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1
今天,我教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课上的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想了很多……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编入教材时略有改动。

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独特魅力,并让学生接触白话文,为将来中学学习文言文做一些准备。

由于本课是记叙梁山好汉的话本,因此语言不同于现代语言,不太适应学生的语言习惯,因此我重点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边记。

开始检查朗读情况了,学生都积极举手,我喊了两个同学读1、2自然段,坐在第一排的韩枫也不示弱。

他一边把手高高举起,一边大声说着:“刘老师,我!我!”看到他如此踊跃,我便请他站起来读第3自然段,然后又请了几个同学,没被喊到的几个女孩立刻惋惜地“唉”了几声,我转向那几个学生安慰他们说:“等会儿还有机会,我们先来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说实话,今天读课文的几个同学除了韩枫,朗读水平都属于中上,对于韩枫能读得怎么样,我心里没有把握。

韩枫是什么样
的学生呢?似乎每个班级都会找到这样的孩子,他热情、单纯、好动、顽皮,有时会少写点作业,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又不付出努力,课堂上无论会不会总爱积极举手,老师请他回答时,往往不是回答不上来,就是张冠李戴,他读书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前面两个学生较顺利地读完了,个别字读错了我就及时纠正。

轮到韩枫了,他刚开始读得还可以,当读到“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这句话时,把这句话读断了,我请他再读一遍,仍然没有读好,有几个学生顿时把手举起来了,我说:“请别的同学试试吧!”韩枫顿时泄了气,无奈地坐下了。

我请陈露读了一遍后对韩枫说:“韩枫,请你再读一遍,好吗?”韩枫赶紧站起来,很兴奋地端起书,重读了这句话,可惜的是他满心想读好,就是不能如愿,又读断句了。

“唉呀,你还是坐下吧!”“刘老师,让我读!”很显然,同学们有点不耐烦了,有的高举着手,有的小声地埋怨着。

再看看韩枫,耷拉着脑袋,一脸的沮丧。

我用手示意大家安静一下,便微笑地鼓励韩枫:“比刚才好一点了,再来一遍!”韩枫鼓起勇气又读了一遍,虽然没读断句子,但不够通顺、流畅。

我满意地说:“好!又进步了!”我对其他学生说:“其实他能读好,只是有点紧张,大家不要着急,我们请韩枫再读一遍,相信他一定不负众望!好吗?”同学们都友好地同意了,韩枫读这一句时是那么仔细认真,生怕
再出错,还好,他终于读得正确流利了。

他舒了一口气,我也舒了一口气。

后面的课文我坚持让韩枫读完了,真是出奇得好,只错了一处,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儿。

学生们不由得为韩枫鼓起掌来,我也激动地说:“真不简单,这么长的课文能读得较为正确、流利,说明你韩枫一点不比别人差,要有信心啊!”韩枫也很激动,他笑了,笑得那么灿烂!
尽管今天的语文课没来得及写字,但我认为是值得的。

我想:一个老师的耐心、宽容、鼓励、信任是多么重要啊!它使孩子鼓起勇气、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也许在别人看来,这只是个小小的环节,但对于韩枫这个个体来说是多么关键!他体验了由失败到成功的学习过程,也感受了一段心理历程。

经过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从而培养了自信,这是多么可贵,多么难得啊!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2
金圣叹评《水浒》——林冲的性格只有两个字:忍和狠。

幼时读《水浒》,并不太喜欢林冲,总觉得他太窝囊,不如武松、鲁智深那样快意恩仇。

长大再读,当然另有一番感受,我通读《水浒》中的林冲故事,有了重要发现:把林冲的性格放在他一生的大背景下看,他遇事总是先忍,后狠。

高衙内调戏妻子,忍;高太尉设计陷害,忍;野猪林遇险,忍;只有在仇人火烧草料场,欲置他于死地时,才忍无可忍,果断出手,手刃仇敌。

上梁山,王伦一再刁难,他总一个字——忍,一忍再忍,最后才火并王伦。

而文中与洪教头交手的经历,也可看作他一生性格的缩影——先一忍再忍,再果断出手。

有了这以上的理解,我觉得对林冲的人物性格把握还是到位的。

可是有一次公开教学,竟在对洪教头的理解上出了岔子。

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美美地读了课文之后,我又祭起了自己惯用的法宝――对话,让学生直面书中的人和事,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林冲,对洪教头,对书中的人和事,你有什么要说的?”我似乎成竹在胸。

对林冲的看法,学生主要就他的“忍”来发表见解,争执点在“遇事该不该忍?”“这样忍到底好不好?”这一切在我意料之中。

我引导他们认识林冲的处境,从林冲的角度去看问题。

他们终于弄明白:林冲的忍不是一味退让,而是不愿因一言动怒,因为他有涵养有武德;不愿在柴进庄上与洪教头动手,是顾全朋友面子,说明他知分寸;带罪之身,不愿与人动手,说明他有头脑。

这样,就加深了对林冲这个人物性格的理解。

我看看差不多了,及时调整方向:“谁来谈谈洪教头呢?”
“我觉得洪教头很浮躁,他明明武艺不如林冲,却一逼再逼,最后自讨苦头。


“我认为洪教头很骄傲,没有真才实学,还故意逞能。


这些回答都在我设计的圈内。

课堂似乎可以平稳地推进了。

突然,学生中冒出一句:“我倒认为洪教头没什么不对!”是一位胖胖的男同学。

我先是一愣,继而一喜:有不同见解了!且看我施展手段。

“谈谈你的高见。

”我很真诚。

“我认为洪教头向高手挑战,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这样武艺才能有进步嘛!”他说得振振有词。

“嗯……似乎有些道理。

不过……”我故意拉长了腔调,不置可否,转向大家,“你们有什么看法?”
这下,球又踢给了同学,他们可有话说喽!
“不对,教头哪里是切磋,他分明是要办林冲难堪,居心不良!”
“切磋武艺哪能这样狂妄,他简直目中无人!”
“他不知天高地厚!”
……
乱棒之下,这位胖男生愣在那里,无从招架了。

我呢?当然――“见死不救”。

过了一会儿,觉得差不多了,我才来帮他收拾残局:“好,停下来,停下来!你们先说――如果洪教头真的是向林冲讨教,要切磋武艺,这对不对?”
“对!”同学们回答。

“但他错在哪儿?”我岂能一股脑把我的高见抛出,还是先看他们雄辩一番。

这下,学生讨论有了方向,总结出洪教头几条错处:1.用心不好,非善良之辈;2.狂妄自大,无自知之明;3.对人无礼,不讲武德。

看来学生的理解有了一定深入,我顺势又往下引:“拿洪教头和柴进比,你们有什么看法?”
学生一时嘎然,没弄明白什么意思。

“林冲以前是什么人?”我作进一步引导。

“八十万禁军教头。


“现在呢?”
“犯人。


“但他在柴进眼里一直是什么?”
“英雄。


“对,柴进敬重他什么?”
“武艺。


“人品。


“那么洪教头呢?他把林冲看作什么?”话锋一转。

“犯人。


“骗子。


“他看重林冲的什么?”
“身份。


“地位。


我突发灵感,一枪中的:“今天,如果不是作为囚犯的林冲来到柴进庄上,而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他,你猜猜洪教头会何作姿态?”
“巴结还来不及呢!”
“肯定会阿谀奉承!”
……
至此,洪教头的小人面目昭然若揭。

反思:
这个案例中,教师首先抛出一块砖——“谁来谈谈洪教头呢?”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自由度大,应该允许学生知无不言。

课前预设学生建立在对文中人物的认识上,应该基本上会把洪教头定为“反面典型”的。

哪知道,变起仓促,引出一块玉来:“我以为洪教头,挑战没什么不对!”因此引发了学生之间的激烈讨论。

剑拔弩张,不可开交之际,教师又抛出第二块砖——“拿洪教头和柴进比,你们以为如何?”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3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是一篇经典名著,课文较长,__中值得挖掘的东西很多:在词语理解方面,文中许多带有时代色彩较难理解的的词语;在情节发展方面,柴进在推动林、洪二人比武中所起的作用;在人物形象方面,林冲的性格主色彩是“谦虚”还是“忍让”?在写作方法方面,课文通过对比着描写比武前后双方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并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回想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是那么内涵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因此对于这一课的教学不仅格外期待,甚至有点跃跃欲试了。

可是临到再理教学设计时,不仅踌躇了:不说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说自己是否有那样驾驭课堂的能力,就利用教材而言,需要把自己咀嚼到的都喂给学生吗?怎样教最利于我们学生的发展,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要
保持儿童这样一种内心状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使儿童体验到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斟酌再三,考虑我班学生的实际,我还是把精读的目标定位为两方面:把握性格特点,感知人物形象;品味语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基于这样的目标,教学设计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策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洪教头是一个怎样的人”自主学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入手,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林冲和洪教头个性特点,然后引导细品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挖掘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

与此同时,教师适当点拨。

有时引入不同观点,激发学生阅读、思辨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

如:在引导把握学生林冲的性格特点时,抛出问题:有人说:“林冲是个为人谦虚、武艺高强的人。

”有人却说:“说林冲武艺高强我是赞同的,但说他谦虚,我有不同看法。

我认为他是一个为了生活得平安而特别谨慎的人。

”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让我们从林冲的行动和语言中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探寻。

有时,于无疑处设疑:由于洪教头嚣张挑衅,引起在林洪二人的比武。

在这过程中,柴进起了什么作用?读读__中关于柴进的描写,你有什么发现?借此并适当补充原文,既侧面印证林冲的性格特点,又能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有时,适当存疑:林冲如此忍让,如此谦虚谨慎吗?到底遭遇了什么,结果又如何呢?去读读《花和尚倒拔
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等与林冲有关的故事,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教学预设是这样,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却有诸多遗憾,没有出现预想的“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场面。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一个深刻的体会:书不读熟不开讲。

上课时因为急于求成,匆匆检查完孩子的预习就开始进入精读课文的阶段,美其名曰提高课堂效率。

其实不然,对于大部分孩子,书不读熟不开讲,那是至理名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课文读熟了,读通了,这时再来引导,那才能“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那才能事半功倍。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4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第八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

课文主要写了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的庄上,与洪教头比武过招并打败了他。

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可忽视,至关重要的,即对学生要关键处点拨,疑难处引导,知识空白处讲解。

因此,在这堂课上,我用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洪教头是
一个怎样的人”统领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内化吸收,促使他们在学语文的同时,提高品味、积累的能力。

因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为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提供很好的平台,答案和理由只要合情合理就应当肯定和鼓励。

与此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的引领、指导作用,以及对课堂的组织和调控度。

在学习林冲这个人物的时候,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

大家各抒己见。

有的说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能将课文和自己的见解结合在一起,答案都很精彩,将整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比武刚开始,林冲为什么说自己输了?”为什么气势汹汹的洪教头最后会败给林冲呢?”。

这两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和前面体会人物性格的环节重复,其实不然。

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只是表面上的,他们只是单纯的知道这些人物身上 7 具有哪些性格,但是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理解。

学生通过对这两个探究问题的讨论,就可以进一步知道洪教头的失败正是由于他的目中无人、过分自大,而林冲也正是因为他的机智勇敢和善于观察才赢得了这场比武。

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的本质特点。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5
师生阅读是阅心、育心。

互教互学,彼此共同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的课堂是对话交流的场所,心路徜徉的海洋。

浩瀚的中国语言,品不尽,尝不透,很多语句中的个中含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上课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能给学生的只是让他们拥有这种体会语言文字的敏锐性,独创性。

现寻本人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片段做些个人的见解。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本站(ILY: 宋体> 片段一:师:古人常说“煮酒论英雄”,今天咱们创造一种新的方法----煮书论英雄”。

“煮书”应该怎样煮呢,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认真读好每个字词句,并且能将重点的句子画出来。

生:煮书更应该是读书自己的见解,品味、斟酌关键的词语,能够有感情的读出来。

师:所以今天同学们就拿出煮的本事,将朗读中煮书、在讨论中煮书、在品味中煮书,煮出语言文字中的酸甜苦辣汤。

(评价:课标中曾无数次提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能过对古语的改编,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从中渗透本课学习得以成功的秘诀即学习的方法那就是“煮”书。

这比往常一味地说教强调,
更有效果。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整个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主的、个性的发展状态中,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非常积极,使课堂上精彩的发言络绎不绝。


片段二:
师:“依草附木”其实就是“依附草木”。

平时你们见过什么常依附草木呢?
生:野草在树木的树荫下茂密地成长。

生:我见过藤蔓缠在树上不断地向上攀爬。

那些藤蔓要是离开了树木他们就只能在地上爬了。

师:那你们发现了吗?文中洪教头认为谁依草附木呢?
生:他认为林冲是不起眼的、没用的野草、藤蔓,要依靠柴进这棵高大的树木。

生:柴进是一个王族的后代,手上还有免死金牌,是一个有财有势的人。

师:同学们说真是完整。

洪教头就是认为林冲不仅是个无名小卒,而且还是个被流配的囚犯,满眼瞧不上,所以用依草附木来讽刺林冲。

那么将“依草附木”与“依附草木”仔细体会一下,这两个词完全相同吗?
生:我觉得不相同。

“依附草木”就是依赖草木生长。

生:我跟小清的看法相同。

“依草附木”说明见草就依赖草,见木就依赖木。

所以,觉得“依草附木”的依赖性更大。

生:“依草附木”所表达的感悟更深,更强烈。

师:你的语言感悟能力真强。

在我们中国汉字中,像这样的词语还非常多,你见过这类结构的词吗?
生:波峰浪谷就是波浪的峰谷改变的。

生:翻山越岭就是翻越山岭变成的。

生:还有日月积累说成日积月累,意思更强烈。

生:还有风调雨顺、天昏地暗、傍花随柳、开天辟地……
(评价:对“依草附木”这个词的处理,教师三言两语地点拨就将中国汉字的结构巧妙的刻在学生的思维中。

不仅让学生体会了中国文字的美妙,更加热爱语文了,还懂得去寻找、去挖掘、去感情、去品味语言宝库中那些丰富多彩的特色语言。

教师的总结,学生的扩展,使词语教学更焕发出活力。

(反思: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中,目标大部分定位在理解词语、运用词语上,并没有花心思去发现他们的规律,更何况是让学生去发现呢?不仅是数学有规律,语文文字的创造过程也是一种规律,教师不仅不慢的使用了“演绎-归纳-演绎”的方法,举一反三,将中国的语文文字的结构展现在学生中,并
将他们平常所积累的进行回顾。

这种独特的词语教学方法比那单纯的理解与运用不是更有指导意义?或许,今后学生也可以运用这种规律自创词语。


片段三:
师:“洪教头大叫:‘来!来!来!’”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像,这三声来中可能是来什么?来什么?来什么?(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洪教头大叫:来较量!来比赛!来一决高下!
生:洪教头大叫:“来比一比谁才是真的教头!来出招吧!来尽管使出你的本事吧!”
……
师: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声又一声的叫嚷中,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觉得洪教头人没本事,却自命不凡。

生:我觉得洪教头急于求胜,性格比较急躁。

生:我觉得可能这时洪教头已经觉得林冲的武艺比他高,但他太爱面子了,故意撑着,虚张声势。

生:我觉得林冲真是有耐性。

如果是我,被洪教头这么三番五次的看不起,早就和他动手了。

(评价:“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呀!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

这句“来!来!来!”是洪教头人物性格中最集中表现的语句,教师牢牢抓住课堂中的生成,引导学生从这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再一次回归到了“煮”书中。

,通过学生自己的想像与理解,人物的形象就越然纸上了。

要是每节课都这样训练,学生就可以真正学到语文,并且都会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


(反思:很多语文课没有语文味,就在于虽然让孩子去面对文本,与文本对话,但是却没有去把握文中哪儿是学生思维的“最近区”,因此在学习中虽然与文中对话,但是却没有生成孩子属于自己的思想,没有生成孩子的对语言文字的体验。

最终总是觉得效果不好。

从细微处着手,从学生的思维的“最近区”着手,一步一步的引导,语言之花才会灿烂。


片段四: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中,在学生理解情节,感悟人物的基础上,进行各抒己见:
师: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什么会被林冲打倒在地?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生:从他们较量的过程上,我觉得洪教头被林冲打倒在地,输在他的学艺不精上。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看法吗?林冲仅仅是在武艺上打败了洪教头吗?(引导学生看板书)
(学生再次举手):我觉得林冲的谦虚忍让打倒了洪教头的傲慢无礼。

(举手的人多了):性格上林冲胜过洪教头。

林冲沉稳,洪教头急躁,越打越乱,所以更容易败走。

……
师:一个真正的好汉有时不用出手就能打败对手。

这和武林比武时相类似,有的德高望重的人虽站着不动,也能制服对手。

这就是意胜。

林冲不仅从武艺上战胜了骄傲自大、狂妄的洪教头,他的忍让与谦虚更是使洪教头一败涂地。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汉!
(评价:培根说,读书塑造人格。

语文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

在这里浓浓的人文情怀,浓浓的语文味,学生的情感受到了熏陶。


(反思: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没有浮于表面,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反观讲大道理,既枯燥无味,学生又厌烦,花的力气大的传统教学,效果大有进步。

但是再学生已经将目光转向人格上时,这时不用教师来总结,让学生自己谈谈感受,那么对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应该更具有影响。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

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程度。

只有教师拥有敏锐的、独特的品悟语言的能力,才能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更深层次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6
一直秉持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行走于“有效教学”的探索之路,忽有一种感悟:阅读教学不是多读就是好课,而应当处理好“朗读”与“思考”的关系,读要有价值。

而怎样教才能读有价值呢?我做了尝试-----
【片段回放】
师:面对红教头的挑衅,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他真的不敢吗?堂堂的一个80万禁军的教头,难道会害怕一个洪教头?这四个字说得多不容易呀!你读懂了什么?
生:他在“让”。

师:那么这是写林冲哪方面的让呢?
生:言语上的让。

师:你把理解带到句子里好好读一读。

(生感情朗读)
师:你还从那个词也读懂了林冲的“让”。

生:从只好这个词。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他很不情愿。

师:对,但是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说法。

生:不得不
师:从这里,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林冲迫于无奈,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他不得已而为之。

师:还有那个词也能体现他的“让”
生:请教了。

师:一次武艺的较量就这样展开了,洪教头一个劲地往死里打,但林冲只是轻轻一扫,较量的结果就出来了。

你从哪个词又读出什么?
生:林冲是贴着地面轻轻的扫过去,而不是往死里打。

生:我读出了他很镇定、冷静和善良。

结语:本节课我注重咬文嚼字,在让学生认识了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之后,又让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找出林冲性格中最突出的让字,使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武艺高强、谦逊和善的林冲,也结识了大气宽让、忍辱负重、心地善良的林冲。

学生思维活跃,读有情感,读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众所周知,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表达出来的。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处理好“朗读”与“思考”的关系,要想读有价值,只有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关键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选自《水浒传》。

这篇课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鲜明可感,是主要的写作特色,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抓住了人物性格来展开,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来体味人物性格,从人物语言来感悟人物品质,从人物动作来体会人物精神,基本以“( )的林冲,( )的洪教头”为统领,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概括,这样使得环节设计得以简化,学生体验得到尊重。

导而不牵,放而不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