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思维】
基础 必练
1.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 630万平方米人员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具备( C ) 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D.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良渚古城的公共工程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制作器物专 业人员数量也很庞大,体现良渚时期拥有对人力和资源的强大组织协调能力。
阪泉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_阪__泉___打败炎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之战 涿鹿
炎黄部落联盟在_涿__鹿___打败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之战
(2)影响: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_华__夏__族___,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 的_人__文__初__祖___,近代以来,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3)禅让制:尧、舜、禹时期,首领传位给_贤__德___之人。 【易错字】良渚、陶寺、襄汾、涿鹿、禅让、尧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核心 必备 基础 必练 能力 提升
核心 必备
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_私__有__制___、阶级和_国__家___的产生。 2.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概况
遗址
_良__渚___古城
_陶__寺___古城
地点
浙江余杭
山西襄汾
距今时间
约5300-4300年
约4300-4000年
——摘编自《历史阅读理解》
材料三 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 上筚路蓝缕、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文化轨 迹……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祖文化、龙头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民族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 答:标志: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出现贫富、 贵贱分化;出现王权、国家。
5.(2024·天津期末)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被推举为首领的,尧生活俭朴、克己
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三过其门而不入”,依据他们的事迹可以
概括出禅让制推举首领的原则是( D )
A.只看才能
B.只看贡献
C.血缘近亲
D.选贤任能
【解析】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首领,他们之间采用禅让制
的玉器,并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中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4.(2024·武汉月考)梁启超在《太古及三代载记》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 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族( D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发祥地是长江流域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融合中形成 【解析】根据“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 合以成一族之形”可知,梁启超认为华夏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不同民族经过长 时间的交融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阶级情况 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阶级分化严重
证实距今约5000年,_长__江__下__游___ 考古意义
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表明当时_黄__河__中__游___地区 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2)意义: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__多__元__一__体__的特征。
3.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
2.(2024·武汉联考)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在城内外祭 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玉琮、 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这说 明当时( D ) A.原始农业兴起发展 B.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阶级分化比较明显
(2)根据材料二你能够得出什么推论?得出这样推论的依据是什么?(写出一条推论 和依据即可) 答:推论1:社会的贫富分化(或阶级分化)明显。依据:墓葬分大、中、小。 推论2:经济发展;手工业发展。依据:随葬品丰富又精美。 推论3:可能出现了极大的贵族首领;可能出现了国王。 依据:有不到1%的大型墓葬,是极少数人,不是一般贵族;随葬品非常丰富,证明墓 葬主人生前地位极高。
3.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
化和红山文化。在上述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
坛和神庙。材料反映出中国早期文明( B )
A.只分布在北方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体现出了阶级分化
D.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解析】据题干可知,距今5000年左右,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精美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精美的玉器”“和其他随葬品 较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可知,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 比较明显,出现了贫富差距,故D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当时原始农业兴起发展, 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青铜制作工艺高超,排除B;题干材料仅反映良渚遗址,不 能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C。
的方式推举首领,推举的标准是品德,原则是选贤任能。
能力 提升
6.(2024·武汉开学考)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
1926年,在运城下辖的夏县西阴村遗址,考古学家发掘出半枚炭化的蚕茧,2019年
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又发现了多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制蚕蛹。据此可
知,传说( B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炎黄文化是“根祖文化”的原因,并分析近年来 举办“寻根”活动的意义。 答:原因: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后,许多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这一部落联盟逐 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意义:有利 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 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贵贱分化;三是权利不对等,出现王 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可归纳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 志有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出现贫富、贵贱分化;出 现王权、国家。第(2)题,从材料二中墓葬分为大、中、小,可推出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根 据材料二中彩绘蟠龙纹陶盘、土鼓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可推出当时的经济发展,手工业 发展。从材料二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的大型墓葬中,出现了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其中包括 玉石礼器等代表地位身份的随葬品,可推知当时可能出现了极大的贵族首领,可能出现了国 王。第(3)题,结合所学可知,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后,许多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这一部 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此炎黄文 化是“根祖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寻根”活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A.依赖历史文献的印证
B.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C.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
D.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
传说,后在该地考古发掘出半枚炭化蚕茧和石制、陶制蚕蛹,说明传说蕴含一定的
历史信息和价值。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 材料出发,概括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 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 贵贱分化;三是权利不对等,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 会最主要的标志。
——摘编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
材料二 在(陶寺遗址)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从墓坑、葬具、随葬品等综合 排比,可分大、中、小三类,分别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左右,大型 墓的墓坑长3米多,有木棺,随葬品既丰富又精美,有彩绘蟠龙纹陶盘、土鼓、成套 的彩绘木器和彩绘陶器,还有玉石礼器、工具、武器、装饰品以及整猪等,单座墓 的随葬器物总数达一二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