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1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1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读文释题
1.教师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读书?
2.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

预设:为父母、为了以后有好的生活、为了考大学……
3.教师由问题引出课题。

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是这样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就是后来的周恩来总理。

4.学生读课题,借助工具书解题。

5.介绍周恩来,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

二、朗读课文,检测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强调读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碰到新词语,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

(3)思考: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词,识记字形。

(2)课件出示词语:
崛起模范魏校长清晰淮安疑惑训斥
3.书写指导:“肃、赞、疑”。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书空,感受字的笔顺。

(3)师生共评后,学生修改。

三、整体读文,归纳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在哪些自然段,并做上标记。

2.再读课文,完成学习单。

(1)学生再读课文,独立完成学习单。

三件事,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用序号标出事件发生
的先后顺序第一件,新学年开始,学校,魏校长、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③第二件,十二岁那年,奉天,伯父、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①第三件,一个星期天,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妇女、周恩来、中国警察,目睹“中华不振”,②
(2)同桌交流,修正学习单。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出归纳能力的运用与提升。

一件
事主要内容的归纳是本册教科书四单元的教学点,所以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教师根据学情进行难点上的指导。

将几件事连起来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新增知识点,采用了教师引导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在分步实践中掌握。

3.利用学习单,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全班交流反馈,教师依据学情引导。

预设1:归纳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将所有同学的回答一一罗列出来。

引导:在第一件事中,很多同学都回答了魏校长的问题,但是,作者重点是要写周恩来的回答,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其他同学的回答可以忽略。

预设2:归纳第二件事的主要内容,由于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太多,不知道该选哪个。

引导:在第二件事的概括中,出现了“十二岁那年”“在奉天上学的时候”“来到东北”“奉天”这些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应该要“舍大取小”,即选择相对比较具体的时间、地点:“十二岁那年”和“奉天”。

预设3:归纳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不能抓住主要人物。

引导:尝试划去次要的人物(同学、围观的中国人),保留主要人物。

再理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或想了什么。

4.教师引导串联主要内容:如何将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可以采用文中提到的时间来串联,也可以用上“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

(1)同桌尝试连接三件事。

(2)抽生反馈后小结:归纳多件事课文的主要内容,先弄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想清楚几件事的关系,最后用适当的词语将多件事连起来,这样就能清楚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