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课标要求】
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

【备考指要】
1.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理解掌握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遵义会议和长征精神。

3.把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遭遇的挫折、历史性转变及其启示。

【自主学习】
考点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风雷
(1)原因:中国在_________上外交失败。

(2)过程
①5月4日,_________等地学生游行示威。

②6月5日起,_________工人罢工,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初步胜利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张、陆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①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_________的革命运动。

②促进了_________的传播。

③是_________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①_________广泛传播并日益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_________、陈独秀等人的积极活动。

③_________的帮助。

(2)一大
①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_________秘密举行,后又转到浙江嘉兴_________。

②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_________”;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中央局,选举_________为书记。

(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①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三大通过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②实现:1924年,_________在广州召开有共产党参加的国民党一大。

③意义: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开展,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超的到来。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高潮)
①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_________、孙传芳、_________等北洋军阀。

②进程:北伐军歼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_________。

(3)国民革命失败
①原因:_________干涉,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_________、汪精卫制造分裂,叛变革命;陈独秀烦了_________机会主义错误。

②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考点2 国共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1)武装起义
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_________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1927年9月,_________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2)八七会议
①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_____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②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①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_________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夏,在毛泽东“_________”思想指导下,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发展:根据地开展_________,发展生产,粉粹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从1930年起,毛泽东、_________领导粉碎敌人的三次“围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_________。

2.红军长征
(1)原因:_________、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
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_________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_________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_________和红四方面军与_________甘肃会师,长征结束。

(3)意义
①粉碎了敌人的“围剿”,革命_________。

②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成了_________。

③标志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重难突破】
一、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1.同:
(1)社会性质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任务相同:都以反帝反封建作为革命的任务;
(3)革命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斗争对象相同: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2.异:
(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群众基础不同:资产阶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无产阶级广泛发动群众;
(4)革命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为目标,走社会主义道路;
(5)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没有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
(6)所属时代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迁移应用】
1.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的是()
①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④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
二、怎样理解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为什么以五四运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理解:
(1)从反帝方面看,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权益的宰割,斗争口号中也明确提出“外争国权”“废除二十一条”,不承认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最终迫使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从反封建方面看,学生斗争口号中要求“内除国贼”;工人参加后,斗争进一步指向北洋政府。

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并惩办了三个卖国贼。

因此整个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不妥协的革命斗争精神。

2.开端:
(1)从领导阶级看: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

(2)从群众基础看:五四运动启发广大人民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联合,因此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更多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4)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为了砸碎一个和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5)从革命范畴看: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这样,五四运动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迁移应用】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B.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C.是先进阶级领导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3.“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进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凇沪护军使.卢永祥电》)材料中“劳动工人同盟罢工”的深远的历史意义有()
①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是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的方向
④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三、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遭遇的两次严重挫折
1.两次挫折:
(1)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的失败。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挫折原因
(1)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上是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由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取得统治地位,毛泽东被剥夺了领导权,第五次反围剿指挥失误,被迫进行长征。

3.挽救措施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最后走出一条正确的工农武装割据之路。

(2)长征途中,1935年初,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左”的错误,在军事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4.总结: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
(1)大革命失败后到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先进的共产党人,面对失败奋起抗争,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等,开始纠正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工作重心转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创建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拉开转变危机的序幕,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

到1930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标志着危机过去,转变完成。

(2)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标志着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党扭转时局的关键。

在长征途中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实现共赴国难,胜利的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5.深刻教训和启示
(1)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种脱离实际,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2)虽然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由于“左”倾错误而导致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但党能依靠自身力量来纠正各种错误,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能准确的把握形势,提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3)实践证明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路线的正确代表,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和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就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迁移应用】
4.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

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 B.长征胜利完成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5.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是指()
①由以前的机会主义错误转到正确的路线上来②由面临覆灭转向不断胜利③由幼稚走向成熟④由依赖共产国际走向独立自主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四、正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源于毛泽东对湘赣边界斗争经验的总结,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民主革命指明了道路。

2.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3.中国革命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同时,中外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

【迁移应用】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

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须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摘自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中国的特点……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摘引自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这条道路在中国能不能行得通?为什么?
(2)材料二表明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是什么?
(3)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五、如何理解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1.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主要内涵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2.长征精神形成于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迁移应用】
7.五四运动有哪些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发扬()
①爱国②民主③罢学④追求真理⑤思想解放⑥科学
A.①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⑥ C.①③⑥D.①②③⑤⑥
【典例剖析】
1.凤凰网《救赎中国》专题中,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动荡了;第二部分:传播了;第三部分:愤怒了;第四部分:爆发了。

该历史事件可能是()
A.维新变法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注意提取题干部分的四个小标题。

“动荡了”是指
辛亥革命以后至1919年以前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传播了”是指五四运动的思想条件;“愤怒了”是指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强烈反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五四运动“爆发了”。

【答案】C
2.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剖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实再现能力。

弄清“最先建立”是解题关键。

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就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革命政权。

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领导革命队伍进人井冈山区,开辟新式革命道路,工农武装革命从此发端。

中央革命根据地,川陕、川陕甘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正确答案是B。

【答案】B
3.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剖析】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中国共产党是以无产阶级的观点来评价五四运动。

D项体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不同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这是阶级史观的评价。

而A、B、C仅是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角度来进行评价,不能全面涵盖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答案】D
4.五四运动获得初步胜利的标志是()
①迫使北洋政府罢免曹、路、章
②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③使民主与科学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④在斗争的高潮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剖析】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有三个: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惩办了三个卖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答案】B
5.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中国革命在此前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剖析】考查遵义会议的转折性意义。

A错在“一路坦途”,C错在“彻底失败”,D 错在“不容乐观”。

【答案】B
【巩固演练】
1.“二十八日,杭州学生联合会召开紧急会议,决议于二十九日一律罢课,宣誓救亡,发出罢课宣言,指责北京政府‘邪正不辨,功罪颠倒’……学生联合会再发宣言,将官厅镇压学生罢课爱国运动通告全国,重申五月二十九日十七校学生三千人与全国同学诸君一致行动,实行罢课。

”根据材料内容判断,学生罢课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政府尊孔复古B.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C.北洋政府出卖国家主权D.北京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
2.《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火的示威游行。

……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
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A.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B.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和推动
C.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D.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
3.下图为“五四运动”时期一份报纸的一角,它反映了()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响应“五四”运动国内专电
4.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

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5.著名学者胡绳说:“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里的“诸多因素”是指()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④中
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A.①③B.①③④C.①②③
④D.①②④
6.一位历史学家在一篇研究近代中国史的论文中,描述某一事件:“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运动——反帝国主义运动。

……一方面是争回
我国在山东的主权;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觉醒。

……”请问此事件是()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卢沟桥事变D.文化大革命。

7.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共产党走向成熟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转危为安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了新中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右图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A.走“中心城市暴动”道路
B.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D.流动作战,袭击国民党后方
9.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帖了幅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

”其中“亡羊”喻指()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10.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

以下各项反映了材料中说法的()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②运动规模从北京扩展到全国③学生、工人、市民广泛参加④体现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9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演变成了光耀千秋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上振兴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

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 万,增至战后的200 万……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1915 年9 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1918 年11 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出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材料三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

推其原始,不过由于之一二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
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四“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

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

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材料五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1919年5月,而是贯穿在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在五四运动和由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使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4年5月4日,在全国举行了“继承五四传统弘扬民族精神”18岁成人宣誓仪式,中学生们庄重宣誓:“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完善人格,强健体魄,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和文明,艰苦创业,奋斗终生!”
──综合新华网信息
(3)请你综合五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文明演进历程中的历史作用。

【高考真题】
1.(2010·重庆卷)《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2.(2010·安徽卷)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D.“将革命进行到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