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断与治疗(附47例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膀胱颈梗阻是指在一个足够力量、速度、时间的逼尿肌收缩下产生一个弱的尿流,是一组由不同原因、不同发病机制所引起的膀胱出口梗阻综合征[1]。

我们于199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47例,根据B超检查测膀胱剩余尿量、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及膀胱镜等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7例,年龄35~72岁,平均57.5岁。

病程0.5~15年,平均2.3年。

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及尿路刺激症状,表现为排尿不尽、排尿犹豫、尿流缓慢、尿线细无力、终未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等,其均有进行性排尿困难及急慢性尿潴留病史,其中29例伴有排尿不尽感及下腹部不适,23例明显感觉排尿不畅,12例有充盈性尿失禁,B超测膀胱剩余尿量为49~380m L,平均110mL。

其中15例曾接受α受体阻滞剂治疗,初期有一定疗效,后逐渐变差,6例经多次扩张尿道。

1.2 检查方法
膀胱镜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膀胱小梁和小室,其中33例膀胱颈部后唇抬高、变硬,29例膀胱颈成环形狭窄。

同时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并描记成膀胱压力容积曲线(CMC),压力在30~80cm水柱40例,低于30cm水柱7例。

排尿时间30~124s,平均47.6s,静脉肾盂造影及B超检查发现双肾积水、肾皮质变薄5例,肾盂轻度扩张10例。

1.3 治疗方法
38例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采用环状电极切除5~7点处的抬高的膀胱颈后唇增生组织,切除深约0.8~1.2cm,深度达肌层,使后尿道与膀胱三角区接近同一平面,切除长度约1~1.2cm,宽约1~2cm,切断3点和9点的硬化狭窄环,深约1.5cm,可见脂肪组织为止。

电切中应尽可能使膀胱处于半充盈状态,以保持膀胱与尿道的解剖关系,防止切除膀胱颈口组织过多而使尿道缩短。

留置尿管3~7d后拔除。

对症状轻、膀胱剩余尿量少于60mL、膀胱收缩压低于30cm水柱及、或膀胱镜检查膀胱颈后唇抬高较轻的9例采取非手术治疗,行尿道扩张术,并配合应用钙离子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及抗生素。

2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10~80个月,平均28个月。

38例经TURBn治疗后无明显剩余尿量,术后住院时间4~8d,平均5.2d。

30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6例出院4周后症状消失,2例排尿不尽感消失但仍有膀胱刺激症状及下腹部不适,经膀胱灌注药物和排尿功能训练后消失;9例非手术治疗患者坚持定期尿道扩张及配合药物治疗,症状缓解,效果满意。

病理检查结果:切除组织为纤维增生组织和平滑肌组织,其中29例伴有慢性炎症。

3 讨论
女性膀胱颈梗阻的病因、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尚缺乏统一认识。

主要病因有膀胱颈纤维组织增生、膀胱颈部肌肉肥厚、慢性炎症所致的硬化以及老年女性激素平衡失调所导致的尿道周围腺体增生等[2]。

中老年妇女可因激素平衡失调而导致尿道周围腺体增生,产生与男性前列腺增生相同的症状与后果[3],主要症状为排尿犹豫、尿流缓慢,同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而神经系统无异常发现。

多数以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结果为主要诊断依据。

中年以上女性患者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是女性膀胱颈梗阻早期诊断的关键。

尿流动力学检查是目前客观评价排尿状况最有用的指标,是诊断膀胱颈梗阻最为准确的方法。

但由于我院没有这个设备我们只能采用简易的膀胱压力容积测定结合B超检查测膀胱剩余尿量的方法来筛选手术,根据C MC衡量膀胱功能,对于膀胱不稳定及膀胱收缩压低的患者手术效果较差,手术应慎重,本组9例此类患者即采取保守治疗。

膀胱剩余尿量的测定可确定膀胱颈有无梗阻。

一般认为膀胱颈梗阻程度与剩余尿量成正比,剩余尿量和逼尿肌无力亦关系密切。

梗阻早期,逼尿肌代偿性增生和兴奋性增加,膀胱内排尿压力高于正常,表现为膀胱功能正常或不稳定性膀胱;梗阻严重时,逼
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断与治疗(附47例报告)
彭志军 杨金涛 唐永娟 马德疆 张丽芬 唐文龙
(云南省临沧市医院泌尿外科 云南临沧 677000)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 对47例女性膀胱颈梗阻行B超检查测膀胱剩余尿量、膀胱镜
检查,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并描记成膀胱压力容积曲线(CMC),对其中38例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9例行非手术治疗。

结果 38
例行TURBn治疗者术后无明显剩余尿,术后住院时间4~8d,平均5.2d,38例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9例非手术治疗者经定期尿道扩张及药
物治疗,临床症状缓解,效果满意。

结论 女性膀胱颈梗阻的B超检查测膀胱剩余尿量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并描记成膀胱压力容积曲线
(CMC)是客观评价排尿状况的有效指标;膀胱尿道镜检查是确诊器质性梗阻的可靠方法,TURBn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的首选方法,具有
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手术痛苦小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首选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膀胱颈梗阻 女性 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1)04(a)-0026-02
(下转28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尿肌代偿失调,逼尿肌肥厚变性、纤维化加重,剩余尿量增加,表现为低顺应性膀胱;最终因膀胱内压长期增高、逼尿肌萎缩变薄、收缩功能下降而表现出高顺应性和逼尿肌无力[4]。

此外,膀胱尿道镜检查是确诊器质性梗阻的可靠方法。

膀胱镜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膀胱小梁和小室,膀胱颈部后唇抬高、变硬,膀胱颈成环形狭窄等。

对于女性膀胱颈梗阻在无内腔镜时,多采用开放手术,膀胱颈后唇切除或Y-V整形,损伤大,并发症多,部分效果不够满意,随着腔内手术的普及,目前认为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痛苦小、恢复快、易接受、效果满意。

是最佳手术方法,是目前的首选治疗方法[2、5]。

我们认为对于经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及中期病例,膀胱收缩压压力在30cm水柱以上,应尽早手术治疗。

根据本组47例女性膀胱梗阻诊疗结果,我们认为TURBn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安全可靠的优点,效果满意,手术痛苦小,住院时间短,是首选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云晓.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
泌尿系统分册,2004,24(3):318~320.
[2]骆毅,于兰馥,骆曼林.女性泌尿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87:96~97.
[3]周毅,邵红祥.经尿道电切膀胱颈后唇治疗女性膀胱梗阻[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5,20(8):503.
[4]吴刚,刘庭君,杨宁,等.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断与治疗[J].临
床泌尿外科杂志,2000,15(4):169.
[5]Peng C H,Kuo H C.Transurethral incision of bladder neck in treat-
ment of badder neck obstruction in wom[J].Urology,2005,65(2): 275.
【收稿日期】2011-02-14
下组织损伤往往较大,同时反复牵拉加重切口损伤致切口微循环障碍,局部组织肿胀水分聚集,缺血缺氧严重,渗出多,术后切口不易愈合。

故手术时间长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机率大。

本组病人手术持续时间1~2h及>2h者34例,占77.3%,其中多数原因为病变复杂和手术困难。

缝合方式不同,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也有明显差异。

本组行切行全层缝合占34.1%,行分层缝合占65.9%。

分层缝合层次多,发生结扎松紧不当,缝线断裂,层次不清,切口内死腔形成的可能性增大;线头较多,易发生异物反应,线头外露而引发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

切口全层缝合可避免以上问题,同时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手术操作降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

3.2 术后皮下积液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有着重要关系。

本组例皮下积液者28例,占63.6%。

提示皮下积液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重要因素。

其诱发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为:(1)皮下积液的患者往往有切口局部的代谢及循环障碍,导致抵抗力下降招致感染。

(2)皮下积液多为血性混合性液体易为细菌培养基。

(3)积液使局部张力增高致切口破溃进而形成感染。

术后切口皮下积液除病人肥胖或术中电刀使用不当致术后脂肪液化的常见原因[5]外,可能还与下列因素有关:渗出增多、手术操作粗糙、手术暴露时间长、术后引流管安放位置不当、缝合层次错误,糖尿病等内科疾病的影响。

3.3 本组病人中女性26例,老年病人20例
分别占病人总数的59.1%和45.5%。

两类病人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高的原因考虑为:(1)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状态,体质下降,切口愈合能力差;女性患者,尤其中老年病人,因皮下脂肪多,腹壁松弛,易形成皮下积液招致感染。

(2)切口局部血液循环差可能是这两类病人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

老年患者代谢机能差,血管硬化性变化使组织血运减少;往往伴有代谢性疾病影响伤口供血。

糖尿病因外周血管及末梢神经病变致切口血供差,而慢性高血压致外周血管发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影响切口局部的血液循环。

本组18例糖尿病、高血压病人中16例为老年患者,占88.9%。

女性病人切口血循环差则与其脂肪层较厚有关。

为观察切口血供的影响因素,2008年9月起,我们随机对急性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的8例女性和19例年龄>60岁伴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于术中使用抗生素的同时,静脉给予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40mL+0.9%生理盐水500ml滴注,术后同样剂量每日2次,连续5d静脉给药。

与同期疾病,健康状态相近似的27例病人对照比较发现使用丹红组病人切口愈合不良3人,而对照组为9人;同时切口愈合不良的程度及经治疗后恢复的情况,丹红组亦优于对照组。

说明改善切口血运情况确能促进切口愈合。

参考文献
[1]邹文革.腹部手术切口裂开48例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09,
15(2):51.
[2]劳景茂,何文海.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原因分析与防治[J].临床
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2):25.
[3]朱胜保.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分析[J].安徽医药,2004,8(3):
209.
[4]邹宝波,程科萍,何琅,等.外科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
素logistic回归分析[J].现代医学,2005,33(2):98~100.
[5]龚志军,任镜清,孔刚,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危险因素的L o-
gistic回归分[J].广东医学,2007,28(3):429~431.
【收稿日期】2011-01-01
(上接26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