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数据证实三峡工程减少附近降水
关于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
对气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不大,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不超过2公里,逆温天气将减少,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增加幅度只有0.2摄氏度左右,冬季月平均气温增高0.3至1摄氏度,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至1.2摄氏度。
气温变化幅度十分有限建库后,库区春、夏、秋三季相对湿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冬季则有所减少;域内的年均降水量约增加3毫米;全年雾日变化不明显,平均增加一两天左右;风速有所增加,大气层结构稳定趋于中性。
虽然气候变化不大,但专家们仍对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有利影响包括:冬季温度升高,降水略有增加,对喜温的经济作物如柑桔、油桐、龙眼、荔枝等生长有利;夏季气温降低及风速加大,能在一定程度减轻低高程河谷的高温危害,伏旱程度有所减轻,并可改变重庆、万县等地炎热的生活环境。
不利影响包括:湿度和雾日增加,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在雾日多发情况下,对水陆交通及航空安全有些影响;风速加大,城市酸雨将向城郊扩散;水汽和雾的增加,酸雨将有所发展对我国气候影响很严重1、三峡蓄水到位,扩大了重庆到宜昌段高峡湖面,增加这个区域地面向上的上升水汽流,这个垂直上升的气流阻碍了对我国气候有重要意义的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北上,原有气候规律平衡被打破2、如此一来,冬季太平洋暖湿气流北进受阻,大量集聚于华中南部、重庆南部、贵州、广西北部,湘鄂大地,福建北部,浙西大部,造成冬季这一地区霜雪灾害天气频率增加,而我国秦巴山以北,四川北部,河南、陕西,甘南地区因为可形成降雨的暖湿气流冬季明显比以往减少,冬季表现高温、干旱3、夏季,我国秦巴山以北,四川北部,河南、陕西,甘南地区,犹豫西伯利亚南下冷空气与三峡上升水汽形成锋面产生较多降雨,而同期华中、华南、华东、重庆、贵州产生干旱4、干旱状态下,三峡势必开闸放水,随着湖面缩小,其上方升上水气流会短时间减压下沉,会给南下冷空气和北进暖湿气流造成一个强悍对流机会,因此,在一个地区旱涝剧烈交替变化恐怕是今后需要注意预防的灾害了1. 冬暖夏凉温差减小2. 夏季降水减少(水面形成高压);冬季降水增加(水面形成相对低压,气流上升)3. 夏季江雾更多三峡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在三峡蓄水约8年后,这一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三峡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之一,它位于中国的长江上游地区,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水利工程。
自2003年蓄水以来,三峡水库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对长江流域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蓄水后,库区的气候要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包括气温、降水、湿度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
一、气温变化蓄水后,三峡水库库区的气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按照相关数据显示,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气温相较之前有所升高。
这主要是由于水库在蓄水后形成了较大的水体面积,而水体具有很强的吸热能力,在白天可以吸收大量阳光热能,夜晚则可以释放热量,因而使得库区气温相对较高。
由于库区水体的存在,还导致了当地较为显著的湿润现象,使得库区气温变化与附近地区不同,会形成所谓的“水库自身气候”。
二、降水变化蓄水后,三峡水库库区的降水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根据数据统计,虽然蓄水后库区的降水量总体上并未发生明显的增减,但是降水分布出现了一些变化。
蓄水后,水库上游附近的降水量相对下降,而水库下游附近的降水量相对增加。
这是因为水库的蓄水后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水体面积,对局部大气环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当地的降水分布。
水库蓄水后会形成一定的水汽输送效应,增加了下游地区的降水量。
三、湿度变化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气候要素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气温方面,蓄水后库区的气温相对较高;降水方面,蓄水后库区的降水分布发生了变化;湿度方面,蓄水后库区的湿度有所增加。
这些变化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合理的调整和管理。
未来,我们需要对水库蓄水后的气候变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为保护和恢复当地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三峡水库是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长江干流上,其极大地改变了长江上游及下游的气候、生态环境和地质构造。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库区气候要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气温、降水、风速和湿度等角度来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
一、气温变化趋势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温发生了显著变化。
根据气象数据统计,蓄水后库区的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夏季气温较蓄水前有所提高。
主要原因在于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水体蒸发量增加,使得周围环境变得更加潮湿,热量更难散发,导致气温上升。
蓄水后库区的地表面积减少,土壤湿度增加,使得地表热量更多地转化为潜热,进一步提升了库区气温。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温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降水变化趋势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的降水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据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蓄水后库区的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水汽输送能力减弱,使得降水云团在库区附近凝结降水的机会减少,从而导致了降水量的减少。
库区干湿季节的分布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蓄水后库区旱季的干旱程度加剧,湿季的降水量相对减少。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的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气候要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风速减小和湿度增加。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库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还对整个长江流域的气候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水库蓄水后对气候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要妥善处理三峡蓄水对中下游不利影响
国务院:要妥善处理三峡蓄水对中下游不利影响2011年05月19日02:57新京报[微博]字号:T|T[导读]国务院称三峡工程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一定影响。
要妥善处理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新华社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将提高移民生活水平会议强调,《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湖北省、重庆市同期平均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库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交通、水利及城镇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区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建立。
为此,一要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移民安稳致富。
大力促进就业。
对进城镇安置移民和生态屏障区农村相关转移人口,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个人缴费。
二要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将水库水域、消落区、生态屏障区和库区重要支流作为整体,综合采取控制污染、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削减库区入库污染负荷等措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三要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防治。
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
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村人口实施避险搬迁,对迁建城镇、人口密集区和影响重大的地质灾害体实施工程治理。
严格控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城、集镇建成区规模。
四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峡大坝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流域气温与植被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三峡大坝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流域气温与植被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葛非凡;毛克彪;蒋跃林;姜立鹏;范玉芬;王一舒;谭雪兰;李建军【摘要】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120个气象站点1971—2015年日值气温数据,2006—2015年ERA-Interim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和2006—2015年MODIS 卫星遥感植被指数产品MOD13A3,研究了在考虑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流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平均气温在三峡大坝运行前后的变化,采用百分比阈值方法量化最高和最低气温并进行MK突变检验,并分析三峡大坝运行后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四季土壤湿度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四季平均气温在三峡大坝运行以后出现明显变化,江南地区主要出现增温现象,江北地区主要出现降温现象;MK突变检验结果显示,江南地区的高温日和江北的低温日均在2006年左右发生突变,与三峡大坝完全运行的时间相符;长江中下游流域土壤湿度在三峡大坝运行后出现南湿北干的变化趋势;EVI在江南地区诸多区域出现显著增加趋势,其中冬季最突出(33.06%),而江北地区诸多区域则出现显著减小趋势,其中夏季最明显(5.11%),EVI与平均气温的空间变化在春、夏、冬3个季节显著相关.%Using daily temperature data of 120 station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1971-2015, the variations of average tempera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ree Gorges Dam in four seasons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were analyzed after removing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background, the mutation times of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 day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MK test method. Furthermore, the change in soil moisture was investigated by utilizing ERA-Interim soil moisture reanalysis data during 2006-2015, andthe vegetation response to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was analyzed by utilizing MODIS dataset during 2006-2015.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warming phenomenon occurred in the southern study area while cooling phenomenon occurred in the northern study area. The MK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igh temperature days in the southern study area and low temperature days in the northern study area both mutated around the time when the Three Gorges Dam began to fully operate. Soil moisture obviously increased in the southern study area.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 trend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spring, summer and winter, the EVI increased in the southern study area, most significantly in winter (33.06%), but decreased in the northern study area, most significantly in summer (5.11%).【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7(013)006【总页数】11页(P578-588)【关键词】高低温日;EVI;气温变化;土壤湿度;水热条件【作者】葛非凡;毛克彪;蒋跃林;姜立鹏;范玉芬;王一舒;谭雪兰;李建军【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 230036;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 230036;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 100081;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 230036;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浙江省桐乡市气象局,桐乡314500;浙江省衢州市气象局,衢州 324000;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沙410128;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长沙 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三峡大坝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在发挥着巨大的防洪、航运和发电效益的同时,也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三峡工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省宜昌市和重庆市奉节县之间。
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工程不仅具有发电功能,还具备了重要的防洪作用。
首先,三峡工程能够有效控制长江洪水。
由于长江流域地域广阔,水量大,洪水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三峡工程的建设有利于调节长江水位,减轻洪峰流量的压力,提高了流域洪水的安全度。
根据统计数据,自2003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以来,洪水的峰值流量明显下降,并且没有出现过超过警戒线的洪水。
其次,三峡工程还能够缓释洪峰流量。
在长江流域出现大范围洪水时,三峡工程可以通过调节泄洪、提前蓄洪等措施,延缓洪水的流入速度,使洪水过程得以缓解,减少沿岸地区的洪灾损失。
例如,2024年长江洪水来临时,三峡工程的泄洪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洪峰流量迅速下降,并成功遏制了洪水蔓延的势头。
此外,三峡工程还可以防止洪水冲毁河堤。
长江流域的河堤系统承载着河流的水流压力,但在洪水冲击下,河堤很容易破损甚至决口,导致河水瞬间泛滥至周边地区,形成更严重的洪灾。
三峡工程通过调节闸门开启和泄洪量的控制,减少了下游河道的水流速度,有效减轻了河堤的水压力,从而避免了河堤决口和河水泛滥的风险。
最后,三峡工程还能够有效保护下游的城市和农田。
在洪水发生时,三峡工程可以根据洪水情况及时进行泄洪操作,将洪水导入库区,减少对下游城市和农田的影响。
通过合理调度洪水的流向,三峡工程不仅能够保护下游地区的人民生命安全,还能减少洪水对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的损失,为经济的快速恢复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十分显著。
它通过调节长江水位、缓释洪峰流量、防止洪水冲毁河堤,以及保护下游城市和农田等措施,有效减轻了长江流域的洪灾风险,保护了沿岸地区的安全和生产秩序。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它的防洪作用将会更加突出,并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洪灾频发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三峡水库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万州区天城农业局随着三峡水库水电枢纽导流明渠的截流成功,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即将逐步投入运行,发挥巨大的防洪、发电和航运效益。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受消落缓流、表面沉积和污染以及库区水位涨落淘蚀等影响,三峡水库消落泥沙沉积,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和水质污染等问题也将日益显露出来,直接影响着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和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中央领导、市委、市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天城党工委、管委会根据重庆市计委、万州区计委《关于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研究工作的函的通知》精神,责成相关部门全力做好该项工作。
为此,天城农办根据党工委、管委会的部署,针对天城的具体情况,主要对《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这个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预测分析,拟定《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一、三峡库区天城淹没区的基本情况天城移民开发区辖五个办事处、14个镇和10个乡,幅员面积1032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现有耕地35万亩,其中田19万亩。
因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淹没耕地近万亩,淹没土地涉及三镇五办33个村,138个村民小组,耕园地7894.4亩,其中水田1402.6亩,旱平地693.96亩,旱坡地1428.92亩,商品菜地720.29亩,园地2453.5亩,河滩地1099.42亩,鱼塘95.85亩。
全区淹没涉及村1996年后总人口35416人,淹没线下总人口10842人,占总人口30.64%;淹没涉及村1996年总耕园地24489.5亩,淹没线下耕园地7798.5亩,占总耕园地的31.84%。
二、天城淹没区消落区的情况三峡工程竣工后,因对水库蓄水位的季节性人工调节,每年6月至9月长江汛期时,三峡库区水位会控制在145米左右;在10月至次年5月,库区水位就蓄至175米左右。
汶川地震、极端恶劣天气与三峡工程无关
汶川地震、极端恶劣天气与三峡工程无关近年来,有人把汶川地震、地质灾害以及极端恶劣天气等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在公众中造成一定影响。
那么,事实是否真是如此?今天(1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详解三峡工程四大效益》一文对以上说法进行澄清。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表示,发生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构造带与三峡水库所在的上扬子台褶带,分属于不同的两个大地构造单元,两者所处的区域构造条件和活动特点截然不同,其间尚有构造稳定性很高的四川台拗(四川盆地)相隔,完全没有构造上的联系,而且三峡水库的库水与龙门山构造带不存在任何的水力联系,因此汶川地震的发生与三峡水库的蓄水没有关系。
以下为文章原文: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2013年被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评为“百年重大土木工程项目卓越成就奖”。
作为一项造福人类的伟大工程,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巨大效益是举世公认的。
不过,这些年来,对于三峡工程也不乏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把汶川地震、地质灾害以及极端恶劣天气等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在公众中造成一定影响。
那么,事实是否真是如此?怎样科学评价三峡工程的伟大意义?对此,记者近日专访了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
防洪、发电、航运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四大效益“不可替代”钮新强指出,三峡工程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防洪。
这是第一位的。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也曾造成过很多次严重水患,远的不说,1998年的“世纪大洪水”就让人记忆犹新,那次受灾人口超过1亿人,直接经济损失1500多亿元。
通过三峡调蓄,现在荆江河段防洪能力已由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遇到像1870年那样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通过运用荆江地区蓄滞洪区,也可保障荆江河段防洪安全。
可以说,在保护长江中下游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涝灾害方面,三峡工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NASA数据证实三峡工程减少附近降水
NASA数据证实三峡工程减少附近降水来源网易2011-05-31 11:16 本页面需要登录才能访问NASA的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报告指出,在2003年蓄水水位从66米提升到135米之后,三峡大坝建设引起的土地使用变化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降水,减少了三峡大坝附近地区的降水。
这项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对气候的影响范围是100公里,而不是三峡建设专家组给出的10公里。
2 009年完工的三峡大坝,横跨中国长江,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也将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能从太空用肉眼观测到的人工建筑。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地球资源探测卫星自这座大坝1994年破土动工以来,就一直提供详细、清晰的大坝上空场面。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在中国境内绵延3900多英里,诸如上海附近的出海口。
历史上,这条大河一直容易发生水患,基本上每十年就会泛滥一次。
单是20世纪这一百年里,据中国官方统计,约有30万人死于长江水患。
大坝的修筑将改善长江的洪水控制,保护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以及370万亩农田。
通过NASA的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可以俯瞰这座大坝的修筑情况。
第一幅图片显示的是工程开始前的三峡地区。
到2000年,河流两岸的工程已经开始动工,但是被截流的河水还是能顺着河南岸一条窄窄的水道流出。
2004年的图片显示大坝主墙的有限进程,以及注了一部分水的水库,以及边上的许多峡谷。
到2006年中,主墙已经竣工,长达2英里(合三公里)的水库横跨在大坝上,注满了来自上游的江水。
三峡大坝的绝对面积与发电量是难以想象的。
工程建设成本高达6250亿美元,长大约1.4英里(合:2.3公里),高607英尺,比亚利桑那和内华达州交界的胡佛大坝大5倍。
三峡大坝水库工程储水量达5兆加仑,到2009年全部26个机轮安装完成投入使用时,三峡大坝的电输出量可达1万8千兆瓦特,是胡佛大坝的20倍。
水库也将容许万吨货轮进入中国的内部城市,打开新兴内陆城市的农业和制造业市场,增加进入中国城市的商业船只。
中学地理知识点:川渝大洪水与三峡蓄水无关
中学地理知识点:川渝大洪水与三峡蓄水无关不久前发生在四川、重庆的洪灾损失巨大,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有人认为,是三峡水库的大量蓄水,造成了川渝地区连降暴雨。
针对这种传言,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的几位专家,他们认为———被采访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志彤水利部水文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国良水利部水文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梁家志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川渝特大洪灾是怎样形成的?简单地说,这次川渝特大洪灾是由西南低涡切变天气系统造成的。
这是西南地区比较常见的天气系统,也是造成西南地区降雨的主要原因。
虽然造成这次洪水的天气系统是常见的,但是它带来的降雨是大是小,落在西南地区什么地方有一定的偶然性。
自然现象有一定的周期性,但也有不可重复性,它不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简单重复。
由于西南暖湿气流携带大量水汽,在四川、重庆局部地区上空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对流性强降水。
当时恰好有一个低压槽系统稳定在该地区上空,因此造成了持续的降水。
这次川渝洪水有什么不同于以往的地方?长江上游也即川江的洪水一般发生在7、8月份,但今年拖到了9月份。
不过历来就有“华西秋雨”的说法。
汉江、川江、黄河中游和松花江流域都常发秋汛。
我国幅员辽阔,每年4月珠江入汛,6、7、8三个月为全国的主汛期,到10月份霜降之后,黄河流域的汛期才告结束。
去年也是在这个时候,渭河和汉江发生了较大洪水。
川渝这场洪水之所以造成巨大的损失,是因为短历时的强降雨,导致洪峰流量大、水位高、涨势快。
而且暴雨集中在嘉陵江支流渠江和长江支流小江4万平方公里的较小范围内。
水势陡涨陡落,让人猝不及防。
渠江一天多时间猛涨20多米,造成不少堤段漫顶淹没,遭灾严重。
洪水经过三峡水库削峰调度后,宜昌水文站的洪峰流量仍达6.08万立方米每秒,为1998年以来最大洪峰。
无证据显示三峡水库对全国气候造成影响
无证据显示三峡水库对全国气候造成影响
中国气象局前天在日内瓦发布的相关评估数据显示,三峡水库对周边气候产生明显影响的范围不超过20公里,没有证据表明水库对区域气候乃至中国全国的气候能造成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政府间气候服务委员会会议当天在日内瓦开幕,中国气象局发布了《三峡工程气候效应评估报告》摘要。
这份评估报告说,近50年来三峡库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与中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对库区附近的气温具有微调作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一定的降温效应。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说,数值模拟分析表明,三峡水库总体上对气候的影响仅是对局部地区的影响,即20公里内的小范围影响。
相对而言,全球气候变化是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三峡水库的影响很小。
三峡大坝对气候的改变报告
三峡大坝对气候的改变报告
《三峡大坝对气候的改变报告》
嘿,朋友们!你们晓得不,三峡大坝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大工程啊!它就像一个超级英雄一样,守护着我们。
想象一下,这么庞大的一个家伙横在那里,对气候能没有影响吗?三峡大坝这么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就好像是给大自然的气候系统来了个大调整。
比如说,它能调节水流,这就好比是给气候的“血液循环”做了改变呀!以前河流该怎么流就怎么流,现在有了大坝,水流变得更有序了。
这难道不会对周边的气候产生点什么作用吗?
有人说三峡大坝会让周边地区变得更湿润,就像给大地洒了一场小雨似的。
咱就说,以前没大坝的时候那块地可能没那么多水汽,现在有了大坝拦着水,水汽蒸发量不就多了嘛,那周边不就感觉潮乎乎的啦。
你不信去看看,大坝周围的植被是不是都长得更茂盛了呢?
还有人担心会不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呢?哎呀,哪能那么容易出问题呀。
咱就不能这么悲观嘛!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但咱要看到它积极的那一面呀!三峡大坝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那可是实实在在的,防洪、发电、航运,哪个不
重要?而对于气候的改变,我们也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研究呀!它可能会带来一些小变化,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呀。
总之呀,三峡大坝对气候的改变咱得重视起来,好好研究,而不是一味地担心或者夸大其影响。
它可是咱们国家的大宝贝呢,咱得爱护它,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三峡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之一,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库区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气温、降水、风速等方面对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期对该地区气候的变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气温变化趋势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库区气温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季节性气温变化:蓄水后,库区气温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夏季库区气温明显升高,冬季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也变得更加明显。
这说明水库蓄水后对当地的气温季节性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气温极端事件频率:蓄水后,库区气温极端事件的频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高温和低温的极端事件的频率均有所增加,尤其是夏季高温事件的频率增加最为显著。
这说明蓄水后的水库对当地气温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气温变化趋势:蓄水后,库区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一些研究表明,蓄水后三峡库区的气温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这与水库蓄水后的湿润气候环境有关。
1. 年降水量变化:蓄水后,库区年降水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一些研究表明,蓄水后的三峡库区年降水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夏季和秋季降水增加最为显著。
这说明水库蓄水后对当地的气候降水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明显,对气温、降水、风速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会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水资源利用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适应蓄水后的气候变化。
还需要加强对蓄水后的水库环境变化的监测和预警,以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三峡水库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和重庆市万州区交界处,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
三峡水库的修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蓄水后库区的气候要素变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对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气温变化趋势在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据数据显示,蓄水后的库区气温呈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
这主要与水库蓄水后形成的湖面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有关,水库的蓄水让原本地表被水淹没,湖水的蒸发会释放热量,使得湖面周围的气温升高。
而且,蓄水后库区周围的植被覆盖率也有所提高,这也有助于降低土地的反射率,增加了局部气温。
蓄水后的三峡水库库区降雨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蓄水后库区的降雨量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这与水库蓄水后湖面增大,水体蒸发增加有关。
蓄水后的湖区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热对流,天气形势也会有所变化,这也会对当地的降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蓄水后的三峡水库库区风速也有所变化。
据资料显示,蓄水后库区的平均风速呈现出了减小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蓄水后形成的湖面对风的遮挡作用,湖面的存在降低了风速的传播。
蓄水后的湖区湿度增大,也减弱了风速。
这种变化对湖区的生态和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气候要素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风速减小和湿度增大等。
这些变化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以保护库区的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也需要加强对库区气候要素变化的监测和预测,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做好应对措施。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对三峡工程的看法
我对三峡工程的看法2011-05-23 14:18:10“路透社报道,中国政府周三表示三峡工程在移民、生态、地质灾害等方面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受影响。
问题出现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各阶段,还不能立即解决。
中国政府称将增加投入解决相关问题。
”网上这则消息报道出来,就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实很多人的心理就是巴不得三峡早点垮掉,然后出点什么大事才叫好。
不明事理的人又把黄万里拿出来说事。
俺是水利出身,河海大学水工专业毕业,又师从唐门,和诸多老师也专门讨论过此类问题,但是对这件事的看法依然保持严谨的态度。
水利工作是个群策群力的工作,纵使你是谁也好,也不需要造神,晚年的张光斗出来面对媒体,称为水利泰斗,感觉这已经有些过分。
不知道什么时候黄万里似乎就成为代表真理的斗士。
就国内水利界来说,论学术学识,窦国仁、林秉南、谢鉴衡都在黄万里之上。
三峡工程是基于葛洲坝工程成功的基础上,丹江口水利工程实际上也是三峡工程的一个模拟先行实验。
三峡工程最先提出之时,实际上反对的声音的确很多,主要是建设成本和生态方面考虑造成的问题,在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了水文泥沙、河流动力等基本技术难题后,在很大程度上说是技术可行的。
大型水利工程一直就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利是否大于弊,三峡工程早起的论证存在很大的阻力,主要也是觉得利弊相当,所以很多专家学者不值得修建。
综合评估大坝的利弊并非易事,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很难用资金这个单一标准来综合衡量和测算;其次,目前人类还只是在观测大坝的近期后果,而对大坝的远期影响还很难预测判断,因为有些影响在大坝建成后的几十年内可能还不明显或尚未显露;另外,如何准确可靠地观测生态和环境的变化还是一个难题,例如,河水含沙量、水库鱼产量、水量蒸发率等数据可以比较准确地采集,但是还有很多数据的观测分析还有待探讨研究;还有,究竟以哪些数据信息来对超大型水利设施的效果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估,如何权衡判断利与弊,到底利多大、弊多深,利能否抵消弊,这些问题尚需深入探讨。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摘要】文中介绍了水利工程建设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局部气温的影响和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局部降雨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水利工程建设对水质、水温的影响,对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价,使水利工程建设即为人类造福,又把对生态环境的不利降到最低。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共建成各类水库8.6万余座,累积堤防长度28.69万公里,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
一方面,这些工程在抗御洪旱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引发了流域或区域内资源、生态、环境结构的变化,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有的甚至是持续而深远的。
关于水利工程的环保问题,主要指的是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气候的影响。
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确保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证水利工程在经济建设中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前提。
1水利工程建设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对于三峡大坝是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都在探讨它对地域降水的影响,利用测试仪器进行了分析研究,有人利用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热带降雨量测降雨率,以及宾西亚州立大学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第五代模型模拟地表温度高分辨率进行了测试。
独立的卫星数据及数字模拟清楚地表明,由于三峡大坝造成的用地的变化,增加了大坝和秦岭之间区域的降水,从而降低了三峡大坝附近的降水,这是在三峡大坝蓄水在2003年急速地从66米提高到135米后发生的事。
如今,我国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已经很多,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工程区域的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
例如水库总库容在10亿m3以上,水域面积在100km以上的大型水库对周边气候的影响尤为明显。
其影响主要包括气温和降雨两个方面。
1.1水利工程建设对局部气温的影响水利工程如水库建成后库区与空间的接触由陆面变为水面,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温发生变化。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影响的统计分析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影响的统计分析哈尔滨理工大学舒印、贾云铜、李相敏摘要本文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各观测站1960-2010年逐日降水量、日平均气温计算各站逐日的旱涝指数,并设定干旱、洪涝灾害的标准,通过数据处理得到三峡工程建设前(1960-1994年)和一期建设完成后(1998-2010年)各观测站旱涝指数超过标准值的天数,根据统计学原理,该天数变量服从二项分布,因此将研究问题三峡工程是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有影响转化为二项分布参数的检验问题,即比较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各地区旱涝指数超过标准值发生的概率是否有显著差异。
对于二项分布参数的检验问题,有很多种方法:渐近正态的方法、Bayes方法、Fiducial方法等,其中Fiducial方法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Fisher首先提出的,目前已被广泛应用。
但因其Fiducial分布的不唯一性,使得它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何选定良好的Fiducial分布,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文献[20]对于二项式分布的参数给出了一个较好的近似Fiducial分布。
本文据此渐近Fiducial分布,利用计算机模拟出参数函数的渐近Fiducial分布的分位点,按照Fiducial方法的原理推导出二项分布参数的检验问题的拒绝域。
进一步将其应用于“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否导致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的加重”这一课题的研究分析,最后本文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Fiducial方法;旱涝指数;三峡工程;二项分布目录摘要 (1)一、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 (3)二、文献综述、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文献综述 (4)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三、旱涝指数 (5)3.1 Z指数 (5)3.2 Z值的分析 (7)3.3 旱涝程度的标准值 (9)四、统计模型 (12)4.1 参数的Fiducial分布 (12)4.2 参数的Fiducial检验 (14)五、三峡工程对旱涝灾害影响的分析 (16)5.1 检验结果 (16)5.2 结果分析 (17)六、结论及评价 (17)参考文献 (18)一、引言1.1 研究背景三峡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工程项目。
三峡工程对下游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2020.08科学技术创新表1三峡库区各工期蓄水水位三峡工程对下游地下水动态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on thegroundwater dynamics in downstream area黄浩1,3黄雷2鲁朝林3(1、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012、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401121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1概述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势必会改变河流沿线附近的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及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甚至因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引起水位变化可能对地质灾害的诱发有宏观影响,但至今却鲜有相关研究。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地区,该区域涉及主要水利工程有引江济汉工程和三峡工程。
引江济汉工程总体涉及的引水流量并不大,王婷婷等[1]提出:引江济汉工程降低了汉江中下游水体污染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江中下游的河水位和流量,但对地下水位影响相对较小。
吴瑕针等[2]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中下游水环境影响进行研究,并指出调水工程带来的水环境,尤其是中下游地下水位的影响却是比较复杂,缓慢、长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研究区距离最近的引江济汉工程约90km ,对研究区内的地下水动态暂时无影响。
由此,本研究主要讨论三峡工程对研究区地下水位影响。
分析三峡蓄水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造成的影响,为今后水利工程的兴建造成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变化可能带来的资源开发利用及地质灾害等影响提供参考和指导。
2三峡工程概况三峡工程在每期工程竣工之后会开展相应的蓄水工程,以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三峡蓄水工程各个时间节点处,下游地区江水位以及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而揭示研究区地下水位对三峡工程蓄水的响应迟滞和影响持续时间。
结果表明:三峡大坝阶段性竣工后蓄水工程对中下游地区江水位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越远离大坝水位变化越小。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水库填充水位已陆续达到175m、185m、195m水位,对库区气候要素的影响逐渐显现。
本文以位于三峡水库库区的襄阳气象站为代表,对该区域气温、降水、风速、湿度等气候要素进行分析,探讨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
一、气温变化趋势
气温是影响库区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平均
气温出现微弱上升趋势。
从2004年至2019年,三峡水库库区平均气温从17.03℃升至
17.94℃,上升幅度为0.91℃。
其中,最高气温变化趋势最为明显,由2004年的31.9℃上升至2019年的33.8℃,上升幅度达1.9℃,且多出现在6月至9月份。
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较为平缓,由2004年的3.8℃上升至2019年的4.1℃,上升幅度仅为0.3℃。
风速是影响空气污染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平
均风速出现弱下降趋势。
从2004年至2019年,三峡水库库区平均风速从3.08m/s下降至2.87m/s,下降幅度为0.21m/s,其中4-8月份降幅最大。
综上所述,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趋势,其中温度、降水
和湿度变化趋势相对明显,风速变化趋势相对平缓。
这些变化趋势对库区生态系统和人类
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同时,对于未来三峡水库水位的变化和管理,需要
进一步加强气象监测和研究,为库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SA数据证实三峡工程减少附近降水
2009年完工的三峡大坝,横跨中国长江,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也将是世界上少有的
几个能从太空用肉眼观测到的人工建筑。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地球资源探测卫星自这座大坝1994年破土动工以来,就一直提供详细、清晰的大坝上空场面。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在中国境内绵延3900多英里,诸如上海附近的出海口。
历史上,这条大河一直容易发生水患,基本上每十年就会泛滥一次。
单是20世纪这一百年里,据中国官方统计,约有30万人死于长江水患。
大坝的修筑将改善长江的洪水控制,保护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以及370万亩农田。
通过NASA的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可以俯瞰这座大坝的修筑情况。
第一幅图片显示的是工程开始前的三峡地区。
到2000年,河流两岸的工程已经开始动工,但是被截流的河水还是能顺着河南岸一条窄窄的水道流出。
2004年的图片显示大坝主墙的有限进程,以及注了一部分水的水库,以及边上的许多峡谷。
到2006年中,主墙已经竣工,长达2英里(合三公里)的水库横跨在大坝上,注满了来自上游的江水。
三峡大坝的绝对面积与发电量是难以想象的。
工程建设成本高达6250亿美元,长大约1.4英里(合:2.3公里),高607英尺,比亚利桑那和内华达州交界的胡佛大坝大5倍。
三峡大坝水库工程储水量达5兆加仑,到2009年全部26个机轮安装完成投入使用时,三峡大坝的电输出量可达1万8千兆瓦特,是胡佛大坝的20倍。
水库也将容许万吨货轮进入中国的内部城市,打开新兴内陆城市的农业和制造业市场,增加进入中国城市的商业船只。
尽管拥有这些预期的优势,但是建造三峡大坝还是免不了成为备受争议的焦点。
虽然水库的储水能力能够减轻今后下游水患的频繁性,但是大坝的水库将高于海平面574英尺(合:175米),淹没244平方英里(合:393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这三座命名大坝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其后果导致超过100万人口必须重新安置,数十座建筑和文化景观将消失在水库里。
除此之外还有环境方面的忧虑。
三峡大坝的修筑是为了治理百年一遇的大水,但是有研究者表示,更大的风险来自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一旦发生,将可能致使大坝破裂。
2007年4月,中国新华通讯社报道,三峡大坝的水库被杀虫剂、化肥和污水污染。
根据由中国科学院、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和长江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联合实施的一项研究,30%的长江主要支流均受到严重污染。
虽然地球资源卫星是观测地球表面变化的主导研究工具,但是NASA的其他卫星在决定土地覆盖和土地使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就像森林变成城市可以影响当地气候一样,科学家发现,三峡大坝和它巨大的水库对当地环境和气候也可能有相似的影响。
研究者在最近一次研究中,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NASA热带降雨测量卫星发回的数据,预测出三峡大坝的建设对地区降雨的影响。
NASA的地球与水资源卫星的讯息也显示出大坝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卫星数据和计算机模型清楚地表明,大坝建设带来的土地使用改变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岭山脉中间这一区域的降雨量。
”位于马里兰州的NASA哥达德航空航天中心首席作者吴力广(音)这样说道。
他也效力于马里兰大学巴蒂摩尔分院。
大坝水平面在2003年六月陡增以来,土地改变同样减少了三峡大坝周围地区的降雨。
图:长江三峡北部的降水变化
令研究者震惊的是,他们发现,三峡大坝影响降雨的区域面积达到62平方英里,而不是先前研究中提出的6平方英里。
降雨增多的区域,地表温度也有所改变。
白天,大巴山和秦岭山脉之间的气温平均减少了1.2华氏度(合:0.67摄氏度)。
由于降雨增多,云层也多起来,减少了阳光直射,降低到达地表的热量,所以白天的气温更凉爽。
图:大巴山和秦岭之间地区的温度变化
研究表明,气温变化的原因是长江宽度的扩大和水库的形成。
建成之后,在群山之间出现一座401平方英里的水库。
大坝修筑之前,长江的宽度只有三分之一英里。
巨大的水库引起了“湖效应”,导致气温降低,以及大巴山和秦岭山脉中间的的降雨增多,但是水库沿线周围相接的地区的降雨却减少了。
NASA的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报告指出,在2003年蓄水水位从66米提升到135米之后,三峡大坝建设引起的土地使用变化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降水,减少了三峡大坝附近地区的降水。
这项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对气候的影响是地区性的,影响范围是100公里,而不是三峡建设专家组给出的10公里。
到2009年,三峡地区的长江水面宽度将从平均0.6千米扩大到1.6千米,水域面积的增加将增强当地的蒸发,降低当地的温度。
当地上空的水汽将更加稳定,可能导致长江660千米长的水路的水汽垂直运动不协调,很可能进一步改变区域降水。
到2009年大坝完全投入使用,水库储水达到峰值,届时,根据科学家预测,地区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将会更明显。
2006年这次研究报告出版在美国地球物理联盟的《地球物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