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皮的精灵瞬逝的华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顽皮的精灵瞬逝的华彩
中国第一本漫画杂志的诞生
民国七年(1918年)之前,中国尚无专门的漫画刊物,漫画家创作的漫画作品,都零星地发表在一些报刊上。
民国七年九月一日,《上海泼克》第一期出版,十六开本,封面和封底为彩版,其余都是黑白印刷,这是目前所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专门的漫画刊物。
《上海泼克》又名《泊尘滑稽画报》,大多数内容其实并不滑稽搞怪,多以暴露帝国主义之滑稽丑态、讽刺当局权贵、针砭社会黑暗为主。
这一举措对当局来讲可谓逆流而上,因此异常轰动。
当时最有影响的《申报》曾评论:“《上海泼克》产生以后,社会上亦甚注意,其第一期即在长江一带销行1万余册,其中中英文著作皆出自一时名手,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为近代中国月刊中别开生面之杰作也。
”
《上海泼克》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除了有名家的诙谐文章,也登载了少量描写上海现实生活的趣味性漫画,漫画里的对话用的都是上海方言。
《上海泼克》每月1日出版一期,可惜的是该刊出版了四期后因创刊者沈泊尘重病而休停,这无疑是中国漫画界的一大憾事。
沈泊尘之于《上海泼克》
沈泊尘(1889-1920),原名沈学明,不仅中国画有很深的造诣,对雕刻、建筑也有浓厚兴趣,还画过油画和水彩画。
但他漫画创作的成就最为卓著,特别是发表了大量进步的政治漫画,首创了中国第一本漫画杂志《上海泼克》,被美术史论家称之为“五四运动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最大的漫画家”。
沈泊尘与弟沈学仁创办了家庭式图画工作社,后来命名为“沈氏兄弟公司”,公司在上海创办了漫画专门刊物《上海泼克》,沈学明(泊尘)为图画兼会计主任、沈学仁为经理兼编辑主任、沈学廉为印刷兼广告主任。
《上海泼克》以发表漫画作品为主,每期约刊40幅漫画,穿插刊载王纯根、严独鹤、张春帆等诙谐的政论、时评、杂文,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中英文对照,除发表了陈抱一、王纯根等几幅作品外,其余图画都出自沈泊尘一人之手。
“上海报纸之有漫画,始于沈泊尘。
若黄文农、叶浅予、张光宇正宇兄弟皆为后辈矣。
”陈定山在《春申旧闻》里这么说。
漫画理论家黄远林曾提出,沈泊尘在漫画的社会功能问题上,有比较明确的自己的主张,这一点完全体现在他创办的《上海泼克》“本报之责任”中;他的漫画有着较高的思想性,受到当时漫画界的推崇;他在漫画技法上中西贯通,运用自如;“泼克风行于欧美、日本,其在中国尤为创举”,开中国漫画杂志之先河,对中国漫画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
的影响,标志着中国漫画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时局动荡负起警世之责
《上海泼克》创刊时,正是“五四”运动前夕,沈泊尘以极其强烈的爱国热忱积极投入到大革命中去,《上海泼克》也正是适应了斗争的需要,正如“本报之责任”所写:……本报不幸而产生于燕巢危幕之时,其第一步之责任,即当警惕南北当局,使之同心协力,以建设一强固统一之政府。
此外无奢望矣!
……故本报第二步之责任,即当竭其能力,为国家争光荣,务使欧美人民尽知我中国人立国之精神,未尝稍逊于彼。
特以习俗不同,情形隔阂,致有彼此轻藐之见横梗胸臆。
此次本报之所以兼用中英文,亦欲中西人士互知其社会习尚国家实情而已。
……本报第三步之责任,即在调和新旧,真砭末俗。
区区此愿志与阅者共勉之。
杂志中,漫画《虽不中亦不远矣》,画一只巨手紧握“民主”之剑,刺破了俄皇的心脏,而且即将刺中德皇,这幅漫画是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歌颂,也是中国对此事件最早作出反应的美术作品;漫画《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罢休》,把日本霸权主义者的贪心不足描绘得淋漓尽致;《十年老女犹画娥眉》《南北之争》《谁谓中国国民能享受自由幸福耶?》等漫画及揭露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相勾结的罪
行《借债对内,此真所谓远交近攻》、疾呼禁烟的《吞云吐雾》等都结合时政,活泼辛辣,一针见血,有着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泼克》与《上海泼克》的渊源
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已见得到英国老牌漫画刊物《笨拙》(PUNCH),叶浅予说《上海泼克》“无疑是受《PUNCH》的影响”,那么他和张光宇合办的《泼克》更无疑是受了《PUNCH》及《上海泼克》的双重影响。
1937年3月,《泼克》于上海创刊,仅出一期,以三千本的发行量计算,《泼克》的存世量确乎极少了。
《泼克》外观豪大,宽27厘米,高38厘米,面积为16开杂志的两倍,也许算得上漫史上唯一超巨型的庞然大物了。
由于开本宽大,所以能给予漫画家放开手脚施展技艺的大画面。
封面画是张光宇亲自操笔占一整面;汪子美红墨两色的《高尔基地狱游魂》占一整面;胡考的《某一个女子的一生》占一整面;张乐平的《大饭店》占一整面;对张光宇的艺术“佩服到双膝下跪,猛叩响头的地步”(叶浅予语)的初入漫行的张仃在《泼克》上也占了一整面发表两幅漫画。
曹涵美的《我怎样画工笔画》占了两个整面,配了8幅图片加上本人小照,这篇可看做曹的小传了。
张乐平的《三毛》、叶浅予的《王先生》、胡考的《入塞行》、汪子美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陈惠龄的《扑克牌四张》皆为多色印制,
十分悦目。
叶浅予的《村中社戏素描》不怕别人指责“利用职权”地占了两个页面,叶画也确实将农村人视戏如命的百姿百态描画尽了。
文字部分的名家也不少,高明《关于漫画》,仑圣《漫画随谈》,刘狮《关于变形》,倪贻德《绘画上“变形”的意义》,傅彦长《全家福式的占有》。
此外还有两张较珍贵的照片,“第一届全国漫画展”流动展在南京和苏州时的漫画家合影,南京的一张是十位,苏州一张是十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