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句句总关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字句句总关情作者:***
来源:《课外语文》2024年第07期
《锦瑟》乃唐代李商隐之诗作,是一首借篇首“锦瑟”二字以隐题的无题诗。

所谓无题诗,是一种常用以寄托“心有感字不能言”之隐晦情感的诗歌类型,这类诗带有明显的义山朦胧之特色。

李商隐在《锦瑟》中,创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的朦胧境界,将情思借助于可视可感的诗歌艺术形象传递出来,既让我们觉得他所表达的情感真挚浓烈,又带有深意与婉曲幽深,可谓是以华美之辞藻和深长之情谊,带给我们亦真亦幻的美妙体验。

而作品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此情”,究竟为何种感情,我们能否从作品的含蓄朦胧中窥得这份“情”,直接关乎我们对诗意解析的把握,所以多角度探究作品中的“此情”,极有必要。

此处,我们将结合作品的創作手法,从直抒、比兴和用典三个角度,全面且深入地挖掘并理解“此情”。

一、直抒之法叙“此情”
在解读“此情”究竟为何情之前,我们不妨先以倒溯之法,以诗歌的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为伊始,对诗歌作以整体的把握。

尾联以“此情”“追忆”“惘然”直抒胸臆,既引发我们深思“此情”究竟为何情,也让我们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此情”萌发时的含糊不明的感受,而这一结果,其实与人们品鉴完《锦瑟》的前面三联后,产生的“不知所云”的感觉的结果相一致。

所以可以说,尾联既是对此首诗作整体的映衬与总结,也是在为我们传递一种似乎难以捉摸,却又感觉有迹可循的神秘、隐晦又无意识地引人深思的复杂感觉。

也正因如此,初读及此两句诗时,我们才会不由自主脑洞大开,会在思考“此情”究竟为何情时,带入我们自己的情感,并忆及一些我们遗憾或追忆的情感与往事,进而让我们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之间,
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且至此时,我们的内心恍然间也会升腾起与李商隐一样的煎熬感受——一种在某些不清醒或不经意间失去却又追思后悔的煎熬感受。

也或许我们曾经也在意过那些失去又追思的感受,但是我们又觉得那不过是寻常,所以未曾刻意关注和重视。

只是没想到在当时看来随意平常的事物,最终在时过境迁后,会引得我们遗憾与困苦。

所以,待得我们再去回忆时,情感依旧,却最终都幻化为“不可言说”。

厘清了《锦瑟》尾联暗含的隐晦情感意象,我们就从中得到了品鉴此首诗作的“引路之石”,从中明白了作者所传递的,是一种可以被追忆的、在时光流逝与沉淀中慢慢去回味、品鉴与珍藏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可以是对故人的追悼怀念,可以是对爱情失去的怅惘,也可以是对青春已过的怀旧。

此时,我们再沿着这条线去思考和追问,就已经对“此情”为何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毋庸置疑,我们的一生中都在做出抉择,也都在失去与错过,有些是我们逼不得已的刻意为之,但很多时候是我们“却道是寻常”的心理在作祟,但事已过,我们又会忍不住忆及往昔,感叹曾经那些错失,甚而悔之不已。

我们何不珍惜当下,那样所有“此情”便都是快乐幸福之情。

二、比兴之法叙“此情”
厘清了《锦瑟》尾联所传递的可被回忆追溯的情感内涵后,我们再从《锦瑟》的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看李商隐是如何以比兴之法传递情感意志,以“此情”引我们深思的。

只见《锦瑟》首联先言“锦瑟有五十弦”,后以“弦”“柱”引出所咏之物“华年”。

“弦”与“柱”看似与所思之“华年”毫无干系,但作者却以“嗔怪”之言“怪罪”锦瑟的“弦”“柱”之多,进而以一种“无理取闹”的口吻,诉说自己的理,觉得相较于其他的弦类乐器,锦瑟的五十弦确实可称得上繁多。

然则,作者真的是在“怪罪”锦瑟弦多?不尽然,锦瑟弦多,无从争辩,作者心情沉重、心思厚重,实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以锦瑟之弦多,其实是在凸显作者自身的隐晦情感之深沉。

此时再品,我们就会觉得,这样以物咏情,似乎也是极度合理的,且让人觉得意蕴深长。

是啊,锦瑟有五十根弦,那么多弦排列置于一起,确实很容易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无可奈何,而以这样的紧密难理来惠及情感,可不就会带给人一种密密麻麻、难以厘清的情感缠绕感受?而这样的情感表达,与古代人们所追求的含蓄压抑之美相一致,既能够赋予诗歌深刻的情感内涵,也能够让诗歌凸显出古典含蓄的美感。

所以李商隐以锦瑟之弦柱,比兴他内心深藏不露的情感,表达对美好年华的追忆,也引发我们的思考与回忆。

到了这里,我们从尾联中探得的几分“此情”,就慢慢有了更深刻的内含价值。

那些看似当时朦胧,后来逐渐清晰,却引人沉醉的情感,也被我们体味出一二。

我们也知道了,原来“此情”就是诗人对曾经美好年华的追忆,而我们也明白了有一种感情“如山峦叠翠,身在其中不知其意,远观则忍不住惊叹”。

解析完首联,再结合尾联,我们对《锦瑟》中的“此情”,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知,那“此情”中对美好年华的追忆,到底是在追忆什么?
三、用典之法叙“此情”
《锦瑟》一诗共四联,首联比兴,尾联直抒,而中间的两联,则句句用典,以多重典故,汇聚刻画出一种扑朔迷离的诗文意境,让读者沉迷其中,浮想不已。

但也正是这两句诗,为我们今天推敲和体察此诗所表达的“此情”提供了依据。

同时,《锦瑟》中的大量用典,也让这首诗作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含蓄与朦胧。

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四个典故的应用,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此情”的具象化内容,让“此情”有了载体和血肉。

其中,“庄生梦蝶”带给我们既不确定又梦幻迷离的感觉。

“杜鹃啼血”倍含哀怨愁绪与无可奈何。

“沧海珠泪”赋予感情悲伤又纯洁、高贵的不忍染指之感,以人鱼泣泪变为珍珠,为感情蒙上一层充满想象与梦幻的纱。

“良玉生烟”这一典故,则区别于其他三个典故,带着一种柔暖明媚的气息,让我们觉得豁达起来。

在人们一直以来的认知里,都觉得玉之一类的宝物,总会带有我们肉眼不可见的光辉与气运,蓝田玉毋庸置疑就是如此。

尤其是在光照下,会让人们看到祥瑞之气冉冉升腾的美好景象。

而这无疑是作者某种美好愿景的理想表达,希望能够借此典故将这种不可求的愿望表达出来。

因此,较之于首联与尾联,中间两联的四个典故,对于“此情”的概括更为具象和细致。

而分析至此,我们也大概了解了作者对于曾经的美好华年中,那些再也回不去的生命体验的回望和审视。

不过我们的一生中,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生命体验,有美好的,有痛苦的,有爱情的,也有事业的……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深解“此情”时,不必将“此情”完全局限于爱情、事业等方面,而是可以从更宽泛、通达的范围与视角去解读,可以是茫然无措的朦胧心事,也可以是铭心刻骨的痛苦经历,还可以是高雅纯洁的美好情愫,更可以是对不可求事物的奋力追求。

我们不能否认很多刻意或不经意间已经失去的美好,总是会在我们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有些是生命可承受之轻,有些则不是。

但无论曾经在美好年华中失去多少,当时我们没有察觉到珍贵,在未来的某一天,曾经那些失去,却都在我们脑内复刻,并熠熠生辉,以游离于痛苦和遗憾之外的方式回归我们。

俄国诗人普希金曾经说过:“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终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而以此对《锦瑟》中的“此情”作以总结,再贴切不过。

因为《锦瑟》作为李商隐晚年时忆往昔的作品,表达的是他对于人生的回顾和生命逝去的感叹,这又何尝不是在引导我们珍视生命,珍惜当下。

总之,在这迎来送往、熙攘纷扰的喧嚣尘世中,我们总会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已经很少有时间停下回顾人生,忆及过往。

所以,我们应该读一读《锦瑟》,感受一下李商隐隐匿在诗句中的生命感悟与隐晦深情,明白生命终归是短暂的,尽量避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让我们跟随李商隐的思绪,用心感受生命的轻重,珍爱那些容易被遗忘的美好,让一点一滴都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