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 沉默不语,可长时间一言不发。选择性缄默 症患儿则对某些人、人群或在特定环境中保 持缄默,而对另一些人和环境中讲话流畅。
• (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 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情感障碍、
意志障碍、动作和行为障碍、意识障碍和自
知力障碍)
三、分类及鉴别
• (一)选择性缄默症(elective mutism) “缄默”的高度选择 性是本症特点。患儿智力发育正常,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智商在70 或70以上。起病多在3~7岁,女性多见,多是敏感、羞怯性格。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亦无其它精神或身体障碍。
不让妈妈走,在托儿所里不肯吃饭,不肯午睡,甚至不肯喝水。整天哭着
吵着要妈妈,老师怎么哄劝都没有效果。下午,他常常站在托儿所的门口
等候妈妈,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回到家里,总是跟着妈妈不放,害怕
妈妈离他走开。晚上睡着后还常常惊叫”妈妈!”“妈妈!”
此儿童属于什么问题? 如何处理与预防?
儿童恐惧症
• 儿童显著而持久的对日常生活中的 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无理由的 恐惧情绪,并出现回避与退缩行为。
• (四)妄想的缄默症(delusinonal mutism)系统妄想症与妄想 型精神分裂症都可发生缄默。常见因周围人不同意患者所述妄想 内容,而拒绝与周围人交谈和因幻觉或妄想内容“命令”患者不 语而保持缄默。患者无违拗、冲动、或僵住现象。
• (病程一个月)
• (五)抑郁症的缄默症(melancholiac mutism) 抑郁症可以 表现为木僵或喃喃自语,患者面容悲戚,有时伴发阵发性焦 虑,病情严重者绝对缄默。慢性病例表现虽如“痴呆”,但 病史有初期悲观妄想与情感抑郁,电休克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等可资鉴别。
• (二)癔病缄默症(hysterical mutism) 有时可与癔病木僵同 时出现,如无并发木僵,则仅表现缄默不语,写字、手势等动作 都很敏捷,面部表情也很活泼。缄默表现和其它临床症状一样, 具有发作、痊愈突然,易于接受暗示attonic mutism)病人缄默不语,或 有片断的破裂性语言,同时可伴有拒绝、违拗、木僵、蜡样屈曲、 冲动等症状。患者意识清楚、无智能缺损、自知力缺如。诊断应 根据精神分裂症证的典型病史或紧张症的有关典型症状。
缄默症
• 指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智力发 育也无障碍而表现沉默不语、问之不答 或毫无反应的症状 。
• 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于敏感、胆怯、孤 僻性格儿童,平时父母过分溺爱、保护、 因初次离开家庭、环境变动而起病,部 分病例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癔病、 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亦可 出现缄默症状。
分离性焦虑障碍
• 指与父母分离或离开家时出现与 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损害行为 能力的焦虑。
临床表现
• (1)当离开或者预期要离开家或者重要的依恋对象时, 反复出现过度的焦虑;
• (2)持续和过度的担心失去重要依恋对象,或者担心重 要依恋对象会被伤害;
• (3)持续和过度的担心发生不幸的事件,并因之导致和 重要的依恋对象分离(例如,走失或者被绑架);
情绪情感的异常发育
婴幼儿依恋障碍
• 反应性依恋障碍 • 童年脱抑制型依恋障碍
反应性依恋障碍
指已形成特殊依恋关系的婴幼儿,由于抚养者和抚养方式的突 然变动,产生强烈而持续的情绪反应和依恋行为改变,并可伴 有生长发育的停滞。多发生于: (1)6、7个月以后,已产生了特殊依恋的婴幼儿; (2)原有的依恋对象少而固定、且依恋较强烈时,如单亲家 庭或核心家庭; (3)由于领养、寄养、住院等情况,导致依恋对象和养育方 式、环境突然改变时发生。
• (8)在和重要依恋对象分离或者预期分离的时候,反复 出现躯体症状(譬如头痛、胃痛、恶心或者呕吐)。
诊断
• 起病于六岁以前。 • 上述症状至少一个月。

患儿,男,2岁,活泼可爱,从出生后就受到妈妈的特别宠爱,一
直由妈妈亲自抚养。一个月前因为妈妈要上班了,所以只得把他送入托儿
所。从入托儿所的第一天起,患儿就哭闹不停,紧紧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放,
• (七)其它 某些器质性疾病在病程不同阶段亦可出现 缄默症,如严重的帕金森氏病,脑血管疾患,脑缺氧后 遗症,双侧丘脑切开后,均可出现缄默症样临床表现, 但相应临床表现、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资诊断。
关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1.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
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 2.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 (4)出于对分离的恐惧,持续的不情愿或者拒绝去学校 或者其他地方;
• (5)持续和过度的害怕、不情愿处于以下情景:独自一 人,或者没有和重要依恋一起在家,或者在其他场景但 没有重要依恋对象的陪伴;
• (6)持续的不愿意或者拒绝在没有重要依恋对象在旁的 情况下睡觉,或者不在家睡觉;
• (7)重复做主题为分离的噩梦;
• (六)诈病性缄默症(malingering mutism) 单纯性诈病没 有任何病性,完全伪装“不语”;扩张性诈病有一定真实病 情,但缄默不是原有病情应有的表现。
• 诈病: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观故意“没病装病”或 “夸大原有的病情”,常突然产生,由主观愿望决定症状的 消失与否。分离性障碍(癔症)的症状一旦发生,是主观意 志无法控制的。
• 3.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 起的言语问题。
• 4.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 影响到患儿的生活。
• 5.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 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心理疾病。
原因
• 冷淡,忽视 • 虐待,故意伤害 • 对儿童的需求不给予满足 • 养育者反复变化
临床表现
• 高度警觉、恐惧状态。 • 在社交关系中表现出极度矛盾的情感及行为, 离别与重逢时表现既渴望与人亲近,又表现 出回避、冷淡、违抗等反应;回避与他人 目光接触,情绪紊乱表现为明显的苦恼,缺乏情感反应、退 缩、对自身或他人的痛苦出现攻击性反应,并出现难以安抚 的恐惧和过分警觉表现。多数患者对同伴间的交往有兴趣, 但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
诊断
• 起病于五岁之前 • 恶略关系持续存在 • 临床表现。
2. 童年脱抑制型依恋障碍 (disinhibited attachment disor der )
又称为福利院儿童综合征。这类问题常常发生
• 思在儿考童:福可利以院这如一何类改集体 善性此养种育依的环恋境障。碍由?于抚养
者的经常变更,不能形成固定的依恋关系,从而导 致泛化的、无选择性的依恋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