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山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总体规划(2011-20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梧桐山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总体规划
(2011-2030)
(征求意见稿)
2012年5月
目录
一、总则 (1)
二、风景资源评价与分析 (1)
三、风景区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
四、容量与发展规模预测 (4)
五、总体规划布局 (5)
六、保护培育规划 (6)
七、科普科研规划 (8)
八、游览设施规划 (9)
九、道路交通规划 (10)
十、植物景观规划 (11)
十一、建筑风貌规划 (12)
十二、防灾规划 (13)
一、总则
1.规划编制目的
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梧桐山风景名胜区,协调风景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特编制本总体规划。
2.规划的指导思想
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政策。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处理好城市发展和风景区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3.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11-2030年。
其中近期:2011—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二、风景资源评价与分析
梧桐山风景区风景资源特色突出表现在“稀”、“秀”、“幽”、“旷”四个方面。
“稀”——唯一与香港一脉相连,溪水相通的风景名胜区;
“秀”——连绵起伏的地形地貌、奇异变幻的天象景观、风景秀丽的湖泊、蜿蜒曲折的山涧溪流和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
“幽”——沟谷纵横,溪涧幽邃;
“旷”——登高揽胜,视野开阔,瞭望香港,俯瞰深圳市区和美丽的大鹏半岛。
三、风景区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1.范围划定
为实现风景区的整体山水格局的统一,更好的保护风景区风景资源,本次范围划定分为风景区范围和规划范围二个层次:
风景区范围:本次规划确定梧桐山风景区范围40.52km2。
包括东湖公园、仙湖植物园、布心山郊野公园及梧桐山主体游览区。
规划范围:在风景区范围基础上增加深圳水库地区,统筹规划,以保证风景区空间的延续性和景观格局的完整性,规划面积45.80km2。
2.风景区性质
以山海一体、景城相融、纵览深港为景观特色,以生态保护、科普科研、休闲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风景区发展目标
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出发,以风景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统筹
风景区与城市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突出风景资源特色,完善景区服务,打造高品质的城市型风景名胜区。
生态目标:保护风景资源,打造深圳生态博物馆。
功能目标:公共开放、完善服务。
打造市民休闲的绿色开放空间,珠江三角洲、港澳旅游带的重要风景旅游点。
战略目标:城景互利,协调共生。
打造“大梧桐地区”,以风景区为中心,整合资源,带动周边区域生态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目标:深圳城市精神的高地和“文化策源地”。
4.规划策略
策略一:生态优先,加强保护
1、扩大风景区范围,更好的保护风景区自然资源。
2、从生态格局出发,构建生态廊道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生态廊道的连通性。
3、划定特级保护区范围,禁止游客进入,保护自然生态区域。
4、内游外配,主要在景区外围城市片区解决服务配套问题。
策略二:资源整合,协调发展
1、整合资源,差异化发展。
2、加强景区之间交通联系,发挥联动效应。
3、以梧桐山为中心,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4、强化科普科研功能,打造风景区特色品牌。
策略三:加强管理,完善服务
1、高峰期根据各景区的合理容量对游客量进行控制。
2、倡导绿色出行,加强景区交通管理,区内限制社会车辆进入。
3、加强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建设。
四、容量与发展规模预测
1.游人容量
本规划综合采用面积法和线路法,测算梧桐山风景名胜区游人容量:年游人容量1965万人次,瞬时容量5万人次,日游人容量8万人次。
2.游人发展规模预测
规划以近年来游客量、增长趋势为依据,通过对客源市场的深入分析,最后预测出风景名胜区游人量为:近期至2015年为900万人次/年,1.45万人次/天;远期至2030年1286万人次/年,2.3万人次/天。
3.游人规模控制
为保护风景资源,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度破坏,同时保证游览舒适度,规划采取外部疏导、景区联动和内部引导的方式对风景区游人量进行控制,当梧桐山主体游览区游人量达到控制阈值时,实行游人入园控制。
五、总体规划布局
1.景区分区
规划将风景区划分为八大景区,分别是:东湖烟雨景区、布峰塔影景区、仙湖植物园景区、仙桐景区、梧桐烟云景区、凤谷鸣琴景区、碧梧栖凤景区和西坑景区。
(1)东湖烟雨景区
以岭南文化为基础,城市休闲文化生活为主题,寓观赏游览、健身娱乐、宗教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景区。
总面积1.88平方公里。
(2)布峰塔影景区
以自然、郊野为特征,以生态恢复与培育为主,具有一定游憩、生态教育等主题功能的休闲活动景区。
总面积3.48平方公里。
(3)仙湖植物园景区
为集植物收集与研究、科学知识普及、宗教活动和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世界一流风景园林植物名园。
总面积6.82平方公里。
(4)仙桐景区
为风景区主入口,以入口服务、景区管理、体育休闲活动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景区。
总面积3.64平方公里。
(5)凤谷鸣琴景区
以山涧溯溪、生态观光及科普为主要游览内容的综合景区。
总面积4.09平方公里。
(6)梧桐烟云景区
以溯溪观瀑、登高揽胜为主要游览内容的景区,是风景区自然景观资源最为集中的核心游览区域。
总面积6.93平方公里。
(7)碧梧栖凤景区
以生态保护和培育为主的景区,总面积9.50平方公里。
(8)西坑景区
以生态保护和培育为主,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保护景区内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总面积4.18平方公里。
六、保护培育规划
1、分类保护
依据保护对象的类型及其属性特征,并按照土地利用方式将风景区分为风景游览区、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和外围协调区5大类进行分类保护。
2、分级保护规划
根据梧桐山风景名胜区的环境特点,划分为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按不同的保护要求,进行分级保护。
七、科普科研规划
1.科普科研规划策略
根据风景区的资源分布状况、生态保护要求以及游憩需求等因素,合理进行科普科研活动的空间规划,构建以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状空间结构。
2.科普科研规划
点——风景区共设置六大科普展览设施,差异化特色定位,相辅相成。
运用最前沿的科技手段,结合时代发展,形象、生动的展示科普知识,内容涵盖动植物、生态、地质、历史等多方面,寓教于乐。
线——根据风景区自然资源特点,沿线规划历史遗迹径、森林生态径、地质研习径、树木研习径、沟谷探索径、四季花径、动物生态研习径、湿地展示径和农业认知径等主题科普游径。
面——规划仙湖植物园为国际最先进的植物科普、科研中心。
八、游览设施规划
1.游览服务设施规划原则
游览设施规划必须服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有利于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和环境,遵循“利用现状,区域整合;相对集中,适度分散;餐饮住宿,内外结合;以需定量、渐进调整;合理布局、绿色高效”的基本原则。
2.游览服务设施布局
规划风景区旅游服务设施网络按旅游村、旅游点和服务部三级配置。
旅游村1处,位于碧梧栖凤景区,设置游客服务中心、餐饮、住宿、生态科普中心等服务内容和设施;旅游点2处,分别位于小梧桐和好汉坡。
功能设施包括游客中心、餐饮和医疗站等旅游服务设施;服务部若干。
九、道路交通规划
1.交通组织模式
大力引导公共交通发展,推行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
外围交通组织充分利用规划的地铁线路,重点加强地铁站点与各主要景区入口之间联系,形成以地铁为依托、环保旅游巴士为接驳,慢行系统相协调的绿色交通服务体系;内部交通形成环保游览车与步行相结合的游览交通服务体系;同时强化内外交通衔接,形成风景区内外一体、有机融合的综合性交通服务系统。
2.园区道路规划
风景名胜区内部交通包括景区主、次园路及登山道三级道路交通系统。
景区内主园路宽度8—10米,双向两车道。
次园路为联系主园路至各景区及各景区内的主要道路,道路宽度6—8米;登山径宽度1.5-2米。
3.景区入口
规划梧桐山南门为风景区主入口,次入口共5个,分别为梧桐山北门、仙湖植物园南门、东湖烟雨景区1号门、布峰塔影景区西入口和碧梧栖凤景区入口。
十、植物景观规划
1.植物景观规划目标
规划将梧桐山风景区建成自然野生植被丰富、四季山花不绝、终年常绿葱蕤、具有明显南亚热带植物景观特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构建“花海、彩叶、沟谷雨林”三大类植物景观类型,重点规划“杜鹃花、黧蒴、润楠、深山含笑、红花荷、凤凰木”等开花观叶植物景观及沟谷藤蔓植物和耐荫湿草本花卉景观。
2.植物景观分区规划
规划依据景区植物的生态功能、观赏价值、生长状况等,将植物景观划分为城市公园植物景观区、水库涵养林植物景观区、度假休闲植物景观区、城市背景
林植物景观区、特色山林植物景观区、自然山林植物景观区、原生性保护林植物景观区。
十一、建筑风貌规划
1.总体控制要求
严格控制建筑物的布局、体量、色彩、风格,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整体遵循“数量宜少不宜多,体量宜小不宜大”的原则。
提倡节能减排,运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新能源技术。
2.建筑风格
建筑整体风格顺应风景区秀丽、幽深的总体特征,体现出雅、秀的建筑特色。
风景园林建筑风格应与现有各景区风格保持协调一致。
十二、综合防灾
1.防火规划
(1)完善风景区消防组织管理,加强风景区防火机构队伍建设。
(2)完善风景区火灾预警及火源管理。
建立包括防火瞭望台、视像监测系统和巡逻员制度的监测瞭望网;建立森林防火通讯系统,加强预测预报网的建设和清除火灾隐患;重点加强人流聚集地等的用火管理。
(3)完善风景区防火技术措施。
加强消防通道的建设,建立林火阻隔系统,建立山地高位蓄水池和建立防火物资储备库。
(4)完善建筑工程防火安全措施。
(5)加强风景区防火宣传和防火扑火技能培训。
2.地质灾害防治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禁止在风景区内开山取石。
对存在安全隐患和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区域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测、预防,确保安全。
对坡度超过安全指数、地质条件薄弱,有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危险的边坡、沟谷进行加固处理。
3.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控制其发展并由专人管理,配置一定的检疫设施,定期进行检查,认真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动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