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贵阳市高三模拟]商王室祭祀的祖先神,不但有上甲以降的近祖先公及成汤以下的先王先妣等直系祖先,还有其高祖远公和旧臣神等旁系远祖,他们甚至还将未必有血缘关系的高祖远公“错之庙,立之主”。

这些措施表明商王室( )
A.肃清氏族构建血缘政治
B.团结亲族试图加强王权
C.扩大祭祀保证族权至上
D.重视直系轻视旁系亲族
2.[河南省五县市高三联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西周分封制( )
A.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
B.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使贵族集团形成森严等级序列
D.有助于周文化的传播
3.[江西省宜春市高三质检]“华夏”一词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理念得到发展。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
B.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C.集权专制制度在逐渐解体
D.诸侯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
4.[四川省泸州市高三诊断]《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有了法律。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
A.法家法治思想成为当时治国共识
B.法律体系建立并走向完备
C.礼法结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
D.国家治理日益走向规范化
5.[山西一模]西周初年,齐国原为商诸侯故地,姜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人民多归齐”;卫康叔治理卫国,实行商朝旧政不变,但以周人制度管理;唐叔封于故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用戎人办法管理。

这些诸侯国采取的措施( )
A.缓解了周王朝与各部族间的矛盾
B.保留了夏商两朝先代贵族的实力
C.承袭了夏商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D.进一步完善了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6.[江西南昌一模]周人曾以宗法制为范式,在天子与诸侯的盟会中,通过联姻赐姓等方式将异姓贵族纳入新的宗法秩序之内。

这主要是为了( )
A.借鉴以往世袭教训 B.扩大王室家庭组织
C.维护西周专制统治D.稳定分封等级秩序
7.[河南适应性测试]春秋以前,贵族有姓又有氏,史料中提到的“百姓”通常是指贵族成员;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自己的姓,“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贵族已经被百姓所取代
B.宗法血缘制度逐渐崩溃
C.诸侯地位已高于周天子
D.宗法观念影响已经消失
8.[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检测]封泥,又称泥封、艺泥,是盖有古代玺印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作为古代缄封公文书信,物品以防私拆的信验物。

秦代出土的封泥中有称“某守”或“某太守”的,如“九江守印”“即墨太守”(如下图)等。

这类封泥可用来研究秦代( )
A.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B.地方割据称雄的概况
C.贵族政治体制的特征
D.地方职官体系的史实
9.[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皇”字在秦朝以前常用于美化人们想象中能主宰一切的天神,比如“皇天”,后来逐渐演变为天神本身的称号;而“帝”字在春秋以前多指冥冥之中的“上帝”。

据此可知,秦始皇采用“皇帝”称号的主要目的是( )
A.突出皇帝独尊的地位
B.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D.论证君权神授合理性
10.[新疆一模]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
B.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
C.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
D.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
11.[百师联盟联考一]下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 )
A.行政管理制度严密
B.国家法律条文严酷
C.地方官员权力较小
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12.[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秦朝的廷议制度主要讨论有关国家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方针政策。

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皇帝的顾问、智囊)。

秦始皇让博士参加廷议旨在( )
A.加强君主的独断裁决
B.监督制约丞相的权力
C.扩大统治集团的基础
D.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

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

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

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

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

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

1918年该族
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

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

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宗法制的发展变化,并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宗法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

(1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5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分析材料,以“制度创新与实践”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
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