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亮点制造十大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亮点制造十大策略
一、多维思考尚辨证——审题到永远
审题不准是今年多数考生作文得分上不去的根本原因!而且,每年高考都有不少考生的作文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发生。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确保考生不跑题,写出真实自然而又不乏创意的文章呢?其实很简单,采用四步审题法就可以解决:
第一步,通读所有文字,整体把握材料,不遗漏任何信息;
第二步,再读材料,筛选信息,排除干扰因素,抓出关键词、核心语(交代背景的、有启发性的、出现频率高的词语)。
譬如,2013年湖北高考作文材料中反复出现“方”“圆”二字,命题指向已十分明确,“方”“圆”就是我们要抓的关键词。
第三步,连缀关键词、核心语,组词成句,用这句话话作为议论文的观点句或记叙文的主旨句;
第四步,多维思考,选择最佳角度(或新颖角度)立意。
如果考生运用上述方法审题,又怎么可能因审题失误而与高分作文失之交臂呢?!
二、万绿丛中一点红——文题要抢眼
标题之于作文,犹如眼睛之于少女。
目若秋水澄澈,则少女顾盼生辉;双眼暗淡无光,则少女黯然失色。
同理,标题新颖靓丽,则文章流光溢彩;标题陈旧繁冗,则文章难以入目。
所以,抢眼的标题恰如出浴的仙子、帘后的美人,会牢牢地吸引住阅卷老师的目光,让人欲罢不能,爱她没商量。
急于掀起她的红盖头。
比如2013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标题《静静呵护一朵花开》《安然相对不惊飞》《不浅不深种荷花》、2013年高考湖北卷《人生尽在方圆中》、2013年高考湖南卷《惟愿此生无怨尤》等标题,无不新颖别致,光彩照人。
哪些拟题方法快捷有效呢?
1、延展法,即在话题或关键词的前面或后面添加词语,或者前后同时添加词语,拟出具体可写的标题,如《选择诚信》,《诚信——我珍视的品格》,《留住诚信的背囊》;
2、引用法,即直接引用诗文、俗语、电影名、歌曲名、广告语入题,如《落花人独立》《不浅不深种荷花》《安然相对不惊飞》;
3、点化法,即对所引内容略加改动,翻出新意,如《归来兮,诚信!》、《月若有情月长吟》;
4、数字法,即利用数字的反逻辑性,来激发评卷人的阅读欲望,使人急于掀起她的盖头来,如《6-1=0》;
5、修辞法,即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段,使标题不同凡响,令人一见难忘的拟题方法。
如《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比喻)、《让爱导航》(比拟)、《一花一世界》(夸张)。
靓丽出彩的标题往往具有灵动、新奇、优美、醒目的特点。
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拟题,都必须注意:一是题目不能拟得太大太空,要小而实、具体而微;二是标题要醒目,要有文采。
如果做到了上述这些,又何愁不能使你的文章新颖别致,光彩照人,引人入胜呢?
三、盈盈眉眼看佳人——书写要认真
书写和文面问题是历年高考作文的一大顽症。
很多考生作文内容充实、语言清新、构思新颖,只因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导致阅卷老师难以卒读,从而影响得分,这种情况尤其可惜。
因此高考作文一定要做到书写认真,字迹清楚(最好字体美观),一笔一画,卷面干净,切切不可以自毁长城,空留遗恨。
四、标新立异二月花——立意要新巧
怎样做到立意新巧、不落窠臼呢?
一是聚焦现实、关注生活。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构思立意时,只要踩准了时代的鼓点,聚焦现实生活,思维之锤与现实之砧就会碰撞出灿烂的火花,从而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如2011年福建考生的《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就是聚焦现实的佳作。
二是辐射思维,多角度审题,以避开第一构思。
即考生拿到题目后先从各个角度思考,看一般情况别人会怎样立意,然后有意避开,另辟蹊径,寻找第二、第三乃至更为新巧的角度。
如2003年高考湖北考生《拨开天空的乌云》一文,小作者从道家思想谈起,以一盒磁带为线索贯穿全文,前后对比揭示感情的亲疏不同对认识事物的影响这一中心,这样立意,就别出机杼,一新耳目。
三是逆向思维,反弹琵琶。
即考生刻意站在传统观点、大众意见的对立面思考,“挑战经典,颠覆传统”;别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则说“富家的孩子有的也懂得生活的艰辛”,这样立意能给人以新奇、新颖的感受,容易引人入胜。
四是强调思辩,变换视角,从动物、外星人、机器人等角度切入,以达到立意新颖的目的。
看问题如果换个角度,往往天地一新;从不同角度与视点切入,表达效果总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训练考生抛弃旧视点,占据新角度的习惯。
例如2013年湖南满分作文《宿命》,作者化身为一头有思想有灵魂的猪,从猪的视角观照自身这个群体,在对猪的心路历程的叙述中,对“宿命”的认识和转变也进行了形象刻画,这种立意,视角新颖,匠心独运。
五是深入开掘,以小见大。
“盆山蕴秀,寸草涵奇。
”深刻的立意,不一定总是通过大事件反映,往往透过小事物、小事件也能够发掘出深刻的意蕴。
此外,还可以运用误会、伏笔、抑扬等方法来避板求曲、避俗求新。
五、咬定青山不放松——文体要分明
高考作文尤其是供料作文常常“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这并不是说不
要文体,而是说考生在各种文体样式中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文体写作。
写作时,要注意突出所选文体的特征,选择的是记叙文,描写就要生动形象,要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符合记叙文的要求。
如2011年江苏考生《拒绝平庸》,对于姚先生的情趣生活就描写得活灵活现,得了满分;选择议论文,就必须做到观点明确,说理透彻,切忌材料堆砌、材料和观点油水分离,体现议论文的特点;选择小小说,就要做到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人物鲜活,合乎逻辑。
选择散文,就要形散神聚,意蕴丰厚。
考生选择最得心应手的文体,用自己的优势摄取阅卷老师的心神,让他拜倒在你的的石榴裙下,甘心做你的俘虏。
通观近几年高考,那些满分作文无不是文体特点突出的佳构。
如毕业于陕西渭南瑞泉中学的吴斌同学,选取了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文章体裁——诗歌,严格按照诗歌的文体要求,写了一篇名曰《无题》的诗歌,含标题、题记在内仅209字,却赢得了评卷老师的青睐,获得了满分。
相反地,那些披着创新的外衣、实质上却“四不象”的文章,都被打入冷宫,落得可悲的下场。
个人认为要慎选诗歌这种样式。
一是因写作的难度较大,不好把握,二是阅卷教师中很多人不喜欢诗歌,像2009年湖北考生《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得了满分,那是该生的幸运。
也就是说,高考作文要想得高分,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文体,千万不可以为了新颖而不顾文体特征,弄得非驴非马、不伦不类。
否则,只会将自己推向危险的深渊。
六、独出心裁见匠心——构思要新颖
高考作文构思要力避陈俗,力求新颖。
构思精巧新颖与否,常常决定文章的成败。
那么,怎样做到构思新颖、引人入胜呢?下列诸法非常实用。
1、曲折意外法,又叫做转折法,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写出曲折和意外的构思方法。
文章的转折,形式非常丰富,可藏露,可抑扬,可设疑,还可以误会等等,不管采用哪一种形式,必须明白,突然转折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曲折意外一般有如下几种形式:
藏露法,即先藏后露(或欲露先藏)法。
记叙性文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主要体现于文章构思。
构思体现文章立意、结构安排等整体运作过程。
古人云:文章有三等,上者藏而不露,读之自有滋味;这里所说的“藏”,就是要在情节的安排上留有一定的“空白”,即要省略一些内容,给人以想象的余地,使记叙的内容变得含蓄起来。
文章有了空白,可使情节集中凝练,有利于展示意境,形成波澜。
抑扬法,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抑扬之法有四:曰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扬先扬,欲抑先抑。
”这四种方法中最常见的是欲抑先扬和欲扬先抑两种。
抑扬法可使文章波澜起伏。
从构成看,有抑制部分和颂扬部分;从安排看,两个因素总是一前一后紧密相连。
其原则是,要颂扬之,必先抑制之;要抑制之,必先颂扬之。
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起伏,形成波澜。
先抑后扬法多用于肯定的人和物。
先扬后抑法是一种“抬得高跌得重”的方法,本意在抑在贬,却先从扬入手,竭力加以抬高,以便结局形成更大的落差,使之能够跌得更重、更有力。
悬念法,即悬念设置法,就是在文章开头或行文过程中提出问题,摆出矛盾,或者设置疑团后,又故意不加理会;或者做出种种猜想,以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极度关心,等蕴蓄到一定程度后,再释开疑团,回答先前的问题的构思方法。
该法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又能够环环相扣,魅力无穷。
悬念法多用于记述性文章,在说明、议论性文中也可以见到。
考生在运用该法时应该注意:①所设悬念必须新奇真实,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②所设悬念应是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节外生枝,离开情节刻意制造疑团;③前文设疑,后文一定要解疑,不可一悬到底。
2、反常构思法。
做到构思新颖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常构思。
毛宗岗在评价《三国演义》时说:“文章之妙,妙在猜不着。
”这种“猜不着”,即反常构思的魅力所在。
所谓反常构思法,就是在写作过程中,一反常规思维的定势或惯性,以反弹琵琶、倒打金钟的方式来构思行文的方法。
运用该法,可以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使文章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从而收到引人入胜、一新耳目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运用反常构思法,千万不能走极端,因为不是所有的命题都可以反弹琵琶、反常构思,因此,反常构思一定要合乎情理,不能失“度”,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3、纵横聚分法。
所谓纵横聚分法,即或通过纵向思维,或通过横向思维,或通过聚合思维,或通过辐射思维来构思谋篇的方法。
纵,即纵向思维,就是从时间上作古往今来的线性思考。
如以“水”为话题写文章,可联想到98年抗洪抢险,牌洲湾解放军舍身救人,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历史篇;也可以联想到大禹治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李冰修都江堰,黄河决口;解放后,修丹江水库,建葛洲大坝,南水北调……如果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来寻根究底、不断开掘,也属于纵向思考。
横,即横向思维,就是从空间顺序上展开横向联想。
譬如,还是“水”这个话题,展开横向思考,我们可以想到长江、黄河、珠江、汉水、淮河、鸭绿江、乌苏里江、莱茵河、密西西比河等等中外一切与水有关的河流及其他事物;
聚,即聚合思维,就是由四周向一点集中思考的构思方法。
这种方法,针对问题由四周向一点集中思考。
巴金曾赞扬过灯蛾扑火,夏衍曾赞扬过种子的力,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这三点分开来看都是陈意,但是某生写自己“挑灯夜读”时看到一飞蛾反复扑向台灯之劲头,“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振撼”;“厨房一隅”几粒瓜子掉进去竟冒出茁壮的胚芽,令人“涌起一种肃然起敬的感动”;“当把电键按下,一首高亢激越的生命交响曲便响彻了宇宙”,由此回忆贝多芬坎坷多舛的命运。
作者行文涉及到动物、植物、名人等,内容丰富多彩,然而聚焦一点,极力抒写对坚韧的独特感受,最后启迪读者“感受坚韧,拥有坚韧,生命就会更加灿烂和辉煌!”这样通过聚合思维构思,借鉴名作而不露痕迹,形散神聚而突出中心。
分,即分散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或辐射思维,就是指构思时以某一问题为圆心,转动思维的轮子,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或者说由一点向四周作发散性思考、多角度思维以构思成篇的方法。
纵横分聚法中的每一种方法,在实际使用中并非孤立出现,往往会交错运用,难以绝对区分开来,笔者在此分条陈述,是出于掌握该法的方便考虑。
此外,还可以运用误会、伏笔、一线串珠等方法来避俗求新、避板求曲。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运用得宜,都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摇曳生姿。
七、天机云锦任剪裁——材料要时鲜
高考作文,材料新颖、丰富与否,是其能否征服阅卷教师、跻身优秀作文之列的重要元素。
材料新颖恰当,能够准确地阐明主旨、说明事理、表达中心,足见作者涉猎之广泛,底蕴之丰厚,可以使文章平添光彩;材料新颖鲜活,会让人精神一振、心神一荡。
怎样才能使材料新颖鲜活呢?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入手:
1.材料从生活中来,用心体察生活,关注身边人、身边事,用生活中感知的新鲜事例替代陈旧僵死的材料,让作文走向新生;
2.关心当前时事国家大事,留心书报杂志、电视新闻,从书报、电视、网络中获取新鲜材料;
3.材料从教材中来,关注已学过的课文,梳理印象深刻、个性化的素材(大家都在学课文,去很少有人用到课文素材);
4.旧料翻新。
收集旧有的素材,对于见仁见智的热点、焦点问题或事件,能结合那些耳熟能详且又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人文典故进行分析,或用现代观点加以审视,解读出新意;
5.剪辑组合。
在掌握大量事例材料的前提下,可以对某些材料进行改造、拼接或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人,进行移花接木或将几件事剪辑组合成一件事,也能够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文;
6.演绎材料,想象虚构。
平时积累的素材,即便是一句短短的诗词,一个小小的故事,通过合理想象与虚构,也可以演绎成一篇很好的素材故事,通过形象生动的表述突出中心。
做到了这些,何愁不能够让阅卷教师在极端麻木的状态下,看到你文中新奇的材料时,激情与新颖齐飞,高分伴豪兴同来呢!
八、让人一看就动心——思想要深刻
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往往包含着深刻哲理,闪烁着思想光芒。
平凡蕴含着伟大,伟大包孕于平凡。
那么,怎样才能洞幽烛微,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深刻的思想呢?下列诸法切实可行。
一是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以使文章主旨更容易显现。
该法如果使用恰当,将大大加深文章主旨,使思想内容显得深刻。
比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满分作文《让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第一段以袁隆平为例正面分析说理,第二段以郭敬明为例反面分析阐释,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观点鲜明,深刻有力。
二是因果分析。
即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这一事实的原因。
例如2012年安徽高考作文《放下包袱,收获成功》一文,先紧扣文章中心提出论点——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战胜自己,再列举罗斯福选择放下病痛的包袱,最终战胜了自己,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总统的事例,最后进行因果分析,把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此行文,思路清晰,深刻生动,说服力强。
三是辩证思考。
对于同一事物或问题,应该学会运用联系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考场作文中,辩证思维对于打开思路,丰富对事物的认识有着极大作用。
比如,2010年福建高考作文《何妨让思维转个弯》,文章不是从材料写起,而是把材料中格林兄弟的故事当作事例加以转述,
结合克里斯托福·里夫、麦克阿瑟等人的事例,设置了两个分论点:“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郁悒忧囚,悲天悯人,何妨让思维转个弯”,全文按照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具有极强的思辨性,显示了深刻的思想性。
四是层层剥笋。
即在行文过程中不是开门见山,而是一层一层地深入,就像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剥到最后显示出文章主旨,行文过程都是为主旨所做的一层层铺垫。
例如:《“拍卖”诚信》一文,作者先具体描写款爷、款姐、贪官污吏之流竞拍诚信的场景,接着指出诚信落入他们之手的危害,进而发出“拯救诚信”呐喊,最后交代购买诚信的目的,从而揭示文章主旨,如此步步深入、层层剥笋,生动而且深刻。
九、用真情撞击灵魂——情感要真挚
真实的感情是心灵的泉眼中流淌出来的清澈小溪。
每一年的高考阅卷,阅卷老师沙里淘金,虽然淘出了一些情感真实的优秀作文,但是,更多的则是一些虚假矫情、无病呻吟之作。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只有情真意挚,才能打动人心;只有充满质朴情感和承载着作者喜怒哀乐的文章,才能征服阅卷教师,获得理想得分。
因此,能否做到文从己出、情自心生,就成了一篇文章能否步入优秀作文行列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呢?
一是引导学生作文先做人。
引领他们真实地生活,本分地做人,勿奸滑,勿虚假,勿做作,从而去真切地体验,真诚地感动。
二是训练他们在作文中敞开心灵,展现个性,写真实文,写质朴文的习惯,勿矫揉造作,勿过分夸张过分渲染情感。
三是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写熟悉的人和事,有感而发,让身边的“小人物”“小事情”放射出情感的异彩。
其实,人间处处有真情,只要孩子们养成了观察的习惯,时时留心生活,注意从生活中汲取情感的养分,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做真人、说真话、抒真情、为真文,那么,何愁动人心魄的率真之情不会象山泉般汩汩涌出?!
十、大珠小珠落玉盘——语言要精美
优秀作文除了要具备思想深刻、立意新巧、感情真挚等要素之外,还讲究语言精美。
精美的语言是作文通向高分的必由之路。
它或者委婉含蓄,或者清新空灵,或者幽默风趣,或者雅丽脱俗,读来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让你听之有声,见之有色,嗅之有味,触之有觉。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精美呢?可采用六步提升法达成目标。
一是涵咏借鉴法。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挑选古今优秀作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涵咏借鉴。
二是字词锤炼法。
锤炼字词使语言出彩,古已有之。
例如,宋祁的“红新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把春日红杏枝头争妍、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同样是一字点染,境界全出。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有句台词“你是个无耻的文人!”演出时经友人提醒,后改成
“你这个无耻的文人!”仅一字之改,表达效果却迥乎不同。
再如湖北高考满分作文《选择启示录》一文有“一泓清泉”、“一汪深海”、“一弯新月”、“一簇一拥的白云”等表述。
这里,“泓”“汪”、“弯”、“簇”等量词运用精当,如一颗颗耀眼的珍珠,增添了文章的诗意和语言的张力,使文章平添亮色,顿生灵气。
三是整散搭配法,即讲究句式整饬与音韵和谐,使文章含蕴深刻、情文并茂的表达方法。
例如,“浩瀚无穷的宇宙衍生出人们无穷无尽的思考,但又有几人能够猜透这个迷?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单就这个黄昏,便引出古往今来人们的几多感慨,几多惆怅……在那宁谧安静的小径上,总有几对老夫老妻相扶相搀地安闲徜徉;在那落日熔金的海滩边,总有几个飘着白发的老者望着夕阳沉思……他们对黄昏充满了多少感慨,对人生充满了多少留恋!”(《众说纷纭话黄昏》)这段文字,作者几处使用了对偶句,于整饬中见优美,有力地揭示了文章主旨。
四是另类点缀法,即吸纳另类语言入文,追求语言的活泼、灵动。
五是词序调换法,使熟悉的面孔陌生化,陈旧的面貌新颖化。
如孙犁的《荷花淀》中水生嫂编苇席划破了手指,水生的问话:“怎么了,你?”,若还原成“你怎么了?”就韵味全无了。
六是巧用修辞法,化抽象为具象,化板滞为空灵,化平庸为新奇,化腐朽为神奇,比喻显生动,拟人显精致,排比显气势,对比彰鲜明,引用显丰富;如2011年湖北考生《旧书》,引用大量诗词,巧用比喻、排比,丰富了内容,提升了品位。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自我、彰显个性,才能使那些思想贫乏、面目陈旧、矫情做作的宿构、套作、抄袭之文无处遁形!也只有这样,才能拄着思想的拐杖,扛着真情的大旗,背起文采的行囊,登上个性的山峰,铸就高考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