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研究】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历史试题深度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研究】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历史试题深度解析(1)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解析】D (1)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冶铁业,属于考查对应史实类试题,核心素养主要体现的是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工具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和历史解释。
(2)对图文混合型试题,解答时务必最大限度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本题蕴含的有效信息:文字——战国以前,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成;图片——铁器实物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新疆部分地区。
(3)本题涉及的基础知识有: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普遍使用;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冶铁技术传
往西域。
(4)综合判断选项:A项,一是根据主体一致原则,秒Pass.题干主体是“铁器”,而选项主体是“铁农具”;二是据基础知识,“战国以前”铁制农具普遍使用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B项,一是题干材料无从反映选项内容,即对题干材料的解释无法得出B项结论,即B项不符合题意;二是西汉张骞通西域被称为“凿空”,即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原与西域地区开始往来并逐渐密切,故B项错误。
C项,一是题干中说不少铁器是自然陨铁制成,故对题干解释不可能得出“冶铁技术相当普及”的结论;二是根据“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普遍使用”史实,可以推知战国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普及。
故C项错误。
D项,根据唯物史观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可知,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指标。
战国以前在今我国的新疆地区、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了铁器,反映了此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即反映了社会发展程度。
综上,D项结论符合对题干材料的合理解释,故属于正确答案。
25.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解析】B (1)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影响,属于考查本质类试题,核心素养主要体现的家国情怀(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
(2)表格题解决思路:一看,随着时间推移,看所比较的项目对应的数据是变大还是变小;二关注,尤其要关注数据变化最大的项目,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三化简,将表格所反映的主要意思化简为一句简单的陈述句。
(3)题干材料呈现的是两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随着时间推移,宰相出身于祖辈为官宦人家在减少(不管是祖辈担任高级、中级官员,还是担任低级官员的都在减少),尤其是宰相出身于祖辈任高级官员的减少更多。
另一类是随着时间推移,宰相出身于祖辈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却在迅速增加。
题干反映的主要意思化简为,随着时间推移,宰相出身于官宦人家的越来越少,而出身于平民百姓的越来越多。
(4)运用唯物史观合理解释题干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即透过表象看本质。
宰相出身于官宦人家的越来越少,而出身于平民百姓的越来越多,说明两宋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官员(材料里的“宰相”只是官员的代表)越来越多的来自于平头百姓子弟,即越来越多的百姓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这就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反映。
故B项符合题意,是正确答案。
(5)A项,一方面题干材料呈现的是宰相出身于官宦人家的越来越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在减少;另一方面,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发展,一个重大影响
就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两宋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录取比例比隋唐时期大大增加,世家大族对仕途垄断的局面更进一步弱化。
C项,材料说的是两宋时期宰相出身变化,与宰相权力下降没有一点关系,尽管C项内容符合史实,但是却不符合题意,故属于错误项。
D项,一是不符合题意(两宋时期宰相出身变化);二是不符合史实,从隋唐到两宋,科举制录取比例不断扩大,即越来越多的官员是通过科举考试而选拔上来的,说明科举制选拔官员的功能在强化,而不是弱化。
故D项错误。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医学,属于考查本质类试题,学科素养主要体现的是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
题干材料说的是中国古代,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学取得的重要成就。
根据我讲的解答选择题题干需要注意的五大要素(时间、关键词、题干语气、标点符号和试题类型),很容
易找到题干的三个关键词“国家制定”、“官修”“朝廷颁行”,透过表象看到的本质,合理的解释便脱口而出——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本题错误选项采用排除法解决比较好。
A项,宋代是局部统一的王朝,“大一统”除了地域统一外,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显然A项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没有关系,故排除。
C项,汉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艰难,不存在商品经济繁荣现象,况且中医与小农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C项属于错误项。
D项,宋明理学充其量只能解释宋明两代药学取得重要成就,而不能解释汉唐两代药学取得的重要成就,根据全面原则(某个选项不能准确全面解释题干所述的若干现象,该选项一般就是错的),故D项予以排除。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属于本质类试题,学科素养主要体现的是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原理)和历史解释。
题干材料说的是明中期以后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透过表象看到的本质——这种社会存在反映的是社会上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正确答案D项可以说,秒杀。
A项,题干中的“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这是对一些舞文弄墨、附弄风雅的人的讽刺嘲笑,与“学术文化”没有任何关系,故A项不符合题意,属于错误项。
B项,用常识即可排除,士大夫刊印自己个人的著作,与士大夫的地位提高没有关系。
C项,题干材料说“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这与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的“经世致用思想”没有任何关系,故C项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A、C两项都是因不符合题意而迅速排除,可参考我讲的做选择题系列之解读选项的六种基本方式(政治原理、逻辑推理、基础知识、基本常识、题干意思和方法原则),不断总结提高解答选择题的能力。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维新变法思想,属于考查目的类试题,学科素养主要体现的是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题干问的是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意图。
注意题干中加双引号的“煞费苦心”,双引号的作用是强调特指的意思,结合题意可知,严复将生物进化论用于人类社会(即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弱肉强食自然选择淘汰的丛林法则),具体来说就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其真正用意并非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用心良苦啊。
如果将题干材料和中国19世纪九十年代时代背景和维新变法思想相关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严复这样做的意图——通过宣扬生物进化论,宣传救亡图存、维新变法,目的是促使国人觉醒,最终促成中国通过变法革新,实现中国的华丽转身,摆脱民族危机,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即实现中国的近代化。
A项,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不是生物学家,怎么可能去“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呢?用常识即可排除。
B项、C项,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革新改造中国,与“反清革命”不搭边,“中体西用”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宣扬的思想,用基础知识秒排除。
综上,正确答案是D 项。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属于本质类试题,学科素养主要体现的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对题干材料的解读:•批评社会改良活动——是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宣扬的主张——对社会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ƒ再结合与“1920年”距离最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基础知识,可知宣传的“主张”为马克思主义。
此时正确答案C项立刻选出。
A项,一是新文化运动早期,宣扬的民主科学观念,按代表人物胡适的话来说“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即通过改造文化实现中国的近代化,鲁迅主张通过新文化改造国民性实现中国的社会转型,这是“渐变”,与题干强调的对社会“根本改造”即“突变”是两码事;二是从课本传统观点来看,资产阶级激进派宣扬民主科学观念,而题干中宣扬的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主张,阶级属性是两码事。
因此,A项错误。
B项,一方面实业救国运动,一般来说指的是1895-1919年,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迎来短暂春天时期的主要主张,与题干所给时间“1920年”不符合。
另一方面,从课本传统观点来看,宣扬实业救国主张的是资产阶级,至少在1920年的时候与无产阶级没有什么关系。
故B项错误。
D项,一是题干没有反映出两种人就“批判传统礼教”的主张达成“共识”,不符合题意;二是“批判传统礼教”——资产阶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无产阶。
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