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第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
1.作者作品
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等。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和“三吏”“三别”等名作。

他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不难看出他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文题解读
《秋兴八首》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故曰“秋兴”。

这组诗是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八首诗次第相连,首尾呼应。

杜甫当时处夔府西阁,因秋而起兴,分咏为八首,合则为一组。

《秋兴八首》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

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咏怀古迹》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该组诗借古迹以咏怀,课文所选的这首诗是咏叹昭君出塞之作。

《登高》是诗人在重阳节独自登高而写就的,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3.背景探寻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西川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这促使他决
计乘舟东下。

766年春天,杜甫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近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766年已历七载,其间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

当秋风萧瑟之时,杜甫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咏怀古迹》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在夔州期间陆续写成的。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使得诗人备受摧残。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4.文体知识
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1)限字句。

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2)定韵脚。

每首诗偶数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3)调平仄。

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4)讲对仗。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

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5.文化常识
(1)青冢:据传王昭君死后,她的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久远,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很多,比较有影响的有元杂剧《汉宫秋》(马致远),话剧《王昭君》(曹禺)等。

(2)紫台:古代道家称神仙所居,常人称帝王所居为紫台。

紫色在古代代表高贵,是吉祥之色。

如紫电意为祥瑞的光气;紫气东来,指祥瑞之色。

古代的帝王好用紫色,很多名称
均以“紫”名之,如紫宸代称帝王、帝位,紫书、紫泥指皇帝的诏书,紫禁指代皇帝的居所,紫县指王朝统治区域,等等。

紫台可指宫殿,有时也直接指代皇帝。

(3)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如《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寒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朔风”指北风)。

1.音形识记
青冢.(z hǒnɡ) 急暮砧.(zhēn) 渚.清(zhǔ) 省.识(xǐnɡ) 2.解释重点实词
(1)江间波浪兼天..涌( ) (2)丛菊两开..他日泪( ) (3)寒衣..处处催刀尺( ) (4)白帝城高急暮砧.( ) (5)一去.紫台连朔漠( ) (6)画图省.识春风面( ) (7)无边落木..萧萧下( ) (8)百年..多病独登台( ) 3.解释一词多义
(1)向
⎩⎪⎨⎪⎧ 独留青冢向.黄昏向.
为身死而不受
( )( )
(2)回⎩⎪⎨
⎪⎧ 渚清沙白鸟飞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 )
(3)急⎩⎪⎨
⎪⎧ 白帝城高急.暮砧风急.
天高猿啸哀
( )( )
(4)苦
⎩⎪⎨⎪⎧ 艰难苦.恨繁霜鬓而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
( )( )
4.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丛菊两开他日..泪( ) (2)画图..省识春风面( ) (3)万里..
悲秋常作客(
)
(4)艰难
..苦恨.繁霜鬓( )
5.解释词类活用的词语
(1)玉露凋伤
..枫树林( )
(2)无边落木萧萧下.( )
(3)艰难苦恨繁.霜鬓( )
6.名句默写
(1)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中流露出忧国伤时的愁绪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对应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对此有直接描述,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山水的名句。

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

(5)古诗文以“风”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如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2.(1)连天(2)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
(3)冬天穿的衣服(4)捣衣石(5)离开(6)曾经(7)落叶(8)指晚年
3.(1)对着先前(2)回旋回转(3)急促急速(4)极愁
4.(1)往日(2)图画,画像(3)远离故乡(4)国运和自身命运遗憾
5.(1)使动用法,使……凋落(2)名词作动词,落下,飘落
(3)使动用法,使……繁多
6.(1)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不尽长江滚滚来
(5)风急天高猿啸哀
秋兴八首(其一)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从诗中看,昭君“怨恨”的是什么?
登高
1.本诗的前四句重在写登高所见之景,有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本诗的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秋兴八首(其一)
1.玉露、枫树林、巫山和巫峡、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诗人的忧伤与孤独,凄苦与悲凉。

咏怀古迹(其三)
1.全诗的诗眼是“怨恨”两字。

2.对远嫁异邦、身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登高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舞盘旋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
2.万:表明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自己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苦恨:极其遗憾。

潦倒:衰颓,失意。

[原文呈现]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①
凋伤②
枫树林,
白露使漫山遍野的枫林凋落衰败,
巫山 巫峡 气③
萧森④。

【1】
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 波浪 兼天涌⑤,
巫峡中江水波浪滔天,气势汹涌,
塞上⑥
风云接地阴⑦。

【2】江上风云阴沉密布仿佛要与地面相接。

错误!

⎥⎤⑦接地阴:风云盖地。

地阴,地下的阴气。

►层解:前四句写景。

既传神地写出了富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象,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

丛菊 两开 他日⑧
泪,
秋菊第二次盛开,往日流过的泪不禁又流了下来,
孤舟 一系⑨
故园⑩
心。

【3】一叶孤舟系靠在岸边,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寒衣⑪
处处催刀尺⑫

深秋时节,人们都在为亲人赶制冬衣,
白帝城高 急暮砧⑬。

【4】
我站在白帝城的高处清晰地听到黄昏时急切的捣衣声。

错误!

⎥⎤
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层解:后四句抒情。

直诉诗人的悲愁和对长安的思念。

这种思念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

[名师赏评]
【1】首联从秋景写起,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定全诗萧飒衰残的基调。

【2】(炼字)颔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兼”“接”二字。

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真实写照。

【3】颈联,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4】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倚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中。

[原文呈现]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 赴 荆门①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一直延伸到荆门山,
生长 明妃尚有村②。

【1】
生养着王昭君的山村依然存在。

一去③
紫台连朔漠④

自从离开汉宫嫁到塞北,
独留青冢向⑤
黄昏。

【2】
身后只留下孤坟对着大漠的黄昏。

⎣⎢⎡⎦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村:指昭君村,在今湖北秭归。

③去:离开。

④朔(shuò)漠:北方的沙漠。

⑤向:朝向,面对。

►层解:首联由群山万壑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颔联写王昭君悲剧的一生。

画图省⑥
识 春风面⑦

当初汉元帝仅从画图中略见过王昭君的花容月貌,
环珮⑧
空归 夜月魂⑨。

【3】
如今只有王昭君的魂魄在月夜归来。

千载 琵琶作胡语⑩

千百年来流传的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分明 怨恨曲中论⑪。

【4】
分明是在诉说她满腔的怨恨。

错误!

⎥⎤
能在死后魂归故国。

○10
胡语:胡人的乐调。


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

⑪论:诉说。

►层解:颈联由咏史转向抒情与议论,揭示王昭君悲剧的根源;尾联正面写王昭君的怨
恨,点明主旨。

[名师赏评]
【1】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出场。

只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

同时,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

【2】(艺术手法)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赏析。

颔联简短而雄浑有力,运用对比手法,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连”写出了出塞之景,“向”写出了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独留青冢向黄昏”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的沉重之感。

画图
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

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

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

传说汉元帝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3】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对仗工巧,蕴含无穷感慨。

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对她的同情。

【4】尾联借千载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原文呈现]
登高
风 急 天高 猿啸哀①

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啸悲哀,
渚②
清沙白 鸟飞回③。

【1】
小洲水清沙白,鸟儿在疾风中飞舞盘旋。

无边 落木④【2】
萧萧⑤
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零,萧萧而下,
不尽长江 滚滚来。

【3】
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错误!

⎥⎤盘旋。

④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⑤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层解:前四句写登高所见。

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万里⑥
悲秋常作客⑦

我远离故乡,长年客居他乡,更觉悲伤,
百年⑧
多病 独登台⑨。

【4】
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10
苦恨⑪
繁霜鬓⑫

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仇,使白发日多,
潦倒⑬新停⑭浊酒杯。

【5】
穷困潦倒,病体日衰,刚刚停了消愁的酒杯。

错误!

⎥⎤
⑪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⑫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⑬潦倒:衰颓,失意。

⑭新停:刚刚停止。

►层解:后四句写登高所感。

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江景色,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名师赏评]
【1】首联围绕虁州的环境特点,由高到低,展示了一幅精美图画。

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

【2】(炼字)“落木”能否改成“落叶”?为什么?
不能。

“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

“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光秃秃的感觉,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

【3】颔联写远望所见,视野开阔。

这一联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秋色和长江气势。

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4】(诗句赏析、思想感情)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

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雄阔高浑的诗句之中。

“万里”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从时令上渲染悲哀之重,“常作客”写聚散离合、欢少苦多之痛,“百年多病”写迟暮之年疾病缠身之苦,“独”写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本在重阳佳节,诗人却独自登高,孤苦无助,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5】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

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消愁,但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

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1.结构图解
秋兴八首(其一)
⎩⎪⎨⎪⎧⎭
⎪⎬⎪
⎫景⎩
⎪⎨
⎪⎧⎭⎪⎬⎪
⎫露冷枫凋,万物萧森浪兼天涌,云接地阴悲壮动荡情⎩⎪⎨⎪⎧
⎭⎪⎬⎪⎫丛菊两开,孤舟一系催刀尺,急暮砧故园心忧国忧民孤独沉郁 咏怀古迹(其三)⎩⎪⎨⎪⎧⎭
⎪⎬⎪
⎫尚有村:伤悼
一去:悲痛独留:怨恨
归魂:空归

⎪⎬⎪⎫去国之怨异乡之恨美不得宠
才不得用 登高⎩⎨⎧⎭
⎬⎫写景⎩⎪⎨
⎪⎧
天高猿啸 沙白鸟飞(境界阔大)无边落木 滚滚长江(视通万里)
抒情

⎪⎨⎪⎧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愁苦顽强)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忧愤无奈)忧国忧民伤时叹己 2.主旨归纳
《秋兴八首》(其一):诗人身在夔州,思念长安,通过描写夔州秋色,抒发了羁旅感伤之情。

诗歌形象地描写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渲染了阴沉萧瑟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诗歌通过描写昭君遭受冷落、远嫁异邦、终葬他乡的不幸命运,表现了她思念故乡的幽怨,并借此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

《登高》:这首诗写诗人重阳节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辽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诗人一生潦倒、老年多病、流落异乡的悲伤之情。

3.文本特色
《秋兴八首》(其一) 萧瑟秋景 浓郁悲情
(1)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

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急砧声打断,这中间有夔州―→长安―→夔州―→长安的往复。

诗歌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

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2)情、景的和谐统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与天相连;巫山风云,下及于
地,似与地面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

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

这样既表现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合进去,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想表达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

《咏怀古迹》(其三)
千载昭君怨不尽哀恨情
(1)寓怨恨于形象之中。

这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从形象入笔,全写王昭君,没有一句议论,但诗人的怨恨全在其中。

王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

此诗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的优秀诗作。

(2)创造出了“有我之境”。

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方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昭君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诗人叹昭君绝色遭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真是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

可以说诗中的昭君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昭君。

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读之击节叹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

《登高》
意境开阔含蓄深沉
(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

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仅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去补充;颈联表达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一、阅读《秋兴八首》(其一)一诗,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人的感情在首联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的感情是借助景物烘托出来的。

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使诗人自然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而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又是何等哀伤。

所以说,首联的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衰亡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3.请赏析诗歌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诗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

“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诗人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

“孤舟”成为诗人漂泊流浪的象征,其情令人怆然。

这一联表达了诗人羁留的悲苦及对家、国的思念之情,是全诗的核心所在。

4.这首诗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眼前的家家催刀尺、户户捣衣声,抒发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乡的思念。

二、阅读《咏怀古迹》(其三)一诗,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首联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试分析“赴”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着重写孕育了昭君这样的奇女子的地方的自然环境。

一个“赴”字凸显了
三峡和荆门山势若奔腾的雄奇姿势。

6.诗的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

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身体不能归,魂魄却归来。

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三、阅读《登高》一诗,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7.诗歌首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写了哪些景物?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作用:渲染烘托出秋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之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8.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9.《登高》一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情景交融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

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前后四句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全诗通过“望中所见,意中所触”,描绘了江边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诗人感事怀乡的悲郁情怀。

分析怀古诗的写作意图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古代诗歌阅读题中的常考内容。

分析怀古诗
的写作意图,意在考查对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一般要求考生结合题中提供的注释,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

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

从表达方式看,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的。

比如,《咏怀古迹》(其三),从写作背景可知,作者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心要走的是“达则兼善天下”的道路,而现实中却总是壮志难酬。

昭君有倾城之貌,而不为汉元帝所识。

正是两人相同的遭遇,使作者借咏昭君之怨,而浇胸中之块垒。

知识归纳
1.怀古诗的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怀古诗的情感分类
(1)历览历史点滴,发表自己观点。

如杜牧的《题乌江亭》,作者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为项羽负气自刎而惋惜。

(2)悲吟古人际遇,暗伤己之情怀。

要么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如李商隐的《贾生》,是典型的借古伤己,作者借贾谊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

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劝诫统治者莫走老路;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深表同情。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借什么历史,抒怎样情怀?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诗句,谈谈×××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题技巧】
1.要弄清史实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历史知识。

当然,诗词的注解,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第一步。

2.要结合背景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触发感慨的媒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