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实现少教多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如何实现少教多学
【内容摘要】
"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要"精细化"地教,高质量地教;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

"多学"并不是无序地学,无限制地延长时间学,而是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高效率地学。

我们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少教”与“多学”的关系,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关键词】
少教、多学、主体地位、课堂效率。

【正文】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关注更多的是教师的“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

身边很多语文教师也抱怨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知该怎么教了。

到底是什么让语文教学走进了误区?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北京外国语学院
邓昌炎教授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

他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

”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和接受模式,把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让“教”为“学”服务,即“少教多学”。

什么是"少教多学"?那就是当学习者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尽可能地用学生自己的阅读学习与交流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听讲',在他们阅读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就他们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去讲解、答疑、讨论、实验、调查、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这就是模式的基本内涵,"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要"精细化"地教,高质量地教;"多学"并不是无序地学,无限制地延长时间学,而是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高效率地学。

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呢?以下谈谈我的几个教学策略: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少教多学”的前提。

“一切为了学生的受用”是教育的目标。

眼下倡导“以生为本”,倡导把学习还给学生,在生本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少教多学”不是一个刻板的、凝固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少教,不是数量的减少,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解决好教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学生最需要解决的东西,这是最根本的。

少教,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

多学,不是数量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

我们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少教”与“多学”的关系,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二、教师高效备课是“少教多学”的保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备教法应遵循新的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备课要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教材资源,以学生为本,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在授《孔乙已》时引出问题“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人们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哪些地方使人快活?”;谁能结合课文内容加以说明?”这个问题如投石激浪,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课堂上采用讨论、辩论、竞赛、抢答等教学活动,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人人参与,热闹非凡,兴趣盎然,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了潜能。

其次,设计语文交流的情境活动,感悟作者或课文人物最真实的情感,从而领悟创作来源于生活,老师如何创设情境活动?除上面的辩论、竞赛、抢答等方式外,还可以适当把课文搬上“舞台”,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参与、调动来领悟生活的内涵。

在上《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秦王、
唐雎角色,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生动的表演”,让学生在体验调动中领悟到: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中来,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研究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师精教点拨是“少教多学”的关键
“精教”是针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突破性的讲解,以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对教材提纲挈领地掌握;学生已掌握的或能自己理解的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习小组和学生个人要及时给予提示和指导。

拨难解疑,重点是在学生展示汇报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熟练运用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对重要的知识要讲清讲透,如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开头的社会环境描写,学生对其作用很难形成正确全面的理解,教师要精讲。

如:《孔乙己》一课,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小说塑造人物是为了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的目的,就必须明白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在这里,要通过老师地精讲让学生明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如何一步步毒害了孔乙己,让学生明白小说的人物是为反映社会生活服务的。

总之,对隐性知识的明白化教师要精讲,教师要讲好重难点、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

四、教师做到“三个还给学生”,是“少教多学”的核心
第一,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

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切不可急于求取答案或是告知因果,而应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机会。

学生可能会一时答不上来,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咀嚼、品味,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不知谁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宁可课堂上少讲一点,也要让学生多想一会,给学生留下提问的时间,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

做到七个允许,即:学生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保留意见;老师错了允许学生提意见;课堂允许学生插嘴,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在授《孔乙已》时有学生提出“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名字都没有?”问题,我立即表扬这个学生问得好,顺着学生的问题去分析了孔乙已这个人物形象。

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解决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见解,也就是弄明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又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更好。

第三,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

我们要做到对学生的三个“尊重”: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

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情况,有的放矢点拔总结,让语文课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和反思;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皮切成块甚至打成果汁再喂到学生嘴里。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

”因此,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课堂成了基于学生的学习、展示学生的学习、交流学生的学习、深化学生的学习的真正的学堂。

要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教,只要我们时刻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我们教学的目的,相信语文课堂效率一定会有所改观。

2014-8-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