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桀傲菲薄芸芸众生冥顽不灵
B.蕴藉显赫直截了当夙兴夜寐
C.阑珊耿介羽扇纶巾归根结缔
D.暮蔼萧索愤世嫉俗鼎鼎大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你应该虚心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决不能对善意的批评置之度外
....。
B.去年五月;北京移动公司终于通过话费套餐的形式降低了手机资费。
但公
众仍质疑:降价为何如此犹抱琵琶半遮面
.......;就不能更加透明点吗?
C.夜读《岳阳楼诗词选》;读多了;有千篇一律之感;但刘禹锡的“遥望洞
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独辟蹊径
....;化大境为小景;可谓佳句。
D.爱读书绝非有钱人的附庸风雅
....;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需要。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杜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B.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为什么火上舞蹈者的脚掌不会被烧伤呢?原因之一是因为舞蹈者不停地跳跃;两只脚掌交替地接触炭火;每次接触的时间都很短。
D.文化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4.下列诗句所吟咏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②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③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A. ①李贺②孟郊③苏轼④李清照
B. ①李白②孟浩然③辛弃疾④李清照
C. ①李贺②孟子③辛弃疾④柳永
D. ①杜甫②陶渊明③苏轼④柳永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9分;每小题3分)
二十四桥何在
吴锡平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名作《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
可以说;在所有歌咏扬州的诗词文赋中;要数这一首最为脍炙人口;也最广为人知。
尤其是后两句简直成了扬州秀丽风景的一枚经典徽章。
事实上;很多人也正是从这两句诗出发;溯源而上;认识二十四桥;认识瘦西湖;继而认识扬州的。
可是;在那些纷至沓来徜佯陶醉二十四桥景区美妙优雅的景色中的天南海北客中;又有谁知道;杜牧这首几成绝唱的诗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悬疑千古的谜题:二十四桥所指为何?位居何处?岁月流转;和世间许多事物不知所终一样;事实上的二十四桥已经湮没在历史烟云的深处。
如今来探究它的身世;只能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字记载。
检索那些历朝历代留下的关于扬州的诗词文章;二十四桥的身影频繁闪现;对其的记载、理解自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顾盼之间;就和春日里的扬州一样“乱花渐欲迷人眼”了。
细细梳理这些隐藏在纸本册页里的文字;大体可将其归纳为这样几种:
一桥说。
最有力的佐证莫过于白石道人姜夔的那首著名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细细品味词中意境;当指一座桥无疑。
与白石道人同处宋代的另外几位诗人;他们描写的二十四桥;亦可认为是指一座桥。
如韩琦“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赵公豫“桥在大业间;今已倾圮”;吴文英“二十四桥南北;罗存香分”等等。
二十四座桥说。
这一看法最开始由北宋沈括提出。
沈括作为我国北宋时杰出的科学家;以科学的方法和务实态度;在其传世名著《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对扬州的二十四桥逐一进行了落实;详细记载了二十四桥的桥名和地理位置。
但有人指出;沈括列举出的桥;实际只有二十三座;其中下马桥出现两次。
对一座规模并不太大的城市来说;有两座桥异地同名;可能性似乎不大;文中的两座下马桥;当是指同一座桥。
因此;沈括的这一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姑且存疑。
编号说。
有人认为;二十四桥是扬州城里编号为二十四的一座桥。
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编号桥梁;比如杜甫的诗句“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姜夔的诗句“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等。
而在关于扬州的诗词中;此类的例子也确实不少;如唐代诗人施肩吾“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张乔《寄扬州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明人林章《送人诗》:“不知今夜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的友人姚世鲸也有“记取扬州郭;寻君第几桥”的诗句。
这样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测;或许当时的扬州有对桥梁进行编号的做法;但要说二十四桥是编号二十四的桥还需要直接的证据。
泛指说。
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数字有一种虚指、泛指的用法;如“三生有幸”“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三百六十行”“七十二变”“弱水三千”等等;这里面的数字并非确指;那么;二十四桥是不是也是用来泛指扬州的桥梁之多呢?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与编号说一样缺乏直接而确凿的证据。
只是有人以杜牧好以数字入诗的事实提供了一个并不晓白的旁证。
的确;杜牧的很多诗作中都出现了具体的数字;如《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村舍燕》:“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
”《洛中送冀处士东游》:“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邱。
”诸如此类;都是泛反映和约数;扬州的二十四桥也极有可能如此。
以上几种说法各自自圆其说;谁也没有压倒对方的说服力;谁也无法推翻另一方的观点;因此二十四桥之谜也就一直无从定论。
但身世的悬疑未决终不影响人们对二十四桥赋予众多绮丽的想象。
“扬州秀丽风景的一枚经典徽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杜牧诗作中最出色的诗句;历来脍
炙人口。
B.“徽章”恰如其分地描画了二十四桥共性的特征。
C.诗句描绘的形象、意境是扬州风景秀丽的最典型的代表。
D. 这是人们认识二十四桥、瘦西湖等扬州风景的真正原因。
6.下列不属于对二十四桥身世考证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
B.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梦溪笔谈•补笔谈》对二十四桥的桥名、位置逐一进行了落实。
D.《送人诗》“不知今夜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
7.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杜牧的几乎成为绝唱的诗句为后人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
B.只有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字记载;才有可能对二十四桥的身世进行探索、研究。
C.梳理诗词文章中的文字;可以看到对二十四桥大体有四种解说。
D.“一桥说”“二十四桥说”“泛指说”还是有直接证据的;“编号说”缺乏
直接确凿的证据。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12分;每小题3分)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
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①。
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
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
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
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②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
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
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
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③;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
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掉栗:战栗;颤抖。
②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
③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
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累:连续
B.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擢:选拔;提升
C.于是其诗益工.工:工整
D.顾.以学未成而不暇顾:但;只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肝胆为.之掉栗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于泰安
C.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此其.故何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0.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职。
他乘船到成都;
游山水名胜;每有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 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
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比如孔学儒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6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
(2)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
13.阅读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完成各题。
(8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②犹自不堪听;
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64)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
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
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①惊残:惊醒。
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
人描绘这样的景象的目的是什么?(4分)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
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0分;每句1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
(2)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3)明月松间照;。
;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4)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6)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9)夫;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伶官传序》)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22分)
陌上花开缓缓归
忍冬
①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杨柳依依;野花绚烂;身心不由得清爽而浪漫。
“三月风情陌上花”;古远的诗句似乎随风从天边飘来;从历史的深处飘来;拂过阡陌;袭上心头。
这是何等的一种意境:“三月风情陌上花”;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舒畅。
这意境;枝繁叶茂;从古代长到现代;不枯不衰;又如水;岁岁年年;流淌在阡陌之上;不知迷醉过古今多少王公贵族、粉黛佳丽、骚人墨客、凡男俗女。
三月陌上花;让人爱让人痴;恍惚人的骨头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风韵。
②那是春天里一幅最美妙的图画:在粉黛佳丽的簇拥下;一位美若天仙、仪态雍容的贵夫人款摆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的江南临安的阡陌上。
其时陌上花团锦簇;杨柳轻摇;蝶飞蜂舞;三月风情旖旎之至。
这时;一骑快马打陌头杨柳的绿阴中飘然而来;驿者翻身下马;气喘吁吁中把一封书信递给夫人。
夫人展开一看;不禁满面春色。
原来;吴越王钱镠身在王宫大殿却惦记着远在临安陌上的爱妃;嘱她只管怜花惜柳;消受春色;不必急着回宫;“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钱镠;这位在五代十国的夹缝中占了十二州江山的吴越国王;不提他江山坐得如何;只是这一番对爱妃的体贴、对春色的倾心之情就足以让后人击掌了。
缓缓归;缓缓归。
多么柔情的一句话;游移在古籍史册中;艳称千古。
③只是再柔情、再体贴的话;也难以使国家逃脱倾覆的厄运。
怜美惜春的柔情敌不过剑戟弓弩的无情。
从此;陌上花开依旧;只是钱镠烟逝;爱妃云去;只有“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一句话化作一个美丽的故事;游荡在临安的陌上;等待后人的凭吊。
终于在吴越国“国除”的百十来年后的一个秋天;诗人东坡来到了临安。
历史似乎特意安排东坡在秋天踏上临安的陌上。
陌上春天花开;秋天亦花开;只是春天的骨子里透的是柔情;而秋天的骨子里透出的却是萧瑟。
于是在秋天的陌上花开中;东坡怅对古人;一番凭吊;三首《陌上花》于胸中郁结;一吐而快。
“陌
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归”……诗人一唱三叹中;浸染着人事盛衰的感慨。
陌上花;就这样开在历史的车辙中;栉风沐雨;浸透艳丽与沧桑;令人唏嘘不已。
④漫步陌上;尽管不能如吴越王妃那样一路招摇地走在陌上花丛中;也不能像东坡那样怀一颗忧伤之心吟出千古不泯的诗句;不过;这并不妨碍我把钱镠与王妃的“缓缓归”当作人类面对大自然所共有的心境去感怀;当然;东坡透过陌上花开而生发的历史感悟更以一种强劲的力量震撼着我的心灵。
⑤我几乎要拜倒在陌上花的面前了。
我突然觉得这一束束、一丛丛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的陌上花;简直就是为了人类的历史与文化而开而落。
我不敢说我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但我可以深情地抚摸陌上这些娇嫩而又顽强的花朵。
陌上花开缓缓归;这不仅仅意味着悠闲、诗意;而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心灵在恬静的陌上花开中恬静如花;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的历史与文化。
⑥缓缓归;缓缓归。
披一袭“三月风情”;再采一束“陌上花”;缓缓归。
⑦缓缓归矣;我心已是陌上花开。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15.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同是陌上花开;各人的感受不尽相同。
钱镠和苏东坡各产生了什么情感或感悟?(6分)
16.(1)作者为什么强调苏东坡是“秋天”踏上临安陌上的?(2分)(2)作者说:“我心已是陌上花开。
”指出作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分)
答:(1)
(2)
17.在文章第⑤段;作者将自然(陌上花)与人类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进行思索;有哪些收获?请简要、明白地叙述作者的思索所得。
(分点陈述)(6分)答:
1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从陌上花开的景色入手;由陌上风景所引发的人对景的情感推及到人对人的情感;进而推及到对历史乃至文化的感悟;意蕴十分丰富。
B.“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舒畅。
”这里面既包含了人对景的赞美;也包含了景对人的回应;表达了人与景(自然)的亲密关系。
C.钱镠疏于国家治理;身在朝中却惦记着临安陌上的爱妃;作者对他颇有微词;
但对“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中的柔情给予了充分肯定。
D.作者认为对自然美的欣赏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但只有像苏东坡那样的睿智者才能从对自然美的欣赏中生发出对人类历史的感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E.文章结尾作者对“缓缓归”的反复吟咏;表达了作者对陌上花开的美丽景色的流连;也表达了作者对思索所得的细细品味;余味深长;发人深思。
六、(9分)
19.分别仿照下面划线的句子写一句话;前后两句语义相关;句式整齐。
(4分)拥有是美丽的;但不要因为失去而黯淡了自己的生命。
失去了太阳;你还会有星光的照耀。
, 。
可以设想;屈原不失去生活的优裕和舒适;怎么会写出《离骚》这样灿烂的篇章?;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把结尾一段补写完整;要求表明自己的观点;且言之有据。
(5分)
从重庆出发;历经44天;靠一只直径约一米的轮胎;41岁的湖北男子程彦华终于沿长江漂流到上海。
8月13日中午11时许;他漂到杨浦大桥下时;
被海事部门发现并拦截;最终由巡逻艇护送至他计划的目的地东方明珠码头。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许多中国人都像程彦华一样;以自己的方式迎接奥运;想通过“别具一格”的方式表达普通中国人对于奥运的热爱;这当然是件好事。
不过;在我看来;。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人一直想做一番事业;他付出了很多;却没有成功;他灰心丧气。
他去找当船长的父亲。
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只要修建好自己的码头;还愁没有船来吗?”孩子明白了。
于是发奋努力;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情;终于成功了。
是的;人生也如此;如果一个人能够抛弃浮躁的心情;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事情;还愁没有人赏识自己吗?修建好自己的码头;来迎接成功的船只。
码头修得越好;质量越高;规模越大;来停泊的船只就越多。
请以“修建自己的码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卷答题卡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12(8分)
(1)(4分)
(2)(4分)
13(8分)
(1)(4分)
(2)(4分)
14(10分)
(1)(2)(3)
(4)(5)(6)(7)(8)(9)15(6分)
16(1)(2分)
(2)(4分)
17(6分)
18(4分)()()19(4分)
20(5分)
20×25=500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四、
12(1)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
(或“人的肝胆因为它而颤抖”)(“临上”1分;
“杳”和“穷”1分——“所穷”译为“尽头”也可;“为之”1分译为“由于它”“因为它”皆可。
整句通顺明白1分)
(2)过了(“越”;1分)三年;庭学依照(“以”;1分;也可译为“按”)惯例辞官(“自免”;1分)归家;在京城(倒装1分)和我见面。
13 (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
(2分)
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
(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2分)
(2)衬托(或烘云托月);以莺燕无声反衬鹃啼有声(2分);好处是以莺燕无声之“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莺燕无声使得月夜下的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
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从而更能突显作者的愁苦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
14略
五、
15(6分)对爱妃的体贴、对春色的倾心的情感/ 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悟
16(1)秋天的景色是萧瑟的;正是临安陌上萧瑟的秋景触动了苏东坡的情怀。
(2分)
(2)作者对自然与人生、对历史与文化都有了新的体会;心情愉悦;就像“陌上花开”那样。
(4分)
17(1)自然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和载体。
(2)人类可以通过接触自然来感悟人类的历史与文化。
(3)自然给予人类心灵的慰藉与陶冶。
(4)人类要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的历史与文化。
(本题共6分;每一小点2分;答对三点或三点以上给6分。
意思对即可。
)
18 C D(4分;选对一项给2分)
六、
19略(每句2分)
20答案示例:这种极具冒险意味的行为;并不值得鼓励。
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如此冒险的举动;是很容易酿成人身安全事故的;这与奥运精神极不协调;奥运精神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不是使人置于危险之中。
(5分;观点句2分;说理3分)
七、作文标准参见《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Ⅱ)》
【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
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滪堆之类的忧虑。
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
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
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台陈庭学君;会写诗。
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
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生活过的地方。
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士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
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
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
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面。
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
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老大了。
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
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
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