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天津市高三语文考前二模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4月天津市高三语文考前二模测试卷
2023.04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1、Il卷的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
答题时请按题号位置,在规定区域作答。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
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___。
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喜欢哀愁。
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是颓废、腐朽的代名词。
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酵母。
人的怜悯之心是___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
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____,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
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浪着。
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___,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
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愚钝,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的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亢奋包含嚎叫接踵而至
B.亢奋裹挟嚎叫纷至沓来
C.兴奋裹挟号叫纷至沓来
D.兴奋包含号叫接踵而至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的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愚钝。
B.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的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
C.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D.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愚钝,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是战国末期李斯的一篇优秀公文,这里的“书”与《答司马谏议书》《与妻书》一样,都是书信。
B.《过秦论》中提及六国的策略是“连横”,战国四公子是齐国田文,赵国赵胜,楚国黄歇,魏国魏无忌,吴起、孙膑、田忌、廉颇等负责沟通各国意见。
C.提出诗歌“三美”主张的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律吕”,指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后来用来作为音律的统称。
D.“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是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揶威作家易卜生的戏剧,《装在套子里的人》《复活》作者均为俄国作家。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网络社交圈子”。
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
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的社交圈子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圈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差序格局影响下,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
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
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特意突出伸缩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圈子中心,也就是“己”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在微信圈层中,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辐射范围大大扩大,“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
……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
材料二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是认为西方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
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
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捎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三
“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
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
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
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十分庞杂,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
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
但这种“无讼”的环境,也不是在营造虚假的和谐,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若是能在乡土社会中自行解决,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次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不谋而合。
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既考虑到社会原本的状态,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B.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C.微信是通过私人联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互有交集的微信圈层。
D.《红楼梦》中攀附贾家的人,在贾家得势时,与贾家攀亲带故,在贾家失势时,避之如恐不及,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理论中的伸缩性。
5.根据材料二、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靠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
C.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D.“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A.《弟子规》:“冬则温,夏则清。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
B.《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C.《正律》略曰:“杀人者诛,籍其家及其妻室”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三、
材料一
魏武候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
”“慎始奈何?”曰:“正之。
”“正之奈何?”曰:“明智。
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
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
君身必正。
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失权势矣。
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
”
材料二
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马;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
问,不能致圣。
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桦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
千金之袋,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
故曰:讯问者智之本也。
材料三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
”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
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受学重问,敦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
君子不可以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引改)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刑必中中:恰当
B.执民柄者不在一族执:掌握
C.台庙之榱榱:椽子
D.括而羽之括:包括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元年”之本也《小雅》怨诽而不乱
B.则富贵尊显至焉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且近于刑且放白鹿青崖间
D.通于犀革于反覆不宜卤莽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B.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C.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D.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体现“君主端正自己”意图的一组是()
①言国君必慎始也
②多闻而择焉
③不壅蔽矣
④此皆《春秋》之意
⑤不失民众矣
⑥不失权势矣
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三从不同角度切入,谈论了治国及做人首先应确立的根本大事。
B.材料一吴子认为,君主必须做到赏罚分明、为人正直、以民为本,才会不失民心。
C.材料二以千里马等三种事物为喻,论证了人要借助外物才能成为圣贤的道理。
D.材料三在与子路的谈话中,孔子巧妙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说理,让子路心悦诚服。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2)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
1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学习到哪些提升自己的具体途径,至少概括出4点。
第II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上湖南崔中丞
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把崔中丞比作“山上松”,还用“云泥”二字,比喻彼此地位的高下悬殊。
B.颈联作者直抒胸臆,丝亳没有隐晦和曲折言辞,彰显出诗人的铮铮铁骨和耿直秉性。
C.尾联“寸心”本意为微小的心意。
与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中的“寸草心”语境义迥然相异。
D.这首诗技法高妙,情感真挚,在采用多种艺术技巧的同时也能真实地表达内心情感。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
(3)从这首诗中,你能读出哪些做人的道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浴乎沂,__________,咏而归。
(《论语·先进》)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3)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
(《大学之道》)
(5)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反思历史以讽谏当朝。
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相似的写作意图。
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随处自然
罗铮
①夜气稍退,天色依旧混沌。
茶花树的叶子又被打落了不少,顶着的花苞终究没有开成,几株盆景似乎抬不起头,隔壁出墙来的红杏也收敛了几分,整个院落零乱、凝重。
下意识拾起扫帚,清理一地的红绿黄。
竹枝滑过,光砖的苋红顿时鲜亮。
查遗补漏之际,咦?这一点绿怎么也带不出来。
再用力试两次,仍然纹丝不动。
被卡住了?还是侥幸进入了扫帚的盲区?随意拽了两下,竟巍然坚挺。
定晴一看,这两株绿青翠青翠的,像茶树的毛尖,像襁褓中的婴儿。
它们并非随风雨飘落,乃钻瓷砖缝而出。
可是,瓷砖高度密合,不见破损,何来如此强劲之力道?半年前,工人们才热火朝天重铺了瓷砖,水泥层垫得厚实。
扭过头,后而也有隐隐的嫩绿。
左边两步,右边三步,亦然。
这一方狭小的院落,瞬间,嫩绿遍布。
②惊诧之际,扫帚从手中滑落。
它仿佛也在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漏网之鱼。
日日进出,竟毫无觉察。
不仅是扫帚,一只只鞋底的踩踏,一次次冲地的水流,都没能奈何一二。
更换光砖前,它们是否存在?它们的根系,是否已经连通了茶花树们的土壤?瓷砖下面的土壤,应该已经被搅得天翻地覆了吧?思考不出头绪。
但无论如何,整个院落的审美意境,由于这些盎然的生机,悄然完成了升华。
③转身奔向后院,三下五除二扫去大小不一的落叶,深青色的瓷砖上同样嫩绿点点。
中央的桂花树和墙边的几棵竹子突然间孤独不再。
④我来回端详四处冒出的嫩绿,放任思绪游走。
我有多久没仔细观察植物了。
人们的步履愈发匆忙,连早餐都三口并作两口,谁会停下脚步,安安静静欣赏三五株草呢?路边的野花野草再龇牙咧嘴,也难吸引眼球。
可与此同时,为了消解苦闷,找寻所谓的大美,人们总是千方百计上高山,下深海,入沙漠,
穿森林,仿佛离日常生活越远,才越能感悟美的真谛。
但高山深海的美,一定比日常触手可及的美更华丽吗?真正的美,必须费尽周折才堪享受?
⑤两只斑鸠扑棱落地,中断了我的思绪。
它们视我如无物,在桂花树下闲庭信步,不时啄一口虫子。
斑鸠和喜鹊、鸽子、麻雀一样,是前后院坪的常客。
墙檐上,那只肥肥的大黄猫又不知何时冒了出来,蜷着身子发呆。
它和几个伙伴,黑猫、白猫、咖啡猫、条纹猫,商量好了似的轮流出没,或趴着晒太阳,或坐着打盹,有时从毛竹间露个头,倏地消失。
⑥我忽然想起了院墙上方——也是一个清晨,天光熹微。
下楼梯的一刹那,院墙上方的一排绿撞进眼帘,好像未曾谋面。
甩掉拖鞋,冲到窗边,尽力卸去惺忪,以确保没有驻留于某段梦境。
它们个头很小,每株几片分叉,像是花鸟市场售卖的小号植物。
仅仅延展二十来公分,没有别的伙伴。
拦腰以下,均已灰暗,分明不是新芽。
日日上下楼梯,居然从未遇见。
是墙头草?可是它们娇小的身段,迅速否决了我一闪而过的念头。
嵌在墙体里的玻璃片冷峻挺立,这些边缘锋利的防盗武器,竟成了最近的伴侣。
仿佛一个孱羸之人,被强行摁进一间满是壮汉的小屋,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
可它们镇定自若,倔强绽放着。
它们的养料源于何处?跨上两节台阶,只见一层薄青苔一铺在狭窄的墙壁顶端,有点儿自身难保的薄青苔,似乎是唯一的养分。
⑦不知不觉,半个钟头过去了。
前后两个院落的美学空气蒸腾弥漫。
我像一个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寻宝者得偿夙愿,欣赏着这一抹抹嫩绿。
它们与苋红色、深青色的两片瓷砖,与发黄的白墙壁,与处于显性地位、营养丰富、丰满婀娜的茶花树、桂花树、枯子树、含笑等,萌生了强烈的美学互动。
大美隐于市,大美就在身边——我有种顿悟的感觉。
难怪梅特林克会感慨万千:“如果人类用上花园里任何一株小草显示的力量的一半,来消除痛苦、衰老、死亡之种种阴影,那么我们的际遇,将与现状大不相同。
”
⑧曾经,这儿是城市的中心地带。
小轿车、出租车、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塞满各条马路。
老师、白领、公务员、医生、匠人、学生、打工者们竭尽全力,试图跟上城市的履带。
在这个匆匆的地段,两个院落理所当然被归入同频共震的拼图。
只是这一伙嫩绿的涌现,却让它们与周边区域格格不入起来。
这一株株小草,与树、花、竹、鸟、猫等生命体并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碰撞出难以言说的化学反应,释放出更为充足的环境容量和空间美学。
⑨川端康成说过,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有的美,只会被某些人发现。
有的人,身边尽是美的因子,却大眼漏神。
从表面上看,院落本身普通得紧,不就是随处可见的动植物吗?但这两方在城市化进程中孑孓独行的院落,云集了多种生物的院落,充满了生命的伟岸张力,使得不同质的生命之间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真正构筑了一个清静自在的美学状态。
⑩前不久遇见一片梨花,躺在大路中间,鲜气尚淋漓。
一群中学生蹦哒而来,眼看即将踏满累印,但所有人立刻收拢脚步,踮脚绕道而行,留下雪白依旧。
他们知道,那是一朵朵花,美丽、清净。
望着他们的背影,我的心微微一颤。
与成绩、学分无关,他们感受到了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
在某些人眼中,残花败蕊不就是一堆垃圾?可是,在这群学生眼中,它们就是生态,就是自然。
这是一种竞争力吗?或许大部分人不以为然。
的确,这部分东西的生发,哪儿有这么快?可能等到某个时刻,觉得生命不可以肮脏,不可以堕落,不可以靡烂,不可以低级趣味,而把生命升华为一个比较崇高的状态,才会幡然领悟它的核心要义。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选取院落中随处可见的点点嫩绿之美,令已然衰败的残春孤独不再,升华了整个院落的审美意境,作者感受到了这突破人为障碍的自然生机。
B.文章第二段连用三个问句,构成排比,句式整齐,有力地表达出作者对它们生长出来的震惊,流露出对茶苗惊人生命力的钦佩之情。
C.作者认为小草和树、花、竹等生命体“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是因为二者展现的美是截然不同的。
D.文章最后用中学生绕走残梨花的事例告诉我们,中学生已经把生命升华为崇高的状态,以此证明学习知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