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中国传统建筑民居发展脉络及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野:中国传统建筑民居发展脉络及类型
中国传统建筑民居发展脉络及类型(上)
中国民族多,幅员⼴。
古⼈于不同环境、⽓候、风⼟⼈情、⽂化习俗下,造就不同的⽣活居住环境,同时住宅由于因地制宜、因材致⽤、结构合理,为我们提供了⼀系列适宜技术。
其构筑类型最具代表性,它既存线性的历史发展,⼜跨越地区的限定。
今天,⼩筑⼿就带领⼤家细数古代劳动⼈民智慧的结晶,观览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民居住宅吧!
陕西歧⼭凤雏村西周遗址
凤雏村
陕西歧⼭凤雏村西周遗址
就住宅的发展脉络来看。
春秋时期⼠⼤夫住宅由庭院组成,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为堂,⼜是会见宾客、举⾏仪式的地⽅;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
汉代住宅形制,⼀种是继承传统的庭院式,有三合院、L形住房和围墙形成的 “⼝”字形院及前后两院形成的“⽇” 字形院。
另⼀种是创建新制—— 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楼,略如城制。
坞壁壁画
坞壁
北魏和东魏时期贵族住宅的⼤门,⽤庑殿式顶和鸱尾,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着庭院的⾛廊,当时不少贵族官僚舍宅为寺,从《洛阳伽蓝记》描述中苛知住宅由若⼲⼤型厅堂和庭院回廊所组成,供不同⽤途。
隋唐五代,住宅仍常⽤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这可从敦煌壁画中得到佐证。
庭院有对称的,亦有⾮对称的。
宋代⾥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住宅形制亦呈多样化。
以《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汴梁为例,平⾯⼗分⾃由,有院⼦闭合、院前设门的,有沿街开店、后屋为宅的,有两座或三座横列的房屋中间联以穿堂呈⼯字形的(此和宋朝官署的居住部分采取同样布局⽅式)等。
南宋江南住宅庭院园林化,依⼭就⽔建宅筑园,对后世江南城市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有很⼤影响。
宋画前店后屋
明、清两代,北⽅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的住宅,则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纵轴线布置,但⽅向并⾮⼀定的正南北。
住宅类型
1、⽊构抬梁、穿⽃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
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抬梁和穿⽃两种技术在汉代便已成熟。
其中北⽅多⽤抬梁式,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
南⽅多⽤穿⽃式。
在皖南、江浙、江西⼀带住宅中,有采⽤抬梁穿⽃混合式的做法,⼭墙边贴⽤穿⽃式,以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辅以墙体,增强抗风性能;明间为使空间开敞、庄重,虽然柱梁交接还是横向榫卯关系,具穿⽃特征,但已改⽤⼤梁联
辅以墙体,增强抗风性能;明间为使空间开敞、庄重,虽然柱梁交接还是横向榫卯关系,具穿⽃特征,但已改⽤⼤梁联系前后柱,省去多根柱⼦,同时⼤梁上再抬上部梁架。
抬梁穿⽃混合式
2、⽵⽊构⼲阑式
⼲阑在民间住宅中,以⽵、⽊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
分布⼴,主要⽤于潮湿的⼭区或⽔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的⼲阑式建筑,构件有榫卯和企⼝:是长江以南地区新⽯器时代的最早发现。
3、⽊构井⼲式(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井⼲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墙壁的住宅,是民间的⼀种普通做法,端部开凹榫相叠。
但因受⽊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阔和进深较⼩。
4、砖墙承重式
汉洛阳河南县出⼟的汉代仓房,以砖砌⽅室较多,证明当时砌砖技术已很发达,但在地⾯住宅中⽤砖不普及。
砖普遍⽤于住宅砌墙并承重,是在明代,并因此在北⽅形成和普及了硬⼭式住宅。
⼀般北⽅住宅多为四合院,每⾯各3间,但在前、左、右三⾯房屋正中间砌墙,除解决架檩传载外,⽕坑位置亦可合理安排,从⽽形成⼀间半式房屋。
王家⼤院硬⼭建筑群
5、碉楼(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原、内蒙古)
在西南⼀带边疆,汉时或更早已有碉房,这种碉楼住宅与⼭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这些地区多⼭,且⽯为板岩或⽚⿇岩构造,易剥落加⼯,取⽯⽅便。
碉楼外墙为厚实⾼⼤的收分⽯墙楼层(底层厚达40cm,⾼可达数⼗⽶),内为密梁⽊楼层的楼房,楼层⽤⼟⾯层,即在⽊梁上密排楞⽊,再铺⼀层细树枝,其下再铺20cm的拍实⼟层,屋顶亦拍实⼟层;厚为这种特殊做法均和当地属⾼原⽓候⼲燥⼜多风有关。
西藏碉楼
西藏碉楼
6、⼟楼(主要分布地:福建、⼴东、赣南等)
⼟楼是客家⾃三国两晋以来以唐宋和明清⼏个时期为主,为逃避北⽅战乱⽽迁移南⽅的中原移民的住宅。
⼟楼的种类、分布与客家民系的分布形态是⼀致的。
客家⼤体上居住于⼴东、福建、江西三省,这些地区的⼟质多属“红壤”或“砖红壤性⼟壤”,质地黏重,有较⼤的韧性,不像中原的沙质⼟壤那样疏松,稍作加⼯便可以夯筑起⾼⼤的楼墙。
该地区的⼭地⼜盛产硬⽊和⽵林,硬⽊⽤于建房,⽵⽚则提供了相当于建筑⾻架的拉筋。
同时,由于地理和⽓候的原因,客家由原来的麦作⽂化改为稻作⽂化,从⽽糯⽶、红糖是就地取材的最好凝固剂。
这三种建筑材料和砂⽯、⽯灰⼀起,构筑成丰富多彩的各式⼟楼。
客家⼟楼
7、窑洞(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带)
窖洞的前⾝是原始社会⽳居中的横⽳。
窑洞住宅以天然⼟起拱为特征,主要流⾏于黄⼟⾼原和⼲旱少⾬、⽓候炎热的吐鲁番⼀带。
8、阿以旺(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阿以旺”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常见之⼀种,有三四百年历史。
⼟⽊结构,平屋顶,带外廊。
所谓“阿以旺”,即是⼀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出屋⾯约40 ~ 80cm,供起居、会客之⽤,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井孔采光。
新疆阿以旺
9、毡包(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毡包主要是以游牧⽣活为主的牧民居住的建筑⽅式。
先秦即有此种建筑,汉时常见于记载,唐时牧民也喜⽤之,取其逐⽔⽽居、迁徙⽅便之利。
毡包搭建⽅便,构造简单。
中国传统建筑民居发展脉络及类型(下)
上次⼩筑⼿和⼤家⼀起熟悉了建筑的类型,今天就让我们去⼤江南北,找找⼀些经久屹⽴的建筑实例吧!
1.云南⼀颗印住宅
云南⼀颗印住宅,以地盘和外观⽅整如印为特征,分布于以昆明为中⼼的西迄⼤理,南⾄普洱、墨江、建⽔,东⾄昭通、沾益⼀带。
它是由多重构筑⽅式共同完成的。
由于⾼原地区多风,故墙厚⽡重,住宅外围⽤厚实的⼟坯砖或夯⼟筑成,或⽤外砖内⼟,称为“⾦包银”。
“ 印”内的房屋梁架则主要是穿⽃式。
2.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
其平⾯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的地位及基地情况(两胡同之间的隙地),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种,⼤宅则除纵向院落多外,横向还増加平⾏的跨院,并设有后花园。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
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作门房、客房、客厅;⼤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位(东南隅),靠近⼤门的⼀间多⽤于门房或男仆居室;⼤门以东的⼩院为塾;倒座西部⼩院内设厕所。
前院属对外接待区,⾮请不得⼊内。
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
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宅地位和规模最⼤者,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房,由⽿房、厢房⼭墙和院墙所组成的窄⼩空间称为“露地”,常被作为杂物院使⽤,也有于此布置假⼭、花⽊的;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为抄⼿游廊,⾬、雪天可⽅便⾏⾛。
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城规制缩影。
其中,门是分界内外、引导秩序、⾝份地位的体现。
如⼤门,正对街⼀侧设影壁,⼈门仍为影壁,再左转才⼊前院,这组门的秩序成为内、外之间的很好转换。
⼤门⼜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种。
前者等级⾼,其中⼜有王府⼤门和⼀般贵族的⼴亮⼤门、⾦柱⼤门(王府⼤门和⼴亮⼤门的门扇装在中柱缝上,⾦柱⼤门的门扇⽴于⾦柱的位置上)、蛮⼦门(门扇⽴于外檐柱处)、如意门(⼀般原为⼴亮⼤门,后卖给⼀般平民,为不僭越,在檐下两侧砌砖,形成窄⼩洞⼝)的区别。
如意门等级低,即在院墙上开门,在简陋的宅院中使⽤,或做成⼩门楼,或做成栅栏门。
垂花门是内宅的门,位于轴线上,亦为内院的开始,其⾼度和华丽程度取决于主⼈社会地位。
北京四合院,经长期规制约束和建造技术的发展,做法⽐较规范化,且成熟。
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次要房屋如⽿房也有⽤平顶的。
房屋墙垣厚重,对外不开放,靠朝向内庭院的⼀⾯采光,故院内噪声低、风沙少。
北京四合院素朴、实⽤,⾊彩亦以灰⾊屋顶和青砖为主, 然在规制中,仍体现出它和京城相通的尊卑分明、秩序井然和雍容⼤度的⽓质。
⼤度的⽓质。
3. 江苏吴县东⼭天井式住宅
长江下游苏南地区的住宅,⼤致有以下⼏种等级:⼀、城市官式住宅,往往建筑纵深有若⼲进,横向平⾏有⼆三条轴线,从⼤门起,轴线上排列门厅、轿厅、门楼、⼤厅、正房,建筑之间为很⼩的院⼦相隔;两侧轴线排列花厅、书房、卧室、⼩花园、戏台等。
⼆、乡镇天井式住宅,平⾯采⽤对称式,但只有⼀条轴线,轴线上有门屋、轿厅、仪门、⼤厅、楼房等建筑,有的还有库房。
在⽔⽹地区,除轿厅外另设船厅。
三、民间⼩型住宅,平⾯⼤多不规则,主体建筑仍成天井式围合,但⼤门顺应街道,出现斜⼊、侧⼈等和利⽤周边不规则地形作花园的情形。
也有的建筑临⽔架设,临街和⾯⽔均有门道出⼈。
江苏吴县东⼭秋官第尊让堂天井式住宅属于第⼆种类型。
吴县东⼭秋官第尊让堂为明代建筑,平⾯呈倒“凸”字形。
第⼀个⼩ “ ⼝”为三合院,楼层围合成⼀天井,上楼楼梯在⼈⼝右边侧,正对院⼦的建筑为三开间⾯阔,明间为⼤堂,两次间为卧室。
倒“凸”字形的⼤“⼝”为五开间的楼层建筑和两厢房围合⼀天井⽽成。
后楼进深和开间都很⼤,明间为起居的⼤堂,余均为卧室。
两“⼝”之间有横向的院⼦和廊连接,成为“备弄”(即夹道),兼具巡逻和防⽕的作⽤。
正中设内门,为内、外之分。
后楼后⾯有⼀横长条形院⼦。
两组建筑均为楼层,天井⾼深,通风量⼤,备弄和后院均为楼房建筑和⾼墙间隔隙地形成,拔风采光,效果很好。
这种天井式住宅,减少了太阳辐射,⼜凉爽宜⼈,占地⾯积少,是明清时期经济富庶、⼈⼝众多的江南中下游地区的典型住宅形式。
这个建筑的楼层也很有地区特⾊。
其梁架正贴为抬梁式,次间和边贴为穿⽃式,从⽽⼤堂室内空间开敞,⽽其他梁架由于有多柱落地和梁枋穿插,楼⾼但结构稳定。
另⼀特点是楼上⽴柱和下层柱并不对齐,上层柱⽴于梁上,故底层梁较⼤。
就梁架构件⽽⾔,梁采⽤⽉梁式,梁端砍杀成扁作,上承檩条,下和⼤⽃交接。
脊檩重量直接由两层⽃拱通过⼤⽃传递到梁上,为加强稳定性,两侧⽤三幅云(蝴蝶⽊)。
厢房进深浅,楼层⾼,顶部⽤轩。
建筑门窗纤细空透,脊饰数种,简洁⽽线条流畅,为了打破后楼五间⾯阔的过于平直,将正脊分为3段,端部轻巧起翘,加之灰⽡⽩墙,江南地区的秀丽住宅风格尽显其中。
(天井)
3福建永定客家⼟楼
客家的先民是黄河流域的汉⼈。
客家⼈的住宅,由于移民之故,以群聚⼀楼为主要⽅式,楼⾼耸⽽墙厚实,⽤⼟夯筑⽽成,称为⼟楼。
⾄今保存较好的最古者为明代⼟楼。
⼟楼虽分布于不同地区,形式和做法上也略有区别,但由于客家⼟楼是客家在“⼟客械⽃”迁居后图存稳定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的,因此在形制上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
第⼀,⼟楼以祠堂为中⼼,是客家聚族⽽居⽣活的必需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第⼆,⽆论是圆楼、⽅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第三,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永定客家⼟楼,堪称客家住宅的典型。
永定⼟楼分为圆楼和⽅楼两种。
客家⼟楼的技术是北⼈南迁后结合需求及当地⽓候条件创造出来的。
⾸先,出于防卫需求,⼟筑外墙⾼⼤厚实,福建永定⼀带⼟楼墙⼀般厚达1.5m。
沼安“在⽥楼”厚达2. 4m,在做法上把⽵筋、松枝放⼈⽣⼟墙,起加筋作⽤,再在⼟内配以块⽯混合,进⾏夯筑后⼗分牢固。
其次,地处南⽅,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廊、窗⼝处及屋顶部分,将檐⼝伸出,利⽤建筑物的阴影,减少太阳辖射热。
第三,在建筑物内部,采⽤活动式屏门、槁扇,空间开敞、通透,有利空⽓流通。
第四,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内⼤,既利防卫,⼜宜⼈⽤。
第五,选址注重风⽔,并保留北⽅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宅基“负阴抱阳”,⼀些特殊情况如受禁忌、避煞等限制,可朝东或朝西,但不得朝北。
靠近河流或⽔塘,但忌讳背⽔。
背靠⼤⼭或丘陵,⾯对朝⼭,左右两侧有⼩丘陵。
客家⼟楼南北兼得,⼜因地制宜进⾏创造,是移民⽂化在住宅中的典型表现。
4、河南巩县窑洞
黄⼟⾼原是黄⼟窑洞的故乡,河南巩县处于黄⼟⾼原南缘,境内风成性黄⼟覆盖层⾯积⼤,占全县之60%,厚度由⼗⽶⾄百余⽶,⼜由于⽓候⼲燥,故适宜开挖窑洞居住。
1978年,在巩县铁⽣沟村发现的早于仰韶⽂化的“裴李岗⽂化遗址”,
百余⽶,⼜由于⽓候⼲燥,故适宜开挖窑洞居住。
1978年,在巩县铁⽣沟村发现的早于仰韶⽂化的“裴李岗⽂化遗址”,便发现有壁龛墓和圆形房基,这壁龛墓便是横⽳。
隋代时,巩县⽤于居住的窑洞已有⽂字记载,唐代杜甫即诞⽣于窑洞,宋时民间窖洞已普及。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窑洞主要有三种:
①开敞式靠崖窑;
②下沉式窑院 (地坑院);
③砖砌的锢窑。
位于巩县康店村中的明清“ 康百万庄园”窑群,是我国黄⼟⾼原地区规模最⼤的靠崖窑住宅群。
康百万庄园除砖砌锢窑73孔外,住宅区为16孔砖拱靠崖窑,整个窑群依黄⼟崖头呈折线布置,组成了五个并列的窑房混合四合院。
下沉式窑院,是在没有天然崖⾯的情况下,于平地下挖竖⽳成院,再由院内四壁开挖窑洞的⽅式。
⾸先需解决的是由地⾯⼊窑院的交通问题,常见的有坡道、台阶、直通或坡道与台阶并列⼏种其次院内需排⽔,有对外挖涵洞或院内挖渗井两种;再则,窑洞之上⽅应有⾜够的⼟层以满⾜结构、冬暖夏凉的功能要求,⼀般在3m左右。
锢窑如巩县新中乡张诘庄园锢窑群,建于清末和民国年间,依⼭势呈三个台阶形布置砖砌锢窑。
窑前两侧为明柱外廊歇⼭式厢房,形成独⽴庭脘。
各层窑洞设外梯上下贯通,形成⾼低错落、层次丰富的庄园。
但⽆论哪种窑洞,均以向⼟层⽅向求得空间、少占覆地为原则,以拱券为结构特征。
需要多室时,可横向并联⼏窑,也可向纵深发展(可达20 多⽶),形成相串的“套窑”;也有⼤窑⼀端挖⼩窑的“拐窑”;还有与⼤窑相垂直的“母⼦窑”等。
5、西藏囊⾊林主楼
囊⾊林是西藏地区⼀家古⽼的贵族。
囊⾊林庄园主体建筑为碉楼形式,主楼主要平⾯呈横长⽅形,东端前部⼜向东凸出⼀块。
主体6层,局部7层。
整个建筑髙⼤壮观,功能清晰,交通明确,采光合理巧妙。
在⽤材上,建筑为⼟⽊混合结构,主楼内外均为夯⼟墙,楼上内隔墙⽤⼟坯,建筑由⽊梁柱和墙体共同承重。
从结构上看,⾸先,主楼的内部主要是由纵向墙体或纵向的柱列与梁组成的纵架承重的。
其次,底层全为纵向墙体,往上逐渐被纵向的柱列代替。
主楼和西藏其他⼤型建筑⼀样,在结构上要注重稳定性和刚度。
它在外墙封闭、收分的稳定基础上,主楼从下⾄上都有意在中央部位设置⼀道横墙,东部设置⼀道纵墙,东部凸出部分的平台⼜是封闭的,这样,从底到顶每层的墙体呈形,对建度的刚度、稳定性⼗分有利。
6、安徽歙县棠樾村
村是聚落的⼀种形态。
村的形成和发展,有两⼤因素⾄为关键,⼀是地缘,⼆是⾎缘。
前者决定⽣存条件和环境,后者关系村之凝聚⼒及⼦孙后代的发展,即古⼈注重追求⼈和⾃然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的本⾝和谐。
安徽歙县棠樾村为⼀典型实例。
棠樾选址,符合风⽔所谓“枕⼭、环⽔、⾯屏”的原则。
它位于歙县城西南15华⾥,背枕龙⼭,前以富亭⼭为屏,南临沃野,源⾃黄⼭的丰乐河由西⽽东穿流⽽过,周围树⽊茂盛。
费孝通先⽣说过,村不仅仅是聚落,同时在祭祀、共有⽔⾯管理⽅⾯等,具有很明确的村落共同体的性质,这确实也是棠樾村落的特征。
第⼀,⽔系的建⽴⼗分重要。
它是保证农耕和⽇常⽣活的必要保证。
第⼆,祭祀建筑繁多,突出宗族礼仪。
这两⼤⽅⾯也结合风⽔理念在村之结构中成为关键。
7.⼭西襄汾丁村
⼭西汾河边的丁村,在久远的年代前这⾥是⼀适于农耕的地⽅。
现存的明清住宅共有40余座,其分布⼤体为三⼤部分,俗称北院、中院、南院。
丁村的道路横平竖直,虽为村中之路,却形同北⽅府城结构,和南⽅依⽔系发展起来的道路⽹截然不同。
但许多⽀路采⽤“丁”字形,以⽰“不泄风⽔”。
由北门向南的道路和东西向的道路交叉⼝,有“天池”⼀⽅,⽔池⼀侧⼤⽚⾯积为⼴场,它们和⼀个下为门洞上为楼的建筑⼀起,构成丁村的活动中⼼。
在北院、中院、南院的交接处,隔道路南北为戏台和⼤庙,另在临汾河的西门⼝内有三义庙,北门外有关帝庙,是百姓朝拜地⽅。
对地⽅神的崇敬在北⽅甚于南⽅,许因⽣存和发展更依赖于地缘之故。
在民居的梁枋上⽣动的地⽅神庙的刻画亦为写照。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授权。
⼆维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