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赤壁赋、登泰山记(解析版)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课时同步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
第16课赤壁赋、登泰山记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B.倚.歌而和之倚:循、依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端正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D项,“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意思是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适”是动词,享有。

故选D。

2.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②凌万顷之茫然③客有吹洞箫者④何为其然也⑤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⑥余所不至也⑦余始循以入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⑨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A.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B.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D.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①介宾短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
②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凌茫然之万顷”;③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有吹洞箫之客”;④宾语前置,正
确语序是“为何其然也”;⑤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当道之崖限”;⑥判断句,以“……也”为标志;⑦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余始循(之)以入”;⑧被动句,以介词“于”为标志;⑨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而又羡何乎”。

①介宾短语后置;②③⑤定语后置;④⑨宾语前置;⑥判断句;⑦省略句;
⑧被动句。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思,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哀吾生之.须臾③而不知其.所止④方其.破荆州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凌万顷之茫然,译为: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②哀吾生之须臾,译为:哀叹我们生命短暂。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③而不知其所止,译为:却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

其,代词,它,指“一苇”;④方其破荆州,译为:当曹操夺取荆州。

其,代词,他,指曹孟德。

由以上分析①②不同,③④不同;故选C。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而谋.诸妇谋:商量
B.予乃摄.衣而上摄:披,穿
C.披.蒙茸披:拨开
D.予亦悄然
..而悲悄然:忧伤的样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
择的要求,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摄:披,穿”错,应译为“摄:提起,整理”。

故选B。

5.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说法错误。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

故选C。

二、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阳:山的南面为阳
B.古时登山,循.东谷入循:顺着
C.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烛光
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逐渐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项,“烛”,结合“明”“天南”分析,此处译为动词,照。

“明烛天南”,(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句意: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故选C。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回视日观以.西峰
B.其.级七千有余其.阴,济水东流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哀吾生之.须臾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介词,在;助词,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B项,代词,它的。

C项,连词,不译;连词,表修饰。

D项,代词,它;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B。

8.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下列选项最合理的一项是()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绕”是环绕的意思,宾语为“泰安城下”。

“郦道元”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前面需要断开,排除A项、C项。

“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道少半”,路不到一半,“少半”修饰“路”,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

句意: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

(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

故选D。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勾勒出泰山的轮廓。

写泰山最高点是日观峰,为后文观日出埋下伏笔。

B.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

C.结尾描绘泰山严冬景观,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

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呼应。

D.这篇文章剪裁极见功力,记述详略都与作者描写登山活动的对象主次、个人感受深浅密切相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于文无据。

结合“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分析,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并没有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

《登泰山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

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人。

故选B。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答案】(1)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路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2)山上的石头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迷雾”,大雾弥漫;“冰滑”,冰冻路滑;“几”,几乎;“登”,攀登。

(2)“多”,大多;“平方”,平的、方形的;“圜”,圆形的。

11.《登泰山记》与下面的文段都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景象。

请从“云海”“朝霞”中任选一种景物,从写作手法、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竟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居然造了一片普遍的云海。

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节选自徐志摩《泰山日出》,有删改)【答案】示例:(以“云海”为例)在手法上,《登泰山记》运用白描(描写),简笔勾勒;《泰山日出》则运用细致的描写、比喻的修辞来写云海的特点。

景物特点:二者都写出云海浩瀚无垠的特点,《泰山日出》还写出云海柔软的感觉、局部的形状。

在情感上,二者都抒发了震撼、赞叹之情。

但《登泰山记》情寓于景,抒情含蓄;《泰山日出》除借景抒情外,还直抒胸臆,震撼、赞叹之情更加强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登泰山记》与下面的文段都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景象。

请从‘云海’‘朝霞’中任选一种景物,从写作手法、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点”,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手法、景物特点及情感,然后比较两者的异同。

以“云海”为例,结合“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分析,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运用白描,简笔勾勒,写出云海柔软的感觉、局部的形状,情寓于景,抒情含蓄,抒发了震撼、赞叹之情。

结合“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居然造了一片普遍的云海。

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分析,直抒胸臆,运用细致的描写、比喻的修辞来写云海的特点。

在情感上,二者都抒发了震撼、赞叹之情。

也可以选取“朝霞”,结合“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等,从写作方法、景物特点、情感等方面分析比较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日:“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虞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日:“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④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有改动)(注)①巉(chán)岩:高峻的山岩。

②蒙茸:茂密的乱草。

③冯夷:水神名。

④畴昔之夜:在这里指昨夜。

畴昔,往日。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既:已经
B.听.其所止而休焉听:听任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适:恰巧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顾:只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此类试题要结合文章及句子的含义作答。

D项,“道士顾笑,予亦惊寤”的意思是: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顾”是“回头看”的意思。

故选D。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B.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C.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D.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首先比较四个选项,只有第三处断句不同,可从第三处加以排除,“畴昔之夜”是完整的偏正结构,做时间状语。

此外,“飞鸣”修饰“过”,“而”表示修饰关系,所以应在“夜”后断句,排除A、C、D三项。

译文: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

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故选B。

14.把此篇文章(后赋)与课文(前赋)相对照阅读时,对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后赋是苏轼初游赤壁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B.后赋写的也是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C.前赋谈玄说理,以议论为主,寓悲愤于旷达之中;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

D.后赋抒发了作者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

从文中即可看出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答案】D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比较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语境、情感主旨,将各项内容分别回归文本分析作答。

D项,“后赋抒发了作者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错误,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

此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

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

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

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所以选项中的“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有拔高之嫌。

故选D。

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履巉岩,披蒙茸,踞虏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3)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答案】(1)踩着高峻的山岩,拨开茂密的乱草,坐在像鹿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攀到鹘鸟的高巢(意谓攀到鹊鸟筑巢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2)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敢久留。

(3)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任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履”:名词作动词,踩着;“披”,动词,拨开;“踞”,动词,“蹲坐”;“危”,形容词,高。

(2)“予”:我;“悄然”:形容词,默默地;“肃然”“凛乎”,均为“害怕的样子”;(3)“放乎中流”:省略句;“听”:任凭,听凭;“焉”:兼词,在哪里。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
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

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

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

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
三、能力提升
16.学了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后,结合你对苏轼生平经历、思想、文学作品和成就的了解,以第二人称写一段话,描述你心中的苏轼。

要求:语意简明,语言通顺,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你是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乌台诗案”使你蒙冤受屈,却开启了你人生的新篇章。

你流落四方,漂泊无定。

在一个月夜,你泛舟赤壁,享受那“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失意如江水般深沉,你听见凤在山顶呼啸,然后带着凘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你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于是你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

你的乐观造就了你的豪放,你的豪放造就了你的豁达,你的豁达造就了你“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

你就是苏东坡,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要求,如本题“学了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后,结合你对苏轼生平经历、思想、文学作品和成就的了解,以第二人称写一段话,描述你心中的苏轼”,然后回顾苏轼的有关事情,再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对苏轼进行描述。

苏轼的经历可以突出“乌台诗案”“多次被贬”;思想方面,可以展示苏轼在多次被贬过程中表现出的出世或入世的矛盾纠结以及最终呈现出的达观态度;文学作品和成就方面,可以展示他在被贬过程中所创作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江城子》等。

在拟写的过程中,可以表述对苏轼的崇敬和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