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五单元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知识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知识网络】
1、定义
一、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读 3、实验探究 4、明确 5、质量守恒的原因
1、定义
二、化学方程式 2、表示的意义 3、读法
【知识要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读
3、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2)假设与猜想:a 、 b 、
c 、
(3)设计方案及实施:方案一、方案二,实验5-1,补充实验
【补充实验】稀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如图甲)
(4)反思与解释:
以上探究活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5)实验结论与假设猜想中的 (填字母)相符
4、明确 【(1)(2)填“是”或“不是”,(3)(4)填“等于”或“不等于”】
(1)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物的总质量
(2)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生成物的总质量
(3)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4)反应物的总质量 生成物的总质量
氢氧化钠(作用: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碳酸钠粉末 碳
酸
钠
5、质量守恒的原因(五、二、一)
二、化学方程式
1、定义
2、读法 举例:2H 2 + O 2 ==== 2H 2O 为例)
练习:3CO + Fe 2O 3 (氧化铁)===== 2Fe + 3CO 2
3、表示的意义
练习:1、已知2A + B ==== C + 2D,Ar(A)=80,Ar(B)=70,Ar(C)=50,则Ar(D)是多少?
2、已知3A + 2B ==== 2C + D ,若m A :m B =3 :4 ,m C + m D = 140,则m B 为?
3、已知A 2 + 3B 2====2C,把C 的化学式用A 、B 表示。
【作业布置】 1、P 94讨论2 (写该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2、P 96习题3
课题 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习目标】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并知道如何检查化学式是否书写正确的方法。
【知识重、难点】
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知识网络】
1、书写原则 (1)写式子
2、书写步骤 (2)配平
(3)注明“标注”和“条件”
点燃 高温
3、题型变化 (4)检查正确与否
【知识要点】
1、书写原则
2、书写步骤
(1)写式子
(2)配平方法
a 、最小公倍数法
举例: P + O 2 ----------
P 2O 5 练习: Al + Fe 3O 4 ---------- Fe + Al 2O 3
b 、观察法(从复杂入手,逐步推导)
举例: CO + O 2 --------
CO 2 练习: CO + Fe 2O 3 --------- Fe + CO 2
c 、万能配平法(以 CaCO 3 + HCl --------- CaCl 2 + H 2O + CO 2 ↑为例) 解题步骤:第一步:依次设定系数(常按由左自又的顺序依次设定为a 、b 、c 、
d ……) 第二步:找出相关的原子种类,并列方程(依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
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
第三步:联立方程,并求解(假设a=1)
第四步:将结果写到化学方程式中
解题过程:例: CaCO 3 + HCl ---------- CaCl 2 + H 2O + CO 2 ↑
解:第一步:aCaCO 3 + bHCl --------- cCaCl 2 + dH 2O+ eCO 2 ↑
第二步: Ca a = c ①
C a = e ②
H b = 2d ③
O 3a = d + 2e ④
Cl b = 2c ⑤
第三步: 假设a=1代入①得:c=1;代入②得:e=1;把c=1代入⑤得:b=2;把b=2代入③得:d=1;
把a=1,d=1代入④得:e=1。
所以该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即化学计量数)为:a=1,b=2,c=1,d=1,e=1。
第四步: 写入化学方程式得 1 CaCO 3 + 2 HCl ====== 1 CaCl 2 + 1 H 2O + 1 CO 2 ↑
(注意:写化学方程式时1常省略,如: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O + CO 2 ↑)
练习:① C 2H 5OH + O 2 ====== CO 2 + H 2O
② KClO 3 ===== KCl + O 2↑
点燃 高温 点燃 高温 点燃 MnO 2 加热
③ Fe 2O 3 + CO ===== Fe + CO 2
(3)注明“标注”和“条件”(注意:“↑”“↓”1、只标生成物; 2、标在右边)
① 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
举例:1、CO + O 2 ==== CO 2 2、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0 + CO 2 ↑
3、P + O 2 =====
P 2O 5
②“溶液”中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但是溶液中的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号。
举例:1、Na 2CO 3 + Ca(OH)2 ==== CaCO 3↓ + 2NaOH 2、Fe + CuSO 4 ==== Cu + FeSO 4 3、2FeCl 3 + Fe ==== 3FeCl 2
(4)检查化学式是否书写正确的方法
a 、检查该化学方程式所对应的化学反应是否存在
b 、检查化学式的书写是否正确
c 、检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是否发生改变
d 、检查是否配平
e 、检查“标注”和“条件”是否正确
练习:上册课本P99习题4
3、题型变化(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
举例:上册课本P99习题5
解题步骤:第一步:依次找出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元素种类(以下简称“元素种类”)
第二步:依次找出反应物中相应元素的原子个数(以下简称“反”)
第三步:依次找出生成物中相应元素的原子个数(以下简称“生”)
第四步:求差值(差值 = ︱反 — 生︱)
第五步:求未知物质中相应元素的原子个数(原子个数 = 差值 ÷ 系数)
解题过程:
点燃 点燃 高温
练习:①3Cu + 8HNO3 ===== 3Cu(NO3)2 + 2X + 4H2O
②4K2Cr2O8 ====== 4K2CrO4 + 2R + 3O2 ↑
【中考链接】
1、著名的发明家诺贝尔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验,终于发明了安全炸药——三硝酸甘油酯。
三硝酸甘油
酯的化学式为C3H5N3O9,这种炸药发生爆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4 C3H5N3O9 ======= 12CO2 + 10H2O + 6X + O2
(1)X的化学式是
(2)推断X的化学式的依据是
2、自主能力测评P45拓展延伸第2题(1012班)自主能力测评P50中考链接第3题(1011班)
【课外作业】
以下化学反应是我们在教科书上所学习过的,请你们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化合反应
(1)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2)硫在氧气中燃烧: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4)点燃氢气:
(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6)镁在空气中燃烧:
(7)铝在氧气中燃烧(或“铝在空气中被氧化)
(8)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9)生石灰(主要成分:氧化钙)溶于水中
(10)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
分解反应
(1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2)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1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4)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
(15)氧化汞受热分解:
(16)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
置换反应
(17)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18)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19)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0)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21)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
课题 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理解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思路。
【知识重、难点】
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思路;理解化学反应中宏观物质的质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难点: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知识网络】
一、解题依据:两点
课题3利用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需要注意的问题:四点(见优化设计P60)
化学方程式三、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常见的错误:六点
的简单计算四、解题步骤(见课本P100例题1)
五、常见题型四种
【知识要点】
一、解题依据
1、理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2、计算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为一定值
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需要注意的问题:
1、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因此必须书写正确,并且一定要配平,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化
学方程式计算出来的量是不正确的。
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求出的质量比是纯净物间的质量比,所以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必须是纯
净物的质量。
3、当题目给出量的单位不统一时,一定要换算成统一单位。
4、解题时认真审题分清题意,找出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有什么关
系,也就是发生了什么反应,属于哪种类型的计算,需进行哪些换算,该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通过分析整理得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并根据思路完整规范的解题。
三、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常见的错误
1、不认真审题,答非所问
2、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写错
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
5、没有统一的单位
6、把不纯物质当成纯净物计算
四、解题步骤(见课本P100例题1)
五、常见题型
1、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所涉及的物质都是纯净物)
举例:课本P100例题1、2
练习:课本P102习题5
2、根据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比,推求化学方程式中有关的计量数、相对分子质量或其它有关的量
举例:(优化设计P61智3)
点燃
gCO2,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R + O2===== 2CO2 + 4H2O,
则由此得出下列结论,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R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②R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7.5% ③
H2O ④R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64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练习:
(1)(优化设计P60轻4)根据化学方程式A + NaOH=====B + H2O推断,B、A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
A、12
B、18
C、22
D、40
(2)(优化设计P61智2)在化学反应2A + B2 ====2AB中,
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6gA和8gB2
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是()
A、9g
B、11g
C、12g
D、14g
3、涉及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体积的计算(略)
4、有关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略)
【课外作业】
1、课本P102习题6;
2、碳酸氢钠用于焙制糕点,在2700C时分解:2NaHCO3 ===== Na2CO3 + 2H2O +CO2↑。
现取,在敞口容器中加热到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减少的质量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