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新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梗死面积(单位:%)
D组 n 梗死面积 8 35.67±5.22 E组 9 25.23±4.79
两组梗死面积经过t检验证实:E组明显小于D组,t=7.68, P<0.05。
单纯AMI组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AMI组
血管密度
A组
n 8
B组
10
C组
9
D组
8
E组
9
梗死区
梗死周边区 非梗死区
0
0 7.92±2.10
AMI患者EPCs改变
EPCs-1 control AMI AMI+QISHEN F 122.63±57.61 49.14±15.61 44.13±24.12 341.91 EPCs-7 122.63±57.61 110.25±72.52 179.75±67.93 387.34
P
0.01
Fra Baidu bibliotek
0.01
结论(一)
0
0 10.18±2.44
0
0
5.09±2.33 19.86±3.14
8.55±2.40 22.38±3.82
7.65±2.08 8.21±1.18 20.11±3.98
梗死区:芪参治疗组明显多于单纯AMI组(t=10.837, P<0.05)。 梗死周边区:芪参治疗组明显多于单纯AMI组(t=9.359, P<0.05)。 非梗死区F=38.649, 芪参治疗组明显多于单纯AMI组、单纯芪参喂药组、假 手术组及空白组(q值分别为9.63、8.50、10.39、9.866,P<0.05)。单纯 AMI组、单纯芪参喂药组、假手术组及空白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A:B,q值=1.8 8),(A:C,q值=0.22),(A:D,q值=0.23),(B:C,q值=2.17),(B:D, q值=2.47),(D:C,q值=0.45)。
局限性
1、外科手术 或介入 2、细胞来源 受限 3、异体细胞 免疫排斥 4、细胞因子 可能加剧 动脉粥样 硬化,局 部的炎症 反应加重 冠状动脉 病变
内皮祖细胞
EPCs血管新生的机制
内皮祖细胞的表型特征
Peiehev等的研究显示,表达VEGFR-2及CD1 33的CD34 细胞组成一群表型及功能明确的 EPC,在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 Hur研究发现,可能存在两种EPCs,即早期 EPCs及晚期EPCs。在外周血循环中,多数 较成熟的EPCs表达多种不同密度的内皮系 标记,包括CD31、CD146、VE一钙黏附素(V E-eadherin)、vwF及内皮一氧化氮合酶(NO S)。
D组梗死区新生血管
E组梗死区新生血管
D组梗死周边区
E组梗死周边区
D组非梗死区
E组非梗死区
EPC与新生血管密度显著正相关
• • • •
第7天 梗死区:r=0.64,P=0.006(<0.01) 梗死周边区:r=0.863,P=0.000(<0.01) 非梗死区:r=0.584,P=0.014 (>0.01) 第14天 梗死区: r=0.768,P=0.000(<0.01) 梗死周边区: r=0.77,P=0.00(<0.01) 非梗死区: r=0.888,P=0.00(<0.01)
结论(二)


临床初步研究证实,芪参益气滴丸可以使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加。 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对照研究和大规模临床 试验将证实该组方的良好疗效。
小结




心肌梗死后,梗死及周边区微血管密度减低及心肌 灌注不良是导致左室重构及不良预后的重要病理因 素。血管生成是治疗的新靶点。 自体骨髓EPCs动员是血管再生治疗的有效途径。外 周血中的EPCs可以归巢到梗死区(或同时经VEGF等 细胞因子)促进血管新生。 中药组方芪参益气具有动员EPCs,促进血管新生的 显著作用。 临床初步研究证实,芪参益气滴丸可以使急性心肌 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加。需要进一步的临 床对照研究和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该组方的良好疗 效
EPCs :新生血管形成
微血管密度增加
左室纤维化减轻
左室功能改善
芪参益气浸膏促进心肌血管生成

1. 2. 3. 4. 5.
• •

实验对象及分组: A组:空白组 B组:单纯芪参益气(滴丸)浸膏动员组 C组:假手术组 D组:单纯AMI组 E组:AMI+芪参益气(滴丸)浸膏治疗组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备:采用冠脉前降支结扎法。 EPC的检测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单核细胞后后, 以CD34和CD133双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标记,以流式细胞技术 进行测定。 Masson染色梗死面积测量、CD31免疫组化测定缺血坏死心肌 新生血管密度。
• •


新生血管密度和梗死面积显著负相关

梗死区: r=-0.886,P=0.000(P<0.01)
梗死周边区: r=-0.907,P=0.000(P<0.01) 非梗死区: r=-0.716,P=0.001


临床研究



AMI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组1按常规 予药物治疗,组2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参 益气滴丸(1袋 bid) 。30例正常人对照。 两组年龄分别为59.45 ±9.06和62.00 ±1 0.19。(p>0.05) 两组CK-MB分别为164.00 ±119.47和211.1 3 ±151.27。(p>0.05)
第7天外周血EPCs(每20万单个核细胞中的EPC数)
A组
N EPCs 8
19.88±4.91
B组
10
42.00±6.09
C组
9
22.33±5.43
D组
8
31.89±4.99
E组
9
44.56±7.54
第7天EPC 45 40 35 30 EPC数/20万个单 25 核细胞 20 15 10 5 0
系列1
A
B
C 组别
D
E
各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F=31.743, P<0.01),经 过SNK检验各组间比较:芪参 益气治疗心梗组外周血EPCs 数明显高于单纯心肌梗死组 (q=4.56,P<0.05)。单纯芪 参益气治疗组较空白组明显 升高(q=7.91, P<0.05), 单纯芪参喂药组和芪参治疗 心梗组无明显差别(q=0.94, P>0.05)。单纯AMI组较空白 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q值 分别为4.19、3.43,P<0.05)。
第14天外周血EPCs
A组
n EPCs 8 17.25±7.17
(每20万单个核细胞中的EPC数)
C组
9 25.00±3.74
B组
10 50.40±4.50
D组
8 33.50±7.87
E组
9 54.44±6.04
第14天EPC 60 50 40 EPC数/20个单核 30 细胞数 20 10 0 A B C 组别 D E
各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F=63.925, P<0.01),经过SNK检 验各组间比较:芪参益气治疗心梗 组外周血EPCs数明显高于单纯心肌 梗死组(q=7.24, P<0.05。单纯芪参 益气治疗组较空白组明显升高 (q=11.75, P<0.05),单纯芪参喂 系列1 药组和芪参治疗心梗组无明显差别 (q=1.48, P>0.05)。单纯AMI组较空 白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q值分别 为5.43、2.94,P<0.05)。


芪参益气浸膏动员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形成的机制 主要有两个方面: 直接分泌VEGF 等细胞因子,通过 旁分泌的方式促进局部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通过 归巢、整合于受损的血管丛,进而直接分化、成熟 为新血管。 尽管目前对“归巢”这一机制仍存争议,本实验中 也未对动员的内皮祖细胞进行标记已确认其“归 巢”,然而单纯造模组EPCs增加,造模并应用药物 后其水平进一步升高,血管密度增加及梗死面积减 小与外周血EPCs数量有显著相关性等或可说明内皮 祖细胞的动员-归巢-分化-血管新生在本实验中已 形成了完整的事件链。
血管新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天津市人民医院 刘克强
急性心肌梗死后………
• 直接PTCA 结局:
1、及时有效开通梗死相关动脉--限制梗死面积 2、梗死周边区心肌微血管数量减少,灌注不良

择期PTCA/CABG 结局:
1、部分或完全血运重建 2、梗死周边区心肌微血管数量减少,灌注不良
共同的后果:左室重构加重
梗死及周边区血管密度低,自我代偿机制调 控的血管生成和微循环改善极为有限
冠脉血流储备与微血管数量及灌注有关
急性心肌梗死后……
我们还应该做什么?
心肌微血管:新的治疗靶标
自体细胞动员是最佳途径
目前研究现 状:
移植: 1、骨髓干细胞 (纯化培养) /单个核细胞 移植 2、直接采用纯化 的EPCs/体外 扩增的CD34+ 细胞。 动员: 1、VGEF、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或间质衍生因 子(SDF)等细 胞因子或化学 增活素动员自 身骨髓EPCs。 2、药物如他汀、 EPO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