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学习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伦敦学习总结
刘存伟外国语学院
这个暑假,我有幸成为重庆邮电大学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进修学习团队中的一员。
此次学习之行,始于7月23日,结束于8月20日;但其远非是终点,因为伦敦之旅,无论是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还是生活中,都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次伦敦学习生活作一番总结。
总结之目的在于承前启后,寄望于对学习收获作一番梳理,以备将来在运用相关教学、文化知识时,能够有更为清晰的条理。
一、总体介绍
伦敦之行学习小组共15位教师,其中外国语学院教师10名,其他院系教师5名;领队为汪顺玉老师,其余教师包括张叙、王强、罗英、杨华英、王婷、徐豪、陈民、戴竹青、刘存伟、陈君、任志霞、赖昌、王浩、胡军。
把这些老师的名字一一罗列,在于表明在近个月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彼此已经非常熟悉,通过学习、生活中的互帮互助,已结下较深的友谊。
此次万里之行,始于重邮足下。
我们是下午1点50分在老校门口里面集中,乘坐学校中巴车到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然后辗转北京、阿联酋伊布扎比、英国伦敦。
在伦敦学习考察期间,我们入住的都是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学生公寓,前后共搬过三次家,算是比较动荡的了,但大家都乐意,因为住不同的地方,可以感受不同的地区文化,风土人情。
前面两次都是两个教师合住一间,最后一次,算是过上了幸福生活,住上了单间,房间虽然不大,但卫生间,沐浴室、厨房等配套设施都一应尽有。
在伦敦期间的饮食,由于我是初次出国,没有比较的对象,凭个人及其他教师的感觉,应该是让人比较满意的。
早餐,主要是面包、牛奶,最后一周,竟然有了小面,的确值得高兴一番。
中餐就没这么好过了,由于英国的上课时间安排,、与我们的大学相差甚大,中午就在亚非学院食堂就餐,全是西餐。
部分教师还能适应当地的口味,少数几个对重庆麻辣味中毒较深的就麻烦了。
就我而言,第一
餐尝到了苦头之后,就对那些个烤鸡呀、三明治呀什么的敬而远之;幸好还有晚餐来装填中午空荡荡的肚子。
晚餐是在伦敦唐人街的“旺记”,香港人经营的粤菜馆,老大一个地方,味道也不错。
亚非学院的学习日程安排得挺满的,前三周,从周一都周五,每天都装上了这样那样的学习课程,周六和周日为我们自己的文化考查时间,主要逛一逛伦敦较为有名的旅游景点、购物商场等等,最后一周的周一到周三,牛津、剑桥、温莎城堡、丘吉尔庄园,留下了我们一行的足迹。
回来的行程还是非常顺利。
此次亚非学院之旅的圆满,得益于专门负责我们行程、学习、生活的易立及罗斯哲,没有他们两位的跑前跑后,我们不可能会义无反顾地将自己所有的时间投入到课堂学习和文化考查之中,更不可能有这样完满的学习生活。
在我的总结中,专门谈及他们两位,正是基于感激之情。
二、课堂学习及体会
课堂学习是我们伦敦之行的重头戏;上课占据了整个行程时间安排的三分之二。
课程内容主要也是听说读写。
前面两周为EAP教学,主要涉及批评阅读、批评写作、听力课、口语课;中间穿插了两次课堂观摩。
第三周,亚非学院主要为我们开设文化课,涵盖英国宗教文化、教育体系、日常语言等几个方面。
整个学习过程,我们所有人应该是有所获的。
亚非学院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方式方法、以及在教材的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英国教师,很是注重对学生的认识了解,他们对新学生,都要从国籍、语言、性别、兴趣爱好等方面作调查,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大力推广。
要教好学生,首先应该认识你的学生,知道学生的知识强项与缺陷,学习习惯、学习爱好、性格特点,这些,有利于针对性的课堂教学,针对性地分配课外任务。
当然,我们也不能照搬他们的教学模式,国情有所不同。
比如,那边的英语课,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上课,我们去观摩过的课堂,学生人数都不超过10位;教师授课更多地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
由于他们的班级小,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那么,我们是否就不能用这类模式呢?不尽然,我们可以把每个组的规模搞大一点,也可以把很多学习任务,当成课外作业分配给不同组别的学生。
英国教师上课,学生不用教材;他们有自己学院编写的课程教案,比较详
细;教师上课用大量的handouts,我们才上三个星期的课程,每人拿到的打印纸足有一斤多吧。
我们全体教师也做过一次课堂展示,三人一组,根据自己所选的课文,设计教学。
所有重邮的教师,不管是英语教师,还是双语教师,都非常认真的完成这个任务,也很好地把所学到的东西纳入到了自己的课堂设计中。
我们所展示的课堂,尽管每个组只有15分钟时间,但也得到了英国教师的认可。
最后一周的文化课,还发生了一点小插曲。
事情虽小,但值得回味,总结的东西比较多。
当时给我们上课的一位英国教师,第一次课就迟到了好几分钟;该教师在第二天早上,让我们所有中国教师又足足等了他20分钟。
我们有老师半开玩笑的说“why late”,另一位教师看了下表,该英国教师就认为我们在challenge他,最后该教师说,他不能继续上下去,就离开了教室。
那么,这件事情能反映出来什么东西呢?首先,其体现了我们中国教师在严格遵守授课时间方面,是没有任何理由可讲的;其二,当时,我们所有的中国教师一致对外,很是团结,我想,这也是我们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吧;第三,我们对不同的文化、语言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英国每天的课程安排是很紧密的。
我们每天早上9点开始上课,一节课持续一个半钟头,中午一点结束上午的课程;午餐是在学校食堂吃的,总共只有一个小时,没有午休时间,下午从两点上课到4点。
英国教师或许适应了这种模式,但我们中国教师都学得皮搭嘴歪的。
其实,英国的很多设计都非常人性化,唯独这一点,真的是没有人情味,教学效果也不一定好。
新学期开学后,我们外国语学院的所有赴伦敦的教师,将通过presentation 的形式,把自己在亚非学院所学到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英国伦敦所感受到的语言文化,向全院教师传达。
三、文化考查及思考
文化考查,实际上就是观光;但这类观光,有别于简简单单地走一走,看一看;因为我们的文化考查,是纳入到以后的教育学生这个大前提之下,每到一处,都需要我们的仔细观察和体会,我想,出去纯粹为旅游而走的人是不会让这些东西去打扰欣赏风景的情怀的吧。
我主要从博物馆类、观光景点类、交通工具类、
饮食文化类,对此次伦敦之行作一番总结。
总结不对、有遗漏、有不妥的地方,建议您去拜读一下其他教师总结的相关模块。
博物馆类
英国所有的博物馆,都对观众免费开放。
我们去的最多,花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当属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
如果您是一个细心的读者,您可能已经注意到,我的报告中并没有提到中国馆,不是我疏忽,不是我不爱国,如果您有朝一日到大英博物馆,您也会有同样感受:如果以文物的数量和质量而论,其他国家的人民有更义愤填膺的理由,尤其是埃及,我想,每一个到大英博物馆的埃及人,如果看到自己国家的文物,诸如木乃伊等,在其他国家的博物馆展出,会有怎样的思绪呢?
一方面,我们为大英帝国从全世界掠夺了如此多的宝贵财富,还要大摇大摆地告知世界,看看,你们国家的文物,老祖宗就在我这里,而愤怒;另一方面,我们也得思考,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意识、足够的科技、足够的财力去保存这西东西呢(看官不要以为我不爱国哈)。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首当其冲的是罗塞塔石碑(鉴于篇幅,此处不再详述此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查),这块石碑,毫不起眼,但英国佬在近200年前就知道其价值,并妥善保存(没被二战德国的轰炸机给毁掉),这种对价值的认可,对价值的渴求,对价值的付出,对价值的大度,我们是否应该反思。
同样一个东西,在一两百年前的中国,是否会得到同样的尊重呢?
我们还去过英国艺术博物馆、英国历史博物馆、英国自然博物馆等。
在这些馆中,我想,99%的都应该是外国游客。
英国本地人前去,必定是有朋自远方来,作向导的多吧。
听我们伦敦学习团队成员之一说,英国每年的旅游收入是700亿英镑(这个数字是否正确,我没查证),个人想,其所有博物馆都不收票,应该是其中贡献之一吧。
很遗憾,我没去成英国战争博物馆,本打算和汪sir、张叙老师等人一同前往的,一些事情耽搁了,没能去成,如果考虑到战争博物馆距离我们第二住处仅仅一步之遥,就更难免哀叹了。
但愿学校能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吧,很渺茫。
观光景点类
严格意义上将,此部分应该涵盖前述博物馆,我之所以把其与博物馆单列,主要源于凸显博物馆考查之重要性。
那么哪些景点我们去过呢?牛津、剑桥、温莎城堡、丘吉尔庄园、伦敦眼、泰晤士河沿岸、格林威治天文台,还有那些个公园等等,仁兄即使上网查一查,看一看,也要一定时日吧。
那么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东西呢?我思则我梦回伦敦。
其一、公园的大、人博;其二、建筑的历史悠久。
去过伦敦的同仁,相信了解伦敦街头,边缘角落,很多建筑都是一百、两百年前所修建;那么,这个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我们的拆迁是否必要,旧城改造是否值得?为什么我们非得改造、拆迁,我留给您去思考。
交通工具类
我们此行,除却飞机外,主要乘坐的是英国的大巴,最后一周也体验过英国的地铁。
总体的印象是,第一,英国的公共汽车都是名牌,诸如奔驰、沃尔沃之类,很是豪华;其二,公交车的设计真的是人性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英国的公交车都有专为残疾人准备的东西;如公交车底盘会下降高度,门口踏板延伸到路基等等;其三,车上真的安静。
这么多天中,唯一听到当地人在公交车上吵闹的是一对黑人小青年,但他们的吵闹,绝不是我们的骂爹骂娘,也不具有千里传音的功效;其四,所有的公交车都没有售票员。
他们是如何管理的,如何做到这一步的,值得思量。
饮食文化类
把这部分单独开列,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其本就是我们中华名族值得骄傲的一部分。
英国当地的饮食文化,套用一句汪sir的话,真的是造孽。
我们上课的亚非学院的楼下,常常排一队,少说有30人的队伍,不了解的人,以为是在食堂打饭。
我是专门去看了小半天,那些兄弟伙都好像没交钱,就可以拿走一个塑料盘装的有点米饭、有点像土豆泥的东西;个别兴高采烈的,手上还可能握有一个很大的柑橘、或者是菠萝。
我是盯了半天的哦,其中中国人长相的、欧洲人长相的、中东人长相的,等等,都有。
后来才知道,这些人在领取免费午餐,其来源于一些宗教组织。
我和汪sir等人还讨论过,这些人是没钱吃饭吗还是怎
么地,期盼你的回答。
反正我是没脸去排那个队的。
很后悔,当时应该去排一排。
英国人吃的东西,大抵都不合乎我们的口味。
除却个别“崇洋媚外”的家伙;反正我是对英国人吃的那些个浆糊啊,糕饼啊之类是没什么兴趣的。
徐豪同学可以吃的津津有味,真的是佩服。
我还是想念重庆的火锅、肥肠鱼(就是重邮新校门对面那个)等。
四、总结
伦敦学习之旅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过去。
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这次学习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把自己所学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系统性地纳入到以后的教学中去,使自己的教学能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