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预防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 Nursing's Practicality
2019年第4卷第12期V ol.4, No.12, 2019
55
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预防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分析
邓泽艳
(黔南州人民医院急诊科,贵州 黔南 558000)
【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在预防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7年9月到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梗塞病人1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措施。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较低,且观察组病人的下肢肿胀改善程度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
结论 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脑梗塞病人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脑梗塞;下肢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12.55.02
脑血管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当之高。
根据Virchow 的血栓形成理论指出[1],静脉血流滞缓、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都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
由于脑梗塞病人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微循环受阻,从而能形成微血管血栓,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加上脑梗塞病人需长期卧床,机体各项功能逐渐下降,血液循环功能也相对减退,极易发生下肢DVT 。
基于此,本文针对我院收治的168例脑梗塞病人展开分组护理,分析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形成下肢DVT 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所选择的168例脑梗塞病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在入院时经磁共振或头部CT 确诊为脑梗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观察组84例。
对照组中男性67例,女性17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9.2±3.7)岁;观察组病人中男63例,女21例,年龄47~71岁,平均年龄(59.5±3.2)岁。
对比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可进行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具体内容有呼吸道管理、体位护理、严格监测病人病情变化、记录生命体征等数据,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预见性护理,具体实施如下:(1)健康宣教。
病人入院后,对其基本病情及身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病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全面健康教育,主要宣传内容包括下肢DVT 的形成原因、危害、临床表现以及相关预防等,并强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告知病人家属若发现下肢DVT 的危险因素,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实施护理措施。
(2)下肢静脉护理。
为病人输液时,选择另一侧肢体,减少下肢静脉留置针的使用。
减少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后使用生理盐水清洗,防止发生静脉炎。
尽量不要在同一位置进行多次穿刺,静脉滴注的时间控制在48h 内。
(3)生活护理。
指导病人穿戴松紧合适的弹力长袜,可进行双下肢抬高训练,对静脉血液回流有促进作用。
帮助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可在病人出现便秘时给予药物帮助[2],避免增加腹部压力,阻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为病人制定营养均衡的饮食计划,以高蛋白质、易消化、纤维素高的食物为主,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多饮水,降低血液粘稠度。
病人体位可取仰卧位和健侧卧位两种。
(4)康复训练。
病人病情逐渐稳定后,可鼓励其下床进行简单的活动,双下肢主动运动,如伸屈膝、髋、踝关节等。
可指导病人家属为有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肌肉按摩,正确指导关节屈伸训练,随时根据病人病情恢复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保证肢体功能早日恢复。
与家属一起指导病人运动踝关节,如腓肠肌挤压运动、髋膝关节运动等被动运动,加快静脉血液回流,防止发生静脉血栓。
1.3 观察指标
具体指标有下肢肿胀程度(重度:全下肢肿胀、中度:腘窝以下肿胀、轻度:足踝以下)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本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表示,采取x 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达,组间比较经t 检验,以P <0.05作为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下肢DVT 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病人中发生9例下肢DVT ,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中21例病人发生下肢DVT ,发生率为2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
2.2 比较两组病人的下肢肿胀程度
由表1数据可知,观察组病人的肿胀程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
表1 两组下肢肿胀程度比较(n ,%)
组别n 重度中度
轻度
无肿胀观察组847(8.33)
4(4.76)16(19.05)18(21.43)
对照组
84
18(21.43)11(13.10)7(8.33)
5(5.95)
3 讨 论
脑梗塞因病人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及血液时刻处于高凝状
态,极易发生下肢DVT ,下肢DVT 一种临床常见病症,指的是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凝结。
临床症状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重,起病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且活动后加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3]。
由于脑血管病合并下肢DVT 的症状和体征具有非特异性,因此当脑梗塞病人出现偏瘫肢体肿胀时,通常不被重视或被误认为病人血液循环障碍,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
因此,对具有高危险因素的病人,及时采取早期护理尤为重要。
预见性护理是近年来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通过医护人员在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后采取的预见性护理措施,一直秉承“先预防后治疗”的护理原则,针对每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病情变化基本规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现在和潜在的危险因素,对病人的身心状态、基本病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医疗纠纷并降低事故发生率[4]。
与常规护理相比,预见性护理措施更注重强调护理人员的主动性,改变以往常规护理的观念和思维,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围绕其需求展开护理服务,以此提高护理质量。
保证性的前提是预见性,预见性护理保证的是护理质量和安全性,从而实现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 Nursing's Practicality 2019年第4卷第12期V ol.4, No.12, 2019
56
升华整体护理的伟大目标[5]。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预见性护理的观察组,病人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仅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其下肢肿胀程度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说明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下肢DVT,改善病人的下肢肿胀程度。
综上所述,在脑梗塞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过程中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收效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钟绍敏.预见性护理对脑梗塞病人的影响[J].中外医
疗,2013(29):158,160.[2] 文蛟.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中预见性护理的应用观察[J].中国
保健营养,2017(25):213.
[3] 刘玉娥.早期运动护理对预防偏瘫脑梗塞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成的应用研究与价值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8(4):131,133. [4] 蔡华云.30例脑梗塞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
析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4(5):208-208.
[5] 符卓,熊小云,叶彩祝.脑梗塞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C].//
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9.
本文编辑:雷巧云
2 结 果
2.1 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小组病例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研究组3016(53.33%)13(43.33%)1(3.33%)29(96.67%)常规组3012(40.00%)12(40.00%)6(20.00%)24(80.00%)x2 -13.484
P-<0.05 2.2 VAS疼痛评分
研究组VA S疼痛评分(4.5±1.5)明显低于常规组(6.1±1.3),组间数据差异显著(t=4.415,P<0.05)。
3 讨 论
急性胸痛在临床急诊内科中比较常见,在急诊内科患者中,该病的发病率占比5%-20%[3]。
该病发病比较急骤且突然,患者通常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一般会引起明显的悲观、抵触心理,不利于患者治疗,更甚至还会加重患者病情,导致患者死亡。
非心源性急性胸痛确诊的患者中,在4周内大约有3%左右的患者会出现恶性心脏事件,威胁到患者的安全健康[4]。
故而减轻患者疼痛,促使其快速康复,就需要准确判断出患者病情程度,并及时实施合理护理。
本文中,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6.67%高于常规组80.00%,且VAS疼痛评分(4.5±1.5)明显低于常规组(6.1±1.3),组间差异显著(P<0.05)。
这是由于护理人员在急诊护理期间首先评估了患者具体表现,并结合其既往病史,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临床救治患者时,密切观察了患者的情绪变化,一旦患者出现负性情绪,立刻予以心理疏导,消除患者不安;对于高危者,通过全方位的检查、不间断的监测,及时的救治,有效阻止病情进展,确保了患者安全。
总之,通过急诊护理途径后,急性胸痛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有效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蒲娅娅. 急性胸痛患者的急诊护理策略与效果分析[J]. 基层医学
论坛,2016,20(07):965+971.
[2] 聂桂萍,王立志,王立海. 急性胸痛患者急诊室护理措施应用效果
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8):92-94.
[3] 门慧春. 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探讨[J]. 临床医药
文献电子杂志,2017,4(79):15545.
[4] 李伟华,张燕春. 急性胸痛患者实施急诊室护理措施的临床观察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6):36.
本文编辑:雷巧云
本研究中,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快通道外科理念。
结果显示,实验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心理、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心理、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便秘等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快通道外科理念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焦虑感,加速术后康复和减少并发症,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1] 霍丽娟.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
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药,2017,39(21):3348-3351+3354. [2] 李杰,贾红伟,马文海.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快速康复护
理[J].河北医药,2017,39(10):1589-1591.
[3] 陈美茹,李玲利,宁宁,等.快速康复流程下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
术临床效果的研究[J].华西医学,2017,32(05):753-755.
[4] 于红英,钭晓帆,宋学良,等.快速康复干预在SuperPATH微创全髋
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7,16(02):107-111. [5] 杨玲,周磊,姚振霞,等.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
者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17,31(01):88-90.
本文编辑:雷巧云
(上接48页)(上接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