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要(可打印修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
1.定义:正常人的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集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时,产热超过散热,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为发热。

2.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6-37摄氏度之间(腋温)
3.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摄氏度中等热度:38.1-39摄氏度
高热:39.1-41摄氏度超高热:41摄氏度以上
4.热型:(1)稽留热:稽留热多为高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波动幅度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或数周,体温可渐退或骤退,临床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

也可见于急性肾盂肾炎。

(2)弛张热:多为高热,体温高低不等,发热时可达39℃以上,昼夜变动范围大于1℃,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延续数日不退。

多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
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称周期性发热。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度或更高后又逐渐下降,下降至一定程度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发作,体温曲线呈波浪型,见于布氏杆菌病。

(6)回归热:体温骤升,可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骤然下降至正常,数天后高热又
再次出现,如此反复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淋巴瘤等。

头痛
1.头痛部位偏头痛多在一侧;颅内病变所致头痛常较弥散,疼痛多向病灶同侧放射。

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多在额部或整个头部。

全身性或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头痛,多为全头痛。

眼源性头痛多局限于眼眶、前额或颞部。

鼻源性或牙源性多为浅表性疼痛。

咳嗽与咳痰
1.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
2.临床表现:
(1)咳嗽的性质:咳嗽而无痰或痰量甚少,称为干性咳嗽,常见于急性咽喉炎与急性支气管炎的初期、胸膜炎、轻症肺结核等。

咳嗽伴有痰液时称为湿性咳嗽,常见于肺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与空洞型肺结核等。

(2)咳嗽的时间与规律:突发性咳嗽常由于吸入刺激性气体或异物、淋巴结或肿瘤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分叉处所引起。

发作性咳嗽可见于百日咳、支气管内膜结核以及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哮喘)等。

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肺结核。

夜间咳嗽常见于左心衰竭和肺结核患者,引起夜间咳嗽的原因,可能与夜间肺淤血加重及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3)咳嗽的音色指咳嗽声音的特点。

如①咳嗽声音嘶哑,多为声带的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所致;②鸡鸣样咳嗽,表现为连续阵发性剧咳伴有高调吸气回声,多见于百日咳、会厌、喉部疾患或气管受压;③金属音咳嗽,常见于因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癌直接压迫气管所致的咳嗽;④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力,见于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及极度衰弱者。

3.便秘定义:是指排便次数减少,7天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排便困难,粪便干结。

4.慢性腹泻时间:每天排便数次,可为稀便。

腹痛
1.定义:腹痛多数由腹部脏器疾病引起,但某些腹腔外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腹痛。

2.急性腹痛病因:
(1)腹腔器官有急性炎症: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胰腺炎等。

(2)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如肠梗阻、肠套叠、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等。

(3)脏器扭转或破裂:如肠扭转、肠绞窄、肠系膜或大网膜扭转等
(4)腹膜炎症:多由胃肠穿孔引起,少部分为自发性腹膜炎。

(5)腹腔内血管阻塞:如缺血性肠病、夹层腹主动脉瘤和门静脉血栓形成。

(6)腹壁疾病:如腹壁挫伤、脓肿及腹壁皮肤带状疱疹。

(7)胸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性痛:如肺炎、肺梗死、心绞痛。

心肌梗死等
(8)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腹痛:如腹型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等。

3.慢性腹痛病因:
(1)腹腔内脏器的慢性炎症如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及胆道感染、慢性胰腺炎、结核性腹膜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2)空腔脏器的张力变化:如胃痉挛或胃肠、胆道运动障碍等。

(3)胃、十二指肠溃疡。

(4)腹腔内脏器的扭转或梗阻:如慢性胃扭转、肠扭转。

(5)脏器包膜的牵张:实质性器官因病变肿胀,导致包膜张力增加而发生的腹痛,如肝瘀血、肝炎、肝脓肿、肝癌等。

 (6)中毒或代谢障碍如铅中毒、尿毒症等。

 (7)肿瘤压迫及浸润:以恶性肿瘤居多,可能与肿瘤不断长大,压迫与浸润感觉神经有关
 (8)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如胃神经官能症、肠易激综合征、胆道运动功能障碍等。

4.临床表现:
(1)腹痛部位:腹痛的体表位置常和脊髓的节段性分布有关。

通常情况下疼痛所在部位即为病变所在部位,但有一些病变引起的疼痛放射至固定的区域,如急性胆囊炎可放射至右肩胛部和背部,阑尾炎引起的疼痛可由脐周转移至右下腹。

腹痛部位
中上腹部: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性胰腺炎;
右上腹:胆囊,肝脏疾病;
脐周:小肠疾病;
右下腹:急性阑尾炎;
左下腹:结肠疾病;
下腹部:膀胱炎、妇科急腹症;
弥漫性: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2)腹痛性质和程度:腹痛的性质与病变所在脏器及病变的性质有关,如绞痛常表示空腔脏器梗阻;胀痛常为内脏包膜张力增大,系膜的牵拉或空腔器官胀气扩张所致。

疼痛的程度有时和病变严重程度相一致,但由于个体差异,有时疼痛的程度并不反映病变的程度。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突发剧烈刀割样痛、烧灼样痛;
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持续性剧痛,阵发性加剧;
[参考值] 成年男性: 120~160g /L,成年女性:110~150g /L,新生儿:170~200g /L (三)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减少(低于100×109/L)主要见于: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
伤、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恶性淋巴瘤、上呼吸道感染、风疹、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肝硬化、Banti综合征,大量输血或血浆。

2.增多(>400×109/L)主要见于:①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
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等。

②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

(四)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高于参考值称白细胞增多,低于参考值称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嗜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二、尿液一般检查
尿量[参考值] 成人:800~2000ml/d,夜尿量;通常不超过400ml。

幼儿:每公斤体重的尿量是成人的3~4倍。

[临床意义]
1、显著减少、无尿(50~100ml/d)
2、减少、少尿(400mol/d)
3、轻度减少(400~800ml/d)
4、增加(2500~3000ml/d)
蛋白质检测
[临床意义]正常尿蛋白常低于40mg/24h。

多数生病专家认为,除糖尿病患者外,若蛋白不超过150mg/24h就是正常。

临床化学检验
血清总蛋白和清(白)蛋白、球蛋白及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参考值] 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60~80g/L,清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白/球蛋白比值为1.5~2.5:1。

[临床意义]
①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降低:见于急性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清蛋白减少常伴有γ球蛋白增加,提示肝细胞坏死加重,预后不良。

血清总蛋白<60g/L或清蛋白<25g/L称为低蛋白血症,临床上常出现严重浮肿及胸、腹水。

营养不良、蛋白丢失过多、蛋白消耗增加和血清水分增加等也可致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降低。

②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当血清总蛋白>80g/L或球蛋白>35g/L,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

总蛋白增高主要见于球蛋白增高,其中又以γ球蛋白增高为主,常见原因有:慢性肝脏疾病、M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等。

③A/G比例倒置:可由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引起,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参考值]连续监测法(37摄氏度):ALT10~40U/L, AST10~40U/L,ALT/AST≤1
胆—酶分离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明显,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
γ—骨氨酰转移酶测定
[参考值]硝基苯酚连续监测法(37摄氏度):<50U/L.
血肌酐测定
[参考值]全血肌酐为88.4~176.8mmol/L,女性44~97mmol/L
[临床意义]
主要有:①Cr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衰退:如急性肾衰竭,明显的进行性的升高为器质性损害的指标,慢性肾衰竭,Cr升高的程度与病变严重性一致;肾衰竭代偿期,Cr<178m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Cr>178mmol/L;肾衰竭期,Cr>445mmol/L。

②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器质性肾衰竭Cr常超过200mmol/L;肾前性少尿、肾血流量减少,Cr浓度上升多不超过200mmol/L。

③尿素氮/肌酐(BUN/Cr)(单位为mg/dl)的
意义:器质性肾衰竭,BUN与Cr同时增高,因此BUN/Cr≤10:1;肾前性少尿,肾外因素所致的氮质血症,BUN可快速上升,但血Cr不相应上升,因此BUN/Cr常>10:1。

血清尿素氮测定
血清尿素氮(BUN)主要是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排出,肾小管也有排泌。

当肾实质受损害时,肾小球率过滤降低,致使BUN浓度增高,因此目前临床上多测定BUN,可以粗略地观察肾
小球的滤过功能。

[参考值]
成人3.2~7.1mmol/L,婴儿、儿童1.8~6.5mmol/L
[临床意义]
血中BUN增高见于:①慢性肾衰竭和急性肾衰竭:对慢性肾衰竭,尤其是尿毒症其增高的程度一般与病情严重性一致;肾衰竭代偿期,血BUN<9 m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血BUN>9 mmol/L;肾衰竭期,血BUN>20 mmol/L;②肾前性少尿:由于容量不足、肾血流量减少所致少尿,此时BUN升高,但肌酐升高不明显,BUN/Cr(mg/dl) >10:1,称为肾前性氮质血症。

经扩容尿量后多能增加,BUN可自行下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定义:是指鼻腔、咽部或喉部急性感染的总称。

2、防治:基本原则是隔离患者,减少传播;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加强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以及合理的对症治疗。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1、定义: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理化刺激、过敏反应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

2、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初1~2天可出现低热(38℃左右)、畏寒、乏力、鼻塞、流涕、咽干、咽痒甚至声嘶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而出现咳嗽,咳嗽轻重程度不一,开始时多干咳或有少量粘液性痰,以后痰量可增多,并转为黏液脓性痰,偶有血丝。

咳嗽剧烈时刻伴有胸骨后或季肋部隐痛。

如有气管痉挛,可出现气急、喘息。

体查:可有呼吸音粗糙,散在性干啰音,或较局限易变性喘鸣,湿罗音少见。

周围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多正常,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时可增高。

胸部X线正常或肺纹理粗增。

病程约1~2周,但支原体、衣原体所致者咳嗽长达3~4周,如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特别是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不良者,日后可演变为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
1、临床表现:特点(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反复急性发作)主要症状(咳、痰、喘)
2、诊断标准: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三个月以上,并连续两年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病者
慢性阻塞性肺病
1、定义:指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管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式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有关。

2、临床表现:患者多有长期、较大量吸烟或长期在有害环境工作史,发病年龄中年以后居多,有家族聚集倾向。

深秋、冬季、初春、寒冷季节多发。

慢性咳嗽常为首发症状,初起
呈现间歇性,清晨更著,以后随病情加重可整日咳嗽;吐痰,少量黏液性痰,晨起为多,
合并细菌感染时痰量增多,粘液脓性,痰中带血或咳血;劳力性气急,呼吸困难,这是典
型症状。

3、防治:加重期的治疗1、控制性氧疗2、根据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3、应用支气管舒张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4、糖皮质激素
5、对呼吸衰竭严重者,可用无创性或有创性机械
通气6、补充液体、电解质,补充营养、积极排痰,适当使用肝素以及治疗合并症。

自发性气胸
1、典型临床表现:1、气急
2、突发性胸痛,多在气胸发生时出现
3、刺激性咳嗽、痰少、偶有血丝
2、治疗原则:卧床休息、限制活动、抽气减压、止痛镇咳。

高血压
1、定义: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2、高血压病的发生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钠盐摄入过多、饮酒、肥胖和长时间的精神高度紧张。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其危
害还包括可导致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发生。

3、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120 <80
正常血压<130 <85
正常高值 130~139 85~89
Ⅰ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Ⅱ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Ⅲ级高血压(重度)≥180≥110
单纯收缩性高血压≥140<90
4、高血压的诊断不应仅凭一次血压测量的结果,初次升高的血压读数应得到其后1至数周内至少连续两次血压测量的肯定。

5、恶性高血压的特点:①血压明显升高,DBP≥130mmHg②眼底病变为出血、渗出及视神经
乳头水肿③肾脏损害为重要标志
6、治疗目的:①降低并稳定维持血压至正常范围②控制症状③防止靶细胞损害,减少和防
治并发症④延长病人生命、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少
并发症脑卒中和心肌梗死。

7、一线首选降压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ɑ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冠心病
1、定义: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伴或不伴管腔内血栓形成或痉挛,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疾病。

2、主要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年龄:男性≥45岁,女性
≥55岁或提前绝经而未补充雌激素,遗传家族史,肥胖。

3、五种临床类型:猝死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4、心绞痛定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特点:胸痛主要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持续时间约
为3-5分钟,一般在休息后或在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

5、急性心肌梗死吃硝酸甘油无效,一般不会自行缓解。

胸痛时间长,常超过15分钟。

6、心绞痛诊断:胸痛发作时心电图记录到ST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发作过后数分钟
内逐渐恢复。

7、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主要根据胸痛、心电图改变和心肌坏死所致血清生化标致物检测三方面确定。

8、ST段上抬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特异性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志是形成异常Q波。

9、血清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时明显升高,症状出现后12-16小时的诊断敏感性>90%,血浆肌红蛋白在症状开始2小时内升高,在7-12小时仍然高。

10、治疗:①基础治疗②抗心肌缺血治疗③防治急性冠脉事件。

11、抗心肌缺血药物主要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该拮抗剂三大类。

胃食管反流病
1、定义: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产生烧心、反酸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组织损害。

2、治疗原则:消除症状、愈合食管炎、防止复发、避免并发症。

药物治疗:抑酸药物(PPI)等
慢性胃炎
1、病因:1、Hp感染
2、自身免疫机制和遗传因素
3、十二指肠液反流
4、其他胃黏膜损伤因子
1、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

消化性溃疡
1、胃溃疡(GU)、十二指肠(DU)统称复合性溃疡
2、病因:1、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主要病因2、非甾体类抗炎药
3、胃酸和胃蛋白酶
4、遗传因素
5、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6、应急和心理因素
7、其他危险因素
3、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

疼痛上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状a 多位于上腹中部、偏右或偏左。

b可表现为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或饥饿样痛。

c 节律性:与进食有关,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常在两餐之间发生,继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用抗酸剂后缓解。

胃溃疡可发生夜间疼痛。

d 周期性:以十二指肠溃疡较为突出,上腹疼痛发作可在数天数周或数月后,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以
后又复发,溃疡一年四季均可复发,以秋末至春初更为常见。

4、特殊消化性溃疡:1、无症状性溃疡2、老年人消化性溃疡3、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4、
幽门管溃疡5、十二指肠球后溃疡6、难治性溃疡
5、并发症:1、上消化道出血 2、穿孔 3、幽门梗阻 4、癌变
6、诊断:1、内镜检查 2、X线钡餐检查 3、其他检查aHp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检测方法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

常用的方法包括快速尿毒没试验(RUT)、组织学检查
和培养等,后者主要有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UBT)、血清学试验和粪便Hp抗原检测。

治疗目的:消除病因、解除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胃癌
1、临床表现:早期多不明显,有时出现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厌食、呃逆、上腹隐痛、饱胀,类似于胃炎和胃溃疡表现,易被忽视。

2、诊断:早期症状隐匿,需借助特殊检查帮助确定诊断。

(X线钡餐检查——易为患者接受、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纤维胃镜检查、超声内镜检查)
3、治疗:手术根治性切除肿瘤(唯一治愈方式),胃癌手术包括胃切除和周围淋巴的清除。

肝硬化
1、肝硬化:是各种病因导致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再生以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而使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和结节增生。

2、常见病因:1、病毒性肝炎2、慢性酒精中毒
3、胆汁郁积
4、药物或毒物
5、肝脏血液循环障碍
6、免疫紊乱
7、其他:血吸虫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某些遗传和代谢性疾病如血友病(铁沉积)、肝豆状核变性(铁沉积)、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均可引起肝硬化。

约有5%-10%肝硬化为隐原型肝硬化。

3、临床表现:1、肝硬化代偿期:乏力、食欲减退、上腹不适、恶心和轻微腹泻,肝轻微大,质地偏硬,无或有轻度压痛。

2、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症:1、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2、腹水,该时期最突出表现
3、脾大,可引起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4、肝硬化并发症:1、上消化道出血 2、肝性脑病 3、肝肾综合症4、原发性肝癌
5、感染:主要腹水感染
5、主要诊断依据:1、有病毒性肝炎或长期饮酒等相关病史2、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3、肝脏质地坚硬有结节感或影像学检查(B超或CT)显示肝叶比例失调、结构紊乱 4、肝功能实验异常 5、肝活组织检验见假小叶形成。

6、治疗:1、一般治疗a休息 b 饮食 2、药物治疗 3、腹水的治疗(限制钠、水摄入)
原发性肝癌
1、病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和环境因素有关。

2、病理组织学可分为三类: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二者同时存在的混合型。

体征和症状: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病人常有乏力、贫血、消瘦、食
欲减退等,部分病人出现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中晚期肝癌常出现肝肿大体征。

诊断:甲胎蛋白(AEP)、CT、B型超声,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具有专一性。

急性胰腺炎
1、引起原因:①胆道疾病是引起我国急性胰腺炎最主要的原因②暴饮暴食是欧美国家急性
胰腺炎的常见原因。

2、临床表现:a.腹痛急性胰腺炎的首发症状,多在中上腹部,可向腰背部放散。

腹痛的性质从钝痛到刀割样疼痛,呈持续性。

屈膝侧卧位可减轻疼痛,平卧位或进食后加重。

b.恶
心呕吐c.发热:多在38摄氏度左右d.低血压及休克e.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代谢紊乱f.黄疸
3、少数患者因血液、胰酶及坏死组织液穿过筋膜与肌层渗入腹壁时,可见两侧肋腹皮肤呈灰紫色斑称之为Grey-Turner征或脐周皮肤青紫称Cullen征。

4、检查:血、尿淀粉酶升高是诊断急性胰腺炎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其它血生化检查如血糖、血钙、胆红素、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等检测有助于判断疾病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腹部B超,CT检查。

急性肾小球肾炎
1、定义: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临床急骤起病、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可伴一过性肾功能障碍,有自愈倾向,大多预后良好。

2、临床表现:肾小球性血尿是主要的首发症状,少尿水肿。

3、诊断:感染后1-3周出现急性肾炎综合征,血清C3降低。

4、防治:以休息和对症治疗为主,急性肾功能衰竭应适时作透析。

本病有自愈倾向,不宜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1、定义: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急剧恶化,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临床特征,病理为新月体肾小球肾炎的一组疾病。

2、防治:主要为强化免疫抑制治疗肾脏免疫性病变,同时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

强化治疗只要为血浆置换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冲击治疗。

视肾功能衰竭的性质和程度,
决定短期透析、维持透析或肾移植等。

肾病综合征
1、概念: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全身水肿和高脂血症等为临床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2、病理类型: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特点:血尿,早期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及贫血,血清C3持续降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3、确定诊断:大量尿蛋白,血浆白蛋白降低,全身水肿,高脂血症。

4、防治: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中医药治疗和并发症治疗。

需低盐低脂饮食。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原则:起始量足,见效后减,长期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临床特征:神经兴奋性增强、组织代谢亢进及甲状腺肿大。

2、临床表现: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症群a.高代谢症候群:由于甲状腺激素(T
3、T4)
分泌过多,加速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和氧化。

由于产热和散热增加,又有怕热、多汗、
皮肤温暖、湿润和有低热等现象。

b.神经系统:患者神经过敏、容易激动、性情烦躁、紧
张多虑。

双手平伸时手指有不同程度的震颤,鍵反射亢进为临床特征之一。

c.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活动增强。

d.甲状腺激素作用于消化系统,引起多食善饥、食欲亢进、肠蠕动加强、消化吸收不良、大便频繁或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

e.运动系统:肌群萎缩、软弱无力、行动困难,可有骨质疏松、脱钙和骨痛等症状。

②甲状腺呈对称性弥漫性肿大,在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