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一高中地理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高一高中地理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表为老龄化速度国际比较。

读表,完成题。

A.目前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是英国B.目前德国的老年人口数量最多
C.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是中国D.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晚的是中国
【2】目前,表中六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可能是:
A.教育、医疗资源稀缺B.劳动力供应不足
C.社会养老负担逐渐加重D.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2.有些学者以每平方米陆地可承载人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渔猎时期为0.02—0.03人/m2,农业时期为40人/m2,工业时期为160人/m2。

该资料反映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B.资源
C.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D.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3.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

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2040年后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4.读“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伺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5.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6.下图是某城市发展阶段图,据图完成题。

【1】能正确反应Ⅰ阶段城市人口密度与距离城市中心远近两者关系的是:
【2】Ⅱ阶段不会发生的现象是:
A.交通问题得以缓解B.与周边地区温差相同
C.工业污染日益严重D.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7.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七区二十三带”的农业战略格局。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这一格局中的“甘肃新疆主产区”。

据此完成题。

【1】甘肃新疆主产区主要种植:
A.棉花、小麦B.小麦、油菜
C.棉花、水稻D.甜菜、玉米
【2】这一主产区呈条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光热B.交通C.土壤D.水源
8.2012年新疆番茄产量达37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番茄生产和加工基地。

塔里木盆地的北部有炽热的阳光和洁
净的空气,是世界上最适宜种植番茄的区域之一。

下列关于该地区番茄与东北地区的番茄种植区位相比,正确的是:A.光照强,热量充足B.光照强,温差大
C.土壤贫瘠是制约因素D.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
9.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符合实际的是:
A.河套平原的甜菜——地形B.广州郊区的乳牛场——技术
C.华北平原的冬小麦——交通D.长江三角洲的双季稻——热量
10.读某地区结构图(下图),关于该农业区说法正确的是:
A.该农业区布局的决定因素是技术
B.该农业区的决定因素是政策
C.该农业区在济南周围有分布
D.该农业区在广州周围有分布
11.下图为“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1】图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
①农业科技先进②人均耕地面积大③机械化水平高④市场广阔
A.a—①、b—②、c—③、d—④
B.a—②、b—①、c—④、d—③
C.a—①、b—③、c—④、d—②
D.a—②、b—④、c—③、d—①
【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A.水热条件优越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市场广阔D.农业科技先进
12.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
销售的一般模式。

据图完成题。

【1】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势平坦B.气候优越C.距城区近D.水源充足
【2】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区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便利的交通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3】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Ⅱ运输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3.南繁是秋冬季节全国各地到海南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种植鉴定等活动;海南冬季大量瓜菜销往内地省市。

读海南岛最冷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水稻玉米发芽适宜温度表和海南冬季瓜菜内地主要省市供应量图,完成题。

作物发芽适宜温度表
【1】最适宜成为水稻南繁基地的是:
A.三亚B.海口C.琼海D.东方
【2】与新疆相比,北京、广东成为海南冬季瓜菜主要供应省市的共同原因是:
A.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B.冬季气温低,瓜菜生长条件差
C.生产技术落后,瓜菜生产量低D.土地成本高,瓜菜生产规模小
14.下表为我国大陆地区1990年第四次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回答题。

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加快
B.壮年人口比重大,呈现老龄化趋势
C.人口压力大,人口素质仍然较低
D.劳动力不足,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15.读下图判定:
A.T1-T4说明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
B.T1-T4反映了城市化过程
C.T1-T4的过程称为郊区城市化过程
D.T1-T4可以看出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16.读下图回答,图中四个因素分别代表影响我国南疆盆地的棉花、美国的商品谷物、海南的甘蔗、江南丘陵的茶
叶的主导区位因素,连线正确的是:
A.①—南疆②—美国B.③—海南④—江南
C.①—南疆③—美国D.②—海南④—江南
17.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华北平原农业生产条件与特点是:
A.耕地面积广B.劳动集约化程度高
C.机械化程度较高D.生产规模较小
18.下表是我国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表,回答第题
A.政策
B.市场变化
C.城市化
D.科技
19.下列地区与所列特色农业相匹配的是:
A.海南岛——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B.云贵高原——烤烟、花卉、药材生产基地
C.西南地区——梨、茶叶、甘蔗
D.山东丘陵——苹果、柑橘、甜菜
20.下图甲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乙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题。

图乙
图甲
【1】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加快
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2】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A.建设用地增加B.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退耕还林效果显著D.未利用土地增加
21.在佛山顺德陈村农业生产中,“彩色农业”(花卉业)一直独树一帜。

2012年春节期间,连新疆、西藏、黑龙江
等省区都有陈村的鲜花销售,花卉种植不仅增加了陈村花农的经济收入,还美化了人民的生活。

回答题。

【1】陈村花卉种植的有利条件是
A.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B.地势平坦,黑土广布
C.土地价格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D.靠近港澳,鲜花销售市场广大
【2】与荷兰的花卉业相比,陈村花卉种植还有一定差距。

要使陈村花卉具有国际竞争的优势,目前适宜采取的主
要措施是
A.生物技术上创新,积极培育、引进新品种
B.将鲜花种植技术向各大洲推广,在相关国家建立鲜花种植基地
C.积极研究保鲜方法,改进运输工具上的设备,研制新的保鲜容器及营养液
D.在世界各主要国家新闻媒介上进行广泛宣传,提高顺德陈村花卉的知名度
二、综合题
1.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8分)
材料1: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远郊区甚至是郊区以外的农村和小城镇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伴随着城市文化和产业的外移,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中心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2: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3分)
(2)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3分)
(3)由材料2中图甲和图乙信息,描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

(2分)
2.读下图“北京市不同的历史时期,蔬菜基地的分布图”,回答有关问题。

(8分)
(1)分析改革开放前,四季青成为北京市蔬菜基地的区位条件。

(3分)
(2)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使海南岛成为北京市蔬菜基地的因素是和。

(2分)
(3)海南岛与山东寿光相比,蔬菜生产具有什么自然条件上的优势?(3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4分)
材料1:2009年10月16日是第29个“世界粮食日”,今年主题是“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它强调了目前全球10.2亿人营养不良的严重困境以及在当前萧条的经济环境下帮助饥饿人口的重要性。

需要制定短期和长期计划,向受影响最严重的家庭提供紧急援助,并将持续增加农业投资作为长期措施。

材料2:2004~2006年世界各种谷物的产量变化图
材料3:世界重要农业区分布示意图
(1)各种谷物产量变化表明世界谷物总产量呈趋势。

(1分)
(2)埃及是世界十大粮食进口国之一,保证该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最佳措施是:(2分)
A.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国际合作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人口素质
C.鼓励劳务输出,减少粮食消费D.控制人口增长,调整饮食结构
(3)比较甲、乙两图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农业生产条件与特点,将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6分)
(5)图乙中b、c两个农业区(带)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广东高一高中地理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表为老龄化速度国际比较。

读表,完成题。

A.目前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是英国B.目前德国的老年人口数量最多
C.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是中国D.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晚的是中国
【答案】D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判断: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或14%的年份最晚(最迟),因此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晚的是中国。

【2】目前,表中六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可能是:
A.教育、医疗资源稀缺B.劳动力供应不足
C.社会养老负担逐渐加重D.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答案】C
【解析】由表中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的数据可知:目前,表中六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可能是社会养老负担逐渐加重。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各国的老龄化状况。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学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另外本题也考查针对人口老龄化现象应该采取的措施。

2.有些学者以每平方米陆地可承载人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渔猎时期为0.02—0.03人/m2,农业时期为40人/m2,工业时期为160人/m2。

该资料反映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B.资源
C.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D.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A
【解析】从渔猎时期到农业时期,再到工业时期,生产力水平在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在增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该资料反映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结合题文材料,否则容易误选。

3.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

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2040年后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乡村人口比例持续稳定下降,但并非都转移到了郊区。

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2050年乡村人口约占20%,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百分比与2000年基本相等,但人口基数不一样,所以人口数不会相等。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认真读图,再结合选项,运用排除法,即得出正确选项。

另外,本题还可考查该区域的城市化水平。

由图可知: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读图可知,2010年该区域城市化水平约为50%(40%+10%=50%),2030年不到80%,且2000~2050年一直持续上升。

4.读“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
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伺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答案】A
【解析】发达国家(德、日)城市化水平高,人均 GDP 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人均GDP水平低,且
在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GDP 水平相互影响程度不同。

故正确选项为A。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是读图。

由图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信息:(1)20世纪 50年代至 80
年代,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 平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日本。

(2)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城市化水平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应加快发展。

5.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答案】B
【解析】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大量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必然导致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故B项正确。

绿化面积不断减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化速度过快导致的,并非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故A、C、D三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产生的影响。

点评:该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城市化所产生影响的综合分析能力。

另外学生还要掌握城市化过程的基本标志,即城市面积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等。

6.下图是某城市发展阶段图,据图完成题。

【1】能正确反应Ⅰ阶段城市人口密度与距离城市中心远近两者关系的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据图判断城市城市人口分布的变化,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结合图示判断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

在Ⅱ阶段,城市中心趋于衰落,人口外迁,人口密度减小,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则形成一个人口密集区,读图可知A图符合此特点。

而在Ⅰ阶段,离市中心距离越近交通通达度越高,人口越稠密,离市中心越远,人口密度会
越小。

读图可知C图符合此特点。

【2】Ⅱ阶段不会发生的现象是:
A.交通问题得以缓解B.与周边地区温差相同
C.工业污染日益严重D.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答案】C
【解析】Ⅱ阶段城市有了合理功能分区,交通拥挤问题得到缓解;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农业用地不断减少;而工业布局分散,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工业污染不会日益严重。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城市人口分布的变化及合理城市化所产生的影响,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据图分析合理城市化所产生的影响。

7.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七区二十三带”的农业战略格局。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这一格局中的“甘肃新疆主产区”。

据此完成题。

【1】甘肃新疆主产区主要种植:
A.棉花、小麦B.小麦、油菜
C.棉花、水稻D.甜菜、玉米
【答案】A
【解析】甘肃新疆的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葡萄等,而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小麦。

【2】这一主产区呈条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光热B.交通C.土壤D.水源
【答案】D
【解析】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故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为水源。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农业生产。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明确在分析农作物及农业生产区分布的主导因素时需结合具体区域,做到具体区域具体分析。

8.2012年新疆番茄产量达37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番茄生产和加工基地。

塔里木盆地的北部有炽热的阳光和洁净的空气,是世界上最适宜种植番茄的区域之一。

下列关于该地区番茄与东北地区的番茄种植区位相比,正确的是:
A.光照强,热量充足B.光照强,温差大
C.土壤贫瘠是制约因素D.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
【答案】B
【解析】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蔬菜、瓜果的生长和糖分的积累,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番茄种植的优势区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番茄种植的区位条件,本题既有对知识的考查,又考查了学生分析地理过程的能力。

另外本题还可考查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西北绿洲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分布位置、西北地区内陆湖泊的水源补给及盐渍化的形成过程。

9.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符合实际的是:
A.河套平原的甜菜——地形B.广州郊区的乳牛场——技术
C.华北平原的冬小麦——交通D.长江三角洲的双季稻——热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区位。

A项河套平原位于半干旱地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为水源;错误;D项长三角的双季稻生产主要影响因素为气候;错误;C项影响华北平原的冬小麦种植的主要因素是地形;错误;B项乳牛场位于城市郊区,故主导因素是市场,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农业的区位选择这部分知识。

【知识拓展】农业的区位选择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
土壤: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的建设
(2)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a.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郊农业的发展,苹果种植规模变化)。

b.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10.读某地区结构图(下图),关于该农业区说法正确的是:
A.该农业区布局的决定因素是技术
B.该农业区的决定因素是政策
C.该农业区在济南周围有分布
D.该农业区在广州周围有分布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该区域农业产品以乳产品和蔬菜为主,因此该农业区布局的决定因素是市场需求,在济南周围也有该农业结构分布,但在广州没有这种农业类型,原因是农产品主要为温带作物,而广州位于亚热带。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农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乳、肉、蔬菜、蛋类等农副产品需求增大,其影响因素为市场需求。

11.下图为“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1】图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
①农业科技先进②人均耕地面积大③机械化水平高④市场广阔
A.a—①、b—②、c—③、d—④
B.a—②、b—①、c—④、d—③
C.a—①、b—③、c—④、d—②
D.a—②、b—④、c—③、d—①
【答案】C
【解析】直接根据图示分析,首先“单产高”应该是“农业科技先进”的结果;其次,“生产率高”应该是“机械化水平高”的结果,而“机械化水平高”必须以“人均耕地面积大”为前提,通常“人少地多”的地区,因劳动力不足,才实行机械化生产;同时,“市场广阔”会导致“商品率高”。

【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A.水热条件优越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市场广阔D.农业科技先进
【答案】B
【解析】与东北地区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水热条件、市场条件、科技水平上具有优势,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多地少,而东北地区人少地多,故东北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利于商品谷物农业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和我国的区域农业生产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解题需要把握两点:①能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并能结合与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②能掌握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注意比较分析。

12.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

据图完成题。

【1】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势平坦B.气候优越C.距城区近D.水源充足
【答案】C
【解析】蔬菜、花卉等农产品易腐烂、变质,不易长距离运输,一般分布在距离城市(消费市场)近的郊区。

【2】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区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便利的交通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答案】C
【解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3】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Ⅱ运输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D
【解析】若甲为河北省,地处北方;而乙为广东,所在纬度较低,故冬季河北省由于气候寒冷,当地不利于蔬菜、花卉生产,而广东省纬度低,适宜蔬菜、花卉的种植,故运量最大。

【考点】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解答本题还需明确:阶段Ⅱ甲、乙两地城市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保鲜技术也得以提高,实现了远距离输送,使生产条件更好、生产成本较低的鲜花和蔬菜产区乙地最终占领了整个甲地市场。

13.南繁是秋冬季节全国各地到海南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种植鉴定等活动;海南冬季大量瓜菜销往内地省市。

读海南岛最冷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水稻玉米发芽适宜温度表和海南冬季瓜菜内地主要省市供应量图,完成题。

作物发芽适宜温度表
【1】最适宜成为水稻南繁基地的是:
A.三亚B.海口C.琼海D.东方
【答案】A
【解析】根据表中水稻适宜的温度为18-33o C和海南岛最冷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可知最适宜成为水稻南繁基地的是三亚,所以选A。

【2】与新疆相比,北京、广东成为海南冬季瓜菜主要供应省市的共同原因是:
A.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B.冬季气温低,瓜菜生长条件差
C.生产技术落后,瓜菜生产量低D.土地成本高,瓜菜生产规模小
【答案】A
【解析】与新疆相比,北京、广东城市化水平较高,市场需求量较大,广东冬季气温并不低,北京、广东的生产技术高,广东瓜菜生产规模并不小,所以选A。

【考点】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差异和农业的区位条件。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从图表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水稻生产的区位条件。

(2)明确海南与新疆相比,冬季冬季瓜菜生产具有的区位优势。

14.下表为我国大陆地区1990年第四次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回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