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指哪三个官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朝时期“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指哪三个官职?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崇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根据文献资料,夏商周三代时就设置有“三公九卿”。
《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
言使能也。
”
殷商也设置三公九卿。
(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
”)。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
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
),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初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
”)。
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天
下之事皆决丞相府。
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在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
秦代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以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为九卿。
其中“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
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西汉初承秦制,设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庶政,设御史大夫监督百官,设太尉管理军事。
但太尉不常置。
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倡导礼制。
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但西汉古文经学家根据《周礼》认为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今文经学家则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
汉武帝晚年,想方设法限制丞相权力。
到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
以后的重臣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均担任过大司马大将军。
于是大司马权力超越丞相。
汉成帝绥和元年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将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到与丞相相等,基本确立了大司马、大司空与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汉哀帝元寿二年又改丞相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
不仅如此,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位高而无实权。
西汉未年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
王莽建立新朝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光武帝即位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27年后才
改大司马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称司徒,司空。
司空的职能已经从往日的监察“改行”去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
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
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
三公仍以太尉居首位。
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
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
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
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目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成为他们的党羽和亲信。
按照经学家的解释,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怪异灾害,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
东汉时,一旦怪异灾害皇帝就将罪责推给三公,所以当时每有水旱等灾害,三公常被罢免。
此时的三公或许是史上最悲催的三公了。
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仲长统就直接指出三公有名而无实,“备员而已”。
到东汉末年董卓自为相国,居三公之上。
公元208年,曹操直接罢去三公复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为丞相。
从此,两汉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暂时中止。