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9-02T08:14:42.547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王春霞[导读] 将收集到的ADR 报告,按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引发ADR 的药品,药品给药途径,ADR 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王春霞
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统计分析从我院门诊药房退药记录中收集的202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结果: 202 例药品不良反应中,静脉给药引起的153 例(75.74%);与抗感染药物有关的154 例(76.23%),中药制剂22 例(10.89%);药品不良反应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的96 例(47.52%),较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有7 例(3.47%)。
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管理并重点监测,以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我院于2003 年成立了ADR 监测中心,主要由药师与医护人员从不同途径收集ADR 并上报。
现对从门诊药房收集的202 例ADR 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门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降低ADR 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从我院门诊药房2003 年1 月~2006 年6 月的 1486 份详细退药记录中,收集整理出202 份ADR 报告。
1.2 方法将收集到的ADR 报告,按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引发ADR 的药品,药品给药途径,ADR 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与ADR 202 例ADR 中,男性74 例,女性 128 例,男女患者比例为1:1.73。
年龄最小为2 岁最大为84 岁,其中≤10岁41 例(20.29%);11~20 岁11 例(5.45%);21~30 岁17 例 (8.42%);31~40 岁22 例(10.89%);41~50 岁24 例(11.88%);51~ 60 岁33 例(16.34%);≥60 岁54 例(26.73%)。
2.2 药物种类与ADR 引起ADR 有65 种药物,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154 例(76.23%),中药制剂(莪术油、鱼腥草、穿琥宁等)引起的ADR22 例(10.89%)。
致ADR 的抗感染药物,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最多,详细结果见表1,表2,表3。
2.3 给药途径与ADR 引起ADR,静脉滴注153 例(75.74%);口服39 例(19.31%);肌内注射4 例(1.98%);局部外用6 例2.97%)。
2.4 ADR 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详细情况见表4。
2.5 评定ADR 的严重程度:轻度112 例(55.44%),中度83 例 (41.09%),重度7 例(
3.47%)。
表4 中的其它,即为较严重的ADR,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青霉素G、头孢哌酮、莪术油、穿琥宁、鱼腥草各1 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头孢曲松钠1 例)、肝功能损害(西沙比利1 例),经门诊抢救或住院对症治疗,患者均已恢复正常。
2.6 ADR 因果关系评定及结果按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一制定的6 级标准,即:肯定有61 例(30.20%)很可能有103 例(50.99%)、可能33 例(16.34%)、、可能无关5 例(2.48%)。
ADR 结果,治愈及好转合计为201 例(99.5%),怀疑有后遗症的1 例(0.5%)。
3 讨论
3.1 本次调查表明,女性ADR 构成比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对药物敏感性强,耐受性较差有关 [1] 。
≥60 岁、≤10 岁、51~60 岁这三个年龄段患者占前三位,这可能与老年人和儿童的生理特征有关。
儿童期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酶代谢和结合能力较成人弱,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在体内消除缓慢,易造成蓄积;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减退,使药物排泄减慢,且老年人合并用药多、体质差更易诱发ADR。
因此,儿童和老年患者用药时,更应注意药物尤其是注射剂使用的合理性,根据其药动学特点选用药品并严格用药指征,控制输液速度及药物剂量[2]。
3.2 ADR 与给药途径的关系本次调查中显示静脉给药引起的 ADR 最多,静脉滴注给药是直接将药物输入血液,注射液的pH 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可能引发皮疹、药物热、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因而此种方式给药相对于其他方式给药更易导致 ADR[3]。
建议临床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静脉给药,遵循“可口服不注射”的基本原则。
静脉输液时除非有特殊要求,应注意控制滴速,尤其是对某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更应谨慎[4]。
3.3 ADR 与使用药物的关系由表1 可知,所引发的ADR 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物居多,居各类药物之首,这与目前各医疗单位大量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密切相关,在应用抗菌药时,存在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从而造成了滥用[5]。
由表2、表3 可知,ADR 以头孢菌素、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及其他、喹诺酮类为最多,与相关报道一致[3,6]。
中药制剂引起的ADR 也不可忽视,居ADR 第2 位,尤其是中药静脉给药制剂的增加,使ADR 增加,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为主,与相关报道一致[7]]。
3.4 由表4 可知,所致器官损害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位为主,临床表现以皮疹、搔痒、红肿为主,多为自觉症状,患者易主诉,与历年相关报道一致[1,2,3,5,7]。
其次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ADR 症状一般以轻度为主,停药后即可恢复。
较严重的 7 例,仅占总例数的3.47%,患者经抢救治疗后均已恢复正常。
表1 导致ADR 发生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表3 引发ADR 的前10 种药品及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 姜建芳,王思平.292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6,23(3):252-254.
[2] 金桂兰,唐文,赵美菊.528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47.
[3] 朱顺法,余翠琴,程亚军.146 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2007,26(2):210-211.
[4] 韩联合,冯国清,王奎鹏,等.402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8):1045-1046.
[5] 蒋宇利,冯琳,欧宁.2003 年我院404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4,13(6):313-315.
[6] 王树平.127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6, 17(18):1411-1412
[7] 罗存梅. 我院150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J].中国药房, 2006,17(3):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