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拉萨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试卷综析】本份试题注重对基础历史知识的考查,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核,在考查的方式上立足基础、突出能力。
主观题方面,试题难易适中,总体难度不大。
不刻意追求试题开放性也是降低难度的方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
【题文】1.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大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宗法制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兄长也不及父亲尊崇。
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之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多把位置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
由此判断,这是关于宗法制的描述,故选B项。
ACD项俱与材料信息无关。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提取和概念理解能力。
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兄弟间“争位之事”涉及血缘关系,联系相关所学知识即可解决。
【题文】2.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指(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答案】A 解析: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衰废于清末。
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成为重要的理念。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要求“具有永久生命力”结合科举制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题文】3.“克利斯提尼在推行民主制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公民权的限制,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为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指外邦人),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B.雅典公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
C.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D.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世袭权力
【知识点】A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准确解读的能力。
克里斯提尼时期注重公民权的限制,但对雅典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外来人,通过公民大会投票也可以获得公民权,因此B
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
C项与题目无关,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思路点拨】古希腊城邦政体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题文】4.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这主要表明( )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
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知识点】A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非常敏感”“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表明,雅典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使许多公民不愿意受到约束,甚至不愿意遵守法律。
与此对应的是D项。
【思路点拨】雅典民主政治民主只属于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
是小国寡民体制下的产物,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题文】5.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为解决“其专在上”的弊端,英国创新的一种政治体制是( )
A.三权分立体制 B.民主共和体制
C.内阁制 D.君主立宪制
【知识点】B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君主立宪制
【答案】D 解析:顾炎武的意思是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缺陷,分封制的弊端是地方容易割据一方,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依据所学可知为解决“其专在上”的弊端,英国创新的一种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
故本题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议会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题文】6.威廉一世皇帝被称为“骑士皇帝”,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
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 )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德意志帝国已走上现代资本主义道路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知识点】B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A 解析:议员软软而皇帝权重说明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说明具有军国主义色彩。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思路点拨】1871年德国制定《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内阁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实行联邦制。
特点:立宪为虚,君主专制是实,具有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余。
【题文】7.1895年,恩格斯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
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缺乏产生的经济基础 B.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C.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知识点】D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巴黎公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1895年,由“历史表明”可以知道这里的观点是恩格斯在对巴黎公社革命进行反思之后得出的,巴黎公社革命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所以B实在修正原来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故选B。
【思路点拨】法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巴黎公社尽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引发阶级矛盾尖锐。
可见,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次城市无产阶级革命,并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演变爆发的,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这就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
所以,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还不具备。
【题文】8.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③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知识点】E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C 解析:审题模板·思路分析析题干┄→一看时间1954年:反映人民政协职能转变。
二看关键词:统一战线、意见和建议。
挖内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解题肢┄→1954年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是协商机构,①③正确;1954年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排除②;是协商机构而非权力机构,排除④。
明答案┄→排除含有②④的选项,故选C。
【思路点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在建国初期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一届人大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
【题文】9.“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
”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这段文字应出自( )
A.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92年“九二共识”【知识点】E2祖国统一大业·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答案】C 解析: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故本题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所学可直接解题。
【题文】10.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知识点】G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格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依据所学可知,“杜鲁门主义”是两极格局的表现,“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属于新兴力量的崛起,有力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能力,依据所学可解题。
【题文】11.“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
”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北魏实行均田制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土地制度
【答案】C 解析:理解题干含义:一是土地兼并,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人民反抗与政府调整。
题干所要求的正是政府的调整,并且是开创性的,北魏的均田制首开先河。
北魏初年,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应选C。
【思路点拨】题干所要求的是政府的调整,并且是开创性的,北魏的均田制首开先河。
【题文】12.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兴起,以妇女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C.引进甘薯、玉米等新作物,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妇女地位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迁,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明清之际江南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棉
纺手工业发展迅速,妇女地位提高。
所以答案选B。
【思路点拨】中国古代妇女地位比较低下,很少有读书的机会;我国古代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甘薯、玉米的引进只能是提高男子的地位;明清时,我国经济重心已南移,D项不符合事实;宋朝,棉纺织业兴起,特别是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妇女地位提高。
【题文】13.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取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
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年)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的推行。
前者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后者则使那些“操资无算”的富商大贾“亦以无田而免差”。
上述政策的实行导致的主要结果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重农抑商政策被抛弃
C.明代商人地位提高 D.“工商皆本”思想产生
【知识点】H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A 解析:减轻商税和一条鞭法都有利商品经济的发展,取消轮班匠制度减轻了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这些都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B项说法不对,C、D两项无从反映。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解读和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在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可知答案为A。
【题文】14.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了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
此话的真正意思是美洲的发现( )
A.促进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B.导致欧洲封建主义衰落,资本主义发展C.导致了东西方社会发展差距的扩大 D.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会合交融
【知识点】I1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中世纪的衰落”“新时代的兴起”反映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时代要求。
A、C、D三项和材料表述不符。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思路点拨】把握关键词“根本表现”,可判断应选择生产力、经济方面的内容。
【题文】15.下图反映了西欧某国的早期殖民扩张,该国是( )
A.葡萄牙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知识点】I1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殖民扩张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好望角”“马六甲”“台湾岛”可判断出该国是荷兰。
故选C 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图片信息解读能力,解题时抓住图片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即可。
【题文】16.“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 B.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C.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 D.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知识点】I2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反映了人们更加注重明确限定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增加、中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地位提高、反对野蛮等信息,这些都发生在19世纪初的欧洲,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人们价值观的变革。
故本题选A。
B项只是材料部分表面信息,也不能反映实质问题,C项不是材料信息反映,D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俱排除。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在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基础上排除错误选项即可。
【题文】17.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商口岸
【答案】A 解析:通商口岸在繁荣城市的同时,造成了乡村的衰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更加突出,选A项。
B项“破坏”与题干信息不符,C项不能正确反映材料信息,D项与题干无关。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解题时排除于材料无关选项即可。
【题文】18.下图中一位中国人划着写有“中华货”“中国出品”
“中国自造土产”的小船,在“泊来货”的汪洋大海上前行。
该图( )
A.揭露了列强武装侵华的恶劣行径
B.表明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C.说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D.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知识点】J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经济的艰难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这与题干民族资本主义“小船”在“泊来货”的汪洋大海上前行相符合。
故选C项。
【思路点拨】学习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点时需了解其发展的三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
【题文】19.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1所代表的经济
形式是( )
A.洋务企业B.民族资本企业
C.外国资本企业 D.官僚资本企业
【知识点】J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答案】C 解析:依相关知识可
知,1为外国资本主义企业;2为洋务企业;3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4为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故正确选项为C 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图片信息解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能力,解题时结合所学近代经济的几种形式与图片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题文】20.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知识点】L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社会习俗
【答案】B 解析: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都是民国建立后。
故本题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民国建立前一两年”进行判断即可。
【题文】21.图片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 )
A.都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 B.都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C.都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都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探索与失误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图一反映的是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图二反映的是1958年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片面化程度。
ABC三项都适合“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而不符合“人民公社化”,都可排除。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题文】22.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这份契约签订反映了( )
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
③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④农民分田到户违背了当时政府的土地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知识点】K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点
【答案】B 解析: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小岗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率先分田到户,先是有小岗村的试点,然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开始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农民分田到户符合当时政府的土地政策,属于生产关系调整。
故本题选B。
【思路点拨】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公有制就一直没有发生过变化。
排除含③的选项。
【题文】23.“如今的计委(国家计划委员会)大院(位于北京城西三里河)已有几分落寞,冬天感觉更是如此,在灰色的天空和枯萎的树枝映衬下,苏式老楼越发显得破败,很多窗户已没了玻璃,用塑料编织袋勉强堵上。
”(据北京晚报2013年3月2日)计委大院的落寞,是由于( )
A.中苏关系恶化 B.计划经济彻底退出舞台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知识点】K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
【答案】D 解析:“国家计划委员会”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其落寞说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选D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落寞”“破
败”进行分析即可。
【题文】24.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
【知识点】K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沿海开放城市
【答案】C 解析:根据提问“开放整个海岸”、“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的提示,再结合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的步骤,应该是开放14个沿海城市,故选C。
A项只是在上海;B项四个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是在海南。
与材料中心意思不符。
【思路点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深化的体现。
【题文】25.“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知识点】M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经济大危机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工人工资水平低,造成购买能力低,这样就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故选C。
A项说的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B项是说的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D项说的是政策原因。
ABD均与材料无关。
【思路点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无法解决。
在这一矛盾下,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资本家盲目生产的本性和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会频繁发生。
【题文】26.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提交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获通过,该法案规定管理局为政府所有,独立经营,有权生产和出售电力。
到1937年,19家私营电力公司被迫将全部设备售给该局,私人资本垄断电力状况被打破。
这从侧面反映了( ) 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B.美国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C.发展电力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 D.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立法权
【知识点】M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答案】A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题干中“管理局为政府所有独立经营有权生产和出售电力……私人资本垄断电力状况被打破”分析选A项。
B项说法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包括了金融、工农业、社会保障等方面,C项说法片面;D项与题干内容与史实不符。
【思路点拨】罗斯福新政特点:新政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巩固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造,开启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