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日 上”描述太阳上升,应断开;“正赤如丹”运用比喻形容七颜色,应断开;“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描述太 阳在空中的状态,应断开;“或曰”主语为“有的人”,应断开;“此东海也”是语言内容,应断开; 正确划分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 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重点词语:三日:多天。俱:都。绝:消失。 (2)重点词语:登:登高。眺:远眺。絮起风中,(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千峰堆玉:山 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一样。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作者通过描写雪景表现出自己的孤独渺小之感; 结合乙文“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 壁;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可知,作者通过描写雪景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和喜爱之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 之或曰此东海也”的内容可知,主要记叙了自己观看日出的情景,可拟题为:观日出。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 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 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 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望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 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 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散开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 (丙)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 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呼应,hū yìng,意思是彼此声气相通,互相照应。
压抑,yā yì,意为情绪、感情低落、精神压抑的精神状态。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铺陈,pū chén,叙述;陈述。
重塑,chóng sù,重新塑造。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查字典。
“逝”字应先查“辶”,再查七画。读作“shì”,意为:(时间、水流等)过去。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满分 120 分,答题时间为 12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部分(1~2 题 14 分)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
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hū yìng),铮铮作响。假如爱比 恨多,小屋里就会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 屋里就会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的精神悲戚(yā yì),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 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小屋。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hū yìng)__________ ②(yā yì)__________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铺陈__________ ②重塑__________ (3)文段中的“逝”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_______部,再 查______画。 (4)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中“通”作动词时的五个义项。文段中“无师自通”的“通”意 思是什么?(不写序号)
坦、明亮美丽的特点。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浩瀚:水势深广,比喻广大、繁多。浩渺:形容水面辽阔。根据前面的“烟波”可知,应用:浩
渺。
第二空:摇曳:摇荡。摇荡:摇晃摆动。因为是形容“苇”,所以应用“摇曳”,有美好的意味。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运用。 分析语义可知,“景色秀丽”与“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景随时移”在语义上是递进关系,故应用“不 但……而且”。“不是……就是”表并列。“因为……所以”表因果。“虽然……但是”表转折。 故选 A。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画线句中的“淀区恰似一面巨大的明镜镶嵌在冀中的原野上”把白雪覆盖的淀区比作镶嵌在冀中原野上的 巨大明镜,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巨大”一词突出冬季雪后白洋淀的淀区的宽广。“明镜”平而明亮, 以此为喻,突出了冬季雪后白洋淀的淀区平坦、明亮、美丽的特点。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白 洋淀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小问 4 详解】
本题考查字义。
得。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洋淀的淀区(甲)景色秀丽,(乙)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景随时移。春季,水域清澈,烟波
__________(浩瀚/浩渺),芦苇出水,满淀青翠,每逢清晨,红日映透淀底,白洋淀好像披上了绿带霞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 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
衣。夏季,淀水涨满,鱼跃水面,绿苇__________(摇曳/摇荡),荷花吐艳,层层叠叠的荷花一眼望不到
边,如诗如画。秋季,芦花纷飞,稻谷飘香,莲菱遍布,蟹肥味香,小舟穿梭往来,渔歌此起彼落。冬
季,皑皑白雪,漫天盖地,银装素裹,冰封地冻,淀区恰似一面巨大的明镜镶嵌在冀中的原野上。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节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丙】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④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 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⑤也。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 饭粒,颗粒。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樗蒲: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博戏用的 “五木”,作用类似于后世的骰子。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⑤东海:泛指东面的海。 这里是在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看不见东海。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拥毳衣炉火拥: (2)四林皆雪皆: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自: 6. 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B.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C.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D.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 8. 甲乙两文均描写了雪景,但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9. 请为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答案】5. (1)裹、围(2)都(3)从,由 6. B 7. (1)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登高远眺时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一样。 8. 甲文中,作者通过描写雪景表现出自己的孤独渺小之感;乙文中,作者通过描写雪景表达了自己的自然 之乐。 9. 示例一:泰山看日出 示例二:看日出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 (2)句意为: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皆:都; (3)句意为: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自:从,由。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 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
(二)古代诗歌阅读(6 分)
4.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解释甲诗诗题中“酬”字的意思。 (2)品析“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中“弃”字的妙处。 (3)请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答案】(1)以诗相答。 (2)“弃”原为抛弃之意,诗人用作诉说自己被贬的遭遇,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 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3)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凄苦激愤之情。(意思对即可) 异:甲诗悲中有达观,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胸襟;乙诗悲中带壮,表现了诗人“欲 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甲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 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甲诗首联意为: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弃:抛弃。 这是作者自述人生经历,如同被朝廷抛弃一样,在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的光阴。刘禹 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 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 艺术感染力。 【小问 3 详解】
第二部分(3~18 题 56 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默写(6 分)
3. 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喜欢把“酒”写进诗文中,“酒”在唐宋诗文中更是大放光彩。李白用
“_______,玉盘珍羞直万钱”极写宴会之奢侈;苏轼用“明月几时有?_______”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 考;范仲淹用“把酒临风,_______”写出“迁客骚人”内心的无限喜悦;张岱用_______(《湖心亭看 雪》)写出了自己对知音热情招待的回应;欧阳修用“酿泉为酒,_______”写出了泉香酒清,用“醉翁之 意不在酒,_______”表明了自己的情趣。 【答案】 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 ②. 把酒问青天 ③. 其喜洋洋者矣 ④.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⑤. 泉香而酒洌 ⑥. 在乎山水之间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樽、洋、洌。
(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但 而且
B. 不是 就是
C. 因为 所以
D. 虽然 但是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2. 浩渺 摇曳 3. A
4. 把白雪覆盖的淀区比作镶嵌在冀中原野上的巨大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季雪后白洋淀的淀区宽广平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要读懂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 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 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 屈之意毕见。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 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据此分析可知,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愤懑之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 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豁达 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可见(甲)诗表 现诗人面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时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中,韩愈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但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 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可见(乙)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 “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通 tōng 动①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的|山洞快要打~了。②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 条~炉子。③有路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④传达;使知道:~知|~报|~个电话。⑤了解; 懂得:~晓|精~业务|粗~文墨|不~人情|他~三国文字。 【答案】1. ①. 呼应 ②. 压抑 2. ①. pū chén ②. chóng sù 3. ①. 辶 ②. 7 4. 了解;懂得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