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中国美术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特别是男同学不喜欢美术,上课不主动不积极,课后不完成作业等。初中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美术学习,对什么是美术和对各类绘画都有所了解,但是还缺乏对画作的欣赏评述能力。
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了解作品《群马》的含义和美感。
通过历史故事和战争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题材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画面充满了一种英雄主义气概。通过历史点过加深学生对徐悲鸿作品风格的理解。
四、介绍潘天寿及其作品
1、欣赏《记写雁荡山花》。
提问:山花、小草这些本来很柔弱平凡的事物在潘天寿笔下是如何表现的?
因此在短短的一节课里要让学生对着三位艺术家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联系初中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作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画面所表现的内容然后从美术学科的专业角度在构图色彩笔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画家不同的绘画风格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三位中国美术家》
科目:美术
结合中国当时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看到作品的感受。
通过看书了解徐悲鸿是一个学贯中西的画家,即能画中国画,也能画油画,恒了不起。
马具有一种昂扬的精神,徐悲鸿喜欢画马,他画的马结构精准、线条清晰,是中西结合的典范。
《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之作。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氛,撼人心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
(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
(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回答:用线条造型,是工笔画,比较细腻逼真。
通过带领学生观察细节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欣赏画面。
三、介绍徐悲鸿及其作品
1、介绍徐悲鸿
2、介绍作品:徐悲鸿的两幅作品一幅是中国画,一幅是油画,着说明什么?
3、展示《群马》、《奔马》等多幅徐悲鸿画马之作。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画家徐悲鸿为什么特别喜欢画马?他画的马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你知道的中国画家的名字。
齐白石、张择端、徐悲鸿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进入学习情境。
二、介绍《清明上河图》
1、介绍张择端
2、教师提问:
画面中大船上的人物情绪是怎样的?
教学对象:初中八年级
课时:1
提供者:王学胶
单位:景东第二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这里的“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是欣赏课,内容多、信息量大,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具有鲜明特色,妇幼艺术感染力,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想深刻理解其人其华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短短的一节课里,要让学生对着三位艺术家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联系初中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作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画面所表现的内容,然后从美术学科的专业角度在构图、色彩、笔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画家不同的绘画风格。
虹桥上的人们在做什么?
图中有多少人物,你能看出他们的职业吗?
请用简短的话总结这幅画给你的感受?
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和面,思考回答问题,逐步加深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和认识。
知道张择端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通过长卷式构图,用细腻的线条、丰富的造型表达了汴河两岸的市井繁华。特别是在风俗绘画中还表现了众多人物不同身份与情绪,十分生动传神。此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田横知道无法再推辞,便带了两个门客随同使者一起前往洛阳。到了离洛阳三十里的偃师的驿馆,田横对使者说:“我当年和汉王一起南面称王。如今汉王做了皇帝,我却成了亡国的俘虏,北面称臣,这已是一种极大的耻辱。再说我杀了郦商之兄长,如今却要和他同殿为臣,我怎会不感到羞愧呢?再说,陛下所以要见我,是要看看我的相貌。现在他在洛阳,离此地只三十里,如果斩下我的头,快马送去,形貌还不会腐坏,同样还可一看。”说完,田横拔剑自刎。两个门客拿了他的头随使者飞驰去见汉高祖。汉高祖叹着气说:“唉!田横曾平定齐国,手下贤人云集,他自己也是个了不起的人呀!”汉高祖说着,流下了眼泪,下令以王侯的礼节安葬了田横,又下令封两个门客为都尉。但两个门客不愿接受封官,在田横安葬后,双双自杀身死。汉高祖听了,更加吃惊,认为田横的门客都是贤人,说:“田横的门客都是贤人,听说他还有五百多个门客留在海岛上,应派人把他们召来。” 于是汉高祖派使者到海岛去召请。那五百人听到田横已死,全部自杀以殉。人们这才知道,田横兄弟确能招纳贤士,受到贤士的拥戴。后来,“田横五百士”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士人重视节义,能够以死相从。
加深对徐悲鸿和潘天寿画风的体会。
六、小结:中国美术史上名家辈出,今天介绍的三位画家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希望同学们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中国画艺术的伟大精深。
七、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是否对本课介绍的作品和画家产生一定的兴趣。
2、能否积极参与到课堂各项学习活动中来。
3、能否比较准确地作品表现的内容,并说出艺术特点。
4、通过学习是否能大致分出三位画家的作品。
八、板书设计
第七课三位中国美术家
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二、徐悲鸿
1、《群马》
2、《田横五百士》
三、潘天寿
1、《记写雁荡山花》
2、《朱荷》
九.教学反思
用笔苍劲,构图奇绝其实磅礴。荷花的艳丽与荷叶的浓重交相辉映,形成统一的整体又有色彩的对比,充满力量与生机。
通过对作品题材、笔墨、色彩、构图等的分析帮学生了解潘天寿画风烦人基本特征。
利用对比启发学生思考潘天寿的画风特点。
五、课堂练习:临摹徐悲鸿和潘天寿作品。
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加深对两位画家画风的理解和认识。
4、介绍《田横五百士》的历史典故。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将士逃到一个海岛上。汉高祖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将来会对朝廷不利。于是,汉高祖便派使者来到海岛上,赦免了他的罪,并召他入朝做官。田横不肯,使者回朝向汉高祖作了禀报,汉高祖马上下了一道诏令给都尉郦商:“我即将召田横入朝,谁敢动他和他的人马,我就灭他的全族。” 接着,汉高祖又派使者来见田横,使者把汉高祖已下诏给郦商的事说了,又说:“皇上要我告诉你,你如奉诏而入朝,大者封王,小者封侯。如果不应召,将立即出兵征讨!”
这幅画的结构是怎样的?
你能谈谈欣赏这幅作品后的艺术感受吗?什么地方最打动你?
2、展示《朱荷》和《山花双鸡》。
请联系以前学过的写意花鸟画,谈谈《朱荷》在构图、设色上有哪些独到之处。
3、潘天寿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构图很奇特,一块大石头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部分,红的的山花显得生机勃发,分外眼里。整幅作品显示了画家大气磅礴的创作风格和追求壮美的情怀。
(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特别是男同学不喜欢美术,上课不主动不积极,课后不完成作业等。初中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美术学习,对什么是美术和对各类绘画都有所了解,但是还缺乏对画作的欣赏评述能力。
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了解作品《群马》的含义和美感。
通过历史故事和战争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题材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画面充满了一种英雄主义气概。通过历史点过加深学生对徐悲鸿作品风格的理解。
四、介绍潘天寿及其作品
1、欣赏《记写雁荡山花》。
提问:山花、小草这些本来很柔弱平凡的事物在潘天寿笔下是如何表现的?
因此在短短的一节课里要让学生对着三位艺术家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联系初中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作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画面所表现的内容然后从美术学科的专业角度在构图色彩笔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画家不同的绘画风格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三位中国美术家》
科目:美术
结合中国当时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看到作品的感受。
通过看书了解徐悲鸿是一个学贯中西的画家,即能画中国画,也能画油画,恒了不起。
马具有一种昂扬的精神,徐悲鸿喜欢画马,他画的马结构精准、线条清晰,是中西结合的典范。
《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之作。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氛,撼人心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
(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
(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回答:用线条造型,是工笔画,比较细腻逼真。
通过带领学生观察细节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欣赏画面。
三、介绍徐悲鸿及其作品
1、介绍徐悲鸿
2、介绍作品:徐悲鸿的两幅作品一幅是中国画,一幅是油画,着说明什么?
3、展示《群马》、《奔马》等多幅徐悲鸿画马之作。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画家徐悲鸿为什么特别喜欢画马?他画的马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你知道的中国画家的名字。
齐白石、张择端、徐悲鸿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进入学习情境。
二、介绍《清明上河图》
1、介绍张择端
2、教师提问:
画面中大船上的人物情绪是怎样的?
教学对象:初中八年级
课时:1
提供者:王学胶
单位:景东第二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这里的“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是欣赏课,内容多、信息量大,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具有鲜明特色,妇幼艺术感染力,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想深刻理解其人其华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短短的一节课里,要让学生对着三位艺术家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联系初中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作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画面所表现的内容,然后从美术学科的专业角度在构图、色彩、笔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画家不同的绘画风格。
虹桥上的人们在做什么?
图中有多少人物,你能看出他们的职业吗?
请用简短的话总结这幅画给你的感受?
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和面,思考回答问题,逐步加深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和认识。
知道张择端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通过长卷式构图,用细腻的线条、丰富的造型表达了汴河两岸的市井繁华。特别是在风俗绘画中还表现了众多人物不同身份与情绪,十分生动传神。此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田横知道无法再推辞,便带了两个门客随同使者一起前往洛阳。到了离洛阳三十里的偃师的驿馆,田横对使者说:“我当年和汉王一起南面称王。如今汉王做了皇帝,我却成了亡国的俘虏,北面称臣,这已是一种极大的耻辱。再说我杀了郦商之兄长,如今却要和他同殿为臣,我怎会不感到羞愧呢?再说,陛下所以要见我,是要看看我的相貌。现在他在洛阳,离此地只三十里,如果斩下我的头,快马送去,形貌还不会腐坏,同样还可一看。”说完,田横拔剑自刎。两个门客拿了他的头随使者飞驰去见汉高祖。汉高祖叹着气说:“唉!田横曾平定齐国,手下贤人云集,他自己也是个了不起的人呀!”汉高祖说着,流下了眼泪,下令以王侯的礼节安葬了田横,又下令封两个门客为都尉。但两个门客不愿接受封官,在田横安葬后,双双自杀身死。汉高祖听了,更加吃惊,认为田横的门客都是贤人,说:“田横的门客都是贤人,听说他还有五百多个门客留在海岛上,应派人把他们召来。” 于是汉高祖派使者到海岛去召请。那五百人听到田横已死,全部自杀以殉。人们这才知道,田横兄弟确能招纳贤士,受到贤士的拥戴。后来,“田横五百士”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士人重视节义,能够以死相从。
加深对徐悲鸿和潘天寿画风的体会。
六、小结:中国美术史上名家辈出,今天介绍的三位画家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希望同学们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中国画艺术的伟大精深。
七、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是否对本课介绍的作品和画家产生一定的兴趣。
2、能否积极参与到课堂各项学习活动中来。
3、能否比较准确地作品表现的内容,并说出艺术特点。
4、通过学习是否能大致分出三位画家的作品。
八、板书设计
第七课三位中国美术家
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二、徐悲鸿
1、《群马》
2、《田横五百士》
三、潘天寿
1、《记写雁荡山花》
2、《朱荷》
九.教学反思
用笔苍劲,构图奇绝其实磅礴。荷花的艳丽与荷叶的浓重交相辉映,形成统一的整体又有色彩的对比,充满力量与生机。
通过对作品题材、笔墨、色彩、构图等的分析帮学生了解潘天寿画风烦人基本特征。
利用对比启发学生思考潘天寿的画风特点。
五、课堂练习:临摹徐悲鸿和潘天寿作品。
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加深对两位画家画风的理解和认识。
4、介绍《田横五百士》的历史典故。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将士逃到一个海岛上。汉高祖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将来会对朝廷不利。于是,汉高祖便派使者来到海岛上,赦免了他的罪,并召他入朝做官。田横不肯,使者回朝向汉高祖作了禀报,汉高祖马上下了一道诏令给都尉郦商:“我即将召田横入朝,谁敢动他和他的人马,我就灭他的全族。” 接着,汉高祖又派使者来见田横,使者把汉高祖已下诏给郦商的事说了,又说:“皇上要我告诉你,你如奉诏而入朝,大者封王,小者封侯。如果不应召,将立即出兵征讨!”
这幅画的结构是怎样的?
你能谈谈欣赏这幅作品后的艺术感受吗?什么地方最打动你?
2、展示《朱荷》和《山花双鸡》。
请联系以前学过的写意花鸟画,谈谈《朱荷》在构图、设色上有哪些独到之处。
3、潘天寿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构图很奇特,一块大石头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部分,红的的山花显得生机勃发,分外眼里。整幅作品显示了画家大气磅礴的创作风格和追求壮美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