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
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内圆表示极圈,中心点表示极点,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其中代表北半球冬至日的是
A.①B.①C.①D.①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光照图。
结合图示的自转方向和晨昏线的分布特征判断:①表示南极圈内出现极昼,表示冬至日;①北极圈内出现极昼,表示夏至日;①晨昏线过极点,表示春秋分日;①南极圈内出现极夜,表示夏至日,故选A项。
2.下面四幅图中所表示的自转方向正确,且NM为晨线的是()
A.B.
C.
D.
【答案】C
【详解】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
顺着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进入夜的分界线是昏线。
读图,图A的北极是逆时针方向,MN是昏线,A错;图B北极自转方向是顺时针,B错;图
C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正确,且是晨线,C对;图D自转方向错,D错。
故选C。
3.下列四幅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地球公转速度较慢的是
A.B.C.D.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速度,学生要掌握公转速度最慢的是远日点,公转速度最快的是近日点,能够根据光照图判断出节气。
【详解】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远日点,读图可知,A北极圈出现极昼,是北半球的夏至,位于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北极圈出现极夜,位于北半球的冬至日附近,C南极圈出现极昼,是北半球的冬至,D晨昏线通过极点,位于春秋分,BCD都比A快,选择A。
【点睛】地球轨道为椭圆,相同时间要扫过相同的面积,所以远离太阳时公转速度慢,公转最慢应处于远日点附近,靠近太阳时公转速度快,公转最快应处于近日点附近。
4.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为8日19时。
在下图所示的4个地区中,它飞越的是()
A.B.
C.D.
【答案】B
【分析】考查局部晨昏线的判读。
【详解】当地时间为19时,判断为昏线,则B、D符合;而当地19时日落说明该地昼长夜短,由于该地位于北半球,则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越往北昼越长,故B图符合。
故选B。
5.如下图,甲楼房位于北纬21.5°,欲在乙处建一新楼,为保证乙楼房全年采光充分,甲乙楼距X最少应是
A.10m B.15m C.20m D.25m
【答案】C
【详解】甲楼房位于北纬21.5°,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最小值是45°,甲楼的影长与楼高相等,是20米。
欲在乙处建一新楼,为保证乙楼房全年采光充分,甲乙楼距X最少应是20米,才不遮挡乙楼采光,C对。
A、B、D 错。
6.下列时间段中,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的是()
A.3月25日-9月20日
B.6月25日-12月20日
C.9月25日-3月20日
D.12月25日-6月20日
【答案】D
【分析】考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详解】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说明此时太阳移动方向应当为逐渐向北日期,应当大致在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之间,此时太阳由直射南回归线逐渐向北移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昼越来越长。
答案选D,ABC错误。
【点睛】冬至到来年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昼长变长,太阳高度角变大。
7.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的河口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的哪岸相连()
①甲岸①乙岸①丙岸①丁岸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答案】C
【详解】左图中的纬度向南递增,应为南半球,河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水顺着流向向左偏转,则乙侧河道受侵蚀,甲侧泥沙沉积,小岛将与甲岸相连,①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右图中纬度向北递增,应为北半球,河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水顺着流向向右偏转,则丙侧河道侵蚀严重,丁侧流速慢,泥沙沉积较快,小岛将与丁岸相连,①不符合题意,①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8.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
A.23°26'N-90°N B.0°-90°N C.23°26'N-23°26'S D.23°26'S-90°S 【答案】D
【详解】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23°26′S~90°S)此日离直射纬线最近,与直射纬线的纬度差最小,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D正确;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AB错误。
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一年有两次直射,直射当地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此日直射南回归线,没有直射南北回线之间各地,因此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没有达到一年中最大值,C错误。
故选D。
9.某日甲、乙两地位于太阳直射点的两侧,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和为90°,则有关两地纬度组合,正确的是()
A.80°N,10°N
B.90°N,0°
C.30°N,40°S
D.50°N,10°S
【答案】B
【详解】某日甲、乙两地位于太阳直射点的两侧,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和为90°,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则两地的纬度差是90°,C、D错。
且两地南北纬相对,两地的纬度组合是(90°N,0°),B对。
不可能都是北纬或南纬,A错。
二、选择题组
山东省潍坊市某中学(36.7°N,119°E)新建宿舍楼与常见的楼宇不同,南北两面墙体呈阶梯状,兼有采光效率高和防晒的功能。
图1示意该宿舍楼北面照片,图2示意该宿舍楼局部平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学校宿舍楼北面窗户阳光照射时间最长的是()
A.夏季早晨B.夏季傍晚C.冬季早晨D.冬季傍晚11.推测宿舍南面窗户的布局形式最可能是()
A.B.C.
D.
【答案】10.A 11.C
【分析】10.由材料可知,宿舍楼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宿舍楼北面的窗户能采光,时间应该为夏半年,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从东北升起,窗户与太阳光线垂直,阳光可以直接照入宿舍,采光效果最好,因此A正确,B错误;而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采光效果一般,C、D错误。
因此照射时间最长的时间为夏季早晨,A正确;B、C、D错误。
11.根据材料信息,“南北两面墙体呈阶梯状,兼有采光效率高和防晒的功能。
”可知宿舍南面窗户要设计要考虑防晒效果,A图南部窗户朝向正南,不利于防晒,A错误;B
图南面窗户朝向西南,下午太阳主要在西南方向,且下午气温更高,需要主要防晒,B 错误;C图南面窗户朝向东南,利于上午采光,下午防晒,C正确;D图南部窗户一半朝向东南,一半朝向西南,上午和下午采光都很好,不利于防晒,D错误。
故选C。
【点睛】夏半年:3月21--9月23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半年:9月23---3月21 ,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三、单选题
12.我国科考队在南极圈内某地进行科考,如图为我国科考队员在12月22日于当地时间14时拍摄到的太阳照片。
科考队还测得了该日当地最小太阳高度为10°。
据此完成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A.43°B.37°C.24°D.16°
【答案】B
【详解】据材料信息“我国科考队员在12月22日于当地时间14时拍摄到的太阳照片,科考队还测得了该日当地最小太阳高度为10°”可判断,当地子夜时分,太阳高度等于10°,当地出现极昼现象,据所学知识可知,12月22日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子夜时分太阳高度为0°,故当地的纬度为66°34'+10°=76°34'S,12月22日,太阳直射23°26'S,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太阳直射点与当地的纬度差
=90°-(76°34'-23°26')≈37°,故B 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纬度=子夜太阳高度-当地纬度+90°。
13.2019年6月5日12时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成功发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标志着中国航天首次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圆满成功。
如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A.①B.①C.①D.①
【答案】B
【详解】根据图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太阳直射点位置以及地球公转方向判断,图中①、①、①、①分别表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和冬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题意表明,我国在黄海海域成功发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日期为6月5日,处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之前半个月,离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和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的时间间隔较长,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①,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点睛】
四、选择题组
小明同学发现某日江苏省徐州市(约34°N)某楼房朝南窗户的正午阳光照射情况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4.若这一天正午阳光照射在室内的面积S达一年中最大值,这一天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15.面积S最大时,关于徐州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与昼夜长短状况,叙述正确的是()A.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最长B.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最短C.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白昼最长D.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白昼最短
【答案】14.D 15.D
【分析】14.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正午阳光照射在室内的面积越大。
徐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这一天正午阳光照射在室内的面积S达一年中最大值,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结合上题可知,冬至日这一天正午阳光照射室内的面积S达最大值,此时徐州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AB错误;且白昼也是一年中最短的时候,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规律: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
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
3、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五、单选题
16.某校地理兴趣小组拍下一张“白墙树影”的照片,此时树干影子刚好与东西向白墙垂直。
1小时后该小组再次来到此地观察,发现树影较第一次()
A.西移且变短B.西移且变长C.东移且变短D.东移且变长【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树干影子刚好与东西向白墙垂直”可知,此时是该地的正午,影子达
到一天中的最短。
则1小时后,当地时间由正午转向午后,太阳视运动位置偏西,墙面树影东移;太阳高度角变小,墙面树影变长。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7.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向东航行,过日界线于1981年1月2日15时抵达加拿大温哥华(西七区),途经14天2小时,该船在上海启航的时间是()A.1980年12月21日4时B.1980年12月20日4时
C.1981年1月16日17时D.1980年12月20日10时
【答案】B
【详解】该船抵达温哥华时,当地时间为1981年1月2日15:00,因为中途航行了14天2小时,减去中途时间即为该船起航时温哥华的时间,即1981年12月19日13时,温哥华与上海相差15个小时,故该船起航时上海的时间为:1981年12月20日4时。
故选B。
【点睛】
18.阿图什天门(39°39’N,75°31’E)位于新疆阿图什市与乌恰县交界处,这个由灰黄色的砾岩形成的天然石拱门呈"∩"字形,宽约100米,高457米,是地球上最高的天然石拱门,干燥的空气在狭窄的山脊间快速流动,侵蚀着岩壁,形成了风的通道,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阿图什天门。
下列地理事物成因与阿图什天门类似的是
A.喀斯特地貌B.丹霞地貌
C.雅丹地貌D.风积地貌
【答案】C
【详解】该地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图示天门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属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都是流水的侵蚀为主;风积地貌形成的是沙丘。
选C正确。
六、选择题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文化遗产,如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根据图示信息,如果将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视作匀速移动,与小满这天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节气是()
A.谷雨B.处暑C.大暑D.寒露
20.我国劳动人民根据二十四节气总结出了很多谚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寒露早,白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B.清明竹笋出,谷雨笋出齐
C.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D.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答案】19.C 20.A
【解析】19.根据题意,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小满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北移,需要时间大约30天时间;夏至到大暑,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大约需要30天,根据太阳直射天移动规律,小满和大暑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致相同,C 选项正确,谷雨在小满前,A排除。
处暑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要比小满时太阳直射点位置靠南,B 选项错误,寒露接近秋分,太阳直射点位置接近赤道,D选项错误。
ABD错误。
故选:C。
20.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意思是,白露节气种植冬小麦太早,寒露则太迟,只有到了秋分节气左右的时间种植冬小麦才刚刚好,与题意不符,A错误。
清明正是春笋破土疯长的时节,到谷雨时,笋已长大,B正确;“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这句话是指冬至过后,白昼时间逐渐变长。
冬至,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这天我国的昼长时间是一年中最短的;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北移,昼长逐渐变长,C正确;“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是指此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同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白昼时间变短,温度逐渐下降,D正确。
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说法不正确的,故选A。
【点睛】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3月21日前后,节气春分,太阳直射赤道;6月22日前后,节气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9月23日前后,节气秋分,太阳直射赤道;12月22日前后,节气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风凌石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风成造型石,因其造型变化多样,具备传统赏石的“丑、漏、透、瘦、皱”等特点而被人们所喜爱。
原岩多为灰岩、硅质岩、硅质灰岩等,中间还可见到叠层石、珊瑚等古生物化石。
下图为风凌石图和岩石转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风凌石按成因所属岩石类型以及形成过程搭配正确的是()
A.丁、①或丙、①B.丁、①或丙、①C.甲、①D.乙、①
22.下列地区最有可能典型分布风凌石的是()
A.海南三亚B.四川绵阳C.黑龙江大庆D.新疆喀什
【答案】21.A 22.D
【解析】21.由所学可知,右图中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丁为沉积岩(或变质岩),丙为变质岩(或沉积岩),由材料“原岩多为灰岩、硅质岩、硅质灰岩等,中间还可见到叠层石、珊瑚等古生物化石”可知风凌石为沉积岩,沉积岩为外力作用形成的,对应丁、①或丙、①。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2.由材料分析,风凌石属于典型的风成造型石,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风力作用显著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因此新疆喀什有可能分布有风凌石,D正确。
海南三亚、四川绵阳、黑龙江大庆均为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风力作用不显著,ABC 错误。
故选D。
【点睛】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七、综合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某些学校的高二年级同学开展“立竿见影”的研究学习活动。
他们在当地时间
10~14时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根1米长的竹竿的影子长度,并将其所得数据制成图1、图2为6月22日三个地区同学所提供的观测成果。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A.甲、乙、丙B.甲、丙、乙C.乙、甲、丙D.丙、乙、甲
(2)甲地的地理纬度是____,判断依据是____。
(3)乙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该地位于____(南或北)半球。
【答案】(1)C
(2) 23°26'N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影长为0。
(3) 45° 南
【分析】本大题以某地开展“立年见影”的研究学习活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正午太阳高度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及地理实践能力素养。
【详解】(1)读甲、乙、丙杆影长度、朝向可以看出,甲、丙两地影子朝北,位于北半球,乙地影子朝南,位于南半球。
并且该日6月22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日影为零,可以判断,甲地位于北回归线,纬度位置低于丙地。
乙地位于南半球,最大太阳高度为45°,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纬度为23.5°,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5°,纬度位置为45°-23.5°=21.5°,因此甲、乙、丙三地纬度位置最低的是乙地,其次为甲地,最大为丙地。
故C正确,ABD错误。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此日是夏至日,6月22日,可以判断甲地的纬度位置是23.5°N。
(3))根据上题分析,此时6月22日,杆子与日影长度相等,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所以该地位于南半球。
24.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效果最佳。
舒城(31°N)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2月22日正午,为使热水器受热最多,需调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为____。
该日,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
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____ 。
(2)一年中,活动支架最短的日期是____,该日舒城一竖直旗杆顶端的日影轨迹是____。
【答案】(1) 54°26′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2) 夏至日A
【分析】本题太阳能热水器的调节为材料,涉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及应用、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视运动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效果最佳”,可知,12
月22日正午,为使热水器受热最多,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与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当地纬度为31°N,当日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S,根据公式H=90°-纬度差,可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90°-(31°+23°26′)=35°34′。
进而得知,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90°-35°34′=54°26′。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该日为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该日,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2)据图分析可知,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支架越短。
对于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出现在夏至日,所以夏至日支架最短。
日影与太阳方位相反。
夏至,该地日出东北,正午太阳在正南,日落西北,因此日影轨迹从西南顺时针到正北,再顺时针到东南。
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25.读某日太阳光照图(图中弧AD为昏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是以____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这一天的日期是____前后,节气是____,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____(填近日点或远日点)附近。
(2)此日,BCD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白昼从长到短依次是____,南京(32°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产生极昼的纬度范围是____。
该日过后的三个月内,南京的白昼将逐渐____(填变长或变短),正午太阳高度将变____(填大小)。
(3)C点在D点的____方向。
B、C、D三点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
(4)此时,A点的地方时为____时,北京时间为____时。
B点的日出时刻为____时,B点的昼长为____小时。
____小时后全球为同一日期。
【答案】(1) 北(23°26`N,150°E)6月22日夏至远日点(2) C>B>D D>B>C 81°26' 66°34`N及其以北地区变短
小
(3) 西南C>B>D
(4) 18 10 3 18 10
【分析】本大题以光照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公转和自转、昼夜长短、太阳高度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和地理实践能力素养。
【详解】(1)读图,图中弧AD为昏线,说明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是北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
北极圈是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60°E时刻是6点,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150°E,23.5°N ,这一天的日期是6月22日前后,节气是夏至日,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7月初)附近。
(2)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根据B、C、D三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所以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顺序为C>B>D。
北半球夏半年,纬度越高,昼越长,所以白昼从长到短顺序为D>B>C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90°-①32°-23°26′①=81°26′;南京(32°N)的正午太阳高度数值为81°26′,产生极昼的纬度范围是66°34′N—90°N,也可以表达成北极圈及其以北,北极圈到北极点等。
该日过后的三个月内,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动到赤道,南京的白昼将逐渐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变小。
(3)读图,根据经纬网判断,C点所在的经纬度为(0°,165°W),D点所在经纬度为(66.5°N,30°W),所以C点在D点的西南方向,B、C、D三点,C点所在的纬线圈是最大的,其次是B点所在的纬线圈,D点所在的纬线圈是三者中最小的,因此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D,角速度的特点是相等。
(4)此时,A点(120°W)是昏线与赤道交点,地方时为18时,可计算出北京时间为10时。
同一纬线上,日出日落时间相同,B点的日出时刻为3时,B点的昼长为18 小时。
当180°经线是0点(24点)时,全球为同一日期,此时120°经线时刻是14点,时间应再过10小时后全球为同一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