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卫华告诉记者髹饰工艺主要有点螺纯雕漆雕漆嵌玉骨石镶嵌平磨螺钿刻漆彩绘等十大类而这些工艺的运用为漆艺家具室内装饰品旅游纪念品礼品酒店用品收藏品等增加了独具中国传统色彩的魅力
漆器的前世今生
伴随着漆器藏品在拍卖市场表现出的不俗成绩,被人们视作唯一能以时代姿态代表中华文明的传统器物——漆器,逐渐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 从2001年开始,漆器在拍卖市场上屡创佳绩。据悉,2001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永乐“剔红牡丹花卉大圆盒”以1,287.37万元的高价成交。2006年,香港苏富比曾以606.3万港币拍出一件清代“乾隆剔红御制诗笔筒”;中国嘉德以550万元拍出一件清代“乾隆脱胎朱漆题诗菊瓣形盖盒”。2008年,一件明永乐“剔红雕双凤莲花盏托”在香港佳士得以3,314万港币成交。 伴随着漆器藏品在拍卖市场表现出的不俗成绩,被人们视作唯一能以时代姿态代表中华文明的传统器物——漆器,逐渐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 百里千刀一斤漆 所谓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和美术品。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漆器早在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就已出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朱漆木碗和朱漆筒,经过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其涂料为天然漆。夏代之后,漆器品种逐渐增多。战国时期,漆器业独领风骚,形成了长达五个世纪的空前繁荣。 到了明清两代时,中国漆器发展到了全盛时期。漆工艺与建筑、家具、陈设相结合,并由实用转向陈设装饰领域,进入了以斑斓、复饰、填嵌、纹间等技法为基本工艺的新时代。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明清两代漆工艺的成就:“不同髹饰变化结合,迎来漆器的千文万华。” 虽然漆器出现和使用历史久远,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漆器的制作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百里千刀一两漆”的说法对于熟悉漆器制作工艺的人并不陌生。其表达的意思是,古人在采集原料时,要走一百里路,在漆树上割一千刀,才能得到一两生漆。而对于漆器制作来说,必须经历制胎、水裱、推光、生漆调细等上百道工序,稍有疏忽,就可能前功尽弃。制作和阴干更是十分费时,所以每一件漆器完成往往需要历时几个月,成品还需要密闭在阴室里更长的时间。天津市文物公司张宏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清时期,一年可能烧制百万件瓷器,而漆器只能做二三十件。” 时至今日,漆器加工依然沿袭着复杂的工艺。福建漆器工艺研究专家严明就表示,当代漆器无论造型技巧比起古代都毫不逊色,制作工艺十分严格,光是脱胎成型,髹漆研磨,每件工艺品前后须经数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才可成品。 因此,对于这些色泽华丽的器物,甚至有人称赞,“假如玉器代表中国人的高雅非凡,瓷器象征中国古文化的精髓,那么,漆器就是当仁不让的古代奢侈品。” 漆器在扬州 作为与北京雕漆、福建脱胎漆、成都银片丝光漆器、山西推光漆器并称为中国五大名漆的扬州螺钿漆器,在整个漆器史上是不能绕过去的话题,也成为扬州人乃至江苏人引以为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扬州,扬州漆器厂办公室主任孙卫华向记者讲述了扬州漆器的辉煌历史。古城扬州是中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漆器便已发端并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汉代时,扬州漆器达到了相对发达的水平,扬州至今出土的多件汉代时期的漆器,不仅品类繁多,工艺水平亦可见一斑。唐代,扬州漆器不仅作为重要的贡品上供朝廷,同时还通过著名的鉴真东渡事件远播日本,对东南亚国家漆器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明清时期,扬州漆器产业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不仅出现多名漆艺大家,同时漆工艺也达到历史最全的时期,扬州还出现了漆器作坊林立的漆货巷,享誉一时。 然而临近解放前期,如同其他行业一样,扬州漆器行业也因社会动荡不安而面临着人绝艺亡的境地,传承千年的漆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幸运的是,1955年,在党和地方政府的关心下,散落在民间的16名漆器老艺人被组织起来成立扬州漆器生产合作小组,奠定了今天国营扬州漆器厂的发展基础。”孙卫华如是说。 孙卫华告诉记者,经过近60年的发展,扬州漆器厂在全国漆器行业中异军突起,产销居全国漆器同行前列。自2004年以来,扬州漆器精品连续几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的最高奖项,被业界称为是“扬州现象”。2005年,扬州漆器髹饰技艺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漆器厂是这个项目的唯一保护单位,也是唯一一家享有“扬州漆器”地理标志使用权的企业。 之所以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髹饰技艺的复杂。孙卫华告诉记者,髹饰工艺主要有点螺、纯雕漆、雕漆嵌玉、骨石镶嵌、平磨螺钿、刻漆、彩绘等十大类,而这些工艺的运用为漆艺家具、室内装饰品、旅游纪念品、礼品、酒店用品、收藏品等增加了独具中国传统色彩的魅力。对此,扬州非遗专家管世俊表示,借助传统的手工艺,将古老的民俗产品用现代的手法表现出来,首先在一古一今的跨越上就很有意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民俗产品肯定会不见踪影,而‘扬州工’将其‘再现’,重拾了那份文化的记忆。” 这一切的成就,在孙卫华看来,不仅展示了扬州传统工艺的整体实力和魅力,更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符合这个企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依靠外销为主的历史经验,努力拓展国际市场,为展示中国传统漆工艺的隽永魅力做出贡献的策略。 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冲击,漆艺虽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保护,但是我们却也不得不正视大漆“百里千刀一两漆”的特性和髹饰繁复的工序给漆器行业带来的难题。业界人士依然认为漆器在传承上面临人才断层、手工艺失传的危机。 对于这样的危机,扬州漆器厂和扬州政府有关部门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扬州漆器属于传统手工艺产品,工艺的传承也是其得以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元素。两千多年来,传承的是技艺更是文化。传承的核则是人才队伍的培养。”尽管目前扬州漆器行业拥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4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名人20多人,实力不可谓不强,但为了促进扬州传统手工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他们也在不断探索着。孙卫华告诉记者,“扬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大师带徒津贴制度,对促进扬州漆器传统技艺的保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内部,以我们扬州漆器厂为主,普遍实行了传统的师带徒的技艺传承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了手工技艺传承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