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有机化学作为理工科专业尤其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重点介绍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验
技能,学生掌握此门课程,对后续学习乃至走上工作岗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对有机化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同时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取前辈的教学经验,同时结合这几年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对有机化学这门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旨在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职业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
[关
键词]有机化学;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1)03-0098-02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①
杨玉慧
(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浙江理工大学是浙江省一流本科院校,以工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艺术、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始终响应国家的号召,把培养专业技术扎实、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为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不断修改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努力探索适合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有机化学作为理工科专业尤其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
门必修基础课,重点介绍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学生掌握
此门课程,对后续学习乃至走上工作岗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制备以及性能和应用,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课。
教学内容中各个章节自成体系而又相互贯通,内容繁多,专业性很强,化学反应机理难懂,而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和应用非常多。
[1-2]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经常感觉有机化学枯燥无味而且知识点零碎烦琐,甚至一些学生对有机化学这门课程产生厌恶情绪。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有机化学,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迫在眉睫。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教学内容缺乏前沿和应用性;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对过程的考核较少,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因此很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内容以及考核形式进行全面改革,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学习还包括课后的主动学习。
材料学院有机化学课程组教师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想,借鉴已有的教改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优化学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繁多而且各章节之间联系
不大,化学结构复杂,更难的是一些反应机理很抽象,死记硬背也没法掌握,导致很多学生感觉这门课程枯燥,从而导致很多学生缺席,缺席了就跟不上课程进度,从而更不想听,导致恶性循环。
此外,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地方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不一样,基础也存在差异。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1)在第一次课绪论部分,我们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聊起,让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如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地沟油,食品添加剂;假疫苗,毒品成分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接受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2)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和学生聊聊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一些故事,聊聊这些获奖者在获奖路上遇到的一些困难,让学生对有机化学逐渐产生兴趣。
(3)教师第一次上课要特别注重形象,而且在教学内容、激发方式上要根据每一届学生的特点进行揣测和精心琢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布置作业,这样无形中可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无形中促进他们的学习效率,互相督促,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我们会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分享,邀请一些企业人士或者研究生、博士生分享学习有机化学的心得,谈谈没有学好有机化学导致以后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瓶颈。
二、转变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实施问题式教学,课堂上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的任务是探讨这些问题,对这些现象做出详细解释包括其中的过程、规律或机理等。
如在学习酯化反应时,可以提出问题:“平时做菜的时候,为了使菜更香,我们往往会加入醋和料酒,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对于酸、醇这样一些化合
①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2019年本科生课程建设项目(ylxm201905)的研究成果。
98--
. All Rights Reserved.
物,它们有可能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这些官能团具有什么性质?哪些部位的性质是新的?”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的主要教学手段,在对映异构章节中,涉及物质的旋光性和分子的手性以及对映异构,这些词都比较抽象,想要让学生听得更清晰,我们借助一些外力,采用传统的分子模型教具,同时也引入一些常见的分子软件如Gassian、3Dmax 等,给学生模拟分子构型,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我们还借助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比如景物在水中的倒影、人的左右手等,判断旋光性时,我们形象地提出了方向盘的概念,把各个官能团排序放到方向盘上,根据旋转方向来判定左旋还是右旋。
采用多媒体,把一些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当然,还必须借助传统的板书特别是机理解释,讲解习题时,通过板书现场推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优化考核体系
学习效果如何,离不开考核。
因此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指航灯。
[4]原先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笔试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平时成绩占30%,主要是通过上课出勤随机点名、课堂随机提问、课后作业、课堂笔记四种形式评定;期末闭卷考试占70%,主要通过命名题、选择题、完成反应式、鉴别题、合成题等进行考核评定。
我们发现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很明显的弊端:(1)考核缺乏综合性,考核成绩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试卷所考的知识点有限,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所学情况,因此缺乏对平时学习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综合评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采用闭卷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学生往往采取考期突击,大量记忆知识点,最终导致“重理论、轻能力;重记忆、轻创造”的消极后果,学生只按标准答案背书、背笔记,片面追求分数,而轻视自身技能、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倾向严重。
(3)考核方式单一,平时成绩比重很少,仅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只重点考核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考核则很少甚至没有,从而势必忽略实践能力的考核,这明显不符合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也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4)考核次数太少,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太大,基本上是“一考定成败”,这种考试的偶然性较大,一旦学生发挥失常,就会导致考试失败。
因此,我们优化了考核评价方式,加强过程考核,注重平时的考核,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至50%,主要通过作业、课堂PPT 汇报、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写小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按照等级进行划分,计入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幻灯片制作和分组讨论,划分相应的等级,计入平时成绩。
四、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目前大学生基本是“00后”,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进行社交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应该紧跟
时代步伐,抓住学生的特点,利用目前流行的社交软件QQ和微信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
第一堂课,我们就创建QQ群和微信群,方便上传课件,同时也方便进行讨论和答疑。
课后学生可以在群里自由讨论,包括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或者课后作业等,任课教师也会在群里为学生答疑解惑,另外教师将上课课件以及一些精品课程资源、动画等上传至群里,学生可以自行下载,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这种方法不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疑难问题可以及时获得教师针对性解答,而且还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建设了专门的有机化学学习网站,该网站仅涉及有机化学理论学习,观看名师讲解习题等。
课外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宽松,不限时间、地点,可以反复学习,因此学生没有课堂上学习的压力。
可以自己选择时间学习,不懂的可以找老师解答,而且可以自己找题目练习,不会的可以练习,老师解答。
举个简单的例子,网站里有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重难点、习题和参考答案等。
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求助同学或者直接联系授课教师,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得到锻炼。
总之,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要求,同时结合本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有机化学这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主要通过上述四个方面措施的实施,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时,通过优化考核方式和建设学习网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各个知识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旨在培养专业技术扎实、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强的应用型全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鹏,李敏,陈勇,等.工科学校有机化学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1(5):171-172.
[2]吴伟娜,王元,贾磊.短学时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思考[J].科技信息,2013(13):179.
[3]周晓媛,肖细梅,刘国志.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探索和实践[J].广东化工,2011(10):166-167.
[4]梁开玉.有机化学教学如何面向新世纪:有机化学教学改
革探索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99-202.
因编辑冯永霞
99--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