
群体性事件参与人员心理特征分析
2062区队郭读胜 109320100022
群体性事件往往都是由一些敏感问题引发。

在对此类事件处理时,必须坚持原则,谨慎处置,加强抚慰疏导,防止矛盾激化。

一、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群体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或因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而积累、激发,由部分公众参与,有一定组织和目的,采取围堵党政籍贯、静坐请愿、阻塞交通、集会、聚众闹事、群体上访等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甚至使社会在一定范围内陷入一定强度对峙状态的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一)群体性。

群体性事件的主体“群体”,是由不特定的多数人组成的,他们事先不存在紧密联系,多数人不相识。

(二)临时性。

由于群体性事件的主体是相互联系不紧密的多个个体,多数人之间没有预谋策划,只是在特定的场景下具有了群体的特征,一旦事件平息,群体便立刻解散。

(三)目的性。

群体性事件的目的一般分为三种:一是表达意愿,提出要求;二是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三是发泄不满,制造影响。

如聚众集体上访行为,其目的就是要求党政机关了解群众的愿望与诉求,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上访是在没有达到目的情况下的群体利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表达群体的愿望与诉求。

与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管理人员,司法执法人员发生冲突行为,更是剧烈的表达愿望和诉求的行为;与利益相对方的争执、打斗、对抗,不少情况下是自力救济中的,利益争取和维护行为,如索要债务、讨要欠薪等等。

(四)影响性。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的突出显现,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7.5”事件,针刺事件不仅打乱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而且带来了恐慌的社会气氛,在全国范围内乃至国际上都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三、群体的一般性心理
心理学当中对“群体”解释有别于平常意义,它指的在且仅在某种既定条件下,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有别于个体所有特点的新特点的一群人。

(一)群体的一般心理特性
群体性事件中“群体”的一般心理特点主要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性
群体不同于组织。

从聚众群体看,群体并不具备明确的分工,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也没有清晰的协作规程,但并不是说没有组织性。

聚众群体的组织性表现比较简单,分为群体核心组织与群体外组织。

核心组织是煽动策划群体事件的成员,是群体属性产生的核心个体,外组织则是受蒙蔽蛊惑参与的一般民众,是受到群体属性影响加入群体的个体。

2.去个性化
当许多个体聚集成群体以后,他们的感情和思想都会转到同一个方向,相对的个性将自觉地消失,成为无意识化,形成一种集体共有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通常持续到“群体”架构的解散。

我们称这种由共同心理状态组合在一起的群体成为心理群体。

这样的群体去个性化非常明显,他们只遵从与群体共同的思维和精神。

3.责任分散性
群体当中,每个人没有任何明确的责任,每个人产生的责任水平相当。

在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行为都会由群体整体承担责任,这会造成极其严重的责任分散。

当群体当中某个个体开始某种特异性行为时,只要没有在短时间内受到惩罚,那么群体的其他的个体也会效仿甚至加剧该行为。

(二)群体的感情与道德观
群体在智力上通常是低于孤立个人的,群体最终的表现,取决于群体接受暗示的性质,群体观念的形成,就是接受暗示转化为最终表现的关键。

1.群体情感
一是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主要表现在轻信和毫无理由的不怀疑和夸大,容易使个体陷入极端。

这种夸张倾向常常作用于一些恶劣的情感。

二是情感的偏执、专横与保守。

群体只接受群体自身形成的和首先形成的极端情感。

任何暗示都只能成为形成情感的基础,一旦极端情感形成,就难以改变。

2.群体道德观
群体当中的道德水平取决于形成群体心理暗示的性质。

这主要源于责任的分散和去个性化。

群体当中的个体遵从群体形成的道德而并不注重社会总体道德。

如果以“荣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为号召,甚至可以让群体当中的个人不顾一切为祖国牺牲,但是如果以“矛盾”、“仇恨”为号召,就可能演变成违法犯罪行为。

这种群体所发泄的是一种放纵的杀戮本能,毫无社会道德可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