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垣曲县城市规划垣曲总规说明1.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
一、规划编制目的
垣曲县上版县城总体规划于1998年10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较好地指导了垣曲县城城市建设活动。

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垣曲县城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

为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环境、绿化、空间、交通、资源利用等方面,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特编制《垣曲县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二、规划编制背景
垣曲县上版县城总体规划于1995年编制完成,1998年10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该规划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较好地指导了垣曲县城市建设,促进了垣曲县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

由于发展形势和条件的变化,上一轮总体规划已经接近规划期末,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继续指导未来垣曲县城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垣曲县城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通过总体规划修编加以引导和协调。

(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给垣曲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大的发展空间,垣曲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部崛起战略带来了三方面的机遇,一是东部的产业转移为中部发展带来机遇;二是进一步扩大的区域合作为中部带来发展机遇;三是大城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为中部带来发展机遇。

垣曲县作为全国五大铜基地之一以及山西第一、全国第三的铜储量,可以利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进行大规模的有色冶金等开采生产。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以及未来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国家制定大量的优惠政策并进行大规模投资,特别是国家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接替区,垣曲县作为中
西部交叉地带资源大县,必须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
1.依托东济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的建设和城市发展,垣曲县的区位优势将得到凸现和提升,极大地提高中原与华北地区的联系通道,成为黄河两岸经济联系的又一重要桥梁;
2.中原与华北复合区域的经济合作,为加快垣曲县资源优势的转换提供了市场需求,垣曲县与东部发达区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合作空间。

(三)山西省新的发展战略的提出
1.在《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中,垣曲县属于晋南一级经济区的侯马二级经济区。

侯马经济区定位为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基地,全国重要的机电、纺织、食品综合性工业基地,商品性粮棉基地。

垣曲县迄今探明可供开采的矿藏达46种之多,列山西之冠,其中铜的储量达270万t,居全国第三,是全国五大铜基地之一。

可以说垣曲县是侯马经济区全国有色冶金基地的最核心承载地带与重要支撑,对垣曲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山西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建设,在山西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支持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建材、煤化工等行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全面改进机械设备、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

垣曲县以煤、焦、铁、铜等矿产品深加工为工业主导产业,必须在未来发展中充分考虑循环经济发展。

(四)垣曲县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垣曲县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农业上“畜、桑、烟、果、椒、蜂”六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涌现出了梅花牌“白厂丝”、圣女果脯、“康源”蜂业、“银杏茶”等一系列省内外农副产品知名品牌,尤其是畜牧业蓬勃发展,成为全国商品牛基地和全省秸杆养牛示范县;工业上培育了五龙公司、晋海集团、鑫源焦化、宝鑫铁业、刚玉陶粒厂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煤、焦、铁、铜等矿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三产上以旅游业为龙头,重点开发了“望仙三潭瀑布”、“历山舜王
坪”、“黄河小浪底水库古城游览区”三大景区,全县商贸、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求城市建设在功能服务上不断完善,适应形势发展。

三、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
(一)指导思想
1.坚持科学发展观
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合理有序地利用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控制与发展的关系,重视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

2.坚持“五个统筹”
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区位、交通地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区域、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强调“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4.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技术路线
1.加强多层面的研究
城市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总体规划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前瞻性的研究作为规划的基础性支撑。

本规划在实事求是地总结94版总规实施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的基础上,综合确定城市发展策略和规划重点,落实城市空间、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并注重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空间布局相协调。

2.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规划的刚性和弹性并重是规划可操作性的基本条件。

对于国家有关规范规定的强制性内容,必须在规划中予以明确,做到定空间、定规模、定发展时序;对于受社会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影响可能变化的规划内容,则以指导性原则予以提出,保持规划的适应性。

3.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
本规划过程将广泛听取和吸纳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社会组织、专家、广大市民的意见,强化公众的规划意识,充分体现规划的协调作用。

四、垣曲县县城上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与评价
建国以来,垣曲县县城共进行过4次总体规划,分别为1956年、1959年、1982年、1994年版总体规划。

1956年垣曲县首次对县城进行了总体规划;1959年对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1982年运城地区城市规划队对县城作了第3次总体规划;1994年县政府委托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县城进行了第4次总体规划。

四十余年来,每版总体规划都在相应规划阶段对县城建设进行了很好的指导,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实践证明各个时期制定的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内容基本都是正确的。

本次规划主要对现运行的总体规划的规划与执行情况进行总体评述,好的方面继续保留发扬,与时代不符的方面进行修正,目的是保证垣曲县城在良性发展轨道上日新月异。

垣曲县第四轮《垣曲县县城总体规划(1994-2010)》(以下简称《94总规》)由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1995年完成,1998年10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一)《94总规》简要回顾
1.城市性质
垣曲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冶金工业为主,轻纺工业为辅的工矿型小城市。

垣曲县城市性质的确定符合当时垣曲县城实际。

2.县城发展规模
规划县城人口规模近期(2000年)为7.5-8.5万人,远期(2010年)为10-12
规划县城近期(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7.8km2,人均建设用地97.5m2;远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10.9m2,人均建设用地99.1m2。

其中人均居住用地28.9m2,人均工业用地16.0m2,人均道路用地13.6m2,人均公共绿地10.9m2。

3.城市发展方向
河西区向南发展;新城区向西、向南发展。

4.城市规划区
新城镇行政辖区全部,面积为98km2。

5.规划结构
由新城区、河西区、工矿区三部分组成。

规划县城为一主二次三中心的布局结构,道路为双环方格网结构。

6.工业布局
工业用地规划分为两区,古堆工业区和崖底工业区。

对新城旧工业用地进行合理调整。

古堆工业区:以有色冶金工业为主导、机械加工和建材工业为辅的工业区。

崖底工业区:黄河路以北形成轻型洁净和技术密集型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小区;黄河路以南工业小区规划工业项目为焦化厂及铁厂等。

(二)对94《总规》的评价
1.《94总规》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城市发展蓝图,适应了垣曲县城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要求,对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结合垣曲县城特有的地形和用地条件,规划提出的“三区”结构,促进了各区的建设,规划确定的主要干道为城市拓展提供了空间;
3.随着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垣曲县的发展面临外部环境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94总规》所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垣曲县城的新的发展要求;城市用地布局等方面已明显滞后;
4.《94总规》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从现状来看范围较小,而且不全面。

现在县城向南发展,下一步必然与皋落镇在空间上密切联系,规划区范围必须考虑与皋落镇的空间关系,同时后河水库作为未来城市生活供水重要水源地应该划入规划区范
5.《94总规》确定的人口与用地规模偏大。

规划2010年人口规模为11万人,用地规模为10.9 km2。

现状2005年人口规模为8.5万人,用地规模为7.5km2,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要达到2010年规划期末的指标,存在一定的难度;
6.《94总规》确定的道路骨架基本合理,但是路网密度较低,同时与铜矿峪的道路联系不够顺畅;
7.《94总规》在市政公用设施规划中深度或广度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抗震、消防、人防、环卫等方面;
8.《94总规》中没有将垣曲县良好的山水自然环境进行高度重视,没有提出发展山水假日经济的旅游品牌。

五、规划修编重点
(一)调整生产力布局,科学引导全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在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强势推动和大区域交通布局优化条件下,垣曲县经济的发展潜力日趋凸显。

原有生产力布局已不能适应今后的经济发展,亟待作出调整和重新布局。

应该在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下,三线并进,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第二方面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化园区发展,第三方面要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山水优势与潜在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山水假日经济。

(二)确定科学的城镇体系结构,推动县域城镇化进程
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引导下,结合新的生产力布局要求,并综合考虑县域环境资源配置条件,确立新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和城镇化目标。

(三)明确空间管制范围,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结合城镇体系发展要求、区域资源开发程度、生产力发展布局、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专项保护等情况,明确划定各级城乡空间管制区域,并进行分类指导,制定不同的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措施和策略,引导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合理的城市规模
通过分析垣曲县的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科学确定县城的城市性质和职能;结合县城产业发展及城镇化途径分析,确定合理的县城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五)确定县城的空间布局型态及功能区划分,明确城市特色
由于垣曲县城规模的扩大,规划重新研究县城的空间结构与布局,合理确定城市的布局形态,并充分结合县城发展环境条件重新研究功能分区,进一步发挥县城的城市特色,创造特色风貌城市。

(六)合理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
确定垣曲县未来交通发展战略,提出实施策略;确定重要的交通走廊、结点,各种交通网络及衔接方式;在城市发展方向和规模问题中充分考虑市政基础设施可建设和利用的情况,明确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

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的规划要求。

六、规划原则与依据
(一)规划原则
1.合理定位,从区域分析入手,分析垣曲县所处的区域关系和发展条件,合理确定垣曲县的区域定位和发展战略;
2.根据垣曲县实际情况和未来总体规划的实施要求,制定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有关措施和要求,促进垣曲县县城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
3.正确处理县城与乡村的关系,加强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关系,立足以人为本,创造优美人居环境,逐步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5.充分吸收上版规划中的合理内容,注重规划的延续性;
6.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垣曲县耕地少、山多平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十分珍惜爱护土地资源,坚决贯彻合理用地、节
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走具有山区特色的城镇建设道路。

(二)规划依据
1.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颁布)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3)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审批办法》;
(4)国家、山西省有关规划建设的标准、规范和垣曲县城的城市建设管理相关规定。

2.各级政府部门对垣曲县城发展的相关文件
(1)《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规划基本思路》;
(2)《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3)《垣曲县县城总体规划(1994-2010)》;
(4)《垣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5)《垣曲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七、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为了合理引导垣曲县全县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分为县域、城市规划区、县城三个层次。

1.县域
为垣曲县行政辖区范围,简称全县。

总面积1620km2。

2.城市规划区
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它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其范围为新城镇镇域范围、皋落乡西河村以西范围。

总面积为180km2。

3.县城
是县域内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人口相对集中,市政公用设施和其它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其范围为东济公路以西1km,东环路以东1km,亳清河与东济公路交叉
口,礼垣铁路以北1km。

总面积为30km2。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分为两个层次:
基期2005年;
期限2006-2020年,其中近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

第二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基本概况
一、自然概况
(一)位置境域
垣曲县位于山西省南端,运城市东北隅,县境三面环山,一侧傍水,是典型的山区县。

地处中条山南麓,黄河北畔,地理位置为东经111°30′至112°05′,北纬34°59′至35°26′之间。

县境西接夏县,闻喜县,北靠绛县,东邻河南济源市,南同河南渑池县、新安县隔河相望,东西长约63km,南北长约58km,全县总面积1620km2。

(二)地形地貌
境内形态是以基岩山区占首位,黄土丘陵沟壑区次之。

东北部历山为县内最高峰,海拔2321m。

由于长期受内外力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导致全县山峦重叠,地形复杂,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河谷密布,有大小沟道3000余条。

全县按形态分为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

(三)气候特征
垣曲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气温多年平均13.2℃,最高气温41.5℃,最低气温—14.5℃。

无霜期最长267天,最短191天,多年平均230天。

多年平均日照2217.2h。

多年平均绝对湿度10.7毫巴,相对湿度58%。

主导风向
为西北风。

(四)水文
垣曲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5369.9万m3/a,是山西省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河流众多,县域境内有大小河流30余条,均属黄河水系,多为常流河。

黄河自夏县瓮口入境,流经本县南缘46km,向东至马湾流入河南省。

境内属黄河水系的河流有亳清河、沇河、西阳河、板涧河、五福涧河等,均自北向南注入黄河。

亳清河发源于绛县横岭关,经闻喜县流入本县,全长48km,垣曲境内40km。

沇河发源于翼城县大河村,全长68km,垣曲境内44km。

西阳河发源于沁水县下川,全长53km,垣曲境内46km。

板涧河发源于闻喜县石门乡上阴,全长69km,境内长43km。

五福涧河发源于夏县曹家庄乡平洼沟,全长63km,垣曲境内18.8km。

此外较大的河流还有韩家河、干涧河、沙金河、绛道沟河、白家河、柴家河、滋峪河等。

垣曲县泉水资源也很丰富,大小泉眼千余处,为农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垣曲县地下水总补给量多年平均为11252.5万m3/a。

(五)植被
全县森林覆盖率43%,林木覆盖率33.9%。

绿地分布在三河(西阳河、亳清河、沇河)两垣(东垣、西垣)。

森林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其中北部多天然次生林。

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环境,使各种野生动植物适宜生长,植被种类丰富,享有“山西天然植物基因库”之称。

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黄河中游地区唯一的斑块状落叶阔叶原始森林,植被覆盖率为85%,呈复层林状。

全县山地草原、森林面积约为人均居住面积的5-6倍,形成5种植被类型:亚高山草甸-山地温性针叶常绿林-暖温性夏绿阔叶林-灌木草原农垦带-河漫滩植被。

(六)土地
垣曲县土地总面积1620km2(243万亩),居运城市所辖县(市)之首。

山地丘陵面积大,原地与川地比例小。

二、资源
(一)土地资源
全县共有农用地1652154.6亩,占县土地总面积的68.3%,其中耕地面积377953.2亩。

县内地类面积为173638.05亩,占县土地总面积的7.2%。

到目前为止,全县水利设施用地80407.65亩,农村居民占用地61539.9亩,工矿用地16035.6亩,交通用地6577.5亩,未利用土地有592486.05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24.5%。

(二)水资源
垣曲县发展小水电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水资源相当丰富,且落差大。

垣曲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53.6mm,西阳河、五福涧河、板涧河、亳清河、沇河五大河流常年有清水流量,河床坡陡流急,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具有较好的水电开发条件。

全县水能理论储量2.4万KW,可开发利用1.6万KW,目前开发利用投产的电站有3处,总装机2500KW,仅占可开发利用水能的10%。

(三)矿产资源
垣曲县矿产资源丰富,迄今探明矿藏46种。

金属矿产有铜、铁、金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英岩、石灰岩、重晶石、磷、铝土矿、板石、滑石、花岗岩、石榴石、孔雀石、麦饭石、水晶、玛瑙、汉白玉等。

1.铜
资源丰富,储量居山西省第一位,全国第三位。

主要分布于胡家峪、老宝滩、桐木沟、篦子沟、铜矿峪、洛家河等地,呈蛇形延脉80km。

有辉铜、黄铜、斑铜等,全县铜资源工业储量加远景储量3.7亿t,铜金属储量270.98万t,平均品位0.73%,其中A+B+C级175.60万t。

2.铁
储量丰富,分布在毛家湾、皋落、长直、解峪、窑头、同善等区域。

矿产种类有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菱铁矿等,总储量约1800万t。

3.金
分为砂金矿和伴生金矿。

分布于望仙河、淘金河、文堂、沙金河、胡家峪等地。

伴生金矿主要伴生于铜矿、铁矿中,胡家峪、铜矿峪篦子沟等铜矿床中均含金。

沙金河矿点位于皋落乡,砂砾层自上而下均含金,主要富集在下部砂砾层中。

4.煤
分布广泛,东起窑头西阳河两侧,西至长直乡,南至黄河北岸板涧河,北至华峰乡。

东西30km,南北10km,面积300km2,储量约2.8亿t,可采量为1.4亿t。

煤种主要有泥炭、褐煤、烟煤、焦煤、无烟煤。

赋存煤系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迭系等含煤构造。

5.石灰石
蕴藏丰富,主要分布于长直乡交斜、王茅镇寺台、解峪乡峪里、安窝乡法家山、古城镇赵家岭、英言乡阎家河等地。

一般地段面积数平方公里,储量约1亿t。

6.石英砂岩
分布于长直乡虎狼山。

石英砂岩平均含氧化硅98.46%,面积32万m2,体积912万m2,储量2280万t。

7.大理石
分布于皋落乡黑峪、石窑等地。

8.重晶石
主要有差沟、小西沟、五福涧等矿点。

9.磷矿
主要分布于毛家湾镇朱家庄、担山石、十八河等地。

(三)旅游资源
历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包括舜王坪景区、皇姑幔风景区、后河水库景区、大河峡谷景区、红崖河景区、三滩瀑布景区、云蒙山景区、负夏城景区。

该区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奇峰怪石,幽谷异洞不计其数,不同季节的瀑布景观更为壮观。

垣曲县同善镇和古城镇为人文景观集中区,其中同善镇是华夏上古五帝之一舜初始都城--负夏城,尚有遗址舜井祠、瞽冢、呜条岭、尧王庄等。

云蒙山以道教文化著称,同时还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小浪底水库垣曲库区,水面广大,水质清澈,两岸景观密集优美。

王茅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三、建制沿革
商、周为“亘方”侯国。

春秋为赤狄东山皋落氏地,属晋国。

战国属魏,曰王垣。

秦置垣县,隶河东郡,西汉因之。

东汉、三国、西晋均称东垣,属河东郡。

北魏皇兴四年(470),改为白水县,属邵上郡。

孝昌年间(525-527)撤邵上郡,于阳壶建邵郡,白水县分设为白水、青廉二县。

西魏大统三年(537),改邵郡为邵州,改白水县为亳城县,与青廉县同属邵州。

北周另置蒲原县。

隋大业初,废邵州,亳城、青廉和蒲原合为垣县,属绛郡。

义宁元年(617),在今古城镇置邵原郡,垣县分设为垣县、青廉、亳城三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属邵州。

武德五年(622),省亳城入垣县。

贞观元年(627),撤青廉入垣县。

龙朔二年(662),改属洛州。

乾封二年(667),还属绛州。

天授二年(691),又属洛州。

长安二年(702),还属绛州。

贞元三年(787),改属陕州。

元和三年(808),复属绛州。

五代称垣县,属绛州。

北宋年间,取“周围皆山,如垣之曲”之意,改名垣曲县,仍属绛州。

金兴定四年(1220),属翼州。

元复属绛州。

至元三年(1266),撤垣曲并入绛县。

至元十六年(1279)复置。

明隶平阳府。

清雍正二年(1724),属解州。

雍正七年(1729),改属绛州。

民国3年(1914),属河东道,后废道直属于省。

民国26年(1937),属山西省第七行政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72年属运城地区。

2000年底,运城地区撤地设市,垣曲县属运城市。

垣曲古属冀州,战国时称“王垣”,秦、汉时称“垣县”。

北宋年间,取“周围皆山,如垣之曲”之意,改名垣曲县,县治在今古城镇。

此后,垣曲虽频易隶属,而治所至1959年未迁,以古城为县治长达1409年。

四、基础设施
(一)交通
公路交通网不发育,县域干道公路为省道东济公路,此外县乡道路等外路多,尽端路较多,没有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路网密度技术等级低,全县县级公路都是四级,乡道与村道大多都是等外路,且路沉差,弯多坡陡,配套设施不完善,事故多发地段多;道路不畅,直接制约了垣曲县山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垣曲山老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铁路为礼垣铁路,通达垣曲县城,但基本上作为货运线路,缺乏客运铁路交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