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4、5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4、5章答案
第四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名词解释
1、性染⾊体: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个或⼀对染⾊体。

2、染⾊体组:⼆倍体⽣物的配⼦中所含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组染⾊体。

⽤x 表⽰。

3、常染⾊体组:⼆倍体⽣物的配⼦中所含的常染⾊体。

⽤A表⽰。

4、性染⾊体异数:雌体和雄体中,性染⾊体数⽬不同或形态有差异的现象。

5、从性遗传(性影响遗传):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体上,但其性状表现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6、限性遗传:只在某⼀性别中表现的性状的遗传,这类性状多由常染⾊体基因决定,基因在雌雄个体中均有。

7、Y连锁遗传(限雄遗传)Y染⾊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个体中。

8、伴Z遗传:位于Z染⾊体上的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

9、伴性遗传(性连锁遗传):指位于性染⾊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遗传的现象。

⼀般特指X或Z染⾊体上基因的遗传。

10、性反转:个体从原来的性别转变为另⼀种性别。

11、性指数:性染⾊体X和常染⾊体组数A的⽐。

⼆、填空
1、指出下列⽣物的性别决定类型:蚕、鸡属于(ZW)型,鸭⼦属于(ZO)型,蝗⾍、蟋蟀、蟑螂属于(XO)型,银杏属于(ZW)型,乌龟属于(XY)型,猫属于(XY)型。

2、蜜蜂的性别由(染⾊体倍性)决定的,雌蜂是由(⼆倍体)发育的,雄峰有(单倍体)发育的。

职蜂和蜂皇的差异是由(环境或营养)造成的。

三、判断题
(×)1、⼈和青蛙都是XY型性染⾊体决定类型,其后代的性⽐始终是1:1。

(×)2、果蝇和⼈⼀样,都是XY型性染⾊体决定类型,凡是性染⾊体是XY的合⼦就发育成雄性个体。

(×)3、⾃由马丁⽜是性反转的、象雄⽜的不育雌⽜。

(√)4、黄⽠早期多施氮肥,缩短光照时间,可使黄⽠雌花增多。

(√)5、后螠性别的表型完全由环境决定,与受精时的遗传成分⽆关。

四、回答下列各题
1、雄蜜蜂体细胞中染⾊体数是单倍性的,为什么能形成有功能的精⼦?1个性母细胞能形
成多少有功能的精⼦?
答:雄蜜蜂染⾊体数是单倍性的,能形成有功能的精⼦是因为在减数分裂时形成单极纺锤丝,使染⾊体向同⼀极移动。

1个性母细胞能形成2个有功能的精⼦。

2、伴性遗传的特点?
答:(1)正反交F1结果不同,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联系。

(2)性状的分离⽐在两性间不⼀致。

(3)表现交叉遗传(绞花遗传):母亲把性状传给⼉⼦,⽗亲把性状传给⼥⼉的现象。

3、性别决定的类型有哪些?
(1)性染⾊体决定性别:XY型、ZW型、XO型、ZO型、由x染⾊体的是否杂合决定、性染⾊体多态性
(2)其它类型的性别决定a性指数决定性别
b染⾊体组倍性决定性别
c环境决定性别-后螠的性决定
d基因决定性别
五、计算题
1、⼀个⽗亲是⾊盲⽽本⼈视觉正常的⼥⼦,与⼀个⾊觉正常的男⼦结婚,但这个男⼦的⽗亲是⾊盲,问这对夫妇的⼦⼥表现⾊觉正常和⾊盲的可能性各有多少?
答:⼈类⾊盲是伴隐性遗传,且⾊盲基因位于X染⾊体上,该⼥⼦⽗亲是⾊盲得出:他⽗亲的基因型为X b Y,该⼥基因型为X B X b.该男⼦⾊觉正常其基因型为X B Y.
所以她们⼦⼥中,男的有1/2正常.1/2⾊盲.⼥的也有1/2正常.1/2为携带者.
2、⼀个性反转的芦花(B显性基因)“公鸡”,与性反转的⾮芦花(b隐性基因)母鸡交配,
其后代雌鸡和雄鸡⽻⽑花纹?雌雄⽐例如何?
答:性反转个体从原来的性别转变为另⼀种性别。

性反转的公鸡的基因型仍为ZW,性反转的母鸡的基因型仍为ZZ,交配结果如下:
性反转的芦花公鸡Z B W× Z b Z b性反转的⾮芦花母鸡

芦花雄鸡 Z B Z b Z b W⾮芦花雌鸡
雌雄⽐例=1:1
六、⽐较题
⼋.判断题:1T;2T;3T;4T;5F;6F;
九.问答题:
1.以⼈类为例。

⼈类男性性染⾊体XY,⼥性性染⾊体为XX。

男性可产⽣含X和Y染⾊体的两类数⽬相等的配⼦,⽽⼥性只产⽣⼀种含X染⾊体的配⼦。

精卵配⼦结合后产⽣含XY和XX两类⽐例相同的合⼦,分别发育成男性和⼥性。

因此,男⼥性⽐近于1:1。

2。

⽆答案。

3.(1)基因型:等⽐例的WwVgvg,WwVgvg, wwVgvg,wwvgvg,WYVgvg,WYvgvg, wYVgvg,wYvgvg。

表现型:等⽐例的红长♀,红残♀,⽩长♀,⽩残♀,红长♂,红残♂,⽩长♂,⽩残♂。

(2)基因型: 1WwVgVg :2WwVgvg :1Wwvgvg :1wYVgVg :2wYVgvg :1wYvgvg。

表现型: 3红长♀:1红残♀:3⽩长♂:1⽩残♂。

4.家鸡性决定为ZW型,伴性基因位于Z染⾊体上。

雄鸡全部为芦花⽻,雌鸡1/2芦花⽻,1/2⾮芦花。

5.如果⼦代个体相互交配,它们的⼦裔的表型分离⽐为芦花:⾮芦花 = 9/16 :7/16。

若按性别统计,则在雄性个体中芦花:⾮芦花 = 6/16 :2/16;在雌性个体中芦花:⾮芦花= 3/16 :5/16。

6.229只幼禽是3只雄禽的⼦代个体的统计数字。

因⽽,根据题意,这3只雄禽基因型相同,所以,可视为同⼀亲本。

由于雌禽为异配性别,⼜表现正常,于是推断,其基因型为ZW。

雄禽为同配性别,⼜在⼦代中出现⽩化个体,并且全是雌的,所以这3只雄禽肯定是⽩化基因杂合⼦,即ZZa。

在⽕鸡中,这种⽩化症的遗传⽅式为性连锁隐性遗传。

对于上述假定作c2检验:
p>0.05,差异不显著。

因此可以认为上述结论是正确的。

这样,不难看出,184只表型正常的幼禽中,全部雌禽(ZW)可以放⼼地保留,对于雄禽应进⼀步与表型正常的雌禽作⼀次交配,凡⼦代出现⽩化⽕鸡者应淘汰。

7.根据题意,该⼥⼦的基因型为XXc,正常男⼦的基因型为XY,这⼀婚配可图⽰如下:⼥XXc х XY男¯ 1/4XX 1/4XXc 1/4XY 1/4XcY⼥,正常⼥,正常男,正常男,⾊盲。

即这对配偶所⽣的⼥⼉都⾊觉正常,⼉⼦有⼀半正常,⼀半⾊盲。

8.已知⾎友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

因⼉⼦的遗传组成中的Y染⾊体来⾃⽗⽅。

⽽X染⾊体来⾃母⽅,所以,⾎友病患⼉的表型正常的母亲,⼀定是⾎友病基因携带者,即XXh。

⼜因为,Klinefelter患者染⾊体组成是XXY,故该患⼉是h基因纯合体,XhXhY。

可见,来⾃杂合体(表型正常)母亲的成对基因为减数分裂第⼆次分裂不分离⽽成。

9.因为F1都是阔叶,母本的阔叶对⽗本的窄叶是显性。

如果雌株是异配性别(XY),⽽雄株是同配性别(XX)的话,就可以认为F1雌株半合⼦XY的X染⾊体来⾃同配性别XX的⽗亲,所以是窄叶。

⽽F1雌株是阔叶,它们⼀定⼜从母亲那⼉得到⼀条X 染⾊体,这就是说,F1雌株⼤概是XX(同配性别),但对阔叶和窄叶基因来说他们是杂合体,⽽雄株是XY。

F2的结果⽀持这⼀观点,即F2雄株有两种类型,他们是杂合的雌体的产物。

F2雌株都是阔叶,因为他们的两条X染⾊体中有⼀条来⾃F1-XY ⽗亲,F1⽗亲在X染⾊体上只携带⼀个阔叶等位基因。

10。

这⼤概是由于X性连锁隐性基因引起的,因为这个家系的⼥⼉中没有⼀个有病,但⼥性I-2恰好⼀半的⼉⼦有病,这⼥⼈很可能是杂合体。

11.不能(2)不能(3)能(4)不能
13.当为机制(1)时,孤雌发育⼦代全部为雌性;机制(2)中,雌:雄为4/5 :1/5;机制(3)发育之予代全部为雄性。

(注:这⾥所⽰1a,1b,2a,2b和3a,3b,都是随机发⽣。

)
14.该突变基因是X连锁显性遗传。

⽤T表⽰该突变基因,t表⽰正常基因,则6个杂交的亲代和⼦代的基因型分别为:
(1):♀XtXt х XTY♂¯1/2 XTXt 1/2 XtY 弯曲♀正常♂
(2):♀XTXt х XtY♂¯1/4 XTXt 1/4 XtXt 1/4 XTY 1/4 XtY 弯曲♀正常♀弯曲♂正常♂
(3):♀XTXT х XtY♂¯1/2 XTXt 1/2 XTY 弯曲♀弯曲♂
(4):♀XtXt х XtY♂¯1/2 XtX t 1/2 XtY 正常♀正常♂
(5):♀XTXT х XTY♂¯1/2 XTXT 1/2 XTY 弯曲♀弯曲♂
(6):♀XTXt х XTY♂¯1/4 XTXT 1/4 XTXt 1/4 XTY 1/4 XtY 弯曲♀弯曲♀弯曲♂正
常♂
15.这三条染⾊体最可能的特异性变化为(1)HGFEDC区段的倒位(2)DCB和IH两个区段同时发⽣了倒位(3)AB之
间,DE之间,FG之间,IJ之间发⽣断裂后重新连接。

16.345678和876543两个区段形成⼀个倒位环
17.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CcRR
18.(A)(1/2)5 (B)(1/2)4 (C)5(1/2)5 (D) (1/2)5
19.8%;9.6%
20.(A)所有这些⼈的可能的基因型:⼥⼈X BH X bH或X Bh X bH;⼥⼈的⽗亲X bH Y;⼥⼈的兄弟X Bh Y;⼥⼈的舅舅X Bh Y。

(B) X Bh X bH .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
⼀、名词解释
1、连锁遗传:同⼀染⾊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起传递的现象。

2、霍尔丹定律:凡是较少发⽣交换的个体必定是异配性别的个体。

3、重组值(率):指重组型配⼦数占总配⼦数的百分率。

也叫交换值。

4、相引组(相):杂交的双亲是显性基因与显性基因相连锁,隐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想相连锁的杂交组合。

5、相斥组(相):杂交的双亲中,⼀个是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相连锁,另⼀个是相对应的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相连锁的杂交组合。

6、基因定位:根据重组值确定基因在染⾊体上的排列顺序和基因之间的距离。

7、⼲涉(⼲扰,交叉⼲涉;I):同源染⾊体间⼀个位置上的交换对邻近位置上的交换发⽣的影响。

8、并发率(并发系数;符合系数;C):实际获得的双交换类型的数⽬或频率与理论期望得到的双交换类型的数⽬或频率的⽐值。

9、连锁群(基因连锁群):位于同⼀染⾊体上的所有基因构成⼀个连锁群。

连锁群数⽬等于单倍体染⾊体数(n)。

10、连锁图(遗传学图;连锁遗传图):根据染⾊体上的基因之间的相互交换值和排列顺序制定的、表明连锁基因的位置和相对距离的线性图谱。

11、着丝粒作图:把着丝粒作为⼀个作为(相当⼀个基因),计算某⼀基因与着丝粒之间的距离,并在染⾊体上进⾏基因定位。

12、顺序四分⼦:每次减数分裂所产⽣的四个产物即四分⼦ (四分体)不仅仍保留在⼀个⼦囊中,⽽且在⼦囊中成线状排列。

⼜叫顺序四分⼦
13、单交换:⼀对同源染⾊体上的基因之间分别发⽣单个交换。

14、双交换:位于同源染⾊体上的3对基因之间,同时发⽣了两次单交换。

⼆、填空
1、完全连锁在⽣物界很少见,只在(雄果蝇)和(雌家蚕)中发现。

2、同源染⾊体在减数分裂配对时,(⾮姐妹染⾊单体)之间可发⽣染⾊体⽚段的互换,这个过程叫(交换或重组),每发⽣⼀次有效(交换),将产⽣两条含有重组(染⾊体)的配⼦叫(重组合配⼦)。

3、每1次交换,只涉及四条⾮姊妹染⾊单体中的(2)条,发⽣1次单交换的性母细胞的百分率是重组合配⼦百分率的(2)倍。

重组值的范围0—50%之间,重组值(越⼤),基因之间连锁程度(越⼩)。

4、负⼲扰是指⼀个单交换发⽣,可(提⾼)另⼀单交换发⽣的频率,I(?0)。

三、判断题
(×)1、链孢霉的基因与着丝粒之间的重组值等于交换型⼦囊数占⼦囊总数的百分⽐。

(×)2、测交法适合于⾃花授粉植物的Rf值的计算。

(×)3、⾃交法适合异花授粉植物的重组值计算。

(×)4 、符合系数越⼤,⼲涉越⼤。

四、问答题
1、三点测交与两点测交相⽐,具有哪些优点?
答:三点测交优点:省时省⼯,精确简便,测试背景⼀致,严格可靠。

⽆论单交换还是双交换都能测出。

2、两点测交与三点测交的主要区别?
两点测交是以两对基因为基本单位,通过3次杂交和3次测交,来确定三对基因在染⾊体上的位置和排列顺序。

三点测交是以三对基因为基本单位,通过1次杂交和1次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体上的位置和排列顺序。

五、计算题
,⽤三隐性纯合1、⼩麦中,基因S、O、H 位于第⼆染⾊体上。

对这三个基因是杂合体的F
1
解:(1)根据最少类型是双交换类型,最多的类型是亲本类型可知,基因在第⼗染⾊体上的顺序是:HSO(OSH)
(2)两个纯合亲本的基因型是:++H/++H(H++/H++);+SO/+SO(OS+/OS+)
(3)这些基因间的图距是⽤基因之间交换值(重组值)去掉百分号,加上单位厘摩来表⽰。

基因间的交换值是:
H-S=(292+4+252+8)/4546×100%=12.3%
H-S之间图距12.3cM
S-O=(8+384+440+8)/4546×100%=18.5%
S-O之间图距18.5cM H-O=12.3%+18.5%=30.8% H-O之间图距30.8cM
2、A对a为显性,D对d为显性,两个位点间相距25cM.基因型为Ad/aD的植株⾃交后,后代有哪些基因型和表型,他们的⽐例如何?如果杂合体基因型为AD/ad,⽐例⼜如何?
解:Ad/aD的植株⾃交产⽣的配⼦类型为Ad,aD,AD,ad,由于两者的位点间相距为25cM,所以重组值的配⼦数占总配⼦数的25%(1/4。

重组型配⼦数也基本相等, AD =ad=1/8 。

亲本型配⼦数基本相等,Ad=aD=3/8。

所以Ad : aD: AD :ad=3:3:1:1.她们的基因型⽐例为:
AADD :AADd :AaDD :AAdd : AaDd :aaDD :Aadd :aaDd :aadd= 1: 6: 6:9:20: 9:6: 6:1,它们表现型之⽐为A-D-:A-dd :aaD-:aadd=33:15:15:1
若杂合体基因型为AD/ad, 重组型配⼦数也基本相等, Ad=aD =1/8 。

亲本型配⼦数基本相等,AD =ad =3/8。

其配⼦基因型例为AAdd : AADd :Aadd :AADD :AaDd :aaDD :AaDD :aaDd : aadd =1: 6: 6:9:20: 9:6:6:1
它们表现型之⽐为A-D-:A-dd :aaD-:aadd=41:7:7:9
3、⽟⽶种⼦的有⾊(C )与⽆⾊(c ),⾮蜡质(Wx )与蜡质(wx )胚乳,饱满(Sh )与皱粒(
(1)确定这3个基因是否连锁?
答:当全部是紫⾊时,四种表型之间的⽐例为不满⾜9:3:3:1所以连锁,其他同此,所以他们之间都连锁,
(2)假设杂合体来⾃纯系亲本的杂交,写出亲本的基因型?
答:杂合体来⾃纯系亲本的杂交,且测交后代中亲本所占⽐例应⼤很多,所以亲本类型为⽆⾊,蜡质,饱满和有⾊,⾮蜡质,皱粒 .基因型为cShwx/cShwx 和CshWx/CshWx (3)如果存在着连锁,绘出连锁遗传图。

不考虑颜⾊,Wx 和Sh 的重组率Rf=(974+20+951+15)/6708*100%=29.2% 不考虑蜡质还是⾮蜡质,C 和Sh 的重组率Rf=
(84+20+99+15)/6708*100%=3.24% 不考虑饱满还是皱粒C 和Wx 的重组率Rf=(84+974+951+99)/6708*100%=32.44%
画图:
(4)是否存在着⼲扰?如果存在,⼲扰值是多少?实际双交换值为=(15+20)/6708*100%=0.52%;理论双交换值
=3.25%*29.2%=0.93%,存在⼲扰。

所以⼲扰值=1-C=1-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1-0.5%/(3.25%*29.2%)=0.44
4、桃⼦中,离⾁(M )对粘⾁(m )为显性,溶质(F )对不溶质(f )为显性,某种离⾁溶质桃与粘⾁不溶质桃杂交的后代如下:离⾁不溶质92,粘⾁溶质81,离⾁溶质7,粘⾁不溶质8。

问(1)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2)F 与M 之间的重组值是多少?答:已知亲本为M-F-和mmff 杂交
离⾁不溶质,粘⾁溶质占的⽐例⼤,所以Mf 和mF 为亲本配⼦,
(1)确定这3个基因是否连锁?(2)假设杂合体来⾃纯系亲本的杂交,写出亲本的基因型?
(3)如果存在着连锁,绘出连锁遗传图。

(4)是否存在着⼲扰?如果存在,⼲扰值是多少?
(1)亲本的基因型为:Mf/mF 和 mf/mf (2)离⾁溶质,粘⾁不溶质为重组型,
所以F 与M 之间的重组值Rf=(8+7)/(92+81+7+8)*100%=7.98%
5.在家鸡中,px 和al 是引起阵发性痉挛和⽩化的伴性隐性基因。

有⼀双因⼦杂种pxAl/Pxal 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

孵出74只⼩鸡,其中16只是⽩化体。

假设⼩鸡有⼀半是雌的,没有⼀只早期死亡,⽽px 和al 之间的重组值是10%。

那么,在⼩鸡四周龄显出阵发性痉挛时,预计:
(1)在⽩化体⼩鸡中有多少只显⽰这种性状?(2)在⾮⽩化体⼩鸡中,有多少只显⽰这种性状?
答:(1)在⽩化体⼩鸡中有10%, 16 ×10%=1.6只显⽰这种性状. (2)在⾮⽩化体⼩鸡中,有90%, 21×90%=18.9只显⽰这种性状
6.在链孢霉中,基因a 距着丝粒10个单位,b 距着丝粒19个单位,它们同在着丝粒的⼀侧。

在++×ab 的杂交中:
(1)预计a 和b 各出现第⼆次分裂分离的⼦囊的频率。

(2)假设没有⼲涉,预计着丝粒与b 之间是两线双交换的⼦囊⽐是多少?答:基因与着丝粒的距离=第⼆次分裂分离频率×1/2 M2=图距×2
(1) a 和b 各出现第⼆次分裂分离的⼦囊的频率分别为20%和38% (2)双交换=10% ×19%=1.9%
(1)这些基因连锁吗?根据什么?:PD 与NPD 的⽐例(2)如有连锁,图距是多少?13%
(3)计算每⼀个基因与着丝粒的距离。

a: 6%; b: 7%; c: 0 (4)画出这些基因的遗传学图
8.下⾯是⼀个四分⼦图,设第⼀次交换发⽣在某⼀对⾮姊妹染⾊单体间,第⼆次交换可发⽣在任意两⾮姊妹染⾊单体间,机会相等。

请画出4种可能的双交换,并分别写出⼦囊的基因型。

第⼀次交换发⽣的地⽅第⼆次交换发⽣的地⽅
9.如果⼀只母鸡因性反转变成⼀只能育的公鸡,那么这只变性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所产⽣的后代中性别⽐例是怎样的?试⽤遗传图式加以说明。

数量性状的遗传补充习题
1.两个⼩麦品种杂交,期望得到⽐两亲本更⾼的后代,若⼩麦⾼度受3对基因控制,⼤写A是增效基因,每个效应相等,指出亲本品种可能的基因型组合。

答:A1A1A2A2a3a3×a1a1a2a2A3A3
3.假定某种植物⾼度是由两对不连锁的基因决定的,每个⼤写符号的基因对6厘⽶的基本⾼度(aabb)的贡献是5厘⽶。

今有AABB×aabb杂交,则:
(1)每个亲本的⾼度是多少?26cm和6cm
(2)如果不考虑环境效应,F1的⾼度是多少?6+2×5=16cm
(3)
4.如果上题中每对基因以完全显性代替了加性效应,则:
(1)每个亲本的⾼度是多少?均为6cm
(2) F1预期⾼度如何?16cm
(3) F2的表型⽐例如何?
5
代中穗长19cm和穗长17.5cm的个体⽐例如何?
答:每个基因的作⽤=(19-10)/6=1.5cm
穗长19cm: 6个显性基因,1/64
穗长17.5cm:显性基因个数=(17.5-10)/1.5=5,6/64
7.设两株80 cm⾼的植物杂交,产⽣后代⽐例如下:
⾼度:64 68 72 76 80 84 88 92 96
株数: 1 8 28 56 70 56 28 8 1
问亲本是何种基因型?4对基因的差异,AaBbCcDd
9.两个140cm⾼的⽟⽶杂交,只产⽣140cm⾼的⼦代,另两个140cm⾼的植株杂交,产⽣1株180cm,4株160 cm,6株140cm, 4株120 cm和1株100cm⾼的植株;还有两个140cm⾼的植株杂交,产⽣1株160 cm,2株140cm和1株120 cm⾼的植株。

问这些140cm ⾼的亲本植株的基因型是怎样的?在任何⼀个杂交组合后代中选种,是否能获得超过180cm ⾼的植株?
(1)AAbb×aaBB (2)AaBb×AaBb
140 140 140 140
AaBa 140
(3)AAbb×AaBb
140 140
10.测量矮脚鸡与芦花鸡的成熟公鸡和它们的杂种的体重,得到下列结果,计算⼴义遗传⼒、狭义遗传⼒和显性程度。

狭义遗传⼒=50%
显性程度=d/a, 双亲平均值a=4,d=F1-P=-0.6
显性程度=0.6/4=0.15
11.有⼈对豚⿏的体⾊进⾏了研究,测得⼀个随机交配品系的总⽅差为0.573,纯合体⾃交的⽅差为0.340,通过其它实验测得狭义遗传⼒为38%,请填写下表:
12.根据⼩麦抽穗期的研究,得到F2表型⽅差为0.8,两亲本平均⽅差为0.25,狭义遗传⼒为60%,求
(1)环境⽅差VE 。

0.25
(2)F2表型⽅差中的加性遗传⽅差。

0.48
(3)F2表型⽅差中显性遗传⽅差。

0.07 (4)⼴义遗传⼒。

68.75%
13.A 、B 、C 、D 是4个⽟⽶⾃交系。

其中A 和D 是姊妹⾃交系,B 和C 是姊妹⾃交系。

4个⾃交系可配成6个单交种。

为了使双交种的杂种优势最强,你将选哪个单交种进⾏杂交?(两个⾃交系杂交的杂种叫单交种,两个单交种杂况的杂种叫双交种)。

第⼀章真核⽣物染⾊体作图
选择题:1 C ;2 D ; 3 C ; 4 C ; 5 D ; 6 D ;7 A ;8 C ;9 A ;10 A ;判断题:1T ;2F ;问答题:
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发⽣在所有正在⽣长着的组织中从合⼦阶段开始,继续到个体的整个⽣活周期⽆联会,⽆交叉和互换使姊妹染⾊体分离的均等分裂每个周期产⽣两个⼦细胞,产物的遗传成分相同⼦细胞的染⾊体数与母细胞相同只发⽣在有性繁殖组织中⾼等⽣物限于成熟个体;许多藻类和真菌发⽣在合⼦阶段有联会,可以有交叉和互换后期I 是同源染⾊体分离的减数分裂;后期II 是姊妹染⾊单体分离的均等分裂产⽣四个细胞产物(配⼦或孢⼦)产物的遗传成分不同,是⽗本和母本染⾊体的不同组合为母细胞的⼀半有丝分裂的遗传意义:
⾸先:核内每个染⾊体,准确地复制分裂为⼆,为形成的两个⼦细胞在遗传组成上与母细胞完全⼀样提供了基础。

其次,复制的各对染⾊体有规则⽽均匀地分配到两个⼦细胞的核中从⽽使两个⼦细胞与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体。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先,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细胞,发育为雌性细胞或雄性细胞,各具有半数的染⾊体(n )
AD BC
×
雌雄性细胞受精结合为合⼦,受精卵(合⼦),⼜恢复为全数的染⾊体2n。

保证了亲代与⼦代间染⾊体数⽬的恒定性,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

其次,各对染⾊体中的两个成员在后期I分向两极是随机的,即⼀对染⾊体的分离与任何另⼀对染体的分离不发⽣关联,各个⾮同源染⾊体之间均可能⾃由组合在⼀个⼦细胞⾥,n对染⾊体,就可能有2n种⾃由组合⽅式。

例如,⽔稻n=12,其⾮同源染⾊体分离时的可能组合数为212 = 4096。

各个⼦细胞之间在染⾊体组成上将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组合。

此外,同源染⾊体的⾮妹妹染⾊单体之间还可能出现各种⽅式的交换,这就更增加了这种差异的复杂性。

为⽣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1)36;(2)12;(3)12*8;(4)24;(5)24;(6)24;(7)24。

3雌配⼦极核雄配⼦
ABAABB AAABBb AAaBBb
AbAAbb AAAbbb AAabbb
AaaBBb Aaabbb
即下⼀代胚乳有⼋种基因型,且⽐例相等。

4⽆答案。

5不对。

因为在减数分裂时,来⾃⽗本或母本的某⼀条染⾊体进⼊某个配⼦的概率是1/2,则6个完全来⾃⽗本或母本的染⾊体同时进⼊⼀个配⼦的概率应为(1/2)6 = 1/64。

6(1)5个⼩孢⼦母细胞能产⽣20个配⼦;(2)5个⼤孢⼦母细胞能产⽣5个配⼦;
(3)5个花粉细胞能产⽣5个配⼦;(4)5个胚囊能产⽣5个配⼦;
7(1)马和驴的杂种染⾊体数是63。

(2)如果马和驴之间在减数分裂时很少或没有配对,则马-驴杂种是不育的。

8⽆答案。

9动物孤雌⽣殖的类型有⼀种是:雌性⼆倍体通过减数分裂产⽣单倍体卵和极核,卵和极核融合形成⼆倍体卵,再发育成⼆倍体个体。

例如,AaBb通过减数分裂可产⽣AB、Ab、aB、ab四种卵和极核,AB卵和AB极核来⾃同⼀个次级卵母细胞,⼆者融合形成AABB卵,这是纯合的。

如果是AB卵和aB极核融合,则个体对A位点是杂合的。

如果是AB卵和Ab极核融合,则个体对B位点是杂合的。

如果是Ab卵和aB极核融合,则个体对A位点和B位点都是杂合的。

可能是第⼆极体与卵细胞结合,有些基因才有可能是杂合的。

10⽆答案。

11 OS 0.1 Os 0.4 0.4 0.1
OS 0.1 OOSS 0.01 OOSs 0.04 OoSS 0.04 OoSs 0.01
Os 0.4 OOSs 0.04 0.16 OoSs 0.16 Ooss 0.04
0.4 OoSS 0.04 OoSs 0.16 0.16 0.04
0.1 OoSs 0.01 Ooss 0.04 0.04 0.01
O_S_ :O_ss :ooS_ :ooss = 51% :24% :24% :1%,
即4种表型的⽐例为:圆形、单⼀花序(51%),圆形、复状花序(24%),
长形、单⼀花序(24%),长形、复状花序(1%)。

12根据题意,上述交配。

此为⾃由组合时双杂合个体之测交分离⽐。

可见,c—o间⽆连锁。

(若有连锁,交换值应为50%,即被测交之F1形成Co :cO :CO :co=1 :1 :1 :1的配⼦;如果这样,那么c与o在连锁图上相距很远,⼀般依该⼆基因是不能直接测出重组图距来的。

13独⽴分配时,P = 1/2;
(1)完全连锁时,P = 0;
(2)有⼀定程度连锁时,p = r/2,其中r为重组值。

14⽆答案。

15根据上题的图⽰可知,有45%的雄性⼩鸡带有px,45%的雄性⼩鸡带有al,5%的雄性⼩鸡同时带有px和al。

16(1) F1雌性杂合⼦的ABC来⾃⼀个亲本,⽽abc来⾃另⼀个亲本。

在此基础上,观察亲本表型组合是保持(如A-B,a-b),还是改变(A-b,a-B),对回交⼦代进⾏分类,看它们对每⼀对基因分别属于亲本型还是重组型。

这些数据说明:A-B和B-C 之间是⾃由组合的,但基因A和C是紧密连锁的,所以没有重组发⽣。

(2) 0%。

17对这三对基因杂合的个体产⽣8种类型配⼦,说明在两个连锁间区各有单交换发⽣,同时也有双交换出现。

由于每交换只发⽣在四线体的2条中,所以,互换率<50%,于是,各型配⼦中,亲本类型最多,++s和op+⼀组即是;⽽双交换是两个单交换同时发⽣,所以最少,+p+,o+s⼀组即是。

在双交换中,只有位于中间的基因互换,所以前两组⽐较推知基因o在中间。

于是:三基因的顺序应是pos。

⽽⼆纯合亲本的基因型是: po+/po+和++s/++s。

并发系数=实际测出的双交换率/预期的双交换率=[(2+2)/1000]/(21/100)/(14/100)=13.6%。

18⽆答案。

19⽆答案。

20分析表列⼦囊得知:后⾯4类型⼦囊是由于突变基因与其等位的野⽣型基因(+)发⽣交换,⽽使它们在减数分裂第⼆次分裂分离(M2)。

然⽽它们属于同⼀类型,各⾃⼦囊孢⼦的排列顺序不同,是由于着丝粒的不同取向形成的。

突变基因a与着丝粒间的图距是4个遗传单位。

21同源染⾊体的异质等位基因有可能通过⾮姊妹染⾊单体的交换⽽互换位置,是姊妹染⾊单体异质化。

只有到细胞第⼆次分裂,姊妹染⾊单体分离时,这对异质基因才能分离。

22假设这两个位点分别为A-a,B-b,在AB/AB ′ ab/ab杂交的F1代中选雄性个体与ab/ab 测交,如果测交后代只有两种类型,说明AB连锁,如果有四种类型,说明为独⽴分配。

图⽰如下:(1)连锁:P ↓F1 ♂♀↓雄果蝇不交换B1 1/2 ,1/2
(2)不连锁:P ↓F1 ♂♀↓雄果蝇不交换B1 1/4 ,1/4 ,1/4 ,1/4
23⽆答。

24⽆答案。

25根据中断杂交原理,就⼀对接合个体⽽⾔,某基因⾃供体进⼊受体的时间,决定于该基因同原点的距离。

因此,就整个接合群体⽽论,在特定时间内,重组个体的频率反映着相应基因与原点的距离。

26在起始端
27⾸先,这不可能是回复突变,因为这⾥的频率是1/2。

应该注意的是,这⾥进⾏的是C和C+对寄主的混合感染。

当两种类型噬菌体同时感染同⼀寄主细胞时,两者在同⼀寄主细胞中增殖,同时,各⾃按照本⾝的遗传组成指导合成其外壳蛋⽩质,以便组装成成熟的噬菌体颗粒。

也就是说,在寄主细胞中,同时存在两种类型的噬菌体染⾊体和可以包装其染⾊体的两类型噬菌体的所需蛋⽩质。

当然,蛋⽩质包装染⾊体是随机的,C+染⾊体指导合成的蛋⽩质可以包装C+型染⾊体,也可以包装C型染⾊体。

从随机事件发⽣频率上可以理解,C+蛋⽩质1/2包装了C+染⾊体,另1/2包装了C型染⾊体。

反之亦然。

⽽感染决定于噬菌体外壳蛋⽩特异结构。

于是当后者感染寄主细胞时,表现为C+,但其内
含染⾊体为C型。

因此,在宿主中增殖、组装以⾄成为有感染能⼒的⼦代噬菌体时,再度感染新的寄主,当然完全是C型噬菌体。

这是⼀种表型混合的现象。

28⽆答案。

29转化通常只是DNA⽚段。

因此,同时被转化的基因肯定是连锁较紧密者。

依此可以判定,上述DNA的基因顺序应该是:NXARC。

30(1)ala—pro,pro—arg,ala—arg间的图距分别为30,37,25。

由于细菌的染⾊体为环形的;(2)⽆答案。

31(1)⽆答案。

(2)因为距离原点最近的基因最先转⼊受体,因此在接合后,在受体中标记供体染⾊体离原点最远的基因作标记,以便不会漏检重组⼦。

32(1)每个杂交组合的重组频率是:
(a)、0.053;(b)、0.096;(c)、0.028;(d)、0.062;
33①pur和nad的共转导(cotransduction)频率是25%。

②pur和pdx的共转导频率是49%。

③pdx最靠近pur。

④nad和pdx在pur的同⼀边。

⑤基因顺序:pur-pdx-nad。

34.基因的顺序为CRAXN
35.末端
36.4、5、6是Hfr ;1、8是 F+;2、3、7是F-
37.(A)决定连锁距离m-r为12.84;r-tu为20.80;m-tu为33.64。

(B)三个基因顺序为m—r--tu(C)并发率是1.20,它表明⼀个单交换的发⽣对另⼀单交换的发⽣有促进作⽤38.菌株的基因顺序为X W Q S R P O F G Y(环状)
39.起点e c a d b s 末端
40.不能
41.应str以为选择标记,leu基因为反选择标记
42.(A)连锁距离分别为s—f=12.82,f—tu=20.83,s—tu=33.65。

(B)这三个基因的连锁次序是s f tu(C)并发系数是1.21
43.①如果三对等位基因在⼀对同源染⾊体上,可形成的配⼦为
DWT,dwt,DWt,dwT,Dwt,dWT,DwT,dWt,按连锁遗传规律遗传。

②如果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体上,可形成的配⼦类型为DWT, dwt,DWt,dwT,Dwt,dWT,DwT,dWt,涉及独⽴分配规律和连锁遗传规律。

③如果三对基因在三对同源染⾊体上,可形成DWT,dwt, DWt,
dwT,Dwt,dWT,DwT,dWt类型的配⼦,按独⽴分配规律遗传。

44.缺失染⾊体与正常染⾊体之间发⽣了⼀次单交换,产⽣出带有C基因的正常染⾊体的配⼦,从⽽传递给后代。

45.第⼀区: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繁育区;第⼆区:恢复系的繁育及杂种优势制种区。

46.
47.分离规律:位于⼀对同源染⾊体上的控制⼀对相对性状的⼀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产⽣配⼦的过程中,会随着同源染⾊体的随机分离⽽发⽣分离。

独⽴分配规律:两对或两对以上独⽴遗传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源染⾊体上,分别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在减数分裂产⽣配⼦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体的随机分离⽽发⽣分离,⽽⾮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体的随机组合⽽随机组合。

连锁互换规律:位于⼀对同源染⾊体上的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产⽣配⼦的过程中,各对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体的随机分离⽽发⽣分离,⽽⾮等位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